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见从容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123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阅读过某专家谈中产美学(主要针对中产阶层的美学)的文字,我不以为然。
  他说,中产美学的要诀在于营造一个去焦虑的审美乌托邦,精致地勾勒出一幅岁月静好的图景,小心翼翼地呵护现代人的安定。在我看来,这种格局过小的理想主义,并不能真正解决现代都市人的问题,只是一种无用的心灵鸡汤。
  直到我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才深知这精致的中产美学并非“鸡汤”理念。书中,作者极力描绘了茶峒———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的现代桃花源。小说中的人物翠翠、傩送、天保、老船夫,绽放出了人性的光辉。《边城》的文字总是淡淡的,即使是在处理怨闹悲情、生离死别时,也透露出一种清淡的欢愉。
  小说结尾我很喜欢,觉得寥寥数笔却恰到好处。文中这样写道:“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后来我偶然得知,原稿中的結尾是暗示傩送与翠翠的悲剧结局的。但沈从文的妻子张兆和看了之后认为“太悲了”,于是才添加了最后这一句。那时我便觉得,名著虽讲的是别人的故事,读者却因享受到了意境与审美的愉悦,生发出与己之人生经历相匹配的感想来。这也是同一个人在人生不同时段读同一本书,心境却相差甚远的原因。
  于我,那些名著的意义在于表达一种态度。它不可以用来消解困境,但它教你怎样渡过一段黑暗的路途。你读到书里人物的孤勇,你便在以后的日子里想起这样一篇文字让你不惧怕走夜路;你读到真诚与善良的心灵,你便把得失看得再淡一些,把执着拾回一些;你读到悲壮过后的决绝和坚定,你便知道自己曾经受伤,也已经痊愈。
  黄永玉在回忆录中讲到一件事,“文革”时他与沈从文先生擦肩而过,沈从文装作不理睬他,却头都不歪地吐出了四个字:要从容啊。
  现代人的焦虑在于做一件事便渴望它有意义,而这是不现实的。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名著,未免过于急功近利。我们急切地希望一本名著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让我们变得更有内涵,这恰恰违背了名著的职能。
  它告诉我们,要从容啊!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名著书评类文章。本文从“去焦虑的审美乌托邦”这个角度谈开去,借助《边城》这一具体作品进一步阐明观点,夹叙夹议,行文自如,深入浅出,将名著的美学价值娓娓道来。组织行文上,作者打破了传统议论文的“三段论”结构,写成了一篇名著书评类议论文。(顾芸)
其他文献
一位高三学生的家长向我表达了他的焦虑:我的孩子非常努力,结果成绩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还出现了下滑。孩子曾经抱着头哭泣着说,我难道不想考个好成绩吗?家长的那种无助感,溢于言表。  说实话,作为一个曾经的高三学生家长,这样的经历我也曾有过。整整高中三年,儿子虽然一直很努力,但他的成绩总是不太理想。儿子曾不止一次地问我:“我是不是很笨?为什么我拼尽了全力,还是考不过别人?为什么这次我感觉自己准备得特别充分
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指出,真正的教养是一种内在品质的外化,而培养品质的方式在于阅读,阅读的内容即为名著。  但是,究竟什么是“名著”?从狭义角度看,运用汉字的拆字组词法,名著便指名家著作。可名著真的仅局限于“名家”,抑或包含所有名家吗?都不尽然。在当今这样一个网络发达、信息传播快速、文本堆积的冰冷硬件时代,名著首先要与市场上的流行文学区别开。这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经历时间洗涤打磨最终沉淀
普通农家出身的郭永怀凭着过人的天赋和勤奋,37岁就受聘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任教,他所学的专业横跨了导弹、核弹、人造卫星三个领域。  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冲破美国的重重阻挠,回来报效祖国。在青海“两弹”研制基地,他克服了高原反应,夜以继日地投入工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试验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永怀是迄今为止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人们将永远缅怀
“匠人”对于当下的意义,如果只局限于踏实干好本职工作、孜孜不倦提升专业技能,不啻将其精神内涵缩减成为某种职业技能标准。无论是庄子借庖丁之口所言“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还是魏源所谓“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研磨专业技艺的更高境界是“进乎道”:在掌握技术原理中,参悟普遍规律,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修养。  故日:大国工匠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他们的工艺和技术,更是他们在潜心钻研、斤斤计较品质和手艺的
小街人为了吃真够拼的,单单一个早餐,就可以催促人们赶紧从被窝儿里钻出来,凌晨五点去排队。  如果你吃到排队才能买到的那些早餐,那真是让人不得不佩服你的坚强意志。这些年,小街人都在哪些早餐铺排过队呢?我想虎子大饼肯定榜上有名。  这家店位于一座居民楼的一楼,店旁竖立着一个大大的警示牌,提示顾客不要扰民,还有只收现金。早上六点营业,五点钟顾客就开始排队了。  售卖口就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是居民楼窗户改造
亲爱的青年代表们:  大家好!  很荣幸站在这里代表中国青年发言。  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村,祸福相倚,休戚相关。而青年作为这个时代最有生机的原动力,更应该秉承守望相助的信念,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如同浓厚的阴云压在世界人民的心头。中国处于“战疫”胶着之时,各国友人纷纷伸出援手。一句句印在援助物资包装箱上的话语,温暖了中国人民的心,而中国也同样回赠给世界强有力的帮助与支持。  
无事生非的人是可敬的。  倘若不是出于情感的宣泄和无聊的苦闷,理智而理性的无事生非者都清楚地知道,他们在与所有人、与世界、与一种表面上的秩序作对。  有人说,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道德准则。有些人因为懒惰,光是按着别人定下的规矩行事。我想,这便是习惯的力量,有时候,人们也叫它秩序。  但是,这种习惯、这种秩序,真的就无可指摘、毫无问题,代表一种“无事”的和合状态吗?汉娜·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谈
被江南的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的老街青石板路旁,懒洋洋地长着一丛苔花,顺着青石板一直走,就到了外婆家。  外婆没念过什么书,也没什么特别的爱好,她只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许是因为少女时期的采茶经历,她沾染了一点点文人的书卷气。她爱独自一人坐在庭院里,欣赏她的庭院。  那庭院我感觉没有什么值得一直欣赏的,没有迎春、夏荷,也没有秋菊或者冬梅,只有一棵柿子树。没有满架蔷薇日日香,只有井边苔花三四朵。可她说,有
“堆儿”“冰棍儿败火”“花生红枣大杏仁儿啦”“烤山芋,好吃的烤山芋”……你听,这儿多热闹!你可知这是什么地界儿吗?不错,这就是我的家乡———九河下梢天津卫。  天津是具象的,这里的一花一草、一醉一啸都是天津的画像。你去古文化街遛一遛,杨柳青的年画、泥人张的泥人儿、风筝魏的风筝,包括娘娘宫里的泥塑,无不憨笑地瞅着你,一幅幅生动的天津素描向你展示着天津的风采。你去中国大戏院看场京戏,去名流茶馆听段相声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王羲之描绘了兰亭上名士们的纵情欢乐,又隐约传达出一种独特的生命境界。我将这种境界理解为:专注于当下,人便可以出离现实、摆脱时间。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生命体验———专注于一件自己喜欢的事,由浅识到深知,由深知到痴迷,最终达到精通娴熟、融会贯通的境界。在这个过程中,生命跳脱了钟表盘上分秒的规范,变得灵活而充盈。头脑被一件事情塞满,时间、空间被一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