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初,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全国巡演首站在上海落下帷幕。谢幕时人声鼎沸,饰演杨立青的张桐听见台下有人冲他大喊“我爱你”,在这句表白前冠上的称呼,除了“张桐”,还有“钊哥”“李大钊”。
从过去半年到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张桐都会与李大钊密不可分。今年2月,《觉醒年代》开播,张桐饰演的李大钊“从平凡中见不凡”,圈粉无数。此后,他相继在《光荣与梦想》与《红船:开天辟地》里完成了李大钊的艺术形象塑造,在庆祝建党百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中,又与于和伟(《觉醒年代》中饰演陈独秀)再次重现“南陈北李”。
在作为“李大钊”被认识之前,观众所熟知的张桐是《亮剑》里的“魏和尚”。那个粗犷憨直的草莽英雄,让张桐走出了籍籍无名,也将他框在了抗战剧的藩篱里。他彷徨过、焦虑过,一度急于尝试不同角色,去摆脱“被定型”。
如今四度出演李大钊,张桐已经不再为此困扰。“你永远无法决定别人怎么看待你,但你可以提升自己,为扮演不同的人物做准备,对同质化的角色在演法上进行改进,变被动为主动。”
从魏和尚到李大钊,在两次相似又不同的境遇里,张桐找到了自我化解之道。
如履薄冰的“大钊先生”
《觉醒年代》李大钊的戏份在横店杀青时,张桐长舒了一口气,首先涌上心头的感觉是“解脱了”。在与李大钊“相处”的6个月里,他脑袋中的弦无时无刻不紧绷着。这是他拍戏以来从未有过的体验。
“以往我可以放松地活在一个人物中,唯独大钊先生,我不敢。”言谈中,张桐对李大钊的称呼始终是“大钊先生”。这种不敢,源于对先生的敬畏,也源于剧组的压力。
最初接到《觉醒年代》制片人刘国华的邀约,张桐的第一反应是“不敢演”。
“大钊先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人物,要诠释得既符合历史,又真实鲜活,太难了。”但制作班底和演员阵容的吸引力,以及跳出舒适区、实现专业提升的渴望,最终推动他接下了这个角色,“这是一块硬骨头,我应该去啃一啃”。
进组前,张桐特意去了一趟万安公墓,在李大钊的雕像前默立许久。他搜集了大量与李大钊相关的文字、视频资料,影视化作品也不放过,试图网罗所有蛛丝马迹,以理解和贴近真实的人物。剧中,李大钊笑起来会抖肩的细节,就来自其家人的书信。这份庞大而细致的案头功课,一直持续到《觉醒年代》拍摄结束。
李大钊的台词许多都有出处。比如《庶民的胜利》,就是他在中央公园演讲的原稿,因此不仅不允许演员发挥,更是一个字都不能错,在此基础上,还要让它接地气。“戏的感染力,有时候在于演员是否完全吃透它,然后变成有机的情感传达。死记硬背和真正理解之后的抒发,还是有本质上的差别的。”为了吃透李大钊的台词,张桐在看台本时,常常把李大钊的书信、专家对他思想脉络的分析文献,以及《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等摆在手边,对照着学习理解。
开机第二天,张桐就迎来了一场重头戏——再论问题与主义。这段在成片中长达7分钟的戏,剧本上有整整3页,除了几句学生的提问,全是李大钊的台词,半文言、半白话,还夹杂着大量政治、经济学专用名词。开拍时,导演张永新试图给张桐减压:“这个场地交给你了,反正4台机器都‘叼’着你,别出圈就行,哪断了从哪儿接着来。”出人意料的是,张桐一气呵成,收获了全组人员的掌声。
即使如此,还是无法消解张桐心中的紧张感,这个戏分量太重了,这个人物的分量太重了。整个剧组都处在一种激昂的状态里。每天导演讲完戏,就轮到大家头脑风暴——根据史实、导演的艺术构想以及自己的理解,抒发己见。陈独秀嗑瓜子、李大钊用手指在赵纫兰胳膊上写字、看《挑滑车》等等被观众热议的桥段,都是这么“聊出来”的。“要是没有点储备,都不好意思开口。”
直到现在,接受采访时,张桐还是会不停地念叨:张永新的书籍资料装了一整车,于和伟的创作性难以望其项背,毕彦君(饰辜鸿铭)对角色生平了若指掌,马少骅(饰蔡元培)为了准备一段戏可以一个人在小花园里溜达到半夜。“因为导演和各位演员老师,我第一次尝到了如履薄冰的滋味。在这个组里,我没睡过一天好觉,生怕自己做得不好。”張桐回忆,对这部剧,自己是战战兢兢地尽了120%的努力。
“我是抱着一颗敬畏之心和谦虚之心,把我的灵魂敞开,去迎接另一个灵魂的到来。”拍摄的日子里,随着感知和了解的逐步深入,张桐已然分不清是自己进入到大钊先生的人生轨迹中,体验到他在历史漩涡里的不敢松懈;还是作为演员的自己,置身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剧组中的不敢松懈。
杀青之后,张桐原以为自己可以卸下李大钊这个人物,解脱了。但当他离开片场回到家,却开始不断想起这个曾极力试图贴近的人。“现在每当我读到跟五四运动、跟民国有关的书,总是不自觉地着重看看有没有大钊先生的内容。就好像是在一个并不存在的空间里,见过一个我非常敬仰的英雄,他离我既远又近,我好像了解他,但可能并不真正了解他,但我清楚地知道,他与我有着某种联系。”
过山车一样的梦
在走到聚光灯下之前,张桐曾是奔走于各个剧组的小龙套。他在《无极》片場做过张东健的替身,50块钱一天,代张东健走位,并不会出现在成片里,为的只是能旁听陈凯歌导演讲戏。
2004年底,张桐在北京电影厂跑组,打印了一大摞自己的照片和简历,挨个敲贴着组讯的房间。跑了上百个组,终于靠着一股子冲劲儿和几个形意拳的花架子,争取到了《亮剑》中的“魏和尚”一角,也由此真正走入大众视野。
14年过去,到了《觉醒年代》剧组,如履薄冰地演了半年,张桐却感到“越演越害怕,越演越不会,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于是,他决定从头来,抱着一颗当学生的心,通过话剧舞台“长长功力”。
“话剧在我心中的位置极其崇高和神圣。当你站到舞台上,你的声台形表、喜怒哀乐,是完完全全在你自己的功力把控下,藏不得假、藏不得怯。”5月下旬,张桐出演话剧处女作《雷经天》,在这部讲述党史中法治故事的原创大型话剧中,饰演复杂多面的黄克功。
演了几场下来,话剧界的前辈、演员张志坚向张桐递来了话剧版《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橄榄枝。“这个检验的机会来得正是时候。”毫不犹豫,张桐接下了杨立青的角色。2009年,同名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轰动一时,张桐也曾是“剧粉”之一。
然而,张桐还未见到同组演员,《伟大征程》文艺演出的邀请却先到了。6月5日,张桐返京参加封闭排练,一直到6月28日演出结束。无法参与话剧排练,他只能在演出排练间隙拿下台词,通过视频熟悉调度。
当张桐赶回上海时,距离《人间正道是沧桑》首演只剩5天。从到达剧院那一刻起,张桐就一头扎进后台。7月6日晚,话剧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这是张桐参演的第一场。
上台前,张桐感觉“自己的这颗心都要从嗓子里跳出来”,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为他捏着一把汗。同为主演的张志坚、王劲松轮番过来,紧紧握了握张桐的手,让他放松下来,给他加油鼓劲。
4个小时,57场戏,24年的历史,《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故事顺利演完。下了台,张桐直接半膝跪地,“像做了一个过山车一样的梦”。回到酒店,他才发现口腔内壁竟起了一圈泡。
演出结束时,张桐收到了一名北大学生的花束和信件。他在信里详述是如何认识张桐、认识《觉醒年代》,又是如何通过张桐的演绎认识守常先生,提升对真实历史、真实人物的认知的。读完信,张桐感动不已。信上的字字句句,正是塑造这些角色的意义。
“偶像队伍把我开除了”
张桐对表演的迷恋可以追溯到孩提时代。他打小喜欢看电视剧,喜欢看书,还喜欢玩过家家。他迷恋小说、漫画、影视剧里的角色,以及自己编织出来的情节和人物。“可能某种想象的种子已经种在我脑子里了。”张桐说,“隐隐觉得当一个演员多好玩啊”。
这种隐隐的冲动,在大学时期听了一堂名为《论青年人的人生价值》的讲座后,破土而出。讲座上,教授接连发问:“你们这些年轻人知道自己的价值在哪儿吗?知道你们选择的这条路对你们未来的意义有多大吗?这真的是你们想干的吗?我希望你们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每个人回去想一想。”
“我真的想了,发现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这段后来被张桐归因于“内心躁动”的青春逆旅,以他从南开大学计算机系退学、远赴法国学习表演收尾。
3月的法国,正往春天过渡,淅沥沥的雨,灰蒙蒙的天,虽然和预想中的浪漫之都大相径庭,但张桐此后的演员生涯,却由此掀开了充满无限可能的一角。张桐的表演,开蒙于法国里昂艺术戏剧学院,这里奠定了他此后揣摩角色的基本方法——抓住人物本质,从心理外化到行为。
20余年过去,当年十八九岁的热血青年,如今即将跨过40岁的门槛。现在,比起被内心的躁动驱使,张桐更愿意先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之后,你才能知道你追求的是什么。当你了然的时候,你获得了某种自控,这种生活才是有意思的。”
自我的认知,也是在不断纠偏中进行的。“20多岁的时候,我也惦记往偶像那儿走来着,但是没给我机会。”2004年,在拍摄《亮剑》之前,张桐演过《欢天喜地七仙女》的黑鹰。作为二仙女橙儿的CP,黑鹰是活在刀尖上的捕头,看似冷漠无情,却情深意重,完美符合现下偶像剧的男主人设。可惜《亮剑》一播,观众眼里就只能看见那个憨直粗犷的魏和尚了。
“我也蛮困惑的,不知道为什么偶像队伍就把我开除了。”张桐调侃道。
依然自认为处在“糊涂”之中的张桐,也多少开始咂摸出一套让自己舒适的生活方式:不拍戏的日子,无外乎看书、喝茶。
“我就愿意松松快快的,吃着冰棍儿在大马路上来回溜达。大伙儿最好不知道张桐是谁。张桐最终是什么样子,取决于张桐自己。观众叫不叫得出我的名字无所谓,拍戏的过程、角色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才是有所谓的。”
重读金庸,张桐觉得,自己和郭靖有点像——认真且轴,都不是所谓的“聪明人”。近期,《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全国巡演是张桐的头等大事。端着茶缸泡在排练场,组里的演员打趣他“是老话剧演员做派”。而张桐则在每日的对戏中,思索着自己离这些真正的老话剧演员究竟差多远。表演这条“无尽之路”,他不曾想过寻找捷径。
张桐
1981年生于天津,演员,曾获2018年第三十一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男演员奖。代表作有电视剧《亮剑》《绝命后卫师》《觉醒年代》等,近日出演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