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93-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欣喜地发现:许多老师逐渐从台上走下来,把课堂作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过去一直提倡的讨论、质疑等活动,也有了一定的内容和时间。在课堂上,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多了,开放性的问题多了,发表不同意见的声音多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多了,活动的空间大了,思维更活跃了,教师语气柔和了,表情生动了,正面的鼓励也多了,但有些课堂还是“活”不起来,学生的表现还是不够精彩,为什么呢?我沉思了良久,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缺乏耐心,缺少等待。
儿童接受知识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将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素养,这就需要一种等待。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等待是密不可分的。等待,是一份扶持;等待,需要一颗童心;等待,是一种守望。总之,等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
但是,在课堂上,我们的教师为了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听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
下面,我结合三堂课,着重阐述儿童接受知识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将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素养,这就需要一种等待。
1等待,首先是一份扶持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都不一样,需要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对学优生,要有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对学困生,要了解他们的困难,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在学习中取得成就。
镜头一:《新闻报道一则》
(课伊始,在听完课文的范读之后。认读课文中的生字“髓”和“泣”。在“泣”字认读和扩词后,教师出示了她在课件里预设的扩词“哭泣、泣诉、泣不成声”。)
师:哪个小朋友来说说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一时无从下手,教室里异常的安静。)
(随机叫了一个学生,学生答不上来)
师:(挥手示意学生坐下。)在理解词语的时候,我们可以有多种的方法,如分析语素法,找近义词法等。有谁愿意来试试?说错了没关系的。
生:(也许是正在思考什么是分析语素法,也许在想找什么合适的近义词,仍然没有人举手。)
(又随机叫了一个学生,学生仍答不上来,其他同学说他们老师上课时从不让这个同学发言的,因为他是不会回答的。)
师:(再次挥手示意被叫学生坐下)说错了没关系的。不能说的我们也可以用动作来演示。想想我们在什么时候会哭泣,什么时候会泣诉,什么时候会泣为成声?
在镜头一中(我们先抛开这一教学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必要性不说),教师在要求学生释词时,看似进行了等待和引导,而且是非常的耐心,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的话,老师的出发点是让学生理解三个不同程度的表示哭的词,但由于是借班上课,由于平时接触的都是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深,高估了三年级小学生的能力和实际,她的耐心和等待不是出自内心,而是在想方设法地朝自己的教学设计努力,于是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等待,需要一颗童心
儿童有其独特的心理。要了解孩子,需要你耐心地坐下来,拿出你的童心,拿出你的宽容和理解力,去和学生做朋友。只有先去了解孩子,才能让孩子也理解我们,相信我们。这时,教育才更具说服力。
镜头二:《梅兰芳学艺》
(教者讲到“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一句。)
师:这句话中有没有不懂的词语?
生:什么叫“紧盯”,什么叫“注视”?
师:有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生:我知道什么叫“紧盯”,就是紧紧地盯着看,注视也是这个意思。
师:是啊,“紧盯”就是梅兰芳看鸽子的时候盯着看,“注视”就是梅兰芳看小鱼的时候眼睛一动不动。你们也会“紧盯”和“注视”吗?
生:会!
师:那我们也来试试。
镜头二中,老师如果能在让学生“紧盯”和“注视”时,借用一些教具(如把鸽子图片绑在小棒上,学生的目光随教师的挥动而“紧盯”;把小鱼的图片绑在小棒上让学生练习“注视”),等上恰当的时间(如两分钟),唤起了学生的切身体验后再让学生来交流“紧盯”和“注视”后的感觉,从而体验梅兰芳勤学苦练的精神,我相信小朋友们的交流会很精彩的。
3等待,是一种守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写道: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镜头三:《新闻报道一则》
(教学环节进行到学生交流自己有感触的句子。)
生1:我感觉到李政道夫妇对这件事是非常重视的。句子是“慈济骨髓捐赠中心著名的HLA专家李政道夫妇立即提着那只装有救命“火种”的小箱子,从花莲飞台北,再转机到香港飞往成都。”特别是“立即”这个词。
师:你们觉得他说得对不对?他读得怎么样?
生2:我听到他读错了好几处。我觉得不好。
师:很对。他读得不够正确。
生3:我觉得他找的句子是说李政道夫妇怎么来的,而不是非常重视。
师:你的理解也很有道理。下面谁还有其他的句子要说。
学生的自尊心是脆弱的,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一些随意的批评、侮辱会严重地挫伤孩子的自信,甚至终身产生不良影响。要知道,学生从你哪里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应有更重要的东西。直到现在我还是忘不了镜头三中那个低下的脑袋,我也不知道在以后的课中,他的小手是否还会举起,我更不知道他的脑袋会在什么时候再抬起。
总之,我们教师要做耐心的守望者,小心呵护孩子的心灵,满怀期望地给孩子一份自信,一份鼓励,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我们相信,有了等待,在课堂上,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心情是愉悦的,师生之间的情感是和谐的。等待营造了宽松,宽松导致了开放,开放培植了自信,自信引发了勇气,勇气造就了探索,探索生成了精彩——这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正是我们的课改所追求的目标。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欣喜地发现:许多老师逐渐从台上走下来,把课堂作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过去一直提倡的讨论、质疑等活动,也有了一定的内容和时间。在课堂上,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多了,开放性的问题多了,发表不同意见的声音多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多了,活动的空间大了,思维更活跃了,教师语气柔和了,表情生动了,正面的鼓励也多了,但有些课堂还是“活”不起来,学生的表现还是不够精彩,为什么呢?我沉思了良久,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缺乏耐心,缺少等待。
儿童接受知识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将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素养,这就需要一种等待。学生精彩的表现与教师热切的等待是密不可分的。等待,是一份扶持;等待,需要一颗童心;等待,是一种守望。总之,等待是过程,精彩是结果。
但是,在课堂上,我们的教师为了追求表面的流畅,当提出问题后,从内心希望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出错、不出错,最好能直奔主题节省时间,遇到有人来听课,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回答不上来或有困难时,我们就不那么沉稳了,显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换人回答,还有甚者自问自答,学生哪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呢?精彩也就无处可现。
下面,我结合三堂课,着重阐述儿童接受知识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将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素养,这就需要一种等待。
1等待,首先是一份扶持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都不一样,需要老师根据学生实际因材施教。对学优生,要有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对学困生,要了解他们的困难,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在学习中取得成就。
镜头一:《新闻报道一则》
(课伊始,在听完课文的范读之后。认读课文中的生字“髓”和“泣”。在“泣”字认读和扩词后,教师出示了她在课件里预设的扩词“哭泣、泣诉、泣不成声”。)
师:哪个小朋友来说说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一时无从下手,教室里异常的安静。)
(随机叫了一个学生,学生答不上来)
师:(挥手示意学生坐下。)在理解词语的时候,我们可以有多种的方法,如分析语素法,找近义词法等。有谁愿意来试试?说错了没关系的。
生:(也许是正在思考什么是分析语素法,也许在想找什么合适的近义词,仍然没有人举手。)
(又随机叫了一个学生,学生仍答不上来,其他同学说他们老师上课时从不让这个同学发言的,因为他是不会回答的。)
师:(再次挥手示意被叫学生坐下)说错了没关系的。不能说的我们也可以用动作来演示。想想我们在什么时候会哭泣,什么时候会泣诉,什么时候会泣为成声?
在镜头一中(我们先抛开这一教学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必要性不说),教师在要求学生释词时,看似进行了等待和引导,而且是非常的耐心,但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的话,老师的出发点是让学生理解三个不同程度的表示哭的词,但由于是借班上课,由于平时接触的都是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对学生的情况了解不深,高估了三年级小学生的能力和实际,她的耐心和等待不是出自内心,而是在想方设法地朝自己的教学设计努力,于是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2等待,需要一颗童心
儿童有其独特的心理。要了解孩子,需要你耐心地坐下来,拿出你的童心,拿出你的宽容和理解力,去和学生做朋友。只有先去了解孩子,才能让孩子也理解我们,相信我们。这时,教育才更具说服力。
镜头二:《梅兰芳学艺》
(教者讲到“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一句。)
师:这句话中有没有不懂的词语?
生:什么叫“紧盯”,什么叫“注视”?
师:有哪个小朋友能说说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生:我知道什么叫“紧盯”,就是紧紧地盯着看,注视也是这个意思。
师:是啊,“紧盯”就是梅兰芳看鸽子的时候盯着看,“注视”就是梅兰芳看小鱼的时候眼睛一动不动。你们也会“紧盯”和“注视”吗?
生:会!
师:那我们也来试试。
镜头二中,老师如果能在让学生“紧盯”和“注视”时,借用一些教具(如把鸽子图片绑在小棒上,学生的目光随教师的挥动而“紧盯”;把小鱼的图片绑在小棒上让学生练习“注视”),等上恰当的时间(如两分钟),唤起了学生的切身体验后再让学生来交流“紧盯”和“注视”后的感觉,从而体验梅兰芳勤学苦练的精神,我相信小朋友们的交流会很精彩的。
3等待,是一种守望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写道: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镜头三:《新闻报道一则》
(教学环节进行到学生交流自己有感触的句子。)
生1:我感觉到李政道夫妇对这件事是非常重视的。句子是“慈济骨髓捐赠中心著名的HLA专家李政道夫妇立即提着那只装有救命“火种”的小箱子,从花莲飞台北,再转机到香港飞往成都。”特别是“立即”这个词。
师:你们觉得他说得对不对?他读得怎么样?
生2:我听到他读错了好几处。我觉得不好。
师:很对。他读得不够正确。
生3:我觉得他找的句子是说李政道夫妇怎么来的,而不是非常重视。
师:你的理解也很有道理。下面谁还有其他的句子要说。
学生的自尊心是脆弱的,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一些随意的批评、侮辱会严重地挫伤孩子的自信,甚至终身产生不良影响。要知道,学生从你哪里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应有更重要的东西。直到现在我还是忘不了镜头三中那个低下的脑袋,我也不知道在以后的课中,他的小手是否还会举起,我更不知道他的脑袋会在什么时候再抬起。
总之,我们教师要做耐心的守望者,小心呵护孩子的心灵,满怀期望地给孩子一份自信,一份鼓励,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我们相信,有了等待,在课堂上,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心情是愉悦的,师生之间的情感是和谐的。等待营造了宽松,宽松导致了开放,开放培植了自信,自信引发了勇气,勇气造就了探索,探索生成了精彩——这种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正是我们的课改所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