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刚见到那个女孩的时候,她才初一,刚进入我爱人的班级。她不是本地人,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因为父亲工作变动,一家人从县城迁到了省城。她的成绩一直都不好,但是她的爸爸妈妈都是特别温暖的人,对孩子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陪着孩子,一起看电影、吃饭、散步、健身,只希望她开开心心地成长。随着女孩的爸爸妈妈在省城打拼的时间越来越久,地位也越来越高,他们都在各自的公司担任中高层的职位。这个时候,他们开始意识到要送孩子去读名校。
女孩妈妈说,一开始她是反对的,但是同事们总说名校的教学质量更好、老师的水平更高,她也就信了,毕竟自己没读过名校,只读过县里的一般中学,最后连本科也没有考上,都是靠自己在“社会大学”里摸爬滚打,才从小县城走到了大城市。她开始到处打听,发现只要买了某个楼盘的房子就能读某校的初中部。全家人很开心,就把原来住的房子卖掉了,买了所谓的“学区房”。
可是,入学之后才发现,这所名校也真是名不虚传,孩子们聪明、勤奋,且多才多艺,小女孩的成绩排在七八百名,而一个年级总共也就1200多人。而要直升本校的高中部,需要进入年级前一百多名,而且是按三年成绩积分来排名。小女孩成績太差了,按第一年的成绩来看,基本没有直升高中部的可能性。
但是,我爱人是一个特别能发现孩子优点的老师,她觉得这个沉默寡言的小女孩也许有点儿自卑,但是常常会给人一种轻风细雨般安静、温暖的感觉。所以,她开始有意识地夸奖这个女孩子听话、懂事,请她担任语文课代表,说她的字写得好,情商很高,很会关心人,就是不提成绩。女孩的妈妈偶尔也来找老师,表达的意思是孩子健康成长就行,不需要成绩多好。我爱人对孩子妈妈说,能这样想就对了。女孩特别黏我爱人,想在她面前有所表现。因为字写得好,她积极要求暑假到我家里来填写学生手册,我爱人也留她在家里吃饭。
她爸妈虽然不管孩子成绩,但是很喜欢陪伴孩子进行各种活动。爸爸想鼓励女儿找到自己的爱好,就带着她去参加攀岩俱乐部,可是女孩很畏惧,不敢去。爸爸说“我们一起来”。于是父女两个人每周都在别人补课的时候去俱乐部练习攀岩,还把照片发给我爱人看。渐渐地,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好,想要上进的心和班级整体的氛围把她长久以来被掩藏的冲劲给带起来了。她从年级800名冲到400名,从400名冲到200名,中考的时候更是考出了全A+的成绩,除了那些直升的学生,她排名第一。她毕业后不准妈妈洗她的校服,说那上面有我爱人拥抱的味道,她要永久保存。
二
原以为她进入高中一切就顺风顺水了,可是事与愿违。我爱人生病住院的时候,她很急切地打发妈妈来医院看望,但是自己没来。她妈妈说,她的成绩到了高中一落千丈。因为厉害的学生太多了,而且高中的老师更看重成绩和升学率,她给了自己太多的压力,说没脸来看望初中老师。我爱人安慰她妈妈说,你们放心吧,最好的教育并不是来自于学校,而是来自家庭。你们家是我见过的那么多家庭里,唯一一个真正不在乎孩子成绩的家庭,其他家长进了学校以后总是不停给孩子加压,只有你们带她去攀岩减压。孩子妈妈却说:“不是我们刻意不要求,而是我们没有资格要求。我和她爸爸都来自农村,自己都没有考上本科,凭什么要求自己的孩子能够读名牌大学?我们俩的智商只有这个水平,她还能高到哪里去?只要好好地快乐成长就好,想想她小时候那个畏畏缩缩的样子,现在我对她已经很满意了。”
我和爱人后来一想,其实也好,这样对孩子没有压力,因为没有多少期待,孩子更自由。
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女孩不但成绩直线下降,而且开始出现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开始厌学,终于休学了。我爱人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落泪了,她最喜欢的女孩怎么会这样?这孩子以后可怎么办呢?她立马给孩子打电话,但是她克制住了自己的强烈情绪,没有谈休学,也不谈成绩,只是回忆女孩读初中时乖巧可人的点点滴滴。后来,女孩自己忍不住把一切都告诉了她最喜欢的老师,说她已经无法忍受那种机械式的高压学习,同学们太厉害了,她成天都生活在考不上名牌大学的恐惧之中。我爱人一边听一边安慰她,但是她知道自己能做的有限,她对女孩说:“你知道吗,有一件事我一直没对你说。那年你在我家里帮我写学生手册的时候,我对我丈夫说,以后要生个像你一样乖巧可爱的女儿,你要祝福我实现愿望哦。”
那时候,我爱人刚刚怀孕。
女孩的父母只要有空就陪伴孩子去各地旅游玩耍,休学了大概半年时间,女孩慢慢地走出了阴影。她妈妈问她,如果不喜欢国内的教育模式,去外国读书怎么样?于是,女孩去了培训学校,参加专门针对SAT(美国高考)的培训班。培训学校的氛围与她所在的高中不一样,学生不多,而且氛围很好,她在里面表现出众,得到的鼓励和肯定也越来越多。
那天,她妈妈打电话给我爱人,说女孩SAT(美国高考)考试成绩出来了,几乎得了满分,全家人都高兴坏了。但女孩坚持要重考,理由竟然是:“以我的实力不可能考这么高,我害怕这次运气太好了,下一次没有运气了怎么办?运气总会耗尽的,无论如何,以我下次的考试为准吧,取最低值。”爱人蒙了,家长蒙了,女孩培训学校的老师也蒙了。但是,大家一致决定,让她自由决定未来,不干涉,只鼓励。女孩最终如愿以偿又考了一次。考完后,放下了重担的她来我家看望我们刚刚出生的孩子。她讲述自己在培训学校里发生的各种各样好玩儿的故事,没有人问起她为什么离开那所著名的高中。
几周前,我爱人给我看了一条短信,来自女孩的妈妈,说申请结果出来了,她被美国八所大学同时录取。她的妈妈说,其中一所是她最想去的,因为学校排名居中;如果是名校,可能她又会患上名校恐惧症。
听罢,我笑着对爱人说,她对自己的认识比我们要深刻,还是不强求最好。说罢,我悄悄地望向窗外—如果我的女儿长大后像这个女孩一样,我又会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