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调查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的发源地之—的赣南地区农村农业的现状,总结了其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举措及成效。通过进一步分析论证,提出有价值的可行性建议,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完备的生态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加强农村环境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农业污染;新农村建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9.4亿农民,然而我国的农业污染日趋严重,广大农民同胞正在遭受损失,农村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发展环境友好型新农村迫在眉睫。在赣南,农村农业发展迅速,这背后必然有值得我们借鉴的技术与措施。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整体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正日益恶化,尽管政府出台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环境基础建设,但是,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环境保护部生态司提供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中的数据表明: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2亿t,大部分得不到有效处理;全国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总排放量达27亿多t,90%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没有污染处理设施,其COD排放量是工业和生活污水COD排放量的5倍以上。
二、赣南农村农业发展现状
赣南位于江西省南部,与广东省接壤,属于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山区,当地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同时赣南也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赣南优厚的环境条件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赣南,遍布大大小小果园上百个,主要以种植脐橙为主。并且与果园一同发展并成为互利共生关系的养猪场养鸡场也有不少。在推广农村农业发展过程中,赣南积极实施“一大四小”工程,鼓励村民对农田进行滴灌,喷灌等措施,防治了水土流失,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农业生产方面,“猪—沼—果”生态建设模式已经在当地积极实施起来。
(一)防治水土流失,推广节水措施
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敌——水土流失问题,当地政府积极推行“一大四小”工程,推广先进灌溉技术。“一大四小”工程是江西省政府为防治水土流失,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条件而制定的一项政策。而这项政策正是得到了赣南地区的积极响应和实施。所谓“一大”是指2010 年实现江西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四小”是指抓好城市、乡镇、农村及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4 个方面的造林绿化工作,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实现江西林业高效、快速、持续发展。具当地林业局数据显示:全省完成年度造林面积37.33万hm2,完成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村公路绿化3.5万km。除此之外,先进的喷灌滴灌技术已经在当地果园积极的实施起来,根据赣南龙南县当地果农讲述,政府不仅将技术推广到各村,还出资帮助果农建设喷灌、滴灌管路,支持各种节水措施。
(二)发展生态农业,构建和谐农村
为了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当地政府积极推广具有赣南特色的“猪—沼—果”模式。并由此衍生出了诸如“鸡—沼—果”,“牧—沼—鱼”等先进生态农业模式。以“猪—沼—果”模式为例,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不需要投入额外原材料,只利用废弃物,同时也不会产生污染,造福于农民的生产模式。
猪沼果模式在当地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效应,结合当地的土壤和水分等因素,果园主要种植脐橙和桃树等经济果树,同时配备有养猪场和鱼塘两个附属生产点,为了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在园中还建有一个沼气池,因而形成了具有赣南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猪-沼-果”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对环境友好,还十分有经济效益。以赣南龙南儀贞果园为例,果园区占地面积约为70亩,养猪场共有肉猪380余头,母猪10余头,种猪一头,则其年生产总值达到了100多万元,年净生产值也达到了60到70万元。同时,这种“猪沼果”生态果园模式还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即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出了以畲族文化与果园为核心的农家游。
三、赣南农村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探索
(一)大力推进“猪—沼—果”等生态模式
以“猪—沼—果”为核心的多种循环的生产,实现了农业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了增长方式的转变,达到了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其运行的模式可简化为下列几步:
(1)收集养猪场产生的大量猪粪,果园中废弃的果树枝干和叶子。
(2)将收集好的这些废弃原料投入到沼气池中进行发酵。
(3)将沼气输送至农户中,利用沼气烧水,做饭,供电等。
(4)沼气池中多余的沼液输送到果园农田中对果树,庄家等进行施肥,促进农作物生长。
在完整的“猪—沼—果”模式循环过程中,只需要进行少量的人工配合即可达到环保和经济双丰收的效果。猪沼果模式是新时代生产模式的代表,由此衍生出的生态生产模式多种多样。
(二)广泛使用新型农业技术
就目前赣南情况,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依然是当地农业面源污染的两大元凶,因此在施肥前,需要进行土壤测量,综合考虑作物的需肥特性、土壤的供肥能力等,确定氮、磷、钾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合理施肥量及施用方法,以满足作物充分的吸收各种营养,减少养分流失对环境的污染。对农业面源污染要采取源头控制对策,其核心为依靠农业科技、研究和发展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技术替代原有的技术,通过鼓励农民自愿或通过政府奖惩措施,推动农民采用新的替代技术,在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流域,制定和执行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减少农田、畜禽养殖业和农村地区氮、磷径流和淋溶。
此外,大力倡导合理使用化肥,尽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实行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有关部门应加强技术指导,减少化肥农药和地膜使用量。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抗品种,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落实财政补贴政策,鼓励使用有机肥,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搞好农作物秸秆和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鼓励使用农家肥,并积极为农村修建公厕收集农家肥,扩大生态肥和有机肥施用面积,加大低毒、无毒农药的研制和使用,提倡综合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同时减少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资源也是防治措施之一,我国提倡使用喷灌或滴灌技术,在赣南这种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再者,赣南还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开展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工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加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确保食品环境安全。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小康环保专项行动、农村清洁工程为载体,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三)大力宣传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农膜等农业用品的过度使用,归根究底还是由于农民对于农业生态环境没有充分重视起来,为此,赣南龙南县新农村办公室针对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环保意识和素质较弱的现状,通过在各个村口集市发放环境保护的相关宣传资料,推进“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加强环境道德意识教育,倡导节能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高公众自觉参与环境管理、保护环境、监督各种环境破坏行为的意识,树立资源有偿使用、环境利益与自身及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观念,改变各种不道德的环境行为和不合理的传统消费模式。同时,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还定期派出宣传咨询组,深入村组农户,宣传环保政策法律法规及有关生态保护知识,当面讲授一些农业生产垃圾处理的方式方法,解答农民的疑难问题和关心的热点问题,举办环保墙报板报有线广播,制作警示牌,发放各种环保知识手册,进行环保常识培训等,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环保意思。此外,注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注重培养环境保护专业人才,加强在职人员教育,提高其环境管理意识和水平。
四、赣南农村生态环境启示
(一)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管体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人大政协监督,政府负总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企事业单位各负其责,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运行体系。量化环境管理目标,层层签定责任状,把环境保护指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之一。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和奖惩措施,建立环境保护问责制度和行政监察制度。同时,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生态、环境、资源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全面推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建设项目管理,建立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审批机制。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监察工作,逐步推行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保护监理制度,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属地负责制和环境影响评价终身负责制。
(二)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有利于环保的市场机制和政策
通过机制创新,有效地增加环保投入,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设施有偿使用、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社会投融资体制,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治理的投融资体制和运营管理机制。按照“产权股份化、投资社会化、治污集约化、运作市场化、管理企业化”的模式,鼓励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入,采取独资、合资或租赁承包的方式运营、管理环境基础设施。
(三)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全面开展循环经济、环境容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环境监测等基础研究工作,加强数字化环境管理技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预防、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和预报预警技术的攻关和应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培育和组建适应环保需求和功能完备的环保工业,提高环保产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将环保产业培育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环保部门要增加环境管理的透明度,完善环境信息公开渠道,拓宽和畅通群众举报投诉渠道,扩大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及时了解普通民众对于政策的反馈,了解政策是否得到大家支持并积极改善,促进环境保护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参考文献
[1]冯慧娟等,再生资源产业链及产业组织形式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6)
[2]张厚安,徐勇.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3]王俊起等. 乡镇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排放及处理现状[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4(11)
[4]李玉军,何永建,李敏华等.北京市房山区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模式探索[J].新农村建设,2010(3)
【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第九届“创新杯”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与科学发展”课题成果】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农业污染;新农村建设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9.4亿农民,然而我国的农业污染日趋严重,广大农民同胞正在遭受损失,农村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发展环境友好型新农村迫在眉睫。在赣南,农村农业发展迅速,这背后必然有值得我们借鉴的技术与措施。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整体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正日益恶化,尽管政府出台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环境基础建设,但是,农村生态环境的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环境保护部生态司提供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中的数据表明: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垃圾约1.2亿t,大部分得不到有效处理;全国猪、牛、鸡三大类畜禽粪便总排放量达27亿多t,90%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没有污染处理设施,其COD排放量是工业和生活污水COD排放量的5倍以上。
二、赣南农村农业发展现状
赣南位于江西省南部,与广东省接壤,属于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是典型的南方丘陵山区,当地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同时赣南也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赣南优厚的环境条件为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赣南,遍布大大小小果园上百个,主要以种植脐橙为主。并且与果园一同发展并成为互利共生关系的养猪场养鸡场也有不少。在推广农村农业发展过程中,赣南积极实施“一大四小”工程,鼓励村民对农田进行滴灌,喷灌等措施,防治了水土流失,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农业生产方面,“猪—沼—果”生态建设模式已经在当地积极实施起来。
(一)防治水土流失,推广节水措施
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敌——水土流失问题,当地政府积极推行“一大四小”工程,推广先进灌溉技术。“一大四小”工程是江西省政府为防治水土流失,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条件而制定的一项政策。而这项政策正是得到了赣南地区的积极响应和实施。所谓“一大”是指2010 年实现江西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四小”是指抓好城市、乡镇、农村及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4 个方面的造林绿化工作,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实现江西林业高效、快速、持续发展。具当地林业局数据显示:全省完成年度造林面积37.33万hm2,完成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村公路绿化3.5万km。除此之外,先进的喷灌滴灌技术已经在当地果园积极的实施起来,根据赣南龙南县当地果农讲述,政府不仅将技术推广到各村,还出资帮助果农建设喷灌、滴灌管路,支持各种节水措施。
(二)发展生态农业,构建和谐农村
为了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当地政府积极推广具有赣南特色的“猪—沼—果”模式。并由此衍生出了诸如“鸡—沼—果”,“牧—沼—鱼”等先进生态农业模式。以“猪—沼—果”模式为例,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不需要投入额外原材料,只利用废弃物,同时也不会产生污染,造福于农民的生产模式。
猪沼果模式在当地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效应,结合当地的土壤和水分等因素,果园主要种植脐橙和桃树等经济果树,同时配备有养猪场和鱼塘两个附属生产点,为了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在园中还建有一个沼气池,因而形成了具有赣南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猪-沼-果”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对环境友好,还十分有经济效益。以赣南龙南儀贞果园为例,果园区占地面积约为70亩,养猪场共有肉猪380余头,母猪10余头,种猪一头,则其年生产总值达到了100多万元,年净生产值也达到了60到70万元。同时,这种“猪沼果”生态果园模式还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即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出了以畲族文化与果园为核心的农家游。
三、赣南农村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探索
(一)大力推进“猪—沼—果”等生态模式
以“猪—沼—果”为核心的多种循环的生产,实现了农业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了增长方式的转变,达到了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其运行的模式可简化为下列几步:
(1)收集养猪场产生的大量猪粪,果园中废弃的果树枝干和叶子。
(2)将收集好的这些废弃原料投入到沼气池中进行发酵。
(3)将沼气输送至农户中,利用沼气烧水,做饭,供电等。
(4)沼气池中多余的沼液输送到果园农田中对果树,庄家等进行施肥,促进农作物生长。
在完整的“猪—沼—果”模式循环过程中,只需要进行少量的人工配合即可达到环保和经济双丰收的效果。猪沼果模式是新时代生产模式的代表,由此衍生出的生态生产模式多种多样。
(二)广泛使用新型农业技术
就目前赣南情况,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依然是当地农业面源污染的两大元凶,因此在施肥前,需要进行土壤测量,综合考虑作物的需肥特性、土壤的供肥能力等,确定氮、磷、钾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合理施肥量及施用方法,以满足作物充分的吸收各种营养,减少养分流失对环境的污染。对农业面源污染要采取源头控制对策,其核心为依靠农业科技、研究和发展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技术替代原有的技术,通过鼓励农民自愿或通过政府奖惩措施,推动农民采用新的替代技术,在重要的水源保护区和流域,制定和执行限定性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减少农田、畜禽养殖业和农村地区氮、磷径流和淋溶。
此外,大力倡导合理使用化肥,尽量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农药,实行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有关部门应加强技术指导,减少化肥农药和地膜使用量。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抗品种,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落实财政补贴政策,鼓励使用有机肥,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搞好农作物秸秆和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鼓励使用农家肥,并积极为农村修建公厕收集农家肥,扩大生态肥和有机肥施用面积,加大低毒、无毒农药的研制和使用,提倡综合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对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同时减少水土流失,合理利用水资源也是防治措施之一,我国提倡使用喷灌或滴灌技术,在赣南这种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再者,赣南还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开展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工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加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确保食品环境安全。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小康环保专项行动、农村清洁工程为载体,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三)大力宣传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农膜等农业用品的过度使用,归根究底还是由于农民对于农业生态环境没有充分重视起来,为此,赣南龙南县新农村办公室针对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环保意识和素质较弱的现状,通过在各个村口集市发放环境保护的相关宣传资料,推进“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加强环境道德意识教育,倡导节能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高公众自觉参与环境管理、保护环境、监督各种环境破坏行为的意识,树立资源有偿使用、环境利益与自身及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观念,改变各种不道德的环境行为和不合理的传统消费模式。同时,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还定期派出宣传咨询组,深入村组农户,宣传环保政策法律法规及有关生态保护知识,当面讲授一些农业生产垃圾处理的方式方法,解答农民的疑难问题和关心的热点问题,举办环保墙报板报有线广播,制作警示牌,发放各种环保知识手册,进行环保常识培训等,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从而提高了农民的环保意思。此外,注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注重培养环境保护专业人才,加强在职人员教育,提高其环境管理意识和水平。
四、赣南农村生态环境启示
(一)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管体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人大政协监督,政府负总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企事业单位各负其责,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运行体系。量化环境管理目标,层层签定责任状,把环境保护指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之一。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和奖惩措施,建立环境保护问责制度和行政监察制度。同时,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生态、环境、资源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全面推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建设项目管理,建立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审批机制。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监察工作,逐步推行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保护监理制度,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属地负责制和环境影响评价终身负责制。
(二)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有利于环保的市场机制和政策
通过机制创新,有效地增加环保投入,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设施有偿使用、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社会投融资体制,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治理的投融资体制和运营管理机制。按照“产权股份化、投资社会化、治污集约化、运作市场化、管理企业化”的模式,鼓励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入,采取独资、合资或租赁承包的方式运营、管理环境基础设施。
(三)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全面开展循环经济、环境容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环境监测等基础研究工作,加强数字化环境管理技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预防、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和预报预警技术的攻关和应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培育和组建适应环保需求和功能完备的环保工业,提高环保产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将环保产业培育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环保部门要增加环境管理的透明度,完善环境信息公开渠道,拓宽和畅通群众举报投诉渠道,扩大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及时了解普通民众对于政策的反馈,了解政策是否得到大家支持并积极改善,促进环境保护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参考文献
[1]冯慧娟等,再生资源产业链及产业组织形式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6)
[2]张厚安,徐勇.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3]王俊起等. 乡镇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排放及处理现状[J].中国卫生工程学,2004(11)
[4]李玉军,何永建,李敏华等.北京市房山区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模式探索[J].新农村建设,2010(3)
【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第九届“创新杯”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与科学发展”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