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以来,每一次语文教育改革的讨论,总要涉及到语文学科性质和任务的定位,甚至对“语文”两个字怎么讲都争论不休。据顾黄初先生说:“叶氏在1949年讨论中小学语文学科的名称的时候,建议将‘国语’‘国文’的旧名一律改成‘语文’。‘语’,指口头语言;‘文’,指书面语言。”不少人不大赞同这个“语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解释;也有的说,“语文”应该是“语言、文章”;还有的说,“语文”应该是“语言、文学”;有人还说,“语文”应该是“语言、文化”。初看起来,这好像是咬文嚼字的无谓之争,实际上是关乎语文和语文学科身份的论证,是对语文和语文教育本源和本质的追问。
20世纪以来,语言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语言在欧洲哲学家的眼里,具有了本体论和世界观的性质。其他各人文学科也纷纷把目光投向语言研究,推动了它们各自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并催生了不少与语言有关的新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虽然人文经验不同于科学经验,具有不可复制的地域文化性,但参考这些外来的语言学成果对我们的语文教育研究还是有益的。
语言确实是一种我们既熟悉,而又总是琢磨不透的社会现象。如同生活在空气和阳光中一样,我们一刻也离不开语言。海德格尔的名言是;“语言是存在的家。人以语言之家为家。”海德格尔被公认为是一位具有非凡的魅力和深度,同时也是最艰涩难懂的哲学家。但这两句被大家广泛引用的经典言说,似乎还比较容易理解。人只有在语言的家里,并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与同在语言之家的存在相遇、相处、相识,并栖居于存在之中。如果一旦离开了语言,无家可归的存在就隐失和消逝了,人们也就无法再把它召回。人也是如此。语言是“人”的概念的核心内涵之一,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是人性的最高表现。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哲人同样有极为精辟的表述:“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这样说来,会说“人话”、说好“人话”,是做人、立人的根本之道。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最基本、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工具,世界通过语言所抽象、概括,以条理化、组织化、结构化和程序化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理解就更深刻。如果我们不能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或者在操作语文这个工具时存有严重缺陷,我们的思维和交际就会发生阻塞,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就会扭曲和变形。这样说来,语文学科的基本定位应该是:语文是工具,语文教育首要和基本的任务是进行语言的教育和训练,帮助学生熟练、准确地掌握语文工具。
但是,语文这个工具又决不是纯粹的工具。它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是文化本身。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的至高无上的工具,是维系民族的纽带,是历史的宝库。”“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深刻而内在地建构、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的民族意识、人文素养、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这样说来,人文性也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之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就像人的肉身和灵魂不可分割一样。但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帮助中小学生学习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语文素养,因此人文教育一定要和语文因素的教学融为一体,并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以最精细微妙的方式”自然而内在地进行,任何游离于语文因素教学之外的人文教育,只会拖累语文教育。
如果这些认识有点道理的话,那么语文教育首要和基本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熟练而准确地掌握语文这个工具,用它来打开联系和认识世界的大门,从而顺利地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同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通过经典文本的积累、熏陶和感悟,生成丰富的人文底蕴,扎下民族文化的根,塑造民族精神的魂,从而成为有思想、有理想、有独立人格的文化人、文明人。
(作者单位:徐州市教学研究室)
20世纪以来,语言学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语言在欧洲哲学家的眼里,具有了本体论和世界观的性质。其他各人文学科也纷纷把目光投向语言研究,推动了它们各自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并催生了不少与语言有关的新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虽然人文经验不同于科学经验,具有不可复制的地域文化性,但参考这些外来的语言学成果对我们的语文教育研究还是有益的。
语言确实是一种我们既熟悉,而又总是琢磨不透的社会现象。如同生活在空气和阳光中一样,我们一刻也离不开语言。海德格尔的名言是;“语言是存在的家。人以语言之家为家。”海德格尔被公认为是一位具有非凡的魅力和深度,同时也是最艰涩难懂的哲学家。但这两句被大家广泛引用的经典言说,似乎还比较容易理解。人只有在语言的家里,并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与同在语言之家的存在相遇、相处、相识,并栖居于存在之中。如果一旦离开了语言,无家可归的存在就隐失和消逝了,人们也就无法再把它召回。人也是如此。语言是“人”的概念的核心内涵之一,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是人性的最高表现。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哲人同样有极为精辟的表述:“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这样说来,会说“人话”、说好“人话”,是做人、立人的根本之道。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最基本、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工具,世界通过语言所抽象、概括,以条理化、组织化、结构化和程序化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理解就更深刻。如果我们不能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或者在操作语文这个工具时存有严重缺陷,我们的思维和交际就会发生阻塞,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就会扭曲和变形。这样说来,语文学科的基本定位应该是:语文是工具,语文教育首要和基本的任务是进行语言的教育和训练,帮助学生熟练、准确地掌握语文工具。
但是,语文这个工具又决不是纯粹的工具。它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是文化本身。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的至高无上的工具,是维系民族的纽带,是历史的宝库。”“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深刻而内在地建构、影响和制约着一个人的民族意识、人文素养、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这样说来,人文性也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之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就像人的肉身和灵魂不可分割一样。但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帮助中小学生学习和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语文素养,因此人文教育一定要和语文因素的教学融为一体,并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以最精细微妙的方式”自然而内在地进行,任何游离于语文因素教学之外的人文教育,只会拖累语文教育。
如果这些认识有点道理的话,那么语文教育首要和基本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熟练而准确地掌握语文这个工具,用它来打开联系和认识世界的大门,从而顺利地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同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通过经典文本的积累、熏陶和感悟,生成丰富的人文底蕴,扎下民族文化的根,塑造民族精神的魂,从而成为有思想、有理想、有独立人格的文化人、文明人。
(作者单位:徐州市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