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乌拉基米尔·彼勒耶夫 谢尔盖·斯达诺维奇
[译]曹光胜
一、引言
蒙古帝国在中国的最后的统治者元顺帝铸造的钱币是元代钱币学中最多最有趣的钱币之一。对于至正钱有很多众所周知的描述,然而对于其中一些钱币的铸造发行的时间以及铸局,钱币收藏家到现在没有得到一个公认的结论。主要原因是那段时间的史料非常有限,《元史》在明早期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我们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很遗憾报告的时间有限,不允许讨论细节问题,但我们将尽力把一些问题阐述清楚。
《元史》中注释关于公元1350年的货币改革,中国建立专门的机构(提举司)后开始铸造至正通宝铜钱和印刷纸钞。“十一年,置宝泉提举司,掌鼓铸至正通宝钱、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至正铜钱的面值有小平,折二,折三,背面有八思巴文的干支纪年。至正铜钱的发行在1354年终止,在《元史》中没有更多的记载。在同一时期的钱币学资料中记载至正铜钱在公元1354年后继续铸造,尽管事实当时的通货膨胀非常严重,官方铸造金属货币非常困难。钱币学的资料中有一种说法是公元1354年后发行的至正铜钱全部是非官方铸造和私铸。
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从任何版式的至正铜钱里可以看到书法笔迹,规格重量的数据以及金属成分(表1),难道如此多的至正铜钱被私人铸造,因此我们认为1354年后铸造的钱币是私铸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二、至正之宝钱
这是5种不同纪值非常珍稀的钱币。现在学者公认著名的中国收藏家戴葆庭和罗伯昭对钱币背上的“吉”字是指江西省的推论。彭信威在他的著作《中国货币史》中阐述至正之宝的铸造地最有可能是江西省吉安地区。这种钱币主要的出土地点是江西,彭信威说这种钱币在安徽省也有出土。遗憾的是彭信威没有描述出土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发掘的具体情况。如果我们的中国同行可以把这一点弄清,我们将非常感激。安徽省与江西省接壤,所以这种钱币在安徽被发现与至正之宝钱在江西发行并不矛盾。
如果至正之宝的铸造地点无庸质疑,那么铸造时间还不清楚。根据至正之宝的文字是由元代著名书法家周伯琦书写。王荫嘉先生考证周伯琦的诗集《近光集》发现元代皇帝让他书写“至正之宝”四个字。《近光集》这本书写自至正元年至5年(1341-1345).所以有一种说法是至正之宝始铸于那时。然而一些学者认为这种钱币始铸于至正11年(1351),元政府在河南、江浙、江西、湖广造币厂开始铸造铜钱。
我们认为元顺帝让周伯琦书写“至正之宝”四个字是无庸置疑的事实。彭信威引用《近光集》:“第二年冬,有一个流通钱币的法令,我接圣旨书写至正之宝……”。
最初的《近光集》是用七言诗写成的。现在流传下来的是明代时的抄本。所以会有一些抄写的错误和后人的添加。开始发行钱币的圣旨是至正10年11月。所以“第二年冬”的意思应该是“颁布发行铜钱的圣旨之后的第二年冬”也就是1351年-1352年的冬天,并增加了一个江西铸钱局。
我们对一些至正之宝进行了XRF金属合金分析,请看表1。研究显示合金铜的成分很高,表明这属于官铸钱币。彭信威也没有对是官铸有任何怀疑。因此我们推论江西钱局的建立不早于1352年。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细节。来自日本银行的至正之宝收藏品的钱币学记录。其中有一枚权钞一钱的反面有一个八思巴文“辰”,这个字说明是至正12年也就是1352年。这样的钱币在中国的钱币学专著中没有出现过,所以中国人认为这不是官铸钱币。但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巧合。
后期铸造的这种钱币非常模糊。我们认为必须从《元史》中找到答案。14世纪中有很多著名的各地反元的农民起义。我们试着寻找起义军徐寿辉在江西的活动路线,但在至正12年3月时有了问题。一些城镇有时被起义军占领和有时被官府占领。但可以确定徐寿辉在7月已经占领了现在的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的南部和浙江的西北部。1360年江西已经属于另外的起义军陈友谅。即使历史学家不给我们这些事实,我们相信至正之宝至正12年(1352)7月至1360年铸造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存世非常少的钱币说明它们只被铸了几个月。
三、至正通宝折五折十纪年纪值钱
日本学者谷巧二在他的著作中阐述至正通宝背戌(1358)和背亥(1359)不是官铸钱币。他把至正通宝背戌、亥与起义军钱币天启通宝、大义通宝的铸造风格进行比较,得出奇怪的结论,认为它们非常相似。让我们把起义军钱币先放在一边(我们相信,他们的钱币品相基本不错,因为他们的钱币是在失守的政府钱局铸造的),直接来看至正钱。
日本学者认为1358-1359年铸造的钱币与1350-1354年铸造的钱币的品相非常不同。书中作者的观点是这些钱币是私铸。然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充分的。首先什么是“官铸钱币”?元代的官铸铜钱在1350年货币改革后显然是纸钞的辅币。元政府在不同的省开办了造钱局,所以不同地区的造钱局应该有不同的标准,钱币的重量、规格、金属成分,书法笔迹等都会略有不同。1350—1354年铸造的钱币品相很好,然而1358—1359年铸造的钱币在数据和风格上有它们自己的特点。更何况它们的金属成分显示铜的含量非常高并且合金比例稳定。因此我们相信1358—1359年铸造的至正通宝也属于官铸。如此相对大数量的钱币出于私铸是不可能的。
有更多的事实可以反驳1358—1359年的至正通宝是私铸。在1350年货币改革前私铸钱允许流通,但之后被政府禁止。同时我们阅读《元史》本纪四十四·顺帝七“二月(至正十六年)乙丑(1356年3月4日),禁销毁、贩卖铜钱”。
很难想象某个人能铸造如此大量的钱币(1358—1359年的钱币现在是比较少见,但这是相对非常普通的钱币而言)。这个时期的至正通宝的金属成分分析显示私铸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技术标准的。更何况用做铸币的原料铜来自铜器、铜镜等,如果不进行加工,私铸不可避免地会影响钱币合金结构的稳定性。
所以我们相信1358—1359年铸造的至正通宝是官铸。我们的推论将被历史纪录和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
根据我们与中国的钱币收藏家交流得知,这种钱币主要在陕西省被发现。《元史》中关于上述的时间和地点有一段有趣的记录。“二月(至正18年二月),己巳(1358年3月15日)……中书省臣奏:以陕西军旅事剧务殷,去京师道远,供费艰难,请就陕西印造宝钞为便,遂分户部宝钞库等官,置局印造。仍命诸路拨降钞本,畀平准行用库倒易昏币,布于民间。”
铜钱始终被认为是元朝政府的主要货币纸钞的辅币参与流通。而专门的造币机构是由提举司掌控的(纸钞和铜钱)。所以在陕西建立提举司是合乎逻辑的。是政府唯一的法定发行货币部门。很显然,它的目的是作为纸钞的辅币支持地方军队。国家铸造钱币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补给帝国的军队。
甚至相对不好的品相的钱币铸于1358—1359年可以证明政府造币的时间非常短。现在通过《元史》可以解释为什么1358—1359年铸造的至正通宝多在陕西被发现的原因了。
我们只能重申以上的推论是需要认真验证的假设。研究元代史料可以帮助了解元代政府在1358年初到1359年底的历史事件。这段时期的钱币考古发现也非常重要。
四、至正通宝钱对应的日期
我们目前认为至正通宝的日期从表2看非常合乎逻辑。我们按时问顺序排列这些钱币并标出它们的稀少程度。在1354和1358年之问未标出日期。在这种情况下,有趣的是没有发行低面值的铜币。这个表在将来还需要补充和完善,这是我们目前认为最可信的至正通宝的钱币资料。
五、结论
我们通过对这个时期的至正通宝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至正之宝在1352年期间铸造的时间非常短。
2.没有纪年的至正通宝可能铸于1354-1358年之间。
3.至正通宝折五折十纪年纪值钱是1358—1359年的官铸钱币。
(责任编辑 高聪明)
注:本文所涉及到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译]曹光胜
一、引言
蒙古帝国在中国的最后的统治者元顺帝铸造的钱币是元代钱币学中最多最有趣的钱币之一。对于至正钱有很多众所周知的描述,然而对于其中一些钱币的铸造发行的时间以及铸局,钱币收藏家到现在没有得到一个公认的结论。主要原因是那段时间的史料非常有限,《元史》在明早期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我们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很遗憾报告的时间有限,不允许讨论细节问题,但我们将尽力把一些问题阐述清楚。
《元史》中注释关于公元1350年的货币改革,中国建立专门的机构(提举司)后开始铸造至正通宝铜钱和印刷纸钞。“十一年,置宝泉提举司,掌鼓铸至正通宝钱、印造交钞,令民间通用。”至正铜钱的面值有小平,折二,折三,背面有八思巴文的干支纪年。至正铜钱的发行在1354年终止,在《元史》中没有更多的记载。在同一时期的钱币学资料中记载至正铜钱在公元1354年后继续铸造,尽管事实当时的通货膨胀非常严重,官方铸造金属货币非常困难。钱币学的资料中有一种说法是公元1354年后发行的至正铜钱全部是非官方铸造和私铸。
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从任何版式的至正铜钱里可以看到书法笔迹,规格重量的数据以及金属成分(表1),难道如此多的至正铜钱被私人铸造,因此我们认为1354年后铸造的钱币是私铸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二、至正之宝钱
这是5种不同纪值非常珍稀的钱币。现在学者公认著名的中国收藏家戴葆庭和罗伯昭对钱币背上的“吉”字是指江西省的推论。彭信威在他的著作《中国货币史》中阐述至正之宝的铸造地最有可能是江西省吉安地区。这种钱币主要的出土地点是江西,彭信威说这种钱币在安徽省也有出土。遗憾的是彭信威没有描述出土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发掘的具体情况。如果我们的中国同行可以把这一点弄清,我们将非常感激。安徽省与江西省接壤,所以这种钱币在安徽被发现与至正之宝钱在江西发行并不矛盾。
如果至正之宝的铸造地点无庸质疑,那么铸造时间还不清楚。根据至正之宝的文字是由元代著名书法家周伯琦书写。王荫嘉先生考证周伯琦的诗集《近光集》发现元代皇帝让他书写“至正之宝”四个字。《近光集》这本书写自至正元年至5年(1341-1345).所以有一种说法是至正之宝始铸于那时。然而一些学者认为这种钱币始铸于至正11年(1351),元政府在河南、江浙、江西、湖广造币厂开始铸造铜钱。
我们认为元顺帝让周伯琦书写“至正之宝”四个字是无庸置疑的事实。彭信威引用《近光集》:“第二年冬,有一个流通钱币的法令,我接圣旨书写至正之宝……”。
最初的《近光集》是用七言诗写成的。现在流传下来的是明代时的抄本。所以会有一些抄写的错误和后人的添加。开始发行钱币的圣旨是至正10年11月。所以“第二年冬”的意思应该是“颁布发行铜钱的圣旨之后的第二年冬”也就是1351年-1352年的冬天,并增加了一个江西铸钱局。
我们对一些至正之宝进行了XRF金属合金分析,请看表1。研究显示合金铜的成分很高,表明这属于官铸钱币。彭信威也没有对是官铸有任何怀疑。因此我们推论江西钱局的建立不早于1352年。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细节。来自日本银行的至正之宝收藏品的钱币学记录。其中有一枚权钞一钱的反面有一个八思巴文“辰”,这个字说明是至正12年也就是1352年。这样的钱币在中国的钱币学专著中没有出现过,所以中国人认为这不是官铸钱币。但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巧合。
后期铸造的这种钱币非常模糊。我们认为必须从《元史》中找到答案。14世纪中有很多著名的各地反元的农民起义。我们试着寻找起义军徐寿辉在江西的活动路线,但在至正12年3月时有了问题。一些城镇有时被起义军占领和有时被官府占领。但可以确定徐寿辉在7月已经占领了现在的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的南部和浙江的西北部。1360年江西已经属于另外的起义军陈友谅。即使历史学家不给我们这些事实,我们相信至正之宝至正12年(1352)7月至1360年铸造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存世非常少的钱币说明它们只被铸了几个月。
三、至正通宝折五折十纪年纪值钱
日本学者谷巧二在他的著作中阐述至正通宝背戌(1358)和背亥(1359)不是官铸钱币。他把至正通宝背戌、亥与起义军钱币天启通宝、大义通宝的铸造风格进行比较,得出奇怪的结论,认为它们非常相似。让我们把起义军钱币先放在一边(我们相信,他们的钱币品相基本不错,因为他们的钱币是在失守的政府钱局铸造的),直接来看至正钱。
日本学者认为1358-1359年铸造的钱币与1350-1354年铸造的钱币的品相非常不同。书中作者的观点是这些钱币是私铸。然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充分的。首先什么是“官铸钱币”?元代的官铸铜钱在1350年货币改革后显然是纸钞的辅币。元政府在不同的省开办了造钱局,所以不同地区的造钱局应该有不同的标准,钱币的重量、规格、金属成分,书法笔迹等都会略有不同。1350—1354年铸造的钱币品相很好,然而1358—1359年铸造的钱币在数据和风格上有它们自己的特点。更何况它们的金属成分显示铜的含量非常高并且合金比例稳定。因此我们相信1358—1359年铸造的至正通宝也属于官铸。如此相对大数量的钱币出于私铸是不可能的。
有更多的事实可以反驳1358—1359年的至正通宝是私铸。在1350年货币改革前私铸钱允许流通,但之后被政府禁止。同时我们阅读《元史》本纪四十四·顺帝七“二月(至正十六年)乙丑(1356年3月4日),禁销毁、贩卖铜钱”。
很难想象某个人能铸造如此大量的钱币(1358—1359年的钱币现在是比较少见,但这是相对非常普通的钱币而言)。这个时期的至正通宝的金属成分分析显示私铸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技术标准的。更何况用做铸币的原料铜来自铜器、铜镜等,如果不进行加工,私铸不可避免地会影响钱币合金结构的稳定性。
所以我们相信1358—1359年铸造的至正通宝是官铸。我们的推论将被历史纪录和考古发现进一步证实。
根据我们与中国的钱币收藏家交流得知,这种钱币主要在陕西省被发现。《元史》中关于上述的时间和地点有一段有趣的记录。“二月(至正18年二月),己巳(1358年3月15日)……中书省臣奏:以陕西军旅事剧务殷,去京师道远,供费艰难,请就陕西印造宝钞为便,遂分户部宝钞库等官,置局印造。仍命诸路拨降钞本,畀平准行用库倒易昏币,布于民间。”
铜钱始终被认为是元朝政府的主要货币纸钞的辅币参与流通。而专门的造币机构是由提举司掌控的(纸钞和铜钱)。所以在陕西建立提举司是合乎逻辑的。是政府唯一的法定发行货币部门。很显然,它的目的是作为纸钞的辅币支持地方军队。国家铸造钱币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补给帝国的军队。
甚至相对不好的品相的钱币铸于1358—1359年可以证明政府造币的时间非常短。现在通过《元史》可以解释为什么1358—1359年铸造的至正通宝多在陕西被发现的原因了。
我们只能重申以上的推论是需要认真验证的假设。研究元代史料可以帮助了解元代政府在1358年初到1359年底的历史事件。这段时期的钱币考古发现也非常重要。
四、至正通宝钱对应的日期
我们目前认为至正通宝的日期从表2看非常合乎逻辑。我们按时问顺序排列这些钱币并标出它们的稀少程度。在1354和1358年之问未标出日期。在这种情况下,有趣的是没有发行低面值的铜币。这个表在将来还需要补充和完善,这是我们目前认为最可信的至正通宝的钱币资料。
五、结论
我们通过对这个时期的至正通宝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至正之宝在1352年期间铸造的时间非常短。
2.没有纪年的至正通宝可能铸于1354-1358年之间。
3.至正通宝折五折十纪年纪值钱是1358—1359年的官铸钱币。
(责任编辑 高聪明)
注:本文所涉及到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