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画面是电影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而构图则是电影画面中最基础、最直观地表现电影内容、传达电影精神内涵的手段。通过合理运用设计构图,将各造型、色彩元素进行综合运用,不但能够使电影的视觉审美质量得到极大的提升,并且能使电影内容得到更充分发挥。电影画面构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影的成败,通过掌握和运用设计构图可以让电影画面疏密有致,使电影符合视觉美学审美和视觉规律的安排。
【关键词】设计构图;形式感;视觉传达
【中图分类号】J913 【文献标识码】A
一、设计构图在电影画面结构中的目的与意义
将设计构图引入电影画面中,是为了对进入画面的各视觉元素按照视觉美感的方式进行更优的有效排列和组合,这是一个对每一视觉元素选择、组织的思维过程,是无序画面到有序画面的创作过程,就是在电影中每一个镜头画面中都能够体现出一种画面布局和一种画面结构。根据各个电影的题材、内容和风格等不同,所采取的设计构图形式与手法也有许多变化。在电影画面中,通过对具有视觉价值的形、光、色进行设计整合,将它们汇聚于画面中使电影的画面具有美感和设计形式感。例如在电影《踏雪寻梅》中杀人那一段镜头是倾斜的,不细看不会发觉,除了一些敏感的人会觉得不舒服。这种不舒服就是导演为了向观众营造出压抑和不适的氛围,而通过对画面结构的设计传达出来的。
电影画面构图就是将现实空间进行分解与组合。其中,每个单一画面构图即对空间的分解,许多画面构图即对空间的组合。为了传达電影中的特定内容和达到视觉美感,在电影画面结构中运用设计构图能通过每一帧画面进行布置与安排,按照时间顺序、空间位置分层次、有重点的安排在电影画面中。通过它能够在有意或无形中传达对现实空间的省略与暗示。画面构图中的空间、元素是对画外空间、元素的省略,且也是一种暗示。画面构图内能够看到的空间是具体的空间,看不到的空间则需要观者自行想象去补充。因此,电影画面中设计构图后的画面对于观众就是结合现实和想象框架与边界。
通过认真设计过的电影画面能够拥有更好的表达效果,同时被赋予更多的审美内涵。在烘托电影内容的同时能够有助于观众领悟被表现对象的外在形式、内在形象和品质,创造性地使被表现对象体现出各方面的特点。将设计构图运用在电影画面结构中,能够在无形中引导观众对电影内容层层挖掘,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体悟,让电影创作者的作品更为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以张艺谋导演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它将电影所要展示的内容与艺术构图处理得相得益彰。通过图象表达隐喻或现实意义,搭建构图对观众产生心理映射和意义上的互动来营造作者想传达的语意。比如电影中大量运用的“红灯笼”,它颜色中的“红色”以及通过它与庭院布置、家具摆放、人物配置等产生了极具功能性的特定电影语言,即隐喻了封建社会的古板顽固为时人戴上了沉重的枷锁,扭曲了人性。
二、画面构图的多样性
(一)视觉审美经典——黄金分割率画面形式
在20世纪50年代以以前所拍摄的电影中,这些早期的电影开拓者将人类几千年的审美经验运用到了电影中。如格里菲斯的《走向东方》等影片画面构图都大量采用了黄金分割定律的画面形式。
“黄金分割律”原为数学名词,指几何与数学中的严格比例关系。一个整体中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的比例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的比例,这个整体就是和谐的、舒适的。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在总结人类艺术创作经验的汲取和对过程总结的基础上,认为黄金分割比例是最恰当的、在视觉上最舒适的分割比例,并把它作为艺术创作中构图比例的基本创作的准则之一。例如希腊的巴特农神庙,从它整体的高和宽的比到细部矩形,都是根据黄金分割律设计的。
在电影画面构图艺术中,也会广泛地运用到黄金分割律这一构图的标准定律。无声电影时期的银幕和画格比例的设计,就是根据黄金分割律的“规则性构图”来进行设计创造的。格里菲斯的早期影片也大都采用这种“顶天立地”式的全景镜头,用以表现庄严肃穆或宁静平稳的生活情调。
(二)规则性构图中情调气氛的表达
规则性构图则指的是电影画面中所采用对称的方式、和谐稳定的平行透视法来进行画面构图。在影片中,影像的线条和方位与银幕边缘之间保持着明显的平衡关系,这种构图既能够表现严肃庄严、呆板呆滞,又能够表现热烈欢快、平静安定;既能够在暂时的平衡中暗示新的危机,又能使一些场面显得更加神秘莫测、难以捉摸。规则性构图,则是打破了黄金分割律为构图规则的,以渲染某种情调气氛为目的,表现某种特定的含义而存在的。
(三)具有心理暗示意味的倾斜式构图
在电影画面中的水平线总是处于比较正常的状态,给人以平静安稳的感觉,而倾斜的画面构图,则会使画面的垂直线与主要影像的垂直线构成一定的角度,给人以失去平衡、失去重心的感觉,因此常会被用来表现情节人物异常的心理变化与精神状态。
(四)景深和前后景构图使电影画面更加丰富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更多的表现手法得到实现。景深和前后景构图也能够随着摄影技术的推进而出现在电影画面中。它不仅可以让观众同时清晰地看到前景与后景的人物,还能够清楚地表达某种象征性含义。例如在1953年由日本导演沟口健二拍摄的影片《雨月物语》中,就运用了前后景构图。通过对电影画面设计构图的不断变化与调整,精美深邃的画面构图比列渲染了神秘的气氛,更能够准确地表达故事的情节,突出了战乱与性爱以及现实与梦幻的主题。
(五)开放性构图中赋予想象力的表达
在对称平衡为准则的稳定性构图中,完整的构图形式使得观众能够充分了解电影画面中的内容,也避免观众会产生多余的对画外空间的想象。在开放性构图中,则有意识地打破画框的界限,充分运用画外空间、画面内人物布局和视线,同时也都呈散点透视状态或离心式向画外延伸,从而使画面中情节的优先表达延伸到画面外的无限想象。例如1982年由日本导演松山善三拍摄的影片《典子》中,有许多画面运用开放性的构图,使观众能够通过联想延伸到画外的影像。利用人物在画面边框上的出没去扩大人们的感知意识。 在我国的电影艺术中,创作者们一刻也没有停止他们将设计构图融入电影画面结构中探索的脚步。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我们的电影艺术一直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猎场扎撒》等优秀影片。在这些优秀影片的电影画面中都可以看到不少具有鲜明特色的构图。
三、设计构图与电影画面的视觉美感
作为具有综合性艺术形式特征的电影艺术,其在传播形式和沟通媒介上呈现了多样化。在各种传播渠道中,通过视觉传达电影内容则是在电影的各个表现方式上是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在电影场景中,极佳的视觉画面以及由动态画面构成的有节奏、有韵律的视觉转换都是吸引观众去欣赏电影艺术和品味电影内容的关键所在。因此,电影画面的视觉美感与创造力,不论是从电影内容的传达目的还是电影艺术的欣赏角度来看,都是让电影艺术魅力发散的重要一环。
构图是绘画、各类设计以及摄影等门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设计环节之一。要求电影画面具有良好的视觉美感,对电影画面进行必要的设计构图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在电影的视觉表达中, 画面的表达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首先是电影的视觉表达过程可以看作是在一定时间内的不同画面的组成,通过观众在通过获取电影信息内容的同时,也得到精神上美的感受;然后是可以看作为不同的视觉画面的切换,由视觉画面的先后对比进行逻辑思考,通过视觉流程让观众产生视觉情节导向从而使电影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涵更完整地展现出来。由此而知,电影中每一个画面中美感的塑造都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张艺谋导演中擅长通过使用的静态构图表现来渲染特定的情绪和气氛。静态构图是电影画面构图的表现方式中的一种,即摄像机和拍攝的角度不变,表现对象也呈静止状态,其画面表现效果给人结构平衡、布局稳定、空间凝固、时间停滞的感觉。静态构图能够很好地展现象征和写意,给予电影特定的语境。电影《黄土地》就是运用了大量的静态构图的典型例子,充分地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黄土高原的封闭、落后、僵化、守旧、厚重、博大、雄伟和悲怆。除此之外,在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作品中,也通过构图塑造了许多成功的经典案例。
参考文献:
[1]林洪桐.银幕技巧与手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2]李尔葳.张艺谋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
[3]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
[4]李杰,王骏.影视画面分析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褚君(1990-),女,汉族,山东省滕州市人,艺术学硕士,贵州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研究方向:平面设计。
【关键词】设计构图;形式感;视觉传达
【中图分类号】J913 【文献标识码】A
一、设计构图在电影画面结构中的目的与意义
将设计构图引入电影画面中,是为了对进入画面的各视觉元素按照视觉美感的方式进行更优的有效排列和组合,这是一个对每一视觉元素选择、组织的思维过程,是无序画面到有序画面的创作过程,就是在电影中每一个镜头画面中都能够体现出一种画面布局和一种画面结构。根据各个电影的题材、内容和风格等不同,所采取的设计构图形式与手法也有许多变化。在电影画面中,通过对具有视觉价值的形、光、色进行设计整合,将它们汇聚于画面中使电影的画面具有美感和设计形式感。例如在电影《踏雪寻梅》中杀人那一段镜头是倾斜的,不细看不会发觉,除了一些敏感的人会觉得不舒服。这种不舒服就是导演为了向观众营造出压抑和不适的氛围,而通过对画面结构的设计传达出来的。
电影画面构图就是将现实空间进行分解与组合。其中,每个单一画面构图即对空间的分解,许多画面构图即对空间的组合。为了传达電影中的特定内容和达到视觉美感,在电影画面结构中运用设计构图能通过每一帧画面进行布置与安排,按照时间顺序、空间位置分层次、有重点的安排在电影画面中。通过它能够在有意或无形中传达对现实空间的省略与暗示。画面构图中的空间、元素是对画外空间、元素的省略,且也是一种暗示。画面构图内能够看到的空间是具体的空间,看不到的空间则需要观者自行想象去补充。因此,电影画面中设计构图后的画面对于观众就是结合现实和想象框架与边界。
通过认真设计过的电影画面能够拥有更好的表达效果,同时被赋予更多的审美内涵。在烘托电影内容的同时能够有助于观众领悟被表现对象的外在形式、内在形象和品质,创造性地使被表现对象体现出各方面的特点。将设计构图运用在电影画面结构中,能够在无形中引导观众对电影内容层层挖掘,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体悟,让电影创作者的作品更为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以张艺谋导演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它将电影所要展示的内容与艺术构图处理得相得益彰。通过图象表达隐喻或现实意义,搭建构图对观众产生心理映射和意义上的互动来营造作者想传达的语意。比如电影中大量运用的“红灯笼”,它颜色中的“红色”以及通过它与庭院布置、家具摆放、人物配置等产生了极具功能性的特定电影语言,即隐喻了封建社会的古板顽固为时人戴上了沉重的枷锁,扭曲了人性。
二、画面构图的多样性
(一)视觉审美经典——黄金分割率画面形式
在20世纪50年代以以前所拍摄的电影中,这些早期的电影开拓者将人类几千年的审美经验运用到了电影中。如格里菲斯的《走向东方》等影片画面构图都大量采用了黄金分割定律的画面形式。
“黄金分割律”原为数学名词,指几何与数学中的严格比例关系。一个整体中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的比例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的比例,这个整体就是和谐的、舒适的。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在总结人类艺术创作经验的汲取和对过程总结的基础上,认为黄金分割比例是最恰当的、在视觉上最舒适的分割比例,并把它作为艺术创作中构图比例的基本创作的准则之一。例如希腊的巴特农神庙,从它整体的高和宽的比到细部矩形,都是根据黄金分割律设计的。
在电影画面构图艺术中,也会广泛地运用到黄金分割律这一构图的标准定律。无声电影时期的银幕和画格比例的设计,就是根据黄金分割律的“规则性构图”来进行设计创造的。格里菲斯的早期影片也大都采用这种“顶天立地”式的全景镜头,用以表现庄严肃穆或宁静平稳的生活情调。
(二)规则性构图中情调气氛的表达
规则性构图则指的是电影画面中所采用对称的方式、和谐稳定的平行透视法来进行画面构图。在影片中,影像的线条和方位与银幕边缘之间保持着明显的平衡关系,这种构图既能够表现严肃庄严、呆板呆滞,又能够表现热烈欢快、平静安定;既能够在暂时的平衡中暗示新的危机,又能使一些场面显得更加神秘莫测、难以捉摸。规则性构图,则是打破了黄金分割律为构图规则的,以渲染某种情调气氛为目的,表现某种特定的含义而存在的。
(三)具有心理暗示意味的倾斜式构图
在电影画面中的水平线总是处于比较正常的状态,给人以平静安稳的感觉,而倾斜的画面构图,则会使画面的垂直线与主要影像的垂直线构成一定的角度,给人以失去平衡、失去重心的感觉,因此常会被用来表现情节人物异常的心理变化与精神状态。
(四)景深和前后景构图使电影画面更加丰富
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更多的表现手法得到实现。景深和前后景构图也能够随着摄影技术的推进而出现在电影画面中。它不仅可以让观众同时清晰地看到前景与后景的人物,还能够清楚地表达某种象征性含义。例如在1953年由日本导演沟口健二拍摄的影片《雨月物语》中,就运用了前后景构图。通过对电影画面设计构图的不断变化与调整,精美深邃的画面构图比列渲染了神秘的气氛,更能够准确地表达故事的情节,突出了战乱与性爱以及现实与梦幻的主题。
(五)开放性构图中赋予想象力的表达
在对称平衡为准则的稳定性构图中,完整的构图形式使得观众能够充分了解电影画面中的内容,也避免观众会产生多余的对画外空间的想象。在开放性构图中,则有意识地打破画框的界限,充分运用画外空间、画面内人物布局和视线,同时也都呈散点透视状态或离心式向画外延伸,从而使画面中情节的优先表达延伸到画面外的无限想象。例如1982年由日本导演松山善三拍摄的影片《典子》中,有许多画面运用开放性的构图,使观众能够通过联想延伸到画外的影像。利用人物在画面边框上的出没去扩大人们的感知意识。 在我国的电影艺术中,创作者们一刻也没有停止他们将设计构图融入电影画面结构中探索的脚步。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我们的电影艺术一直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猎场扎撒》等优秀影片。在这些优秀影片的电影画面中都可以看到不少具有鲜明特色的构图。
三、设计构图与电影画面的视觉美感
作为具有综合性艺术形式特征的电影艺术,其在传播形式和沟通媒介上呈现了多样化。在各种传播渠道中,通过视觉传达电影内容则是在电影的各个表现方式上是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在电影场景中,极佳的视觉画面以及由动态画面构成的有节奏、有韵律的视觉转换都是吸引观众去欣赏电影艺术和品味电影内容的关键所在。因此,电影画面的视觉美感与创造力,不论是从电影内容的传达目的还是电影艺术的欣赏角度来看,都是让电影艺术魅力发散的重要一环。
构图是绘画、各类设计以及摄影等门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设计环节之一。要求电影画面具有良好的视觉美感,对电影画面进行必要的设计构图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在电影的视觉表达中, 画面的表达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首先是电影的视觉表达过程可以看作是在一定时间内的不同画面的组成,通过观众在通过获取电影信息内容的同时,也得到精神上美的感受;然后是可以看作为不同的视觉画面的切换,由视觉画面的先后对比进行逻辑思考,通过视觉流程让观众产生视觉情节导向从而使电影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内涵更完整地展现出来。由此而知,电影中每一个画面中美感的塑造都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张艺谋导演中擅长通过使用的静态构图表现来渲染特定的情绪和气氛。静态构图是电影画面构图的表现方式中的一种,即摄像机和拍攝的角度不变,表现对象也呈静止状态,其画面表现效果给人结构平衡、布局稳定、空间凝固、时间停滞的感觉。静态构图能够很好地展现象征和写意,给予电影特定的语境。电影《黄土地》就是运用了大量的静态构图的典型例子,充分地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黄土高原的封闭、落后、僵化、守旧、厚重、博大、雄伟和悲怆。除此之外,在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作品中,也通过构图塑造了许多成功的经典案例。
参考文献:
[1]林洪桐.银幕技巧与手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2]李尔葳.张艺谋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
[3]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
[4]李杰,王骏.影视画面分析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褚君(1990-),女,汉族,山东省滕州市人,艺术学硕士,贵州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研究方向: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