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强烈呼唤教育科研更有力的牵引。教育科研要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要求,就必须走开拓创新之路,教育科研在新时期的第一关键词应该是创新。
一、实现教科研创新,前提是树立求真务实的学风
学术是科学、理性与真理的象征,也是自由、理想与崇高的化身,科研工作掺不得一点水分,来不得半点虚假。然而,上世纪末以来,国际国内学术不端、学术失范、学术腐败事件不断发生,近两年更是有不少知名学者陷入“涉嫌学术造假”之泥潭。不少人不想、不愿、不肯花时间、下工夫埋头搞科研,而是想方设法“走捷径”,少出汗多出名,粗制滥造、抄袭剽窃、捏造事实、偷梁换柱、虚假合作等种种学术“丑闻”严重损坏了科研声誉,也败坏了学术风气。
不良学风破坏学术生态平衡,危及科研健康发展,端正学风已成为学界的强烈呼唤。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不良学风的存在,对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学者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对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科研管理部门和领导来说,都是难以听之任之的。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是科研管理部门和学术界的当务之急。”2006年3月,109位知名学者联名呼吁教育部牵头成立学术纪律仲裁委员会,以维护学术之尊严。同年5月中旬,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同年5月下旬,教育部成立了以张岂之教授为主任,以胡培兆、王宁、葛剑雄、黄进、孙正聿、欧阳康6人为副主任的学风建设委员会。
树立求真务实的学风,一靠自律二靠他律。自律主要通过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来实现。学风建设要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紧密结合起来,希望我们河南全省教育科研系统的同仁们能以真诚的学术研究为荣,以虚假的学术研究为耻;以创新性的学术成果为荣,以泡沫性的学术垃圾为耻;以研究真问题为荣,以浪费学术资源为耻。他律主要通过制度建设来实现。以往在学风建设方面主要强调学术操守,相关制度建设未能及时跟进;以后,在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增强学人对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之免疫力的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机制,以加大对教科研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如,在课题结项、成果评审、职称评聘等方面对学术不端行为一票否决,并且要实行“黑名单”制度,进入“黑名单”者10年内不得申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5年内不得申报高一级职称。
二、实现教科研创新,重点是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也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实践必须用科学的教育理论作指导,这是教育科研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及时回答新时期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实践探索中的指导作用。
——切实做好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建设工作。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是联结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纽带和桥梁,所以要切实做好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建设工作。要认真落实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召开基地建设会议,研究部署有关工作;改进基地学校专家指导的方式方法,落实基地学校、指导专家和管理机构三方互动及分类指导的工作机制;采取现场会、研讨会等形式,及时总结、交流基地学校科研成果和经验。通过基地学校建设,探索和拓展教育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其专业工作者为基层学校服务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有效提升基地学校教师和管理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基地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形成一批科研型示范学校,促进我省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围绕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教育科研培训的质量和效益。近几年,重立项轻结题、重成果轻转化的现象在我省教育科研界比较普遍。河南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每年立项达1200多项,结项率不到30%,成果转化率不足10%。“十一五”期间,要认真做好教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我们要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成果推广及教科研培训活动,力求更加有效地向中小学教师介绍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同时,继续扩大学术合作与交流,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我省讲学、指导,并且充分发挥省内科研人员的作用,逐步扩大我省教科研专家的学术影响。
三、实现教科研创新,根本是打造教科研“铁军”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既竞争又合作,这种竞争是合作过程中的竞争,这种合作是竞争基础上的合作。这种竞争不再是利益互相冲突的对手间的简单的损人利己行为,而更像一场高水平、高质量、高风格的友谊赛。孙云晓曾对全国400余名成功人士进行调查访问,受访者一致认为,合作比竞争更重要,离开合作,谁也无法创造奇迹。所以,我们的教育科研必须加强合作。这种合作可以是省际甚至国际合作,但首先应该搞好省内合作。
教育学会是一个集人才、智力和服务于一体,覆盖面广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繁荣教育科学研究和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群众性是学会工作的基础,如果学会总是少数人参与活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参与,学会工作就会缺乏生命力,学会的作用和影响也将受到很大局限。我们河南是教育大省,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人数达2600多万,教师总人数100多万。因此,省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增强学会工作的群众性,吸引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到学会中来。“十一五”期间要建立由省、市、县和乡镇中心校四级教科研力量共同参与,包括有关高校在内的教科研网络,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教科研队伍。省教育学会准备筹建第五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建立专家咨询库,发挥专家学者在教育科研方面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四、实现教科研创新,关键是建立河南教育科研信息数据库,起点是深化对传统教育的研究
教育科研的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科研的信息化。我们要想在不久的将来提升河南在全国的教科研位次,就必须加快教育科研的信息化建设。以往,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是各自为政,结果是形成一块块“信息孤岛”。由于技术标准、体系、接口存在诸多差异,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从总体上说无疑加大了教科研成本。信息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不存在过度使用的问题,它被使用得越充分,其效用就发挥得越好。
目前在教科研界有一种令人十分担忧的现象:若不沾上点西方教育理论便觉得似乎站得不够“前沿”,而将“传统教育”看做落后、悖理的代名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关键在于不懂得教育发展史,对传统教育缺乏深入细致研究。教育史研究不属于“显学”,但是教育发展是一条历史长河,现代教育是从传统教育中生发的,不管是不是专门从事教育史研究的,都应该对教育史有一定的了解,因为我们实现教科研创新的起点就在这里。
五、开拓创新,使教育科研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助推器
当前,河南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正处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省辖市都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在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教育系统内部还是外部都正在形成重视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与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我们必须树立为重大教育决策服务的意识,对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作长远的、全局性的和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提出新思路、新办法,积极推进教育理论向实践、向技术、向政策的转化,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按照《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的要求,要增强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针对性,加大对选题引导和指导的力度,对涉及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的申报课题优先立项。围绕省教育厅中心工作和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要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发展研究、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着力加强对“两基”督导、基础教育新课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研究、构建和谐校园、教师专业发展、职业学校的特色化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教育发展风险与教育信息安全等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为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及时而有力的智力支持。
对教育科研工作者来说,促进教科研创新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责任,是在教育领域推行新的理念和方法,改善教育生态,优化教育体制的战略之举。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不能单纯依靠线性增长,必须仰仗创新,从教育科研中获得动力。“十一五”期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即将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出台一系列纲要性、指导性文件,全省教育科研工作者要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和有关文件,进一步提高教育科研的时代性、先导性和服务功能;要在当地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要遵循教育科研规律,开拓创新,破解难题,努力开创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系河南省教科所副所长、编审,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
一、实现教科研创新,前提是树立求真务实的学风
学术是科学、理性与真理的象征,也是自由、理想与崇高的化身,科研工作掺不得一点水分,来不得半点虚假。然而,上世纪末以来,国际国内学术不端、学术失范、学术腐败事件不断发生,近两年更是有不少知名学者陷入“涉嫌学术造假”之泥潭。不少人不想、不愿、不肯花时间、下工夫埋头搞科研,而是想方设法“走捷径”,少出汗多出名,粗制滥造、抄袭剽窃、捏造事实、偷梁换柱、虚假合作等种种学术“丑闻”严重损坏了科研声誉,也败坏了学术风气。
不良学风破坏学术生态平衡,危及科研健康发展,端正学风已成为学界的强烈呼唤。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不良学风的存在,对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学者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对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科研管理部门和领导来说,都是难以听之任之的。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是科研管理部门和学术界的当务之急。”2006年3月,109位知名学者联名呼吁教育部牵头成立学术纪律仲裁委员会,以维护学术之尊严。同年5月中旬,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同年5月下旬,教育部成立了以张岂之教授为主任,以胡培兆、王宁、葛剑雄、黄进、孙正聿、欧阳康6人为副主任的学风建设委员会。
树立求真务实的学风,一靠自律二靠他律。自律主要通过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来实现。学风建设要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紧密结合起来,希望我们河南全省教育科研系统的同仁们能以真诚的学术研究为荣,以虚假的学术研究为耻;以创新性的学术成果为荣,以泡沫性的学术垃圾为耻;以研究真问题为荣,以浪费学术资源为耻。他律主要通过制度建设来实现。以往在学风建设方面主要强调学术操守,相关制度建设未能及时跟进;以后,在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增强学人对学术失范和学术腐败之免疫力的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努力形成良好的机制,以加大对教科研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如,在课题结项、成果评审、职称评聘等方面对学术不端行为一票否决,并且要实行“黑名单”制度,进入“黑名单”者10年内不得申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5年内不得申报高一级职称。
二、实现教科研创新,重点是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也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实践必须用科学的教育理论作指导,这是教育科研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及时回答新时期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实践探索中的指导作用。
——切实做好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建设工作。教育科研实验基地是联结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纽带和桥梁,所以要切实做好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建设工作。要认真落实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召开基地建设会议,研究部署有关工作;改进基地学校专家指导的方式方法,落实基地学校、指导专家和管理机构三方互动及分类指导的工作机制;采取现场会、研讨会等形式,及时总结、交流基地学校科研成果和经验。通过基地学校建设,探索和拓展教育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其专业工作者为基层学校服务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有效提升基地学校教师和管理者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基地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形成一批科研型示范学校,促进我省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围绕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教育科研培训的质量和效益。近几年,重立项轻结题、重成果轻转化的现象在我省教育科研界比较普遍。河南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每年立项达1200多项,结项率不到30%,成果转化率不足10%。“十一五”期间,要认真做好教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我们要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科研成果推广及教科研培训活动,力求更加有效地向中小学教师介绍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同时,继续扩大学术合作与交流,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我省讲学、指导,并且充分发挥省内科研人员的作用,逐步扩大我省教科研专家的学术影响。
三、实现教科研创新,根本是打造教科研“铁军”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既竞争又合作,这种竞争是合作过程中的竞争,这种合作是竞争基础上的合作。这种竞争不再是利益互相冲突的对手间的简单的损人利己行为,而更像一场高水平、高质量、高风格的友谊赛。孙云晓曾对全国400余名成功人士进行调查访问,受访者一致认为,合作比竞争更重要,离开合作,谁也无法创造奇迹。所以,我们的教育科研必须加强合作。这种合作可以是省际甚至国际合作,但首先应该搞好省内合作。
教育学会是一个集人才、智力和服务于一体,覆盖面广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繁荣教育科学研究和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群众性是学会工作的基础,如果学会总是少数人参与活动,缺乏广泛的群众参与,学会工作就会缺乏生命力,学会的作用和影响也将受到很大局限。我们河南是教育大省,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人数达2600多万,教师总人数100多万。因此,省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增强学会工作的群众性,吸引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到学会中来。“十一五”期间要建立由省、市、县和乡镇中心校四级教科研力量共同参与,包括有关高校在内的教科研网络,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教科研队伍。省教育学会准备筹建第五届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建立专家咨询库,发挥专家学者在教育科研方面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四、实现教科研创新,关键是建立河南教育科研信息数据库,起点是深化对传统教育的研究
教育科研的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科研的信息化。我们要想在不久的将来提升河南在全国的教科研位次,就必须加快教育科研的信息化建设。以往,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是各自为政,结果是形成一块块“信息孤岛”。由于技术标准、体系、接口存在诸多差异,无法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从总体上说无疑加大了教科研成本。信息资源不同于自然资源,不存在过度使用的问题,它被使用得越充分,其效用就发挥得越好。
目前在教科研界有一种令人十分担忧的现象:若不沾上点西方教育理论便觉得似乎站得不够“前沿”,而将“传统教育”看做落后、悖理的代名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关键在于不懂得教育发展史,对传统教育缺乏深入细致研究。教育史研究不属于“显学”,但是教育发展是一条历史长河,现代教育是从传统教育中生发的,不管是不是专门从事教育史研究的,都应该对教育史有一定的了解,因为我们实现教科研创新的起点就在这里。
五、开拓创新,使教育科研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助推器
当前,河南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正处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省辖市都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在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教育系统内部还是外部都正在形成重视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与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我们必须树立为重大教育决策服务的意识,对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作长远的、全局性的和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提出新思路、新办法,积极推进教育理论向实践、向技术、向政策的转化,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按照《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的要求,要增强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针对性,加大对选题引导和指导的力度,对涉及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的申报课题优先立项。围绕省教育厅中心工作和全省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要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发展研究、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着力加强对“两基”督导、基础教育新课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研究、构建和谐校园、教师专业发展、职业学校的特色化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教育发展风险与教育信息安全等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为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及时而有力的智力支持。
对教育科研工作者来说,促进教科研创新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责任,是在教育领域推行新的理念和方法,改善教育生态,优化教育体制的战略之举。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不能单纯依靠线性增长,必须仰仗创新,从教育科研中获得动力。“十一五”期间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即将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出台一系列纲要性、指导性文件,全省教育科研工作者要认真学习会议精神和有关文件,进一步提高教育科研的时代性、先导性和服务功能;要在当地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要遵循教育科研规律,开拓创新,破解难题,努力开创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系河南省教科所副所长、编审,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