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3年开始,全国很多地方都进行了新课程的改革,我们江苏也是首批新课程试点,新课程的思想要求老师从过去传统教学模式当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全新的课堂教学中,尝试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但是透过形形色色的热闹表面,新课程的改革真的很成功吗?新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和方法是否已经渗透到了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带着这些问题,本人在近几年高中信息技术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谈一点感想和反思。
我们在肯定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正视以下现实问题:
一、江苏省信息技术高中教材、会考模式尚需进一步调整
江苏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信息技术科目的选修部分包括“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和“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模块内容设计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但是随着信息技术会考题库的固定式,导致很多学校根本就不上信息技术基础书本的内容,甚至有一小部分信息技术老师为了图省事,让学生直接做会考的练习,刚开始学生还有点积极性,时间长了学生渐渐有了厌倦感,失去了对信息课的兴趣。
二、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不能完全胜任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新课程开始实施来,部分老师的思维还停留在老的教学模式上。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强调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只要老师上课讲了,学生练会了,就完成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自我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也就相应的要求学生学习方法的革新,故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更应该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
三、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课教学“断层”严重
老教材编写是零起点,教材中许多内容和初中有很多重复的内容,因此学生是在原来初中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影响不大。而新课程的理念是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进入高中时却已经不再是零起点了,默认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因此对课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软件的使用方法的介绍在新教材中都是一带而过。因此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以及薄弱学校毕业的学生如何将他们的水平提高到与其他学生一个水平线是开学来就面临的一个问题。
四、信息技术课及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还没有真正受到重视
在某网站的信息技术教育论坛发表了一个“信息技术的悲哀”的帖子,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共鸣。他们普遍认为,在高考这个强有力指挥棒的指导下,信息技术在很多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都不被重视。有的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盼望高考考信息技术课,这样虽然压力会很大,但我们也会受到重视”。这些话,发自教师们的肺腑,是他们真情流露,他们希望在工作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但考试能解决问题吗?怎么解决?从现在正在各大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上热烈讨论的“我拿什么拯救你,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我们似乎读出了信息技术教师们的无奈和矛盾心理。
五、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构筑健康的信息文化”,需要在理解基础上应用起来。信息文化的构筑不仅取决于信息文化的承载物(如信息技术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而且取决于信息文化活动的主体(信息技术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管理者)之间的动态性关系。所以,对于课程的建设及发展,信息技术教师责任重大。 第一,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信息技术教师不能以任务繁重为由,忽略对自身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这个学科的老师更应时刻加强自我提升。要抓住各种时机,借助各种形式,深入学习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实施和评价,学习教育理论和专业技术、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培养我们教师严谨、科学的作风和综合素养。 第二,增强对教材的驾驶和和超越能力。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行教材也许有些相对的落后。但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基于新课标,研究教材,掌握教材,突破教材,更要溶入课改理念,升华教材。让每一个教学单元做到小而精,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特点,选择、加工和使用信息素材,使自己的课堂更加充实、充满魅力。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略显年轻和稚嫩,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的问题。但我们坚信,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给社会带来的变化,一定会日益显著。只要我们正视现状,积极纠正不足,我们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一定会健康、稳步走向成熟,为培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济良李尚仁主编.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理性反思[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2).
我们在肯定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必须正视以下现实问题:
一、江苏省信息技术高中教材、会考模式尚需进一步调整
江苏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信息技术科目的选修部分包括“选修1: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2: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选修4:数据管理技术”和“选修5: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模块内容设计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但是随着信息技术会考题库的固定式,导致很多学校根本就不上信息技术基础书本的内容,甚至有一小部分信息技术老师为了图省事,让学生直接做会考的练习,刚开始学生还有点积极性,时间长了学生渐渐有了厌倦感,失去了对信息课的兴趣。
二、部分信息技术教师还不能完全胜任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新课程开始实施来,部分老师的思维还停留在老的教学模式上。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强调的教学方法是讲练结合,只要老师上课讲了,学生练会了,就完成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自我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也就相应的要求学生学习方法的革新,故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更应该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
三、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课教学“断层”严重
老教材编写是零起点,教材中许多内容和初中有很多重复的内容,因此学生是在原来初中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影响不大。而新课程的理念是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进入高中时却已经不再是零起点了,默认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因此对课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软件的使用方法的介绍在新教材中都是一带而过。因此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以及薄弱学校毕业的学生如何将他们的水平提高到与其他学生一个水平线是开学来就面临的一个问题。
四、信息技术课及信息技术教师的地位还没有真正受到重视
在某网站的信息技术教育论坛发表了一个“信息技术的悲哀”的帖子,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共鸣。他们普遍认为,在高考这个强有力指挥棒的指导下,信息技术在很多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都不被重视。有的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盼望高考考信息技术课,这样虽然压力会很大,但我们也会受到重视”。这些话,发自教师们的肺腑,是他们真情流露,他们希望在工作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但考试能解决问题吗?怎么解决?从现在正在各大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上热烈讨论的“我拿什么拯救你,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我们似乎读出了信息技术教师们的无奈和矛盾心理。
五、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构筑健康的信息文化”,需要在理解基础上应用起来。信息文化的构筑不仅取决于信息文化的承载物(如信息技术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而且取决于信息文化活动的主体(信息技术教师、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管理者)之间的动态性关系。所以,对于课程的建设及发展,信息技术教师责任重大。 第一,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信息技术教师不能以任务繁重为由,忽略对自身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这个学科的老师更应时刻加强自我提升。要抓住各种时机,借助各种形式,深入学习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实施和评价,学习教育理论和专业技术、研究教学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培养我们教师严谨、科学的作风和综合素养。 第二,增强对教材的驾驶和和超越能力。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行教材也许有些相对的落后。但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时,要基于新课标,研究教材,掌握教材,突破教材,更要溶入课改理念,升华教材。让每一个教学单元做到小而精,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特点,选择、加工和使用信息素材,使自己的课堂更加充实、充满魅力。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略显年轻和稚嫩,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的问题。但我们坚信,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给社会带来的变化,一定会日益显著。只要我们正视现状,积极纠正不足,我们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一定会健康、稳步走向成熟,为培养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济良李尚仁主编.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理性反思[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