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5年,奥斯卡颁奖礼上有这么个家伙,一张大长脸,一脸猥琐相。一上场就表现得跟个ADD患者似的。摇头晃脑,手舞足蹈。他的获奖感言冷得令人发指,翻译过来大约是这样:“我估摸着这该是我今晚唯一的一个奖了,所以我觉得我也许应该喷一晚上,把所有的话都喷出来,像个宇宙无敌大喷子那样……但是我不会这么做,谢谢。”然后就撤了。
你会想,好吧!这哥们头一次在这么大的场合上讲话,他的事业刚刚起步,因为过于兴奋而略二是情有可原的。但是……相隔十几年,大长脸长出邋遢胡子,见多了大场面,却还是不可一世的样子,夸张墨镜,打歪的领带。也许在多年之后,昆汀·塔伦蒂诺每一次获奖感言的记忆都会化成空白,他只记得自己获奖,却不记得如何登台,如何离场,也记不得当时说了些什么,或者比划了一个多么粗鲁的手势。
联想到,再次获奖的李安依然儒雅淡定,丹尼尔·戴·刘易斯永远的风度翩翩。以上的对比说明了什么?也许是证明了年龄的增长也无法改变一个人,如果一匹马年轻的时候是路痴,老了以后也不会识途。如果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鬼气逼人”,老了之后还是一身横练的“鬼斧神功”。显然,昆汀这家伙就是为了让人感到意外而存在的。
回到电影的主题,想在开篇导语里聊开昆汀的艺术风格,这显然不合适,也做不到。不如讲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昆汀·塔伦蒂诺。直到现在,也没人知道21世纪初,已经凭借《落水狗》和《低俗小说》走上一线的昆汀窝在北京三里屯的88号做是什么。酒吧老板亨利也是一头雾水,只知道这家伙忙于写一部叫《杀死比尔》的剧本。
亨利记得自己当时爱嘲弄昆汀,说你闲的没事杀死比尔干啥。有一天昆汀喝的醉醺醺,揽着亨利的肩头说:“哥们,我要把你这个酒吧写进去。”结果我们看到《杀死比尔1》里面有一幕戏的环境完全照搬88号二楼的场景。刘玉玲饰演老大的东京黑社会组织的名字也叫Crazy88。
那时昆汀白天在家写本子,晚上没事的时候就守在酒吧吧台,人来疯似的给所有人卖酒,《低俗小说》当时已在国际影坛上声名鹊起,但没有一个人觉得这人就是那个自成一派的大导演,只是隐约觉得这个服务生怪怪的,总是挤眉弄眼,是不是有点像那个谁?昆汀?
“定位”昆汀
——《落水狗》
《落水狗》开场前,有一堆需要屏蔽掉的不良ABC,绝大部分出自昆少爷之口。一桌子“党代表”围坐在一起,从麦姐的“宛若处女”扯到靠小费糊口的女服务员。这就是浮躁、兴奋、迷茫的八十年代。从那,就有了苗头,暴力语言只够意淫暖场用,真刀真枪干一票那才带劲儿。还要注意,这不是星期六电影,把小孩儿看好,遥控器要放好。
接下来进入影片,观众可以了解到,有种人是一群混蛋的总调度,他自然是昆汀。他有意给这群混蛋刷上彩漆,金橙桔、蓝白粉,随意把玩这些彩蛋,像玩复活节游戏,藏起来,然后找出来,间歇还冲你眨一下眼睛。 钢筋水泥够冷吧。偏要一点一点地刺激你的感官承受力。一大片阴冷的水泥地面,一个只有巴掌那么大,正被热气腾腾的鲜血洗染的生命。告诉你,这是对比句。视觉上可能感受不到那么变态的冲击力,但有种恐惧,它慑人的威力总能在事后潜入记忆,二次轰炸。作为昆汀暴力美学处女秀,他领悟出的绝望经此番诠释,也就不难看出渴望成功的背后,他所做的功课了。
抓贼是落水狗的主题,像爱情三角恋,甚至结果都相似。警察抓贼,贼找卧底的警察,卧底的警察物色最值得信任的贼做掩护,最后决一死战。有意思的是,昆汀还嫌故事不够精彩,又玩了很多花枪。他从叙事结构上彰显个性,超人就是把内裤穿到外面,打造个人品牌的。他还通过机智幽默的台词设计,给了观众另一个身份,才华横溢的编剧。
可贵的是,昆汀也有柔情,而且很会用气氛营造出来。出发前,Mr. Orange 一个人在房间里的表演,那种冥冥中预感到的,却又不得不与命运对抗的心境,表现得特别自然。蒂姆·罗斯(《海上钢琴师》)的演技毋庸置疑,但昆汀设置此桥段也有功可赞。山泉细流过后,“情“又在暴风雨中挥洒。那个倒霉的警察马文,被割了耳朵,划花了脸蛋,泼了汽油,还能坚持革命者的“打死我也不说”。说实话,在此片的场景中很多观众是被严重感动了的。只是过后回味,昆汀除了是个艺术工作者,他也是成功的商人。讨主流欢心,只要处理的好,没人在乎这是恭维还是出自肺腑。
而演员阵容,现在看来,是一亮点。片老也不见得质量会缩水,很多银幕中的混蛋曾经在此聚首。最欣赏的还是一大串、一大串的对白,调侃,争执,推理,辩证,对峙,这群亡命之徒一直有个最高的理想——做到“专业”。
至于昆汀一路在玩的商业元素,文艺并赚钱着,投观众所好,制作昆汀式电影,致力于他的暴力美学,而获一席之地。有仰望,有唏嘘,也有不屑,都属正常。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吧。
可以说,《落水狗》昆汀·塔伦蒂诺最早期的轰动之作。虽然不能跟达芬奇的第一个鸡蛋,爱因斯坦的第一个板凳做类比,但抛去伟大不伟大的后世之名,就昆汀的从影生涯,这部影片有相当大的存在价值。
从这里开始,昆汀,那张鲶鱼脸跟他的电影一样暴力,让人越看越邪乎。
你会想,好吧!这哥们头一次在这么大的场合上讲话,他的事业刚刚起步,因为过于兴奋而略二是情有可原的。但是……相隔十几年,大长脸长出邋遢胡子,见多了大场面,却还是不可一世的样子,夸张墨镜,打歪的领带。也许在多年之后,昆汀·塔伦蒂诺每一次获奖感言的记忆都会化成空白,他只记得自己获奖,却不记得如何登台,如何离场,也记不得当时说了些什么,或者比划了一个多么粗鲁的手势。
联想到,再次获奖的李安依然儒雅淡定,丹尼尔·戴·刘易斯永远的风度翩翩。以上的对比说明了什么?也许是证明了年龄的增长也无法改变一个人,如果一匹马年轻的时候是路痴,老了以后也不会识途。如果一个人年轻的时候“鬼气逼人”,老了之后还是一身横练的“鬼斧神功”。显然,昆汀这家伙就是为了让人感到意外而存在的。
回到电影的主题,想在开篇导语里聊开昆汀的艺术风格,这显然不合适,也做不到。不如讲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昆汀·塔伦蒂诺。直到现在,也没人知道21世纪初,已经凭借《落水狗》和《低俗小说》走上一线的昆汀窝在北京三里屯的88号做是什么。酒吧老板亨利也是一头雾水,只知道这家伙忙于写一部叫《杀死比尔》的剧本。
亨利记得自己当时爱嘲弄昆汀,说你闲的没事杀死比尔干啥。有一天昆汀喝的醉醺醺,揽着亨利的肩头说:“哥们,我要把你这个酒吧写进去。”结果我们看到《杀死比尔1》里面有一幕戏的环境完全照搬88号二楼的场景。刘玉玲饰演老大的东京黑社会组织的名字也叫Crazy88。
那时昆汀白天在家写本子,晚上没事的时候就守在酒吧吧台,人来疯似的给所有人卖酒,《低俗小说》当时已在国际影坛上声名鹊起,但没有一个人觉得这人就是那个自成一派的大导演,只是隐约觉得这个服务生怪怪的,总是挤眉弄眼,是不是有点像那个谁?昆汀?
“定位”昆汀
——《落水狗》
《落水狗》开场前,有一堆需要屏蔽掉的不良ABC,绝大部分出自昆少爷之口。一桌子“党代表”围坐在一起,从麦姐的“宛若处女”扯到靠小费糊口的女服务员。这就是浮躁、兴奋、迷茫的八十年代。从那,就有了苗头,暴力语言只够意淫暖场用,真刀真枪干一票那才带劲儿。还要注意,这不是星期六电影,把小孩儿看好,遥控器要放好。
接下来进入影片,观众可以了解到,有种人是一群混蛋的总调度,他自然是昆汀。他有意给这群混蛋刷上彩漆,金橙桔、蓝白粉,随意把玩这些彩蛋,像玩复活节游戏,藏起来,然后找出来,间歇还冲你眨一下眼睛。 钢筋水泥够冷吧。偏要一点一点地刺激你的感官承受力。一大片阴冷的水泥地面,一个只有巴掌那么大,正被热气腾腾的鲜血洗染的生命。告诉你,这是对比句。视觉上可能感受不到那么变态的冲击力,但有种恐惧,它慑人的威力总能在事后潜入记忆,二次轰炸。作为昆汀暴力美学处女秀,他领悟出的绝望经此番诠释,也就不难看出渴望成功的背后,他所做的功课了。
抓贼是落水狗的主题,像爱情三角恋,甚至结果都相似。警察抓贼,贼找卧底的警察,卧底的警察物色最值得信任的贼做掩护,最后决一死战。有意思的是,昆汀还嫌故事不够精彩,又玩了很多花枪。他从叙事结构上彰显个性,超人就是把内裤穿到外面,打造个人品牌的。他还通过机智幽默的台词设计,给了观众另一个身份,才华横溢的编剧。
可贵的是,昆汀也有柔情,而且很会用气氛营造出来。出发前,Mr. Orange 一个人在房间里的表演,那种冥冥中预感到的,却又不得不与命运对抗的心境,表现得特别自然。蒂姆·罗斯(《海上钢琴师》)的演技毋庸置疑,但昆汀设置此桥段也有功可赞。山泉细流过后,“情“又在暴风雨中挥洒。那个倒霉的警察马文,被割了耳朵,划花了脸蛋,泼了汽油,还能坚持革命者的“打死我也不说”。说实话,在此片的场景中很多观众是被严重感动了的。只是过后回味,昆汀除了是个艺术工作者,他也是成功的商人。讨主流欢心,只要处理的好,没人在乎这是恭维还是出自肺腑。
而演员阵容,现在看来,是一亮点。片老也不见得质量会缩水,很多银幕中的混蛋曾经在此聚首。最欣赏的还是一大串、一大串的对白,调侃,争执,推理,辩证,对峙,这群亡命之徒一直有个最高的理想——做到“专业”。
至于昆汀一路在玩的商业元素,文艺并赚钱着,投观众所好,制作昆汀式电影,致力于他的暴力美学,而获一席之地。有仰望,有唏嘘,也有不屑,都属正常。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吧。
可以说,《落水狗》昆汀·塔伦蒂诺最早期的轰动之作。虽然不能跟达芬奇的第一个鸡蛋,爱因斯坦的第一个板凳做类比,但抛去伟大不伟大的后世之名,就昆汀的从影生涯,这部影片有相当大的存在价值。
从这里开始,昆汀,那张鲶鱼脸跟他的电影一样暴力,让人越看越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