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的期待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fg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见到那个女孩的时候,她才初一,刚进入我爱人的班级。她不是本地人,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因为父亲工作变动,一家人从县城迁到了省城。她的成绩一直都不好,但是她的爸爸妈妈都是特别温暖的人,对孩子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陪着孩子,一起看电影、吃饭、散步、健身,只希望她开开心心地成长。随着女孩的爸爸妈妈在省城打拼的时间越来越久,地位也越来越高,他们都在各自的公司担任中高层的职位。这个时候,他们开始意识到要送孩子去读名校。
  女孩妈妈说,一开始她是反对的,但是同事们总说名校的教学质量更好、老师的水平更高,她也就信了,毕竟自己没读过名校,只读过县里的一般中学,最后连本科也没有考上,都是靠自己在“社会大学”里摸爬滚打,才从小县城走到了大城市。她开始到处打听,发现只要买了某个楼盘的房子就能读某校的初中部。全家人很开心,就把原来住的房子卖掉了,买了所谓的“学区房”。
  可是,入学之后才发现,这所名校也真是名不虚传,孩子们聪明、勤奋,且多才多艺,小女孩的成绩排在七八百名,而一个年级总共也就1200多人。而要直升本校的高中部,需要进入年级前一百多名,而且是按三年成绩积分来排名。小女孩成績太差了,按第一年的成绩来看,基本没有直升高中部的可能性。
  但是,我爱人是一个特别能发现孩子优点的老师,她觉得这个沉默寡言的小女孩也许有点儿自卑,但是常常会给人一种轻风细雨般安静、温暖的感觉。所以,她开始有意识地夸奖这个女孩子听话、懂事,请她担任语文课代表,说她的字写得好,情商很高,很会关心人,就是不提成绩。女孩的妈妈偶尔也来找老师,表达的意思是孩子健康成长就行,不需要成绩多好。我爱人对孩子妈妈说,能这样想就对了。女孩特别黏我爱人,想在她面前有所表现。因为字写得好,她积极要求暑假到我家里来填写学生手册,我爱人也留她在家里吃饭。
  她爸妈虽然不管孩子成绩,但是很喜欢陪伴孩子进行各种活动。爸爸想鼓励女儿找到自己的爱好,就带着她去参加攀岩俱乐部,可是女孩很畏惧,不敢去。爸爸说“我们一起来”。于是父女两个人每周都在别人补课的时候去俱乐部练习攀岩,还把照片发给我爱人看。渐渐地,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好,想要上进的心和班级整体的氛围把她长久以来被掩藏的冲劲给带起来了。她从年级800名冲到400名,从400名冲到200名,中考的时候更是考出了全A+的成绩,除了那些直升的学生,她排名第一。她毕业后不准妈妈洗她的校服,说那上面有我爱人拥抱的味道,她要永久保存。


  原以为她进入高中一切就顺风顺水了,可是事与愿违。我爱人生病住院的时候,她很急切地打发妈妈来医院看望,但是自己没来。她妈妈说,她的成绩到了高中一落千丈。因为厉害的学生太多了,而且高中的老师更看重成绩和升学率,她给了自己太多的压力,说没脸来看望初中老师。我爱人安慰她妈妈说,你们放心吧,最好的教育并不是来自于学校,而是来自家庭。你们家是我见过的那么多家庭里,唯一一个真正不在乎孩子成绩的家庭,其他家长进了学校以后总是不停给孩子加压,只有你们带她去攀岩减压。孩子妈妈却说:“不是我们刻意不要求,而是我们没有资格要求。我和她爸爸都来自农村,自己都没有考上本科,凭什么要求自己的孩子能够读名牌大学?我们俩的智商只有这个水平,她还能高到哪里去?只要好好地快乐成长就好,想想她小时候那个畏畏缩缩的样子,现在我对她已经很满意了。”
  我和爱人后来一想,其实也好,这样对孩子没有压力,因为没有多少期待,孩子更自由。
  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个女孩不但成绩直线下降,而且开始出现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开始厌学,终于休学了。我爱人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落泪了,她最喜欢的女孩怎么会这样?这孩子以后可怎么办呢?她立马给孩子打电话,但是她克制住了自己的强烈情绪,没有谈休学,也不谈成绩,只是回忆女孩读初中时乖巧可人的点点滴滴。后来,女孩自己忍不住把一切都告诉了她最喜欢的老师,说她已经无法忍受那种机械式的高压学习,同学们太厉害了,她成天都生活在考不上名牌大学的恐惧之中。我爱人一边听一边安慰她,但是她知道自己能做的有限,她对女孩说:“你知道吗,有一件事我一直没对你说。那年你在我家里帮我写学生手册的时候,我对我丈夫说,以后要生个像你一样乖巧可爱的女儿,你要祝福我实现愿望哦。”
  那时候,我爱人刚刚怀孕。
  女孩的父母只要有空就陪伴孩子去各地旅游玩耍,休学了大概半年时间,女孩慢慢地走出了阴影。她妈妈问她,如果不喜欢国内的教育模式,去外国读书怎么样?于是,女孩去了培训学校,参加专门针对SAT(美国高考)的培训班。培训学校的氛围与她所在的高中不一样,学生不多,而且氛围很好,她在里面表现出众,得到的鼓励和肯定也越来越多。
  那天,她妈妈打电话给我爱人,说女孩SAT(美国高考)考试成绩出来了,几乎得了满分,全家人都高兴坏了。但女孩坚持要重考,理由竟然是:“以我的实力不可能考这么高,我害怕这次运气太好了,下一次没有运气了怎么办?运气总会耗尽的,无论如何,以我下次的考试为准吧,取最低值。”爱人蒙了,家长蒙了,女孩培训学校的老师也蒙了。但是,大家一致决定,让她自由决定未来,不干涉,只鼓励。女孩最终如愿以偿又考了一次。考完后,放下了重担的她来我家看望我们刚刚出生的孩子。她讲述自己在培训学校里发生的各种各样好玩儿的故事,没有人问起她为什么离开那所著名的高中。
  几周前,我爱人给我看了一条短信,来自女孩的妈妈,说申请结果出来了,她被美国八所大学同时录取。她的妈妈说,其中一所是她最想去的,因为学校排名居中;如果是名校,可能她又会患上名校恐惧症。
  听罢,我笑着对爱人说,她对自己的认识比我们要深刻,还是不强求最好。说罢,我悄悄地望向窗外—如果我的女儿长大后像这个女孩一样,我又会怎么做呢?
其他文献
一  养猫前,朋友和我说:“我家的猫每天蹲在门口等我,我加班回去晚了,它就骂骂咧咧。”  我觉得他有病—猫懂什么是加班?  后来我也养了猫,现在只要加班晚了,回家后我第一件事就是先抱着它,和它仔细解释晚回来的这几个小时我都干了啥,还会让它仔细闻闻我身上的味儿,以证实自己在外面可没“勾搭”其他的猫。二  小区有个老太太,养了一只长毛胖橘猫。最近天气转暖,每天早上7点多的时候,老太太会抱着胖橘猫在楼下
期刊
外爺外婆在世时,那些荒草野花是不会翻越墙壁到院落里安家落户的。  现在,院子里有我熟悉的紫云英、蒲公英,还有更高的小蓬草、艾草,甚至有不请自来的树木,像苦楝树、毛构树,它们越长越高,既庇护着荒草野花,也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无人管护的一方天地。  外爷外婆最后居住的房子很小,是由砖头和木头垒起来的一座小屋,墙壁赭红色,房顶青黛色,看起来矮小却亲切。那里面住着两位慈祥的老人,从风风雨雨里走来,终于能够坐在
期刊
一道杠的青春:我们初中同班、高中同校,阴差阳错,又去了外城的同一所学校复读,但不常碰面。一天早上,站在早操地点读书的我被人一把抱住,随即一声“老闫”传入耳朵—从这为数不多几个好友对我的昵称以及声音判断,便知是她。但从她的声音中,我听出她有心事,一问果真如此。后来,我在那所学校收到的第一份生日礼物是她送的一个手握机枪、头戴钢盔的女兵手办—成为一名军人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她始终记得。我看透她的心思、洞
期刊
寂静人间  安 宁著  类型:散文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21年4月  “80后”知名作家安宁用散文的形式,对乡村事物,比如风、雨、雪、河流、月亮、鸟、云朵、落叶、家园等,进行主题性描摹。文风安静、质朴、内敛,并趋向空寂。作品用一个个或孤独或热闹的人间故事,承载对自然事物的思考。人类千百年来追寻的田园生活的本质,在于其间安静诗意的自然风物,这也是作家安宁书写此部作品的意图所在。请照顾好我妈妈  
期刊
特别推荐:浮生一日2020  導演:凯文·麦克唐纳及全球网友  类型:纪录片  2010年,一家视频分享网站号召人们拍下自己在当年7月24日的生活并上传至网络,后请著名导演麦克唐纳等人挑选并构思成片,是为第一部《浮生一日》。10年后,这个创意再一次得到响应,是因为2020年堪称人类迈入21世纪后最艰难的一年,这一年值得铭记,值得书写,更值得拍摄。人类活在这一年,活过这一年,迎来2021年,以及明天
期刊
一  之前我去酒店参加同事的婚宴,遇到一个非常奇怪的小女孩。  吃完饭后,大家都坐在大厅里闲聊,那个小女孩刚才并没有跟我坐一桌,也不知道是谁家的孩子,跑到我面前自来熟地跟我聊天。她七八岁的样子,脸圆圆的,穿一条蓝色的连衣裙。  奇怪之处在于,她跟我说话的时候靠得很近,我是坐着的,她的整个身体几乎挤到我怀里,一只手用力扒着我的肩膀,另一只手使劲捏着我的胳膊。她把嘴凑到我耳边,非常大声地说话。  我的
期刊
就我的拍摄经验来说,在不大的范围内,相同的季节,视线内的动物、花草基本上是固定的,拍几次也就没有新鲜感了,但蜘蛛是个例外。  我注意到了它们的背部,都有图案,几乎各不相同,我称之为“脸谱”。那些图案千奇百怪,让我过目不忘。  第一次偶遇“脸谱”是在拍鸢尾时。那时我还是入门不久的菜鸟,没事就挂着相机东游西逛,见到什么就拍什么,毫无目的。初夏的水边,鸢尾开了,白的黄的蓝的都有,花瓣奇特,垂着,微风一吹
期刊
祖国西部边陲,喀喇昆仑高原,常年冰雪覆盖、高寒缺氧。就是在这样的生命禁区,一茬茬年轻的官兵战斗在卫国戍边一线,守卫着祖国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宁。  2020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識,悍然越线挑衅。在前出交涉和激烈斗争中,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奋力反击,英勇牺牲;战士肖思远,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战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
期刊
成长的命题真是让人心酸,因为它常常以痛为名。  每一个孩子都应受到最理想、最完满的教育,因为这是世界赋予的任务—培养孩子便是在塑造未来。但放下广角镜头,将这种任务聚焦于每一个个体之上,它又仅仅是几十亿分之一的不同人生,它隶属于每一个家庭、每一对父母,也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利。  在作者摇铃铛眼里,放下工作、开着房车陪伴马上中考的儿子周游中国的父亲,是无比体贴、伟大的。这份荣誉不仅是因为这位父亲的耐心陪
期刊
刚结束一段旅程回到杭州,下高铁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点一份平日爱吃的外卖,备注“加麻加辣”,这样我就能跟外卖一起到家。离家久了,连坐在家里吃饭的感觉都有些想念,比坐在任何一家餐厅都踏实,哪怕吃的是外卖。  我不在的日子,家里的仙人掌悄悄发了新芽—或许它早就发芽了,只是我每天看着,没注意到而已。  在网上订了一束鲜花,明天会送到家,我打算摆在书桌上;如果它太好看,就只能摆到餐桌上了,不然工作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