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混合计算错误成因及策略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TACRUZ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导致小学生混合计算错误的原因,提出了纠正错误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混合计算 错误成因 纠正策略
  作为一名从教小学数学多年的教师,在小学中年级学生的混合计算的教学中,我发现,想学生计算不出现错误几乎是不可能的,造成学生混合计算错误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学生犯错的过程应看做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为此,我连续六年跟踪、记录学生竖式计算和混合运算错误的原因,并和其他几位同年级老师一起研究,探求预防计算错误的办法,力求使学生的计算能力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一、解析混合计算错误的原因
  三、四年级的混合运算内容虽然不同,但经过六年的探讨,我发现学生有共同的错误,可以归纳为知识性错误和习惯性错误等。
  1.知识性错误
  不管是竖式计算、口算还是混合运算,它们总是与其相应的知识密切联系的。例如竖式计算的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混合运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等。
  运算顺序是混合计算区别于一步计算题的关键。学生不掌握正确的运算顺序,即使每一步是计算结果正确,最终还是错的。例如:4 4-4 4=0。这就是因为没有掌握同级混合运算而出现的错误。
  熟练、正确的口算是计算正确的基础,任何一道混合运算或是竖式计算都可以分解成一些基本口算题。“乘法口诀”和“十以内的加法”不熟练,是造成计算错误的最大杀手。
  2.习惯性错误
  学生考试没有考好,都会认为是自己“粗心”。造成“粗心”既有不良的学习习惯所造成的,又有感知、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上的原因。
  计算时,学生首先感知的是由数字和符号所组成的算式。小学生感知事物特征时往往不够精细,比较笼统,计算题本身无情节,外显形式枯燥单调,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计算52×36时,学生的竖式会错写成53×26。也有个别学生忘记横式上面忘记写答案,这也会被扣分。
  四年级学生学习了运算律之后,经常会为了简便计算忽略了计算的正确性,尤其遇到“0”和“1”时,学生在计算时忽略运算顺序、计算法则,导致计算出错。例如遇到25×4÷25×4,很多学生会得出25×4÷25×4=100÷100=1,就是为了“凑整”而忽略了运算顺序。
  二、探讨正确混合计算的策略
  混合计算正确率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作,既要让学生掌握好与计算有关的数学概念与数学知识,又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多层次、全方位、多種形式的练习,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
  策略1:牢固掌握计算的知识
  首先要重视数的认识。一些高年级教师往往忽视简单的数的认识,认为学生一定能够掌握好。他们都是用自己的认知水平代替学生的认知能力,只是简单“数的认识”的教学。只有认真上好每节课,让学生认识万以内、亿以内的多位数,并明确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位关系,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读法和写法,才能教会学生正确的计算。
  其次要教会学生理解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例如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率等。尤其是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一些老师忽视了让学生自己写乘法分配律这样的等式来体验,导致学生没有理解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的方法。
  再次要让每位学生掌握计算法则。例如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乘数的个位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积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乘数的十位数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积的末尾个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等。
  混合运算最关键的是理清运算顺序。运算先后次序的是一种规定。例如算式里同一级运算,就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还有两级运算,有括号的运算等运算顺序,这些知识不能只是说教,只能通过踏实的课堂教学完成,通过例题的踏实讲解实现,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熟练。例如一些学生讲的时候知道运算顺序,做题目的时候就会忘记,我就教他们记住:先算的划横线,不算的连着符号移下来。
  策略2:明晰计算的算理
  在混合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计算没有什么算理可讲,只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还是出现了275-75×2=200×2=400这样的错误。竖式计算也是如此。如教三年级教学52÷2的竖式计算时,第一步,先按算式上的数目摆出5捆小棒(一捆10根)和2根小棒。第二步,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怎么分,每份是多少。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先分什么,再分什么。第三步,边操作边口述过程。先把5捆里的4捆分好,再把剩下的1捆拆开和另外2根合起来分。第四步,将口述操作的思维过程在算式上展现出来:52÷2=26。第五步,根据操作过程列出竖式计算,竖式里每一步表示什么,都要让学生自己弄明白。
  策略3:增强口算、心算的能力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及乘法口诀表内的乘除法,要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即使到了三、四年级,一些“后进生”缺乏基本口算的准确和熟练程度,直接制约着计算能力的培养和计算的正确率。熟记25×4=100和125×8=1000等,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策略4:多样化开展混合计算练习
  要学生掌握混合计算的技能、技巧,形成计算能力,既要进行一般的练习,更要做一些灵活的思维活动为主的练习。例如做一些典型的、学生容易混淆的题目,将一些相近、相似、易混、易错的内容组织在一起进行对比练习,以便区别异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108-8÷2,(108-8)÷2,等等。
  形式多样,引发兴趣也是混合运算正确率提高的有效方法。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新奇的题型、巧妙的算法,都会使学生对枯燥的计算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起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例如课后的“算24点”的游戏,让学生玩一玩,产生兴趣。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除了要踏实地上好每一节计算课外,教师还应该做好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其他文献
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是当代人要适应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是培养各种学习品质和能力、发展智力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以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用教”为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因此,通过预学单进行自主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
摘 要: 在小学阶段,数学应用题部分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在传统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分散、教学时间长,教学效果差,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当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提高教学效率的策略,以期强化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应用题 教学方法 对策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呆板,完全否定传统教学
摘 要: 从国家实施义务教育以来,小学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传统教学中,教学与生活脱轨的现象尤为常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混淆概念,致使教学造成失误,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较差,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无法合理有效地在生活中体验数学、运用数学。为彰显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小学数学教师研究数学生活化理论对教学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小学数学 教学生活化 
摘 要: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我们从事生活、工作和劳动的一门工具学科。近年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农村小学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差,因此要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最懂学生的老师、使用最合适农村孩子的教学方法、做好学科后进生工作和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探究等五个方面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进行探讨,以期与同行共同提高。  关键词: 农村小
摘 要: 本文主要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两方面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美概况》课程的必要性,同时指出《英美概况》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多媒体的合理使用,改进上课方式方法,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如何更好地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展该课程教学。  关键词: 《英美概况》 非英语专业学生 英语教学  《英美概况》一直以来是为我国英语专业学生所设的一门必修课,它为我国英语专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