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树参差江畔路——评《全罗道来客》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as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文化相近,自古到今,关联之紧密,朝贡体系之频繁,似乎要远在其他中国邻国之上。不说周秦两汉,不说魏晋南北朝,就在隋唐之际 ,中国与朝鲜半岛,有紧张,也有友好;而横越两宋、蒙元,朱明与朝鲜的关系则更为紧密,据说,明成祖朱棣的生母就是朝鲜人;清朝崛起于山海关外,就地缘政治而言,与朝鲜的关系更是不言自明;迨至晚清,中国与日本、沙俄在朝鲜半岛的博弈缠斗更趋复杂激烈,众所周知的甲午之战,起源就是朝鲜问题;此后的日俄战争,中国与朝鲜半岛又岂能尽作壁上观?这场较量更是把山海关外搅得周天寒彻。告别帝制,步入共和,进入所谓“中华民国”时代,而无论是北洋时期,还是南京国民政府,因为日本的侵略政策步步紧逼,中国与朝鲜半岛深陷水火,梦魇日深,救亡图存,迫在眉睫。曾四次担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就是被朝鲜人安重根刺死在黑龙江的哈尔滨,“九一八事变”之后,坚持在东三省的白山黑水间抗击日寇肆意蹂躏的东北抗日联军中,也有朝鲜人的活跃身影。共同的遭遇,共同的危机,共同的劫难,让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颇有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慨。抗日战争期间,朝鲜有流亡政府在中国坚持不懈抗日,在延安一举成名的著名的作曲家郑律成祖籍就在朝鲜半岛。七十多年前的朝鲜战争,鸭绿江口、上甘岭上、板门店前、大同江两岸,登陆仁川,多少风烟往事,更是历历在目,因此而形成的政治格局绵延迄今,仍在影响着东北亚的大致走向。令人遗憾的是,虽然“韩流”滚滚,韩国的影视产业令人刮目,不可小觑,而关于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的文学文本,却挖掘不够,非常之少,似乎与真实的关系往来之密切不相匹配。多年前,有一小说《连心锁》,不无时代痕迹,也很清浅,有一迟子建的长篇小说《伪满洲国》,涉及朝鲜半岛的部分也是少而又少,而王树增的《朝鲜战争》,是围绕战争而展开的非虚构的纪实文学文本。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来审视新锐作者朴慧仙的短篇小说《全罗道来客》,就有了别样的意义。
  《全罗道来客》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生在自己家里的与朝鲜半岛来客的一段故事。回首这样的往事云烟,展示在中国大陆生活的朝鲜族人的生活状态,切口很小,新奇、别致、清新、质朴、素淡,颇为好读,很有林海音《城南旧事》的淳朴闲适,恬淡忧伤。
  朴慧仙的《全罗道来客》着眼的是从朝鲜半岛的全罗道远道而来的客人来到关外名城沈阳的细碎往事。这座曾被称作奉天的城市,自然是见惯了历史云烟,世事沧桑,但作者从儿童视角,站立在沈阳东陵区的党校校园一隅的朝鲜族家庭来展示自己的这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萍聚飘零,人各天涯。小说中“我”的姥爷是东陵区委党校的一位教授,“我”是跟随着姥爷、姥姥从辽北的黑土地经过一番坎坷方才进入沈阳古城的这所沈阳区级党校的家属楼,时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之初,改革开放之后的十年多时间,在小孩子的眼中,一切都在悄然改变,处处弥漫着新异与蓬勃。小说中的党校校园,落寞、邻里和睦、乏善可陈,她印象至深的是物质的相对匮乏,经常与姥娘奔走在菜市场与家属楼的居所之间,細心打量着这座城市的细枝末节,各种景象。但从韩国全罗道到来的客人全课长,打乱了“我”们一家平静如水经常伴有姥爷、姥娘彼此拌嘴的冗长生活。
  在那样的年代,一个有着利益关系的外国人,也是与自己同一民族的陌生人,陡然间进入“我”们的生活。作为女主人的姥姥自然是高度重视,大动干戈,洒扫庭除,除旧布新,也是颇为厚道淳朴的待客之道;但姥爷因为自己的书房被鸠巢雀占,虽然表示了一定程度的“不满”,也仅仅是发发牢骚而已,最终还是顾全大局隐忍不发,而且对这位全课长学习气功,不遗余力,古道赤诚,很是热心。千呼万唤,全课长终于揭开面纱,隆重登场亮相。
  全课长的到来促成的变化,首先是 “我”的家里餐桌愈发丰盛,嗜酒如命的姥爷,也终于遇到了知音,小酌微醺,很是惬意。但全课长的口香糖只给了“我”而有意无意地漠视了“我”的表姐,引起了姥姥的不愉快,认为这个全课长似乎有点“抠门”。党校教授的姥爷却介绍起全罗道人的苦衷与历史遭遇。全课长的“抠门”还不仅止于此,此后他送“我”的一位亲戚一只手表,却没有顾及“我”感受,终于引发了一场不无尴尬的小小“冲突”,“我”童言无忌地说出全罗道人都是“吝啬鬼”,这样的少年趣事,真实可信,生动真切,让全课长的形象更为立体丰满起来。全课长关于小孩子不能喝可乐的谆谆忠告,全罗道人使用扇子的奇特,都让当时的“我”悻悻然,如今想来都是有趣温馨的难得记忆。初衷是学习中国太极拳的全课长,却对当时在中国一度很是流行的气功产生兴趣,也得到了姥爷的悉心无私帮助。万柳塘公园、小小亭台、葱茏垂柳,都有他们练功的身影,真是彼此和谐共处其乐融融的生动剪影。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全课长还没有来得及去看沈阳故宫与东陵,就要踏上归程,匆匆回返了,莫非是因为“我”说他“吝啬鬼”的缘故?这自然是作者欲擒故纵的一种叙述技巧而已。待人诚恳热诚、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课长,令人久久难以忘怀,成为“我”童年时光中的一种难得记忆。
  朴慧仙的《全罗道来客》,让我想起曾经活跃在晚唐诗坛的来自朝鲜半岛的诗人崔致远。十二岁就来到中国的崔致远,曾经做过溧水县尉。溧水远在江南,地处僻静,怎能与繁华热闹的长安、洛阳这样的通都大邑文化中心相提并论?作为异邦人士的崔致远自然心生失落,倍感孤独,思乡之情,油然而至,“秋风惟苦吟,世路少知音。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崔致远的五言绝句,出手不凡,令人刮目,故国之情,深沉慷慨,绵远长流。 全课长当然不能与崔致远这样的大诗人同日而语,但他的认真、憨厚、诚挚,还有他身上的“香气”,却让我念兹在兹,挥之难去。朴慧仙还是一个在校的大学生,《全罗道来客》,大概是她的新作,虽然不无稚嫩平淡,散漫如流水,但叙述娓娓道来,婉约而节制,闪露出经营构筑小说的过人之处,倘若假以时日,坚持不懈 ,谁能断言她不能在鱼龙混杂的喧嚣文坛脱颖而出?
  责任编辑 菡 萏
其他文献
阳光,一朵一朵生长在铁轨上  它的根,将苔藓与寒冷捏碎后  深深刺入这片古老的土地  那些斑驳的岁月,被一一唤醒  每一粒红土都有它的温度  如果你看得到石头里绽放的硝烟  那么火车就会从夕阳中驶出  复苏的落叶回到枝头  遺落在银河的故事开始闪烁  所有流浪在人间的暮雨朝云也都加速赶来
期刊
递出去一个又一个  炽热的红豆饼  他把他的中年  也放在炉子里面烤  他并不说话,无意揽客  烤出来的红豆饼  也带着同样的沉默崔馨予 将图荷芰游  今夜雨水充沛,夜色泥泞  我路过他的铺子  猶豫一晃而过  他以一种坐的方式  向生活跪着  用炉火驱赶初秋的微凉  炙烤身体里的肿块  他与他的手艺  足以抵抗整个雨夜的荒凉  而我不敢直视他的双眼  正如我不敢  在他的铺子前停驻  不敢品尝这
期刊
岁月的河,上游纯真,下游长满了皱纹  夜寂了,水中的惆怅还在不断翻滚  一些孤独掠过来年的春天  将思念的舟驶向岸边  卸下来沉重的包裹  冬的日子  还没招手就不得不含着泪漂泊  经不住的是,睡梦中的伤痕累累  时光轻轻地落在村庄上空  抬头望,树上麻雀的声音越来越不像  你中年时的嗓门  来自北风的追杀,难以预测  在这个黄昏,夕阳下的影子支撐着故乡  和一切美好的事物  可寒风里,母亲担惊受
期刊
沉默降临前  我们正围着饭桌打趣  二十五六的年纪  却像五六十岁的人  吐槽著生活的种种不易  直到听闻他们的名字与事迹  感动之余只剩沉默与啜泣  啜泣的朋友是前年退伍的老兵  他说:“他们为我死去,他们比我年轻!”  我们严肃地举杯  与喀喇昆仑的距离消融在洒向地面的酒水  眼前的城市还留有热闹的余晖  我知道  此刻的平安惬意  来自加勒万河谷那用热血和青春筑就的界碑
期刊
还记得,人生最喜欢的场景  是黄昏的一条线。你伫立如鸟雀  背对大山,厌倦了不告而别的春天  和潮汐。随处擦亮陌生的雪  飞过的,再把头顶飞过  盘旋的聂鲁达,对着死去的风  祈祷坂道上的野菊花,终将抵达浪  的镂空,解冻一个断桥  式的唇语。大地偶尔动了一下  硕大的瓶子里,查无此人  醒来的,反复地醒来  又搁浅。平静的水面上  只有你在漂浮,如同落红的樱桃  在火光燭天的镜中,开始明白自己 
期刊
理解  小黄狗立在路中间,昂然凝止  继而静静扭过头,转身  到路边草丛里仿佛寻找什么  等我路过,它又扭头看我  我赶紧躲开眼睛,也不敢回头。  它始终没有吠叫  是故意的吗?避开我?  是在掩饰警觉吗?  那样若无其事的。  我无法理解,它只有深渊  没有语言。我以为的理解  是一场建设性的虚构  住进去就是人生,总有破绽  离开就是废墟  然后从头再来。四十岁的礼拜天  午饭吃到快三点  没
期刊
故鄉是金色的山谷  于是  放任送信的水鸟  带着边际逃向东方  将孕育的可能  留给城市的伤口  和星空的胚芽  日暮时酣睡  呼吸深深浅浅  为了靠近隐晦的意象  只能收割掉岸边  那些出走的愿望
期刊
月球之家  S坐起身,妈妈正烂醉在床上,胸部直挺挺站立着,看似将要脱离六分之一地球引力的控制,多年后他意识到这是自己平凡童年的一个缩影。父亲刚从环形山回来,正在卫生间洗漱,伴着一股薄荷味传来含混的咳嗽和吞咽声,攀上四百多级台阶他才能从月球表面的工地回到这里,这似乎比工作更让人疲惫。五分钟之后,父亲会把S逐出房间,他得向下走八十四级台阶回到自己的卧室。远远望去,月球上的房间被长长的阶梯串联,仿佛稀疏
期刊
(一)创作:商业市场中坚守创作的节奏  李玮(下简称李):蓝色狮大神好!您的作品在整个女频网文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从《月斜碧纱窗》《一片冰心在玉壶》《锦衣之下》到现在还在创作的这个《明月漫千山》,您能谈一谈您的创作历程和持续创作的动力吗?  蓝色狮(下简称蓝):《锦衣之下》写的时间比较靠后,如果不算《月斜碧纱窗》这篇的话,《一片冰心在玉壶》算是第一篇,毕竟《月斜碧纱窗》太短了。我算是很老的一批晋江
期刊
沈阳虽为清王朝发祥地,但我们家和爱新觉罗氏没有任何关系,反而和朝鲜半岛关系更近些——家族从上至下都是朝鲜族,祖辈仅在朝鲜族之间嫁娶,这一传统终于被上一代人撬开了自由的裂痕,然而被撬开的不只有因循守旧的同族婚姻,还有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出国打工潮”冲散的家庭。有人形容说:“当时在朝鲜族圈里弥漫着这样一种空气,认为只要到了韓国,就能赚到钱。”韩国在“亚洲四小龙”光环的加持下,因为语言文化相通的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