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一直都是教育者最为关心的热点话题。崔峦曾说:“阅读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现状,要因生、因文、因地制宜,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求实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深入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但是,如何才能实现这一艺术呢?笔者认为,激励、唤醒、鼓舞都是一种情绪化的表现,而情境恰恰是激发这些情绪的最好形式。为此,教师可以试着创设情境,在真实、生动的情境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通过情境,学生将感受到精神的放松,还能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完成阅读,更有利于学生实现“心流”体验。所谓心流,即全身心沉浸于阅读时的状态,这是教师教学追求的重点。
例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蟋蟀洞穴的特点及其修建过程”是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对小学生而言,蟋蟀虽然是一种常见的昆虫,但他們并不了解蟋蟀的习性、生活,自然更不清楚何为蟋蟀的“住宅”。所以,针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可以借由多媒体完成。在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下,学生将感受到蟋蟀住宅的精巧、细致,将对蟋蟀这一昆虫产生全新的认知。为了增添教学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微观世界》这一动画片,这是一部将视野聚焦在昆虫身上的电影,具有十足的创意色彩,非常适合作为小学语文的教育资源。另外,教师还可适当介绍一下法布尔的《昆虫记》,激发学生对原著的阅读兴趣。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感受到无穷无尽的快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一个重点内容。笔者认为,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他们真正需要的教学形式是怎样的,只有想清楚这点,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
二、整合内容,培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尽管都是编者精心挑选,但是由于阅读材料相对较少,很难真正扩展学生的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不能只满足于课堂教学,而是需要对课程进行适当扩充。那么,如何进行扩充、该扩充哪些内容呢?笔者认为,互联网是搜集资源的最佳途径,扩充的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这样才能对教学起到辅助作用。
例如,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时,作者主要描写了位于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文章第一句是这样描写的:“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从中可知,作者提到了很多少数民族,但这是小学生从未涉足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提前搜集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习俗等知识,还可以搜集一些各个民族的传说、民间故事等,进一步打开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才能对民族团结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感受到不同于汉民族文化的精彩。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另一个方式是拓展课程内容。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进行知识搜集,学生将感受到语文世界的精彩,感受到大千世界的奇妙。
三、抓住精华,领悟内涵
任何一篇文章,都必然有其传神处、精彩处、点睛处,不论是寥寥数语,还是简单的一个词语,都能彰显文章主旨的深刻与精彩,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浮光掠影般地阅读文本,而是需要深入文章的精华处,让学生深入、细致地品读、赏析,感受文章细节处的精彩,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更深角度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文章重点描写了草原的优美景色,集中表现了作者初次看到草原时内心的愉快与豪迈。在正式学习前,教师先结合文本向学生布置两个任务:(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与草原景色相关的词语、句子等。(2)仔细揣摩这些词语表现出草原具备怎样的特点,能否换成其他词表现,并给出具体原因。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训练学生的感知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内容,相继找出了“清鲜、明朗、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词语,找出了“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等句子。学生在这些鲜活、准确的词语中感受到大草原的广袤与一望无际的特点,同时更感受到草原带给人心情的愉悦与豪迈。此时,通过对这些词语和句子的梳理,学生既明确了草原的特点,还产生了强烈的身临其境之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对词语、句子的深度赏析,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将走向深刻,而且学生能真正感受到一篇文章的精妙,这是粗略阅读所无法代替的美好体验,有助于学生沉醉于所读内容中。
四、立足质疑,深度阅读
质疑是一种宝贵的学习品质,它意味着深入思考,意味着学生渴望了解更多细节。如果学生不会质疑,只会接受,那么学生的阅读素养将很难提升。由此可见,小学生必须学会质疑,学会主动思考,这样学生才能形成一种正确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的质疑点,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从而带给学生全新的、深刻的阅读体验。这样的阅读状态,才是教师应该追求的重点。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当学生完成初步阅读后,都很同情小女孩的悲惨境遇,但是这只是一种情感上的悲悯,并不意味着学生真正理解并领悟了文章的深层次内涵。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向学生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既然小女孩的一生如此悲惨,为什么在文章末尾还会出现诸如‘幸福’‘美丽’‘微笑’等温暖的字眼呢?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很快激发了学生的讨论欲望,学生再次回归课文,试图找出更多细节。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这些看似温暖的字词其实包含着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满含着作者对那个黑暗社会的控诉。看似是平凡的幸福与微笑,却是小女孩一辈子都无法得到的东西,作者只能用这样的描写来表达对社会不公平的愤懑与抗议。此时,学生基本了解了作品的创作内涵,教师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将体会到更多文本的精彩,阅读能力也会随之增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意味着深入思考,意味着学生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而这是一种进步的标志。只有让学生学会质疑,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仍然需要具有探索精神,仍然需要不断完善自我的专业水准。同时,阅读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教师需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趣味性,确保每一堂课都能带给学生满满的信息增量,学生才能真正爱上阅读,畅享阅读的魅力和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苴镇福亮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一、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但是,如何才能实现这一艺术呢?笔者认为,激励、唤醒、鼓舞都是一种情绪化的表现,而情境恰恰是激发这些情绪的最好形式。为此,教师可以试着创设情境,在真实、生动的情境里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通过情境,学生将感受到精神的放松,还能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完成阅读,更有利于学生实现“心流”体验。所谓心流,即全身心沉浸于阅读时的状态,这是教师教学追求的重点。
例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蟋蟀洞穴的特点及其修建过程”是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对小学生而言,蟋蟀虽然是一种常见的昆虫,但他們并不了解蟋蟀的习性、生活,自然更不清楚何为蟋蟀的“住宅”。所以,针对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可以借由多媒体完成。在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下,学生将感受到蟋蟀住宅的精巧、细致,将对蟋蟀这一昆虫产生全新的认知。为了增添教学趣味性,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微观世界》这一动画片,这是一部将视野聚焦在昆虫身上的电影,具有十足的创意色彩,非常适合作为小学语文的教育资源。另外,教师还可适当介绍一下法布尔的《昆虫记》,激发学生对原著的阅读兴趣。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感受到无穷无尽的快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一个重点内容。笔者认为,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他们真正需要的教学形式是怎样的,只有想清楚这点,才能真正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
二、整合内容,培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尽管都是编者精心挑选,但是由于阅读材料相对较少,很难真正扩展学生的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不能只满足于课堂教学,而是需要对课程进行适当扩充。那么,如何进行扩充、该扩充哪些内容呢?笔者认为,互联网是搜集资源的最佳途径,扩充的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这样才能对教学起到辅助作用。
例如,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时,作者主要描写了位于边疆的一所小学,反映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文章第一句是这样描写的:“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从中可知,作者提到了很多少数民族,但这是小学生从未涉足的内容。因此,教师可以提前搜集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习俗等知识,还可以搜集一些各个民族的传说、民间故事等,进一步打开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才能对民族团结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感受到不同于汉民族文化的精彩。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另一个方式是拓展课程内容。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进行知识搜集,学生将感受到语文世界的精彩,感受到大千世界的奇妙。
三、抓住精华,领悟内涵
任何一篇文章,都必然有其传神处、精彩处、点睛处,不论是寥寥数语,还是简单的一个词语,都能彰显文章主旨的深刻与精彩,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浮光掠影般地阅读文本,而是需要深入文章的精华处,让学生深入、细致地品读、赏析,感受文章细节处的精彩,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更深角度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文章重点描写了草原的优美景色,集中表现了作者初次看到草原时内心的愉快与豪迈。在正式学习前,教师先结合文本向学生布置两个任务:(1)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与草原景色相关的词语、句子等。(2)仔细揣摩这些词语表现出草原具备怎样的特点,能否换成其他词表现,并给出具体原因。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训练学生的感知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内容,相继找出了“清鲜、明朗、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等词语,找出了“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等句子。学生在这些鲜活、准确的词语中感受到大草原的广袤与一望无际的特点,同时更感受到草原带给人心情的愉悦与豪迈。此时,通过对这些词语和句子的梳理,学生既明确了草原的特点,还产生了强烈的身临其境之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对词语、句子的深度赏析,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将走向深刻,而且学生能真正感受到一篇文章的精妙,这是粗略阅读所无法代替的美好体验,有助于学生沉醉于所读内容中。
四、立足质疑,深度阅读
质疑是一种宝贵的学习品质,它意味着深入思考,意味着学生渴望了解更多细节。如果学生不会质疑,只会接受,那么学生的阅读素养将很难提升。由此可见,小学生必须学会质疑,学会主动思考,这样学生才能形成一种正确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的质疑点,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从而带给学生全新的、深刻的阅读体验。这样的阅读状态,才是教师应该追求的重点。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当学生完成初步阅读后,都很同情小女孩的悲惨境遇,但是这只是一种情感上的悲悯,并不意味着学生真正理解并领悟了文章的深层次内涵。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向学生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既然小女孩的一生如此悲惨,为什么在文章末尾还会出现诸如‘幸福’‘美丽’‘微笑’等温暖的字眼呢?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很快激发了学生的讨论欲望,学生再次回归课文,试图找出更多细节。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意识到这些看似温暖的字词其实包含着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满含着作者对那个黑暗社会的控诉。看似是平凡的幸福与微笑,却是小女孩一辈子都无法得到的东西,作者只能用这样的描写来表达对社会不公平的愤懑与抗议。此时,学生基本了解了作品的创作内涵,教师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将体会到更多文本的精彩,阅读能力也会随之增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意味着深入思考,意味着学生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而这是一种进步的标志。只有让学生学会质疑,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亦是难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仍然需要具有探索精神,仍然需要不断完善自我的专业水准。同时,阅读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教师需要提高阅读教学的趣味性,确保每一堂课都能带给学生满满的信息增量,学生才能真正爱上阅读,畅享阅读的魅力和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苴镇福亮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