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它以人为本,以小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唤起对学生的尊重,崇尚民主和创造,追求学生的自我完善与个性发展。使教学最终成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同步互动、共同成长的乐园。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 个性 尊重 体验 愉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育在培养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让学生在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中,个性得到张扬, 创造性得到培养,能动性得到激发。使语文课成为学生唤醒自我、张扬自我、成就自我的学习乐园。
一、创建饱含人文色彩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人文化”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着愉快而自由的精神交往、对话与沟通,一切都以浓厚的“情感”为纽带,教师充满着教育的爱心,以温情、理解、接纳的态度,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学生则在宽容、民主、平和的生活与学习情境中享受到伸展个性,自由表达的快乐。
这样的师生关系可以归纳为“平等、宽容、蕴情”。尤其要注意的是:无论在何时何地,教师都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师生双方自始至终都应在宽容的、极富情感的融洽关系中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人文化”教学的基础。
要形成这样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甘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劳动者、一个中介者、一个服务者。新接一个班,发现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长此以住,谈何“人文化”教学呢?
教学中,我坚持以亲切、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点滴想法,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获取成功,尝到喜悦。我尝试了差异教学,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只要有点滴进步,就予以表扬,如:“其实你很聪明,再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你说得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你完全能学得好!”等等。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成功的快乐。
每当学生讨论分析问题时,我总是融入其中,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我则认真倾听,尤其是学困生的发言,我便予以肯定,从积极参与方面予以表扬。这样一来,学生在语文课上变得活跃起来,人人参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充满人文活力。
二、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学习氛围
教师的才干不仅仅在于学识,还在于营造宽松愉悦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自由的天空下顺畅地表达思想,在涓涓情感溪流的沐浴下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
教学中,教师鼓励的目光,赞同的眼神,肯定的手势,饱含深情的讲述,抑扬,顿挫、舒缓有致的朗读,循循善诱、暗含期待的发问,还有那富于美感的多媒体技术,以及那种自由组合的学习小组,这一切综合起来,构成了宽松的、令人愉悦的人文环境。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学生那丰富的潜在智慧,那心灵深处的对语言文字的认同,犹如源源不断的甘露琼浆一样喷薄而出,与老师产生深深的共鸣。师生共同创造的正是极富人文性的课堂教学。
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我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沙群岛俏丽的图片,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千奇百怪的珊瑚,海参,大龙虾,三五成群的鱼,滑稽的海龟,栖息在茂密树林中的能歌善舞的鸟,配以婉转的古铮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感受到美。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我说,“你們想去看看吗?” 在俏丽的风景图片和柔和的音乐声中,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
三、提供蕴含人文因素的优美文本
现行教材中的范文,大多文质兼美,是各种语言要素的综合体。此外,课外各种优秀读物,丝毫不逊色于课本中的范文。正因为汉语言文字有形象,有味道,有气味,极富感性魅力,是文化的化身,因而其自身的人文味道就极浓。引导学生涵咏于美文佳作中,一边积累一边感悟,充分去领悟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的美,自然而然地就受到文章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熏染。
对于教材中的文本,应着力于引导学生诵读品味,在读中悟情、悟理、悟方法、悟精神,教师则应运用科学、艺术的点拨和讲解,启发学生在自能自主的读与悟中,领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对于课外文本,可以遵循教师推荐--学生自主寻找--师生共同欣赏、品味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师应在自身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供适合本班学生欣赏水平的优美文章,并引导学生共同品味其精彩之处。
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面向全班学生推荐自己选出的佳作,可让学生当众朗诵,说出自己是如何品味这篇佳作的。学生在共同寻找佳作品评的热潮中,阅读的数量、质量迈向更高的层次。更重要的是,全班已形成了读书、品书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体味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这种课内课外广开读路,广寻读“本”的做法本身就帮助学生培养了终身受益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根基。
四、搭建展示人文素质的多彩舞台
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群书”,领悟语言,品味文字,遨游于自由、灵动的精神世界,在多时空、多角度的背景下展开教学还仅仅是“人文化”语文教学的一个基础,只有到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人文风采,彰显自我的人文素质这一层面,才是真正地实现了“人文化”的教学。
在这一层面立足的是人,关心的是人,要表达的还是人,这才是“人文化”的核心。在这一层面,学生所享受到的精神的自由与欢乐才是最可贵的,因为,这里的自由与欢乐是学生经历了外化--内化后,再次由内化--外化的过程,是他们自己真正的自由与欢乐,是经历了他们自身创造性发挥后的自由与欢乐。
搭建舞台是多渠道的,一次小小的朗诵会,一次激烈的演讲赛,一次精彩的童话剧,一次野外活动纪实,一个小小的采访,一段班队活动的串词,一份献给教师的颂词,一场有趣的故事会…… 都能充分展示自我。
愿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每一次语文课外实践活动都闪烁着人文的光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 人文 个性 尊重 体验 愉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教育在培养人文素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让学生在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中,个性得到张扬, 创造性得到培养,能动性得到激发。使语文课成为学生唤醒自我、张扬自我、成就自我的学习乐园。
一、创建饱含人文色彩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人文化”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着愉快而自由的精神交往、对话与沟通,一切都以浓厚的“情感”为纽带,教师充满着教育的爱心,以温情、理解、接纳的态度,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学生则在宽容、民主、平和的生活与学习情境中享受到伸展个性,自由表达的快乐。
这样的师生关系可以归纳为“平等、宽容、蕴情”。尤其要注意的是:无论在何时何地,教师都与学生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师生双方自始至终都应在宽容的、极富情感的融洽关系中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人文化”教学的基础。
要形成这样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甘做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劳动者、一个中介者、一个服务者。新接一个班,发现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长此以住,谈何“人文化”教学呢?
教学中,我坚持以亲切、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点滴想法,倾听他们的心声。同时,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获取成功,尝到喜悦。我尝试了差异教学,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只要有点滴进步,就予以表扬,如:“其实你很聪明,再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你说得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你完全能学得好!”等等。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成功的快乐。
每当学生讨论分析问题时,我总是融入其中,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我则认真倾听,尤其是学困生的发言,我便予以肯定,从积极参与方面予以表扬。这样一来,学生在语文课上变得活跃起来,人人参与,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充满人文活力。
二、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学习氛围
教师的才干不仅仅在于学识,还在于营造宽松愉悦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在自由的天空下顺畅地表达思想,在涓涓情感溪流的沐浴下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
教学中,教师鼓励的目光,赞同的眼神,肯定的手势,饱含深情的讲述,抑扬,顿挫、舒缓有致的朗读,循循善诱、暗含期待的发问,还有那富于美感的多媒体技术,以及那种自由组合的学习小组,这一切综合起来,构成了宽松的、令人愉悦的人文环境。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学生那丰富的潜在智慧,那心灵深处的对语言文字的认同,犹如源源不断的甘露琼浆一样喷薄而出,与老师产生深深的共鸣。师生共同创造的正是极富人文性的课堂教学。
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我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西沙群岛俏丽的图片,有五光十色的海水,千奇百怪的珊瑚,海参,大龙虾,三五成群的鱼,滑稽的海龟,栖息在茂密树林中的能歌善舞的鸟,配以婉转的古铮音乐,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感受到美。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境地。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我说,“你們想去看看吗?” 在俏丽的风景图片和柔和的音乐声中,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
三、提供蕴含人文因素的优美文本
现行教材中的范文,大多文质兼美,是各种语言要素的综合体。此外,课外各种优秀读物,丝毫不逊色于课本中的范文。正因为汉语言文字有形象,有味道,有气味,极富感性魅力,是文化的化身,因而其自身的人文味道就极浓。引导学生涵咏于美文佳作中,一边积累一边感悟,充分去领悟语言文字、思想情感的美,自然而然地就受到文章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熏染。
对于教材中的文本,应着力于引导学生诵读品味,在读中悟情、悟理、悟方法、悟精神,教师则应运用科学、艺术的点拨和讲解,启发学生在自能自主的读与悟中,领会语言文字的精妙。
对于课外文本,可以遵循教师推荐--学生自主寻找--师生共同欣赏、品味的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师应在自身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提供适合本班学生欣赏水平的优美文章,并引导学生共同品味其精彩之处。
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面向全班学生推荐自己选出的佳作,可让学生当众朗诵,说出自己是如何品味这篇佳作的。学生在共同寻找佳作品评的热潮中,阅读的数量、质量迈向更高的层次。更重要的是,全班已形成了读书、品书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体味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这种课内课外广开读路,广寻读“本”的做法本身就帮助学生培养了终身受益的人文素养,为他们积累了丰厚的文化根基。
四、搭建展示人文素质的多彩舞台
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群书”,领悟语言,品味文字,遨游于自由、灵动的精神世界,在多时空、多角度的背景下展开教学还仅仅是“人文化”语文教学的一个基础,只有到达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人文风采,彰显自我的人文素质这一层面,才是真正地实现了“人文化”的教学。
在这一层面立足的是人,关心的是人,要表达的还是人,这才是“人文化”的核心。在这一层面,学生所享受到的精神的自由与欢乐才是最可贵的,因为,这里的自由与欢乐是学生经历了外化--内化后,再次由内化--外化的过程,是他们自己真正的自由与欢乐,是经历了他们自身创造性发挥后的自由与欢乐。
搭建舞台是多渠道的,一次小小的朗诵会,一次激烈的演讲赛,一次精彩的童话剧,一次野外活动纪实,一个小小的采访,一段班队活动的串词,一份献给教师的颂词,一场有趣的故事会…… 都能充分展示自我。
愿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每一次语文课外实践活动都闪烁着人文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