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以课堂为心理背景的。课堂心理氛围是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的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益的。在课堂活动中,學生的心态不同,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学习情感体验、学习注意力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学习中的智力活动和操作活动也有较大区别,这些必然会影响学习效率。
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氛围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心理氛围下,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积极主动,能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而消极压抑的课堂心理氛围则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思路狭窄,思维变得呆板拘谨。虽然被迫接受了一定的知识,但难以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由此可见,课堂心理氛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及社会化进程。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对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是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创设者和维护者。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包含创设和调控两层含义,通常采取下列策略。
一、仔细观察,深入交流,正确鉴定
课堂心理状态是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前提和基础。鉴定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等。我国学者柳夕浪根据课堂心理氛围的内涵,从课堂敢为、课堂不适、课堂交往、课堂态度等四个方面编制了《课堂心理氛围调查问卷》。其中课堂敢为主要调查课堂上学生是否敢于讲话、不怕出差错的倾向;课堂不适主要调查课堂上学生是否产生焦虑及其焦虑程度;课堂交往主要调查课堂上学生与他人交往的愿望、交流学习的情况;课堂态度主要调查学生基于对课堂学习目的的认识而产生的情绪反应。根据调查结果可以正确鉴定课堂中学生的心理状态。
二、因材施教,公正评价,合理期望
教师期望的自我实现性预言效应是确实存在的。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来向学生传达他们的期望信息,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坚信“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形成适度的高期望,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三、巧妙利用手段,合理传递信息
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也是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因素。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是否新颖、科学,教学结构是否严密,对内容的表述是否形象、生动、具体,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等都会影响知识的可信度。另外,教学信息传递的渠道、媒体、风格等构成的传播方式也会制约信息的可接受度。只有当学生认为教师所传递的信息是可信的、可接受的,他们的课堂心理状态才会是积极的、活跃的,课堂心理氛围才会是和谐的。因此,教师对所传递知识的准备、对传递途径方法的处理应该成为课堂心理氛围调控的重要环节。如我在教《保持水的干净》一文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大量的被污染的河流的图片,使学生的心灵产生了震撼。随即我又提出了如何保护水资源,让学生动脑解决。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解决问题之中,进而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任务。当学生经过努力,克服了困难,取得了学习上的胜利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的力量,体验到一种刻苦努力获得成功的幸福和喜悦,学习情绪和课堂心理氛围就会为之大振。
四、树立威信,确立信心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不应把自己看成发指令、提要求、检查执行结果的监督者,而应看作教学活动中平等的一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应逐渐放松对学生的权力控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增强的成人感和独立性的需要,促进学生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身份参与讨论和解决问题,公平公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良好威信影响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五、重视课堂中的多向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叉联系,叫多向交往。多向交往具有多层性、自主性、求异性、情趣性、差异性等特点,因此它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符合因材施教的特点。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经常开展讨论活动、辩论活动和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学生尊重、敬仰教师,可以营造积极、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氛围;不和谐、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容易酿成消极、沉闷甚至一触即发的紧张课堂心理氛围。从生生关系来看,也有类似的情况。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容易使课堂上形成互相尊重、体谅、友好的学习风气;如果同学之间不和睦,矛盾重重,勾心斗角,课堂上就容易出现嘲讽、攻击、紧张、压抑等不健康氛围。
六、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变量。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说明,教师的积极情感有助于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形成,它还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师爱是调控课堂心理氛围的长久动力源泉。
心理状态是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相对稳定的状况与水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心理状态是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和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自觉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有意识地消除不良心理状态,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毅力,使他们发展成新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氛围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心理氛围下,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积极主动,能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而消极压抑的课堂心理氛围则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受到抑制,思路狭窄,思维变得呆板拘谨。虽然被迫接受了一定的知识,但难以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由此可见,课堂心理氛围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及社会化进程。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对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是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创设者和维护者。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包含创设和调控两层含义,通常采取下列策略。
一、仔细观察,深入交流,正确鉴定
课堂心理状态是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前提和基础。鉴定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量法等。我国学者柳夕浪根据课堂心理氛围的内涵,从课堂敢为、课堂不适、课堂交往、课堂态度等四个方面编制了《课堂心理氛围调查问卷》。其中课堂敢为主要调查课堂上学生是否敢于讲话、不怕出差错的倾向;课堂不适主要调查课堂上学生是否产生焦虑及其焦虑程度;课堂交往主要调查课堂上学生与他人交往的愿望、交流学习的情况;课堂态度主要调查学生基于对课堂学习目的的认识而产生的情绪反应。根据调查结果可以正确鉴定课堂中学生的心理状态。
二、因材施教,公正评价,合理期望
教师期望的自我实现性预言效应是确实存在的。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来向学生传达他们的期望信息,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坚信“只要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形成适度的高期望,才可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三、巧妙利用手段,合理传递信息
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也是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因素。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是否新颖、科学,教学结构是否严密,对内容的表述是否形象、生动、具体,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等都会影响知识的可信度。另外,教学信息传递的渠道、媒体、风格等构成的传播方式也会制约信息的可接受度。只有当学生认为教师所传递的信息是可信的、可接受的,他们的课堂心理状态才会是积极的、活跃的,课堂心理氛围才会是和谐的。因此,教师对所传递知识的准备、对传递途径方法的处理应该成为课堂心理氛围调控的重要环节。如我在教《保持水的干净》一文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大量的被污染的河流的图片,使学生的心灵产生了震撼。随即我又提出了如何保护水资源,让学生动脑解决。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解决问题之中,进而很好地完成了本课的任务。当学生经过努力,克服了困难,取得了学习上的胜利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智慧和毅力的力量,体验到一种刻苦努力获得成功的幸福和喜悦,学习情绪和课堂心理氛围就会为之大振。
四、树立威信,确立信心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活动中,不应把自己看成发指令、提要求、检查执行结果的监督者,而应看作教学活动中平等的一员。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应逐渐放松对学生的权力控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增强的成人感和独立性的需要,促进学生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的发展。例如,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应以学生的身份参与讨论和解决问题,公平公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良好威信影响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给全班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五、重视课堂中的多向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叉联系,叫多向交往。多向交往具有多层性、自主性、求异性、情趣性、差异性等特点,因此它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符合因材施教的特点。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经常开展讨论活动、辩论活动和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学生尊重、敬仰教师,可以营造积极、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氛围;不和谐、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容易酿成消极、沉闷甚至一触即发的紧张课堂心理氛围。从生生关系来看,也有类似的情况。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容易使课堂上形成互相尊重、体谅、友好的学习风气;如果同学之间不和睦,矛盾重重,勾心斗角,课堂上就容易出现嘲讽、攻击、紧张、压抑等不健康氛围。
六、以良好的心态对待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变量。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说明,教师的积极情感有助于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形成,它还要求教师能够深入到学生内心,体验学生的情感,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缩短因教师的权威、地位、角色而产生的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与学生在心理上的合作,让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师爱是调控课堂心理氛围的长久动力源泉。
心理状态是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相对稳定的状况与水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心理状态是直接影响其学习效率和课堂心理氛围的重要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自觉激发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有意识地消除不良心理状态,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毅力,使他们发展成新世纪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