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育目前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新教改”之后,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有所改观,但仍然存在诸多困惑:教材陈旧,古文偏多,内容沉重;考试模式化,试题信度差等。面对这些困惑,未来我们高中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哪里?本文认为:首先改革语文现有教材体系,其次创新语文高考模式,最后巩固母语核心地位,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总之,要想学生语文听说读写样样精,语文教师就必须说学逗唱门门通;教师只有寓教于乐,学生才能如沐春风。
【关键词】高中语文 困惑 发展方向
在我国,高考短时间内不可能被取缔,“学生累,老师苦”的现状也很难改变。“新教改”之后,高中语文学科提出了“三维目标”,增加了选修内容,强化了表达交流,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如今大多数学生对语文仍然不感兴趣,望而却步,为什么呢?
一、教材陈旧,古文偏多,内容沉重
拿新人教版的必修五本书来说吧,六成课文都是我们做学生时就学过的文章,我们现在依然拿着这些文章继续教自己的学生。
或许本意是好的。这些课文有赞美母亲的、慨叹历史的、提倡文明的,都堪称经典,经得住时间的大浪淘沙,但难道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就只有这几篇经典课文吗?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上,除了被迫拷贝我们当年的记忆,如何体现社会进步!有人说,不是还有选修课文吗?虽然给了我们高中语文学科15门选修课,为了应付高考,大多数学校只会选择以下三门课——《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先秦诸子散文选读》、《语言文字应用》,其中古文教材就有两门。而我们的必修五本书中还有8个单元的古文。当然古文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贝”,我们继承它是责无旁贷的,但对于学习负担如此之重的当代高中生来说,何其难哉!古文成了“二外”,何其悲哉!
另外,这些经典课文都有一个“通病”——内容过于沉重,极少有充满时尚气息、符合当代青少年审美眼光的课文,尤其有的课文历史背景过于久远,价值观陈旧,那些故纸堆里的“愚忠愚孝”已经无法让时下的孩子理解,更谈不上接受,于是好好的文章放到语文课上就被“教死”了。高中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的成长留下一抹美学温情的暖色,因为这抹亮色会指引着学生在字里行间品读人生的同时更能得到爱与被爱的熏陶,那么当学生遭遇偏颇阴暗的瞬间才不至于钻牛角尖、走向极端。
二、高考语文试题信度差
中国人文学者钱理群先生曾这样评价高考语文卷:“我读了,非常吃力,首先是弄懂题目的要求就费了极大的劲儿,有的至今也没有弄得太清楚。……(它)形成一种无法抗拒的力,要把我的思维强行纳入某一种固定的、不可置疑的、钢性的模式中,进而控制我的心灵。我感到生命的窒息,陷入了莫名的恐惧与痛苦之中。”①
钱先生的痛苦,我和我的学生们感同身受。纵观近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一是考卷出得越来越稀奇古怪,二是答案给得越来越莫名其妙。出卷人奇思妙想,花样不断翻新;学生碍于分数,答题举步维艰。试想,考生经常与这种卷子打交道,他们的创造力如何发挥,他们怎么可能爱上语文!所以现在很多学生考语文往往是审题不得要领,做题词不达意,阅读障碍重重,写作言之无物,一句话:“懒人种菜——靠天收”。
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还是要改革。但是怎么改革才能顺应民心呢?才能有实效呢?教学改革作为教育实践的运动形式,应该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过程。无论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来说,还是从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来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都必须顺应21世纪发展的趋势,努力为培养建设祖国新形势下的合格人才服务。那么,未来语文“教改”可否从以下三大发展方向去考量:
发展方向之一:改革高中语文教材——古今和谐,与时俱进。
第一,取消现有的语文教材必修和选修之分,重新梳理教材体系。“语文”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学”,但无论是语言或是文学都不应该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否则“语文”之美也就消失殆尽;“语文”也可理解为“语言文化”,古典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现当代文化我们更要张扬个性、推陈出新。
第二,加强语文语法知识的构建和学习。语文课文无论它蕴含了怎样的真情实感,首先它是一篇文字,从字、词、短语到句、篇都有一整套的语法体系,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先“文从字顺”,方能“文以载道”。
第三,用当代人生观去品读课文。传统语文教学中对人、事、物的分析往往公式化、简单化、标签化,喜欢采用“一律化”、“齐步走”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满堂灌”、“一言堂”,经常出现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这些或摒弃,或修正,或发展,让学生真正用心去品读课文,用自己的阅历、眼光去辨识文本中的信息,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民主性和多元化。
发展方向之二:创新语文高考模式——出题容易,高考不易,且改且小心。
第一,设计新的语文评价体系,优化语文试卷格局。高考语文试卷考题应涉及语法、阅读和写作。出题明确,题型多样,答案设置避免唯一性和简单化,保持对时下热点话题的敏锐度,多“谈情”、少“讲理”,多“发散思维”、少“道德绑架”,让学生大胆创新,畅所欲言,真正发挥出自己的鉴赏水平、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态度。
第二,新生代的独立探究、合作共赢意识要加以建塑。教育面临新世纪,尤其高中语文学科教程长、头绪多,既要教学又要教人,要以建塑学生的当代意识为前提,明确学习目标,创建学习方法和理论,培养学生逐渐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们答题、写文章在成就自我的同时,更要融入社会、丰富人生,坚持“文史哲不分家”,不能割裂各领域、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发展方向之三:巩固母语的核心地位,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
第一,降低语文学科的不确定性。《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的解释一直是多义项的,而《辞海》里竟然没有“语文”这个词。由于这个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也就给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考试范围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以至于高中学生竟然都不知道语文该学些什么、怎么学,总觉得课堂理论和做题实践像平行线,始终无法相交,学习语文那是“水牛吃螃蟹——有力无处使”。
第二,语文学习周期性长,引导学生要持之以恒。语文学科的体系属于交叉并列型,语文学习需要有一个相对循环、“潜滋暗长”的过程。打一个比方:语文的全部就好似一泓水,你舀去了几勺之后,水面仍然一平如镜,看不出少了多少,只有当你花费了很大功夫舀走了很多之后,回过头来才能觉得比原来浅了许多,这少掉的部分正是你所学到和掌握的知识。既然语文成绩难以立竿见影,那么语文学习又凭什么“多快好省”呢?因此,语文要想学好,只能靠勤奋,靠积累,靠多读多写,靠“铁杵磨成针”的功夫,不能指望一口吃成胖子,一夜成为作家。
在中国,老师不好当,高中语文老师尤其不好当。新世纪的语文老师要说“学逗唱”门门通,说即传道授业,学即进修学习,逗即启发式教学,唱即朗读吟诵。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通过高中语文老师的努力,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齐头并进,能让我们的学生在高考中听说读写样样精,更重要地,能很好地继承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成为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
【注释】
① 钱理群 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郭 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肖川、吴亚西 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4] 周庆元 著.《语文教育研究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 困惑 发展方向
在我国,高考短时间内不可能被取缔,“学生累,老师苦”的现状也很难改变。“新教改”之后,高中语文学科提出了“三维目标”,增加了选修内容,强化了表达交流,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如今大多数学生对语文仍然不感兴趣,望而却步,为什么呢?
一、教材陈旧,古文偏多,内容沉重
拿新人教版的必修五本书来说吧,六成课文都是我们做学生时就学过的文章,我们现在依然拿着这些文章继续教自己的学生。
或许本意是好的。这些课文有赞美母亲的、慨叹历史的、提倡文明的,都堪称经典,经得住时间的大浪淘沙,但难道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就只有这几篇经典课文吗?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上,除了被迫拷贝我们当年的记忆,如何体现社会进步!有人说,不是还有选修课文吗?虽然给了我们高中语文学科15门选修课,为了应付高考,大多数学校只会选择以下三门课——《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先秦诸子散文选读》、《语言文字应用》,其中古文教材就有两门。而我们的必修五本书中还有8个单元的古文。当然古文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贝”,我们继承它是责无旁贷的,但对于学习负担如此之重的当代高中生来说,何其难哉!古文成了“二外”,何其悲哉!
另外,这些经典课文都有一个“通病”——内容过于沉重,极少有充满时尚气息、符合当代青少年审美眼光的课文,尤其有的课文历史背景过于久远,价值观陈旧,那些故纸堆里的“愚忠愚孝”已经无法让时下的孩子理解,更谈不上接受,于是好好的文章放到语文课上就被“教死”了。高中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的成长留下一抹美学温情的暖色,因为这抹亮色会指引着学生在字里行间品读人生的同时更能得到爱与被爱的熏陶,那么当学生遭遇偏颇阴暗的瞬间才不至于钻牛角尖、走向极端。
二、高考语文试题信度差
中国人文学者钱理群先生曾这样评价高考语文卷:“我读了,非常吃力,首先是弄懂题目的要求就费了极大的劲儿,有的至今也没有弄得太清楚。……(它)形成一种无法抗拒的力,要把我的思维强行纳入某一种固定的、不可置疑的、钢性的模式中,进而控制我的心灵。我感到生命的窒息,陷入了莫名的恐惧与痛苦之中。”①
钱先生的痛苦,我和我的学生们感同身受。纵观近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一是考卷出得越来越稀奇古怪,二是答案给得越来越莫名其妙。出卷人奇思妙想,花样不断翻新;学生碍于分数,答题举步维艰。试想,考生经常与这种卷子打交道,他们的创造力如何发挥,他们怎么可能爱上语文!所以现在很多学生考语文往往是审题不得要领,做题词不达意,阅读障碍重重,写作言之无物,一句话:“懒人种菜——靠天收”。
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还是要改革。但是怎么改革才能顺应民心呢?才能有实效呢?教学改革作为教育实践的运动形式,应该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过程。无论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来说,还是从自身发展的现实要求来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都必须顺应21世纪发展的趋势,努力为培养建设祖国新形势下的合格人才服务。那么,未来语文“教改”可否从以下三大发展方向去考量:
发展方向之一:改革高中语文教材——古今和谐,与时俱进。
第一,取消现有的语文教材必修和选修之分,重新梳理教材体系。“语文”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学”,但无论是语言或是文学都不应该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否则“语文”之美也就消失殆尽;“语文”也可理解为“语言文化”,古典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现当代文化我们更要张扬个性、推陈出新。
第二,加强语文语法知识的构建和学习。语文课文无论它蕴含了怎样的真情实感,首先它是一篇文字,从字、词、短语到句、篇都有一整套的语法体系,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先“文从字顺”,方能“文以载道”。
第三,用当代人生观去品读课文。传统语文教学中对人、事、物的分析往往公式化、简单化、标签化,喜欢采用“一律化”、“齐步走”的教学模式;课堂上“满堂灌”、“一言堂”,经常出现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这些或摒弃,或修正,或发展,让学生真正用心去品读课文,用自己的阅历、眼光去辨识文本中的信息,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民主性和多元化。
发展方向之二:创新语文高考模式——出题容易,高考不易,且改且小心。
第一,设计新的语文评价体系,优化语文试卷格局。高考语文试卷考题应涉及语法、阅读和写作。出题明确,题型多样,答案设置避免唯一性和简单化,保持对时下热点话题的敏锐度,多“谈情”、少“讲理”,多“发散思维”、少“道德绑架”,让学生大胆创新,畅所欲言,真正发挥出自己的鉴赏水平、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态度。
第二,新生代的独立探究、合作共赢意识要加以建塑。教育面临新世纪,尤其高中语文学科教程长、头绪多,既要教学又要教人,要以建塑学生的当代意识为前提,明确学习目标,创建学习方法和理论,培养学生逐渐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们答题、写文章在成就自我的同时,更要融入社会、丰富人生,坚持“文史哲不分家”,不能割裂各领域、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发展方向之三:巩固母语的核心地位,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
第一,降低语文学科的不确定性。《现代汉语词典》对“语文”的解释一直是多义项的,而《辞海》里竟然没有“语文”这个词。由于这个概念本身的不确定性,也就给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考试范围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以至于高中学生竟然都不知道语文该学些什么、怎么学,总觉得课堂理论和做题实践像平行线,始终无法相交,学习语文那是“水牛吃螃蟹——有力无处使”。
第二,语文学习周期性长,引导学生要持之以恒。语文学科的体系属于交叉并列型,语文学习需要有一个相对循环、“潜滋暗长”的过程。打一个比方:语文的全部就好似一泓水,你舀去了几勺之后,水面仍然一平如镜,看不出少了多少,只有当你花费了很大功夫舀走了很多之后,回过头来才能觉得比原来浅了许多,这少掉的部分正是你所学到和掌握的知识。既然语文成绩难以立竿见影,那么语文学习又凭什么“多快好省”呢?因此,语文要想学好,只能靠勤奋,靠积累,靠多读多写,靠“铁杵磨成针”的功夫,不能指望一口吃成胖子,一夜成为作家。
在中国,老师不好当,高中语文老师尤其不好当。新世纪的语文老师要说“学逗唱”门门通,说即传道授业,学即进修学习,逗即启发式教学,唱即朗读吟诵。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通过高中语文老师的努力,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齐头并进,能让我们的学生在高考中听说读写样样精,更重要地,能很好地继承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成为一个堂堂正正大写的“人”。
【注释】
① 钱理群 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崔允郭 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肖川、吴亚西 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4] 周庆元 著.《语文教育研究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