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堂生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充满艺术性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赋予教学以情感投入,注重课堂导入和教学语言的艺术,不断地丰富教学中的艺术因素,这样可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和感染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
一堂生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充满艺术性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赋予教学以情感投入,注重课堂导入和教学语言的艺术,不断地丰富教学中的艺术因素,这样可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和感染力。其实,在小学各个学科中,语文学科的感情色彩尤为强烈,艺术因素最为丰富,本人就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简单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艺术
(1)教师要不断地丰富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和感染力。教师要努力探求课文本身的审美因素,美文美教。按照传统的作品分析教学模式,往往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如同嚼蜡,尽管教师在课堂上作了极大的努力,学生的反应还是极为冷谈。记得我在讲散文《散步》时,我先用一般的教学模式串讲了一遍,结果学生一个个像小木偶似的。后来我分析了一下失败的原因,这篇文章的语言很优美,浅近动人,散文虽不是一首诗,却有着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音韵,因此一定要朗诵好,我按照这样的设计重讲一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用抑扬顿挫充满情感的话调朗读这篇散文时,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所有的学生都有聚精会神地听我朗读。我的朗诵,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作品所描述的美丽的艺术世界中去,使学生真正品味到文学作品的味道。
要注意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态。教学是一项示范性很强的活动,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将会给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加强教师自身的教育素养,才有可能在一举一动,一颦一瞥之间自然流露出教师的大度风范和高雅情趣,流露教师的灵气和睿智,流露出教师的慈爱和严格,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学好语文,学会做人。
(2)创造课堂良好的心理环境。一堂课,学生的思维应该是畅快地朝着教学目标流动的。要使课堂达到这一目的,课堂上必须创造出使思维朝着这一目标流动的心理环境,正如要使水朝着一个方向流动须创造一个落差一样。课堂心理环境,是课堂中每位同学都具有某一心理特征而呈现出来的一个共同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对某一思维的欲望,兴趣情感和焦虑等。因为课文一般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它有较强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思想性,对这些內容的理解,最佳方式是联想、想象和感悟;实践证明,欲望、兴趣、情感和焦虑等心理现象,是配合这一思维畅快流动的良好的心理环境。
一堂课能否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很大程度决定于教学方法。因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源于他们内部的力量,而内部的力量往往取决于需求的满足。因此,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要求应作好了解。其方法有:可通过学生的周记了解,可通过询问、谈心、递纸条等形式了解,也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提出。如我在讲《心声》时,学生建议:此文内容好懂,只是篇幅太长,不知全文的思路结构,只要解决这个难点便行。我采用了他们的意见,仅使用了图解的方法,便使同学们愉快便捷地上好了这篇课文,一改以前学生讨厌,老师又不讨好的课堂局面。
二、实施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方法
(1)艺术因素的发掘。小学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一篇篇范文,教师充分发掘并利用教材中的文学艺术因素,不仅为语文教学所必需,而且有利于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朗读、讲述、图示、音响等教学手段,强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情节、语言等产生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学生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学生的鉴赏力和语言修养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
(2)通感艺术的运用。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通过人体各种感觉器官来实现的,而各种感官又是相互联系和沟通的。语文课堂教学,借助文字让学生看到画面,听到声音,体味到情感,从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3)教学设计的艺术。衡量一堂语文课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主要有几条规律:①目的方法统一律。方法服务于目的,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就要采用符合其需要的方法,做到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和谐统一。②最优方法选择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a.找出达到教学目标的最合理、最简捷的过程;b.科学地组织教学,减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活动量;c.使学生的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效果。③教法学法协调律。教学永远是一个统一体,教的规律要根据学的规律。
(4)教师的语言艺术。衡量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水平,有以下几条指标:①学术性;②规范性;③逻辑性;④集中性;⑤鼓动性;⑥趣味性;⑦启发性;⑧体态语言。
(5)课堂提问的艺术。其实质是教师揭示出学生的认识与教材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理解意义,分析综合,欣赏评价等等,从而获得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的过程。
(6)课堂指导的艺术。它涉及的问题颇多,有几点应特别讲究:①抑制判断。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时,教师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回旋的余地,为学生的反思、再思提供时间,为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纠正错误创造机会。②先探后导。即先让学生进行尝试性学习,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之所在,然后给予指导。③多向交往。它的好处至少有:a.教师能及时地多方面地获得学生接到指导信息后的反应,从而及时对自己的指导方法进行调节;b.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交往,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往往是对教师最初发出的指导性意图的生发、扩展和延伸;c.在交往中渗透教师的指导意图,自然和谐,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师的指导。④评价适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随时对学生的回答或讨论发言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应准确、具体、富有启发性,兼顾思想教育因素、语言训练因素、写作训练因素和思维训练因素。⑤富有情趣。课堂指导,一定要理解学生,体察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要善于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用儿童喜爱的形式去指导,使学生不仅跟随教师思路走,而且还能借助教师的思路自己摸索着前进。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包罗万象,艺术内涵相当丰富,我们语文教师的语言习惯,板书风格,个人情趣等都在一堂成功的课堂里全面展示,都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单位: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第八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
一堂生动、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充满艺术性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赋予教学以情感投入,注重课堂导入和教学语言的艺术,不断地丰富教学中的艺术因素,这样可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和感染力。其实,在小学各个学科中,语文学科的感情色彩尤为强烈,艺术因素最为丰富,本人就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简单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艺术
(1)教师要不断地丰富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和感染力。教师要努力探求课文本身的审美因素,美文美教。按照传统的作品分析教学模式,往往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如同嚼蜡,尽管教师在课堂上作了极大的努力,学生的反应还是极为冷谈。记得我在讲散文《散步》时,我先用一般的教学模式串讲了一遍,结果学生一个个像小木偶似的。后来我分析了一下失败的原因,这篇文章的语言很优美,浅近动人,散文虽不是一首诗,却有着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音韵,因此一定要朗诵好,我按照这样的设计重讲一遍,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用抑扬顿挫充满情感的话调朗读这篇散文时,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所有的学生都有聚精会神地听我朗读。我的朗诵,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作品所描述的美丽的艺术世界中去,使学生真正品味到文学作品的味道。
要注意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美态。教学是一项示范性很强的活动,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将会给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加强教师自身的教育素养,才有可能在一举一动,一颦一瞥之间自然流露出教师的大度风范和高雅情趣,流露教师的灵气和睿智,流露出教师的慈爱和严格,使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学好语文,学会做人。
(2)创造课堂良好的心理环境。一堂课,学生的思维应该是畅快地朝着教学目标流动的。要使课堂达到这一目的,课堂上必须创造出使思维朝着这一目标流动的心理环境,正如要使水朝着一个方向流动须创造一个落差一样。课堂心理环境,是课堂中每位同学都具有某一心理特征而呈现出来的一个共同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对某一思维的欲望,兴趣情感和焦虑等。因为课文一般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它有较强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思想性,对这些內容的理解,最佳方式是联想、想象和感悟;实践证明,欲望、兴趣、情感和焦虑等心理现象,是配合这一思维畅快流动的良好的心理环境。
一堂课能否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很大程度决定于教学方法。因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源于他们内部的力量,而内部的力量往往取决于需求的满足。因此,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要求应作好了解。其方法有:可通过学生的周记了解,可通过询问、谈心、递纸条等形式了解,也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提出。如我在讲《心声》时,学生建议:此文内容好懂,只是篇幅太长,不知全文的思路结构,只要解决这个难点便行。我采用了他们的意见,仅使用了图解的方法,便使同学们愉快便捷地上好了这篇课文,一改以前学生讨厌,老师又不讨好的课堂局面。
二、实施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方法
(1)艺术因素的发掘。小学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一篇篇范文,教师充分发掘并利用教材中的文学艺术因素,不仅为语文教学所必需,而且有利于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朗读、讲述、图示、音响等教学手段,强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情节、语言等产生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学生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学生的鉴赏力和语言修养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
(2)通感艺术的运用。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通过人体各种感觉器官来实现的,而各种感官又是相互联系和沟通的。语文课堂教学,借助文字让学生看到画面,听到声音,体味到情感,从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3)教学设计的艺术。衡量一堂语文课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主要有几条规律:①目的方法统一律。方法服务于目的,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就要采用符合其需要的方法,做到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和谐统一。②最优方法选择律。选择最优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a.找出达到教学目标的最合理、最简捷的过程;b.科学地组织教学,减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活动量;c.使学生的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效果。③教法学法协调律。教学永远是一个统一体,教的规律要根据学的规律。
(4)教师的语言艺术。衡量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水平,有以下几条指标:①学术性;②规范性;③逻辑性;④集中性;⑤鼓动性;⑥趣味性;⑦启发性;⑧体态语言。
(5)课堂提问的艺术。其实质是教师揭示出学生的认识与教材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理解意义,分析综合,欣赏评价等等,从而获得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的过程。
(6)课堂指导的艺术。它涉及的问题颇多,有几点应特别讲究:①抑制判断。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思考问题时,教师要为学生的思考留有回旋的余地,为学生的反思、再思提供时间,为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纠正错误创造机会。②先探后导。即先让学生进行尝试性学习,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之所在,然后给予指导。③多向交往。它的好处至少有:a.教师能及时地多方面地获得学生接到指导信息后的反应,从而及时对自己的指导方法进行调节;b.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交往,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往往是对教师最初发出的指导性意图的生发、扩展和延伸;c.在交往中渗透教师的指导意图,自然和谐,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师的指导。④评价适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随时对学生的回答或讨论发言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应准确、具体、富有启发性,兼顾思想教育因素、语言训练因素、写作训练因素和思维训练因素。⑤富有情趣。课堂指导,一定要理解学生,体察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要善于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用儿童喜爱的形式去指导,使学生不仅跟随教师思路走,而且还能借助教师的思路自己摸索着前进。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包罗万象,艺术内涵相当丰富,我们语文教师的语言习惯,板书风格,个人情趣等都在一堂成功的课堂里全面展示,都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单位: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第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