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具有对话性,在品德课堂中,平等交往的对话关系是学生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态度的保证。笔者对“如何在品德课堂中实施智慧对话”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智慧对话应是蕴藉着精巧设计的、注重生成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关注细节的对话,以期在师生平等对话、共创共生中,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思想交流、生命对话的载体,真正实现道德价值的提升。
关键词:智慧;对话;课堂
著名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教授谈教育,提出了三大理论:一、“火把理论”——学生头脑是一支被点燃的火把;二、“开门理论”——让学生学会自己拿着钥匙去开门;三、“大观园理论”——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到处观赏、探索。这“三大理论”对智慧对话很有启示。这种对话应该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这種对话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现状,能有的放矢地给予学生启发;这种对话应该是尊重学生的实际,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心灵的慰藉和成长……下面就课堂教学中的实例谈谈实施智慧对话的体会。
一、智慧对话是蕴藉着教师精巧设计的对话
著名建筑设计家梁思成曾说,他一生最得意的作品是设计了天安门旁的观礼台。因为当年站在天安门前,你几乎感觉不到观礼台的存在。作为品德老师,也应该象“观礼台”一样,为了学生好借东风上青天,教师要善于做东风。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些活动,通过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的对话,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池昌斌老师上《节约用水》一课时,面对学生理解表述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实状况的抽象数据有困难,设计了一个特别的活动——五切苹果,震撼心灵。
老师先问:“如果把苹果当成是我们地球上的淡水总量,那么人类实际上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多少呢?”(一切苹果)再问:“这一刀下去,地球上的一半淡水资源被你切走了,你觉得应该是一半左右吗?”学生说应该要更少一些。(二切苹果)老师又说:“这一刀下去,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下四分之一了,你觉得怎么样?”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切苹果,一次次的否定中,学生的心情越来越沉重。当老师捏着五切苹果之后的那一层薄薄的果皮,告诉学生:“这么一层薄薄的苹果皮,就相当于我们全球60多亿人口可以利用的总的淡水资源!”全班惊叹!然后鸦雀无声,学生们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池老师一边动手切苹果,一边引导孩子去感受、思考,在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交流、碰撞中,孩子个个兴趣盎然地参与了活动,并深深地感受到了水资源紧缺的现状,于是他们很自然地去动脑子想办法,想出了许许多多节约用水的金点子。池老师普通话并不是太标准,口语表达也并不是太利落,但他上的这堂课却赢得了省内外人士的好评,正是在于通过精心设计的对话、别具一格的活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探究的机会,学生的心智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智慧对话是注重生成的对话
品德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使得教师不可能完全设计好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更不可能完全预料到儿童的言语、行为、动作、想法、活动的结果和会产生的问题,这就使得课堂的实施过程具有了不确定性,上课富有创新性。因此,我们要关注教学过程的思路生成,当不符合最初预设的信息出现时,能敏锐反馈,直接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形加以利用,使之成为生成性教学资源。
有老师在教学《竞争与合作》(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上第一单元),围绕“竞争有规则”这一话题开展课堂活动时,有一个一向比较调皮的学生小声地在下面说:“有规则一点也不好,课间休息时间那么短,排队打水喝,还没轮到我就上课了,一点都不好!”对这一突发的看似不和谐的小插曲,那位老师并没有漠然视之,而是马上抓住这一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进行疏导。她走到这个小男孩的身旁,说:“我也发现了这一点,有的同学排队站了半天,可是还没轮到他上课铃就响了,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吗?”这个小男孩很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似乎在等待老师的批评。老师又说道:“没关系,我们想听听你的想法!”见他很难开口,老师马上把问题转向了全班,让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想想解决的办法。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同学们非常投入地参与到讨论中,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打水的同学一次少打一点,够喝就行了,可以节约时间而且还节约了用水。老师又转向刚刚那个学生说:“你同意吗?这样相信课间时间大家都能打到水喝。”他高兴地点了点头。老师引导道:“刚才同学们商量的结果,其实也是我们制定的一个小规则,你说是吗?你会遵守吗?”“会!”他大声地回答道。全班同学都笑了,他也摸着脑袋笑了!
以上出现的问题在课前是难以预设的,但教师以敏锐的眼光,巧妙地将它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受到了预设之外的“礼让品质”的教育。这样处理这节课中生成的问题,不仅没有影响所谓的教学效果,相反,通过师生的对话与交往,实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了可能性。
三、智慧对话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对话
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选取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本地实际有机联系起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对话、交流。
有一位年轻的教师,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城区),执教《各种各样的传媒》(《品德与社会》四上第四单元),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好。不久,她“送教下乡”,仍然是上这一课,课上却遭遇了许多尴尬。举几个例子,当她问:“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传媒,那么,哪些传媒最受人们的欢迎呢?”城区的孩子马上滔滔不绝地说开了: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而农村的孩子呢?只知道一样——电视。当她接下去问:“不管是电子传媒,还是纸质传媒,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到底有多大的帮助呢?起着怎样的作用呢?你能不能举些例子来说一说?”农村孩子交流时的面很狭窄,多是与电视有关的信息,而城区的孩子提到了便于学习、便于创造经济价值(如炒股、买基金)、便于交往等许多作用,课堂也因此异彩纷呈……课后,这位老师作了反思,她觉得自己最大的问题是照搬教学设计,没有贴近农村学生生活的实际,忽视了城乡孩子的差别。 我觉得这位教师的反思是非常实在,也是非常现实的。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特点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引导农村儿童认识各种各样的传媒,自己就应该站在农村儿童的角度认识他们身边各种各样的传媒,进行必要的知识上的储备,教师更要带领农村儿童去调查农村使用现代传媒的情况,在亲身实践中获得体验,而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呈现和展示。教案是“死”的,而学生是“活”的。我们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儿童参与和自己生活相关的一切活动的权利。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对话,才是有效的、智慧的对话,学生也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四、智慧对话是关注细节的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帕普雷什学校在每年迎接新生入学时,大门的墙壁上,总是挂着一幅大标语:“要爱你的妈妈”。当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时,苏霍姆林斯基回答说:对于8岁的孩子,不能讲这么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祖国吗?从这一个小小的细节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多么睿智的教育家。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们要蹲下身子,关注发生在学生中的一点一滴,从细节入手,把教育落到实处。
在每个班级中都存在这样一小部分人,他们因为环境、家庭或者本人的原因而在某些方面特别敏感,更需要老师格外去呵护、关爱他们,以免不小心伤害了他们幼小的心灵。在执教《我要向你学习》(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上第一单元)时,本人关注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在“展示优点与长处”的活动环节中,得到“榜样优点卡”的同学都是班干部,而那些默默无闻的同学有的连一张都没有。看着孩子低着的头,红着的脸,我进行了这样的一番对话:
我先对全班说:“大家都采访了自己的榜样,老师也想试一试。在刚才的活动中,我发现几位同学没有采访过,我觉得他们就像幽幽的夜来香,总是含羞地把美丽藏起来,所以特别想认识他们。”随即走到一位腼腆的小男孩面前,说:“我们来找找这位同学的优点好吗?”马上有几个孩子说他没有优点。我反问:“怎么会呢?每个人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就看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孩子们一愣,继而眼前一亮,之后七嘴八舌说开了:“单义涛同学热爱劳动,常常主动帮助别人值日。”“单义涛特别遵守纪律,从不打架、骂人。”……我动情地说:“老师也发现了他的一个优点,那就是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瞧,他的‘榜样优点卡’人数最多、内容最丰富。现在老师要把自己的‘榜样优点卡’送给他。”我郑重地拿出笔写下孩子的优点并送给他,并引导孩子补充“榜样优点卡”,发现更多同学的优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然而得到“榜样优点卡”的同学都是班干部,难道那些默默无闻的同学就不值得学习吗?因此,我巧妙地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了他们,单义涛同学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被大家所漠视,我特別关注了这个孩子,让大家去找他的优点。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在一次次的对话、交流中,他的优点被大家一点点地挖掘出来。更重要的是,孩子们通过欣赏别人,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了解、认识一个人,进而使学生懂得了每个人都有优点和长处值得他人学习。
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愿用最真诚的心,做一个“平等中的首席”,引领学生在智慧对话中徜徉品德课堂,使灵动的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载体,真正实现道德价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崔峦.课程·教材·教法,2002(3).
[2] 陈光全.新课程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石.小学教学设计,2004( 7/8).
[3] 应西芳.动态的,才是美丽的.《小学德育》.
关键词:智慧;对话;课堂
著名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教授谈教育,提出了三大理论:一、“火把理论”——学生头脑是一支被点燃的火把;二、“开门理论”——让学生学会自己拿着钥匙去开门;三、“大观园理论”——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到处观赏、探索。这“三大理论”对智慧对话很有启示。这种对话应该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这種对话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现状,能有的放矢地给予学生启发;这种对话应该是尊重学生的实际,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心灵的慰藉和成长……下面就课堂教学中的实例谈谈实施智慧对话的体会。
一、智慧对话是蕴藉着教师精巧设计的对话
著名建筑设计家梁思成曾说,他一生最得意的作品是设计了天安门旁的观礼台。因为当年站在天安门前,你几乎感觉不到观礼台的存在。作为品德老师,也应该象“观礼台”一样,为了学生好借东风上青天,教师要善于做东风。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些活动,通过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的对话,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池昌斌老师上《节约用水》一课时,面对学生理解表述淡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实状况的抽象数据有困难,设计了一个特别的活动——五切苹果,震撼心灵。
老师先问:“如果把苹果当成是我们地球上的淡水总量,那么人类实际上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多少呢?”(一切苹果)再问:“这一刀下去,地球上的一半淡水资源被你切走了,你觉得应该是一半左右吗?”学生说应该要更少一些。(二切苹果)老师又说:“这一刀下去,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只下四分之一了,你觉得怎么样?”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切苹果,一次次的否定中,学生的心情越来越沉重。当老师捏着五切苹果之后的那一层薄薄的果皮,告诉学生:“这么一层薄薄的苹果皮,就相当于我们全球60多亿人口可以利用的总的淡水资源!”全班惊叹!然后鸦雀无声,学生们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池老师一边动手切苹果,一边引导孩子去感受、思考,在师与生、生与生的对话、交流、碰撞中,孩子个个兴趣盎然地参与了活动,并深深地感受到了水资源紧缺的现状,于是他们很自然地去动脑子想办法,想出了许许多多节约用水的金点子。池老师普通话并不是太标准,口语表达也并不是太利落,但他上的这堂课却赢得了省内外人士的好评,正是在于通过精心设计的对话、别具一格的活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探究的机会,学生的心智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智慧对话是注重生成的对话
品德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和动态性,使得教师不可能完全设计好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更不可能完全预料到儿童的言语、行为、动作、想法、活动的结果和会产生的问题,这就使得课堂的实施过程具有了不确定性,上课富有创新性。因此,我们要关注教学过程的思路生成,当不符合最初预设的信息出现时,能敏锐反馈,直接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形加以利用,使之成为生成性教学资源。
有老师在教学《竞争与合作》(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上第一单元),围绕“竞争有规则”这一话题开展课堂活动时,有一个一向比较调皮的学生小声地在下面说:“有规则一点也不好,课间休息时间那么短,排队打水喝,还没轮到我就上课了,一点都不好!”对这一突发的看似不和谐的小插曲,那位老师并没有漠然视之,而是马上抓住这一课堂即时生成的问题,进行疏导。她走到这个小男孩的身旁,说:“我也发现了这一点,有的同学排队站了半天,可是还没轮到他上课铃就响了,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吗?”这个小男孩很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似乎在等待老师的批评。老师又说道:“没关系,我们想听听你的想法!”见他很难开口,老师马上把问题转向了全班,让全班同学围绕这个问题想想解决的办法。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同学们非常投入地参与到讨论中,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打水的同学一次少打一点,够喝就行了,可以节约时间而且还节约了用水。老师又转向刚刚那个学生说:“你同意吗?这样相信课间时间大家都能打到水喝。”他高兴地点了点头。老师引导道:“刚才同学们商量的结果,其实也是我们制定的一个小规则,你说是吗?你会遵守吗?”“会!”他大声地回答道。全班同学都笑了,他也摸着脑袋笑了!
以上出现的问题在课前是难以预设的,但教师以敏锐的眼光,巧妙地将它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受到了预设之外的“礼让品质”的教育。这样处理这节课中生成的问题,不仅没有影响所谓的教学效果,相反,通过师生的对话与交往,实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了可能性。
三、智慧对话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对话
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应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选取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本地实际有机联系起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对话、交流。
有一位年轻的教师,在自己所在的学校(城区),执教《各种各样的传媒》(《品德与社会》四上第四单元),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好。不久,她“送教下乡”,仍然是上这一课,课上却遭遇了许多尴尬。举几个例子,当她问:“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传媒,那么,哪些传媒最受人们的欢迎呢?”城区的孩子马上滔滔不绝地说开了: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而农村的孩子呢?只知道一样——电视。当她接下去问:“不管是电子传媒,还是纸质传媒,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到底有多大的帮助呢?起着怎样的作用呢?你能不能举些例子来说一说?”农村孩子交流时的面很狭窄,多是与电视有关的信息,而城区的孩子提到了便于学习、便于创造经济价值(如炒股、买基金)、便于交往等许多作用,课堂也因此异彩纷呈……课后,这位老师作了反思,她觉得自己最大的问题是照搬教学设计,没有贴近农村学生生活的实际,忽视了城乡孩子的差别。 我觉得这位教师的反思是非常实在,也是非常现实的。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特点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引导农村儿童认识各种各样的传媒,自己就应该站在农村儿童的角度认识他们身边各种各样的传媒,进行必要的知识上的储备,教师更要带领农村儿童去调查农村使用现代传媒的情况,在亲身实践中获得体验,而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呈现和展示。教案是“死”的,而学生是“活”的。我们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儿童参与和自己生活相关的一切活动的权利。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对话,才是有效的、智慧的对话,学生也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四、智慧对话是关注细节的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所在的帕普雷什学校在每年迎接新生入学时,大门的墙壁上,总是挂着一幅大标语:“要爱你的妈妈”。当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写“爱祖国”、“爱人民”之类的标语时,苏霍姆林斯基回答说:对于8岁的孩子,不能讲这么抽象的概念,而且,如果一个孩子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祖国吗?从这一个小小的细节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多么睿智的教育家。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们要蹲下身子,关注发生在学生中的一点一滴,从细节入手,把教育落到实处。
在每个班级中都存在这样一小部分人,他们因为环境、家庭或者本人的原因而在某些方面特别敏感,更需要老师格外去呵护、关爱他们,以免不小心伤害了他们幼小的心灵。在执教《我要向你学习》(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上第一单元)时,本人关注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在“展示优点与长处”的活动环节中,得到“榜样优点卡”的同学都是班干部,而那些默默无闻的同学有的连一张都没有。看着孩子低着的头,红着的脸,我进行了这样的一番对话:
我先对全班说:“大家都采访了自己的榜样,老师也想试一试。在刚才的活动中,我发现几位同学没有采访过,我觉得他们就像幽幽的夜来香,总是含羞地把美丽藏起来,所以特别想认识他们。”随即走到一位腼腆的小男孩面前,说:“我们来找找这位同学的优点好吗?”马上有几个孩子说他没有优点。我反问:“怎么会呢?每个人都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就看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孩子们一愣,继而眼前一亮,之后七嘴八舌说开了:“单义涛同学热爱劳动,常常主动帮助别人值日。”“单义涛特别遵守纪律,从不打架、骂人。”……我动情地说:“老师也发现了他的一个优点,那就是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瞧,他的‘榜样优点卡’人数最多、内容最丰富。现在老师要把自己的‘榜样优点卡’送给他。”我郑重地拿出笔写下孩子的优点并送给他,并引导孩子补充“榜样优点卡”,发现更多同学的优点。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然而得到“榜样优点卡”的同学都是班干部,难道那些默默无闻的同学就不值得学习吗?因此,我巧妙地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了他们,单义涛同学因为学习成绩差而被大家所漠视,我特別关注了这个孩子,让大家去找他的优点。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在一次次的对话、交流中,他的优点被大家一点点地挖掘出来。更重要的是,孩子们通过欣赏别人,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了解、认识一个人,进而使学生懂得了每个人都有优点和长处值得他人学习。
作为一名品德教师,我愿用最真诚的心,做一个“平等中的首席”,引领学生在智慧对话中徜徉品德课堂,使灵动的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生命对话的载体,真正实现道德价值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崔峦.课程·教材·教法,2002(3).
[2] 陈光全.新课程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石.小学教学设计,2004( 7/8).
[3] 应西芳.动态的,才是美丽的.《小学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