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我常感困惑,许多学生从刚开始会说话时,家长就教诗文,读诗文了,可到了小学、中学,大部分孩子的古诗、古文记诵、阅读理解能力还是不尽如人意。针对这样的现状,笔者从激趣、阅读指导两方面作了一番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激趣
1 针对记诵情况的不理想,将"释词法"、"吟唱法"融入到文言文教学中
每次讲到古诗文时,学生在朗诵这个环节中,大多能做到"摇头晃脑"地朗读,课堂内也能听到一片琅琅书声。可一旦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古文或古诗默写到纸上时,就会发现情况不容乐观了。如:将《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禅"写成"衣"字旁。在几次纠错之后,学生的出错率还是较大。怎么办?这时我想到了"释词法"。于是,我对学生讲到:"到寺庙中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他/她对佛的信仰该是一心一意,心无旁骛的,所以'祈'和'祷'都是一点的'示'字旁。同样,修炼悟禅时也应该是一心一意的,所以'禅'字也应该是一点的'示'字旁。"同学听了我的这番讲解,觉得很有意思,他们还举一反三,如"祝"、"福"两字。
2 在肯定中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记得刚开始教"每周一诗"时,课堂上总是老师在讲,学生在下面拼命的记。几次下来,教学效果一般,学生的兴趣也不大。一次在与学生的课间交流时,有学生向我提议,"老师,能不能把'每周一诗'交给我们小组,我们想用幻灯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好呀,那本周的'每周一诗'就教给你们小组了。"到了周五的语文课,这四个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内容详尽。他们站上讲台为大家讲解时自信的神情至今令我记忆犹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这以后,以小组为单位的同学合作越来越多,制作的幻灯片的质量越来越高,由最初的古诗文翻译扩充到作家作品的介绍、关键字的解释、小组同学还根据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及相关内容的外延。
阅读指导
1 将"圈划"、"批注"也用到古文教学中来
在实际的古诗文教学中,有一部分老师是将古诗文的教学与现代文的教学分隔开的。我个人对此做法是不赞同的。我认为在古文学习中,应提倡"拿来主义",可以将"圈划法"、"批注法"也用到古诗文的教学中来。这样的圈划、批注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趣的是,为了在交流中引起老师及同学的认可,每一个同学对批注时所用的词语可谓字斟句酌,但因为初中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力的有限,若通篇都采用这样的方法,老师的教学进度恐怕要完不成。故这样的方法仅限于短小易懂的古文,对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古文(如:《出师表》),我认为是不太适合的。
初中的学生大多对古诗词有种畏难的情绪。针对这一现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好知识梳理、归纳的工作。经过梳理示范,学生的知识就更为细化,记忆和理解的内容就更为清晰。刚开始引导时,教师可采取"列表式"的方法,对所学的古诗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的情况以图表的形式归纳总结,学生在这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点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慢慢地,当规范变成习惯时,学生的知识归类就变成一项理所当然的工作。这样的整理,犹如一根丝线,将新旧知识一并串了起来,易于学生记诵,易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易于学生对古文学习的触类旁通。
2 将古诗文学习与现代文学、民俗文化联系起来,提升阅读有效性
在学习杜甫的《望岳》时,有学生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在教学时,有意识的将现代文《泰山》引入《望岳》的教学环节中。当学生读完《泰山》后,对《望岳》有了新的认识。
此外,许多的古诗文中常常会有民俗文化的知识。较多的初中生在这一环节还是较为薄弱的。故而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杜牧的诗《清明》时,就穿插讲了清明和寒食的介绍,清明节的习俗和由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当重阳节来临时,学生会找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会查找重阳节的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
在实际的古诗文教学中,我觉得学生的潜力与能量都是无穷的,是他们让身为老师的我一直在思索,"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的教学",是他们让我在摸索中不断找到新的亮点与思路,这样的"教学相长"是愉快的,是令人受益无穷的。
激趣
1 针对记诵情况的不理想,将"释词法"、"吟唱法"融入到文言文教学中
每次讲到古诗文时,学生在朗诵这个环节中,大多能做到"摇头晃脑"地朗读,课堂内也能听到一片琅琅书声。可一旦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古文或古诗默写到纸上时,就会发现情况不容乐观了。如:将《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禅"写成"衣"字旁。在几次纠错之后,学生的出错率还是较大。怎么办?这时我想到了"释词法"。于是,我对学生讲到:"到寺庙中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他/她对佛的信仰该是一心一意,心无旁骛的,所以'祈'和'祷'都是一点的'示'字旁。同样,修炼悟禅时也应该是一心一意的,所以'禅'字也应该是一点的'示'字旁。"同学听了我的这番讲解,觉得很有意思,他们还举一反三,如"祝"、"福"两字。
2 在肯定中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记得刚开始教"每周一诗"时,课堂上总是老师在讲,学生在下面拼命的记。几次下来,教学效果一般,学生的兴趣也不大。一次在与学生的课间交流时,有学生向我提议,"老师,能不能把'每周一诗'交给我们小组,我们想用幻灯片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能力"。"好呀,那本周的'每周一诗'就教给你们小组了。"到了周五的语文课,这四个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内容详尽。他们站上讲台为大家讲解时自信的神情至今令我记忆犹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这以后,以小组为单位的同学合作越来越多,制作的幻灯片的质量越来越高,由最初的古诗文翻译扩充到作家作品的介绍、关键字的解释、小组同学还根据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配上相应的背景音乐及相关内容的外延。
阅读指导
1 将"圈划"、"批注"也用到古文教学中来
在实际的古诗文教学中,有一部分老师是将古诗文的教学与现代文的教学分隔开的。我个人对此做法是不赞同的。我认为在古文学习中,应提倡"拿来主义",可以将"圈划法"、"批注法"也用到古诗文的教学中来。这样的圈划、批注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趣的是,为了在交流中引起老师及同学的认可,每一个同学对批注时所用的词语可谓字斟句酌,但因为初中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力的有限,若通篇都采用这样的方法,老师的教学进度恐怕要完不成。故这样的方法仅限于短小易懂的古文,对一些有一定难度的古文(如:《出师表》),我认为是不太适合的。
初中的学生大多对古诗词有种畏难的情绪。针对这一现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好知识梳理、归纳的工作。经过梳理示范,学生的知识就更为细化,记忆和理解的内容就更为清晰。刚开始引导时,教师可采取"列表式"的方法,对所学的古诗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的情况以图表的形式归纳总结,学生在这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点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慢慢地,当规范变成习惯时,学生的知识归类就变成一项理所当然的工作。这样的整理,犹如一根丝线,将新旧知识一并串了起来,易于学生记诵,易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易于学生对古文学习的触类旁通。
2 将古诗文学习与现代文学、民俗文化联系起来,提升阅读有效性
在学习杜甫的《望岳》时,有学生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不是很理解。于是我在教学时,有意识的将现代文《泰山》引入《望岳》的教学环节中。当学生读完《泰山》后,对《望岳》有了新的认识。
此外,许多的古诗文中常常会有民俗文化的知识。较多的初中生在这一环节还是较为薄弱的。故而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杜牧的诗《清明》时,就穿插讲了清明和寒食的介绍,清明节的习俗和由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当重阳节来临时,学生会找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毛主席的《采桑子•重阳》,会查找重阳节的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
在实际的古诗文教学中,我觉得学生的潜力与能量都是无穷的,是他们让身为老师的我一直在思索,"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的教学",是他们让我在摸索中不断找到新的亮点与思路,这样的"教学相长"是愉快的,是令人受益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