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戈尔丁的摄影作品,堪称20世纪80年代的Plog,她将自己的个人生活通过摄影事无巨细地展示出来,改变了摄影师作为观察者的身份,开创了“私摄影”之先河。她“自传式”记录了自己及生活中所遇之人,呈现了一种主流视野之外的生命状态。
南·戈尔丁在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长大。20世纪70年代,十几岁的南·戈尔丁开始在纽约拍摄她的家人、朋友和情人,这些色彩丰富、快照般的照片很快被誉为对艺术摄影的开创性贡献。她给这个不断丰富的项目起名为《性依赖叙事曲》。这最终发展成了一个时长45分钟、包含700多张照片的多媒体演示,并配上音乐。这部作品由她亲密朋友的亲密肖像组成,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在接下来的20年里,她继续拍摄工作,并将该项目扩大到包括她在欧洲旅行期间拍摄的照片。20世纪90年代,因为许多亲密朋友患病身亡,南·戈尔丁将拍摄范围扩大到记录艾滋病流行的影响。2007年,南·戈尔丁获得了在当代摄影界享有盛誉的哈苏奖(Hasselblad Award)。
南·戈尔丁在中国首个同名个展于2020年7月24日在北京光社影像中心开幕。在与光社的艺术顾问、同时也是本次展览策展人顾铮教授的交流中,他表示,如何比较好地呈现南·戈尔丁的摄影魅力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摄影家或艺术家的个展,策展过程中更需要考虑如何提炼、突出一些艺术家创作中根本性的、具特质的元素。顾铮教授认为好的艺术家的创作一定是持续的,在这个持续过程中,他(她)的作品可能会呈现不同的面目,但一定会是与他(她)的根本关心有着某种联系的。南·戈尔丁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她是从自己作为一个时代反叛者的立场出发来拍摄只与自己的生活、情感和社群有关的事。此次展出了南·戈尔丁《性依赖叙事曲》《另一面(The Other Side)》《我将是你的镜子(I’ll be YourMirror)》等幾个重要创作阶段的作品,是基于光社长期持续的收藏,一共有37件作品。
而且顾铮教授认为:艺术家是形成摄影史与艺术史的最重要因素,只要他(她)能够在观念与语言上有自己的独特贡献,历史的评价终究会到来,是他们的独特贡献才使得历史的书写成为可能,也给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化艺术家的作品的机会与材料。南·戈尔丁的作品已经在当代艺术中备受瞩目,曾在美国惠特尼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Centre Pompidou)、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 Modern Art)、泰特美术馆等知名美术馆举办大型巡回展览。国际当代艺术杂志ArtReview于2019年发布的当代艺术界影响力的年度排行“权力100”(Power 100)榜单中,南·戈尔丁排名第二。载入艺术史的艺术作品往往最能够与观众心有灵犀,因为它们深深触及了人类内心深处比较根本的、普遍的东西,因此也许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另外本次展览非常值得一看的是,相关作品采用具有绝佳的色彩还原、极高的抗褪色和抗氧化能力的西巴克罗姆印相工艺(Cibachrome)。西巴克罗姆印相工艺在60年代面世,用于将胶片正片转印到相纸上,这是一种被视为在抵抗褪色和老化等方面,表现最佳的彩色摄影材料。不过由于环境污染标准提高,以及胶片市场的萎缩、艺术微喷等数字摄影工艺流程的普及,西巴克罗姆印相工艺目前已经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