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发生明显变化,年初,企业总体岗位需求下降,劳动者求职意愿整体不强。然而,随着企业的复工复产,招工难问题再度显现,迫切需要优化人力资源供给服务机制,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本文以山东省威海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数据为依据,分析市场走向和特点,并探索在此形势下创新人力资源供给机制的威海实践,以飨读者。
人力资源市场整体不旺呈供求双降态势
从2020年全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看,全年进入市场的用人单位登记劳动力总需求为5.41万人,同比下降37.76%;市场总供给为2.51万人,同比下降39.49%,求人倍率约为2.16,呈劳动力供小于求态势。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不旺是“就业难”和“招工难”两难并存的现实反映,在此形势下,企业招工用工成本上升,劳动者实现更加充分和高质量就业难度加大。
市场供求稳中有变企业预期相应降低
二、三产业仍是吸纳就业主渠道 从人力资源需求状况来看,七成以上的岗位集中在制造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用人需求占总需求的六成以上;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和商业服务业岗位占总需求的近七成。从产业需求看,一、二、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依次为0.75%、50.57%和48.68%,其中,二、三产业成为威海市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合计占总需求的99.25%。与上年相比,第一、三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比重分别下降了3.29和0.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则提高了3.5个百分点。
从行业需求上看,位于前三位的依次是制造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用人需求分别为45.57%、17.88%和9.99%,三者合计约占市场总需求的70.39%。与上年相比,制造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比重分别提高了1.99和13.94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下降了3.4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内资企业占企业的84.75%,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企业的13.84%。内资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用人需求占66.53%,是威海市吸纳就业的主渠道;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位居第二和第三位,人力资源需求占比分别为11.07%和3.96%。与上年相比,人力资源需求人数降幅最大的为有限责任公司,绝对人数减少1.22万人,所占比重提高18.81个百分点;人力资源需求增幅最大的为外商投资企业,绝对人数增加2733人,所占比重提高7.84个百分点。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成劳动力需求主体 一直以来,威海就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05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0%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等7大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医药医疗器械、碳纤维、纺织服装等10条优势产业链强势崛起。重点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催生了对生产和设备操作人员的用工需求。从各类职业的需求状况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需求2.22万人,占总需求人数的41.1%;其次是商业和服务业人员,需求1.56万人,占28.77%。与去年同期相比,需求人数减量最大的也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绝对需求人数减少1.22万人,所占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绝对需求人数减少8719人,所占比重下降5.79个百分点。
用人需求对年龄学历要求放宽 作为传统的劳务输入型城市,威海当地劳动力常年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状况长期存在。加之新冠疫情影响、人口红利消退、交通区位不利等因素叠加,企业招工难问题愈演愈烈。鉴于此种形势,不少企业在年龄和文化程度等招聘条件设置上都降低了门槛。在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文化要求方面,仅34.49%的用人单位对文化程度有明确要求。
优化人力资源供给服务的探索实践
创新打造线上招聘平台 为克服疫情期间线下招聘难以开展的不利影响,威海市创新建成“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利用AI、远程视频等新技术,在全省首创供求智能匹配、用工余缺调剂、数字零工市场等服务模式,2020年累计注册企业4093家、求职者1.66万人,在线投递简历2.86万份。举办“威海云招聘”网络直播45期,实现企业VR展示、HR访谈、在线投递简历等功能,累计吸引观看87万人次。
开展政府间跨区域劳务合作 组建由人社系统业务骨干、重点用工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成的“百人跨区域招工对接团队”,在河南等9个省份建立劳务合作基地23处,签订人力资源合作协议74个,先后组织176家企业到各地开展招聘20多次,形成了长效化人力资源输送机制。
实施技能提升行动稳定用工 全省首家实施“以工代训”阶段性补贴政策,支持企业对新录用职工开展生产岗位以师带徒式“以工代训”,政策到期后又认真落实国家“以工代训专项行动计划”,全年为589家重点企业4.6万名职工发放“以工代训”补贴2569.08万元。
加大高校毕业生引进力度 出台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政策,将“521”生活津贴发放范围扩大到所有企业。创新在10所驻威高校设立就业创业服务指导站,提供“一站式”专业指导服务。全年吸引来威就业创业毕业生12294人,同比增长22.33%。
完善联系服务企业制度 成立区、市两级工作组,专人专班推进服务企业用工工作。扩充企业服务专员队伍,全市人社系统在职在编干部职工625人点对点服务1007家规上工业企业,提供协助用工、劳动关系、权益保障等综合服务,提升服务企业的精准度。
“她经济”发展模式要顺应总体经济环境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起步的第一年,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新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她经济”的模式发展只有顺应我国的总体经济环境,助力推动传统消费提档升级,不断满足女性高端化、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才能促进“她经济”模式健康发展。
服务发展 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她经济”发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科学发展目标确定“她经济”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根据科学发展需要制定人才政策措施,用科学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在这个过程中,持续走人才优先之路。确立在“她经济”模式发展中人才優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同时,以用为本。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与条件。
创新机制 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培养造就一批善于管理的女性领导人才,一批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家和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一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整体发展 加强“她经济”发展模式培养,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培育拼搏奉献、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心人才成长,鼓励和支持人人都作贡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人力资源市场整体不旺呈供求双降态势
从2020年全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看,全年进入市场的用人单位登记劳动力总需求为5.41万人,同比下降37.76%;市场总供给为2.51万人,同比下降39.49%,求人倍率约为2.16,呈劳动力供小于求态势。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不旺是“就业难”和“招工难”两难并存的现实反映,在此形势下,企业招工用工成本上升,劳动者实现更加充分和高质量就业难度加大。
市场供求稳中有变企业预期相应降低
二、三产业仍是吸纳就业主渠道 从人力资源需求状况来看,七成以上的岗位集中在制造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有限责任公司的用人需求占总需求的六成以上;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和商业服务业岗位占总需求的近七成。从产业需求看,一、二、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依次为0.75%、50.57%和48.68%,其中,二、三产业成为威海市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合计占总需求的99.25%。与上年相比,第一、三产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比重分别下降了3.29和0.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则提高了3.5个百分点。
从行业需求上看,位于前三位的依次是制造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用人需求分别为45.57%、17.88%和9.99%,三者合计约占市场总需求的70.39%。与上年相比,制造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的人力资源需求比重分别提高了1.99和13.94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下降了3.4个百分点。
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内资企业占企业的84.75%,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企业的13.84%。内资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用人需求占66.53%,是威海市吸纳就业的主渠道;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位居第二和第三位,人力资源需求占比分别为11.07%和3.96%。与上年相比,人力资源需求人数降幅最大的为有限责任公司,绝对人数减少1.22万人,所占比重提高18.81个百分点;人力资源需求增幅最大的为外商投资企业,绝对人数增加2733人,所占比重提高7.84个百分点。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成劳动力需求主体 一直以来,威海就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05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0%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等7大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医药医疗器械、碳纤维、纺织服装等10条优势产业链强势崛起。重点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催生了对生产和设备操作人员的用工需求。从各类职业的需求状况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需求2.22万人,占总需求人数的41.1%;其次是商业和服务业人员,需求1.56万人,占28.77%。与去年同期相比,需求人数减量最大的也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绝对需求人数减少1.22万人,所占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绝对需求人数减少8719人,所占比重下降5.79个百分点。
用人需求对年龄学历要求放宽 作为传统的劳务输入型城市,威海当地劳动力常年不能满足企业发展需求,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状况长期存在。加之新冠疫情影响、人口红利消退、交通区位不利等因素叠加,企业招工难问题愈演愈烈。鉴于此种形势,不少企业在年龄和文化程度等招聘条件设置上都降低了门槛。在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文化要求方面,仅34.49%的用人单位对文化程度有明确要求。
优化人力资源供给服务的探索实践
创新打造线上招聘平台 为克服疫情期间线下招聘难以开展的不利影响,威海市创新建成“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利用AI、远程视频等新技术,在全省首创供求智能匹配、用工余缺调剂、数字零工市场等服务模式,2020年累计注册企业4093家、求职者1.66万人,在线投递简历2.86万份。举办“威海云招聘”网络直播45期,实现企业VR展示、HR访谈、在线投递简历等功能,累计吸引观看87万人次。
开展政府间跨区域劳务合作 组建由人社系统业务骨干、重点用工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组成的“百人跨区域招工对接团队”,在河南等9个省份建立劳务合作基地23处,签订人力资源合作协议74个,先后组织176家企业到各地开展招聘20多次,形成了长效化人力资源输送机制。
实施技能提升行动稳定用工 全省首家实施“以工代训”阶段性补贴政策,支持企业对新录用职工开展生产岗位以师带徒式“以工代训”,政策到期后又认真落实国家“以工代训专项行动计划”,全年为589家重点企业4.6万名职工发放“以工代训”补贴2569.08万元。
加大高校毕业生引进力度 出台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补贴政策,将“521”生活津贴发放范围扩大到所有企业。创新在10所驻威高校设立就业创业服务指导站,提供“一站式”专业指导服务。全年吸引来威就业创业毕业生12294人,同比增长22.33%。
完善联系服务企业制度 成立区、市两级工作组,专人专班推进服务企业用工工作。扩充企业服务专员队伍,全市人社系统在职在编干部职工625人点对点服务1007家规上工业企业,提供协助用工、劳动关系、权益保障等综合服务,提升服务企业的精准度。
“她经济”发展模式要顺应总体经济环境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起步的第一年,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新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她经济”的模式发展只有顺应我国的总体经济环境,助力推动传统消费提档升级,不断满足女性高端化、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才能促进“她经济”模式健康发展。
服务发展 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她经济”发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科学发展目标确定“她经济”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根据科学发展需要制定人才政策措施,用科学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在这个过程中,持续走人才优先之路。确立在“她经济”模式发展中人才優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同时,以用为本。把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围绕用好用活人才来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与条件。
创新机制 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培养造就一批善于管理的女性领导人才,一批经营管理水平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秀企业家和一大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一大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一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整体发展 加强“她经济”发展模式培养,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培育拼搏奉献、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心人才成长,鼓励和支持人人都作贡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推进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资源开发,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