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活世界高于日常生活,具有现实性、理想性和指导性特征。向生活世界回归,既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效的客观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是课堂主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使用生活化语言;二是贴近生活,实践升华;三是利用科技,打造平台。
【关键词】生活世界 课程教学 涵义 回归 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文理学院教改项目“生活世界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JGYB11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077-01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研究,存在知识化、课程化倾向,带来思想理论和社会生活的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达不到立德树人、成人成才的培养目标。有鉴如此,从生活世界视域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研究,是新的尝试。
1.生活世界的涵义
继胡塞尔提出“科学”回归生活世界之后,关于生活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运动在西方勃然兴起。教育家杜威明确提出:“教育即生活,为社会生活做准备的唯一方法,是参加社会生活。”教育家陶行知也相应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学做合一”。“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过什么生活就是受什么教育。”教学教育与生活世界相联,融为一体。这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概而论之,生活世界沟通了学校与社会、学习与生活的三个特点:一是现实性,生活世界以日常生活为基础,表现为具有生动形象的现实世界。这才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生动内容的来源。二是理想性,生活世界又高于日常生活。它具有生活的普遍意义,体现了人性本质,符合人的发展。生活世界亦即生活理想。三是指导性,生活世界提供教学以坚实的来源。反映了真实生动的生活理想,由此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和生活热情。
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2.1向生活世界回归,是提高课程教学实效的客观需要
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培育作用。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内容枯燥,脱离现实;形式单一,“德性成了教室里谈论的东西,而不是需要力行的东西。其根源之一,就在于脱离生活世界,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用生动的真实情景调动学生,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2向生活世界回归,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当代大学生,总体上看,思想理论素养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负面表现,有的大学生重物质、轻精神,思想信念、心理意志、法律意识等都有待提高,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难以融入社会,表现出迷茫烦乱、挫折焦虑、孤独困惑等心理倾向。这是学生缺乏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向生活世界回归,能够使大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生活世界的形象性呈现、理想化引导,能够促进大学生在社会化中全面发展。其实质是回归人的本质,协调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思想理论、道德情操,对于科学认识人生、提升精神境界、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实现路径
3.1课堂回归
课堂向生活世界回归,就是将生活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和话语表达引入课堂,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3.2师生关系,要求平等、亲和
这既有利于戒除教师的满堂灌,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心灵、提升智慧、升华情感。回归“主体间”关系,要求教师除了知识准备外,还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态度,作一个知识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同时,也要求学生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勇于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积极探索。
3.3话语回归,要求多用举例法
选取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将抽象的思想理论概念具体化、有形化,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使课堂教学流淌着生活气息。
3.4 实践升华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融通的基本途径。课程教学要走进生活世界,社会实践活动多样化,可集中,可分散,或者二者相结合,从而保证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和覆盖面。
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必须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使课程教学向大学生的虚拟化生活延伸。首先确保栏目丰富性,适合大学生多样化需求;其次及時跟踪热点,通过热点分析,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实现思想行为的正确引导;再次办好网络、维护好网络,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构建课程教学网站,开辟设置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专区;同时让学生有机会充分表达思想、展示自我,教师及时分析引导,既保证正确方向,又能够解疑释惑。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教育文选[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05.
【关键词】生活世界 课程教学 涵义 回归 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文理学院教改项目“生活世界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JGYB11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3-0077-01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研究,存在知识化、课程化倾向,带来思想理论和社会生活的脱节,教学效果不理想,达不到立德树人、成人成才的培养目标。有鉴如此,从生活世界视域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研究,是新的尝试。
1.生活世界的涵义
继胡塞尔提出“科学”回归生活世界之后,关于生活教育的理论探索和实践运动在西方勃然兴起。教育家杜威明确提出:“教育即生活,为社会生活做准备的唯一方法,是参加社会生活。”教育家陶行知也相应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学做合一”。“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过什么生活就是受什么教育。”教学教育与生活世界相联,融为一体。这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概而论之,生活世界沟通了学校与社会、学习与生活的三个特点:一是现实性,生活世界以日常生活为基础,表现为具有生动形象的现实世界。这才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生动内容的来源。二是理想性,生活世界又高于日常生活。它具有生活的普遍意义,体现了人性本质,符合人的发展。生活世界亦即生活理想。三是指导性,生活世界提供教学以坚实的来源。反映了真实生动的生活理想,由此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和生活热情。
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2.1向生活世界回归,是提高课程教学实效的客观需要
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培育作用。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内容枯燥,脱离现实;形式单一,“德性成了教室里谈论的东西,而不是需要力行的东西。其根源之一,就在于脱离生活世界,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用生动的真实情景调动学生,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2.2向生活世界回归,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当代大学生,总体上看,思想理论素养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负面表现,有的大学生重物质、轻精神,思想信念、心理意志、法律意识等都有待提高,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难以融入社会,表现出迷茫烦乱、挫折焦虑、孤独困惑等心理倾向。这是学生缺乏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向生活世界回归,能够使大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生活世界的形象性呈现、理想化引导,能够促进大学生在社会化中全面发展。其实质是回归人的本质,协调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思想理论、道德情操,对于科学认识人生、提升精神境界、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向生活世界回归的实现路径
3.1课堂回归
课堂向生活世界回归,就是将生活世界中的人际关系和话语表达引入课堂,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3.2师生关系,要求平等、亲和
这既有利于戒除教师的满堂灌,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心灵、提升智慧、升华情感。回归“主体间”关系,要求教师除了知识准备外,还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态度,作一个知识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同时,也要求学生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勇于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交流,积极探索。
3.3话语回归,要求多用举例法
选取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将抽象的思想理论概念具体化、有形化,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使课堂教学流淌着生活气息。
3.4 实践升华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融通的基本途径。课程教学要走进生活世界,社会实践活动多样化,可集中,可分散,或者二者相结合,从而保证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和覆盖面。
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必须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使课程教学向大学生的虚拟化生活延伸。首先确保栏目丰富性,适合大学生多样化需求;其次及時跟踪热点,通过热点分析,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实现思想行为的正确引导;再次办好网络、维护好网络,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构建课程教学网站,开辟设置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专区;同时让学生有机会充分表达思想、展示自我,教师及时分析引导,既保证正确方向,又能够解疑释惑。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教育文选[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