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守望者:罪恶迷途》打着“中国第一部犯罪大片”的旗号,使用了内地电影中较为罕见的以“犯罪”、“悬疑”、“惊悚”等元素吸引观众,与好莱坞电影中的“犯罪片”如出一辙。《守望者:罪恶迷途》这部作品的出现,在受到观众欢迎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内地犯罪片的发展如何从中得到启示。
[关键词]《守望者:罪恶迷途》 犯罪片 审查制度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1.018
由非行导演的《守望者:罪恶迷途》近期在内地上映,票房成绩不俗,获得多方好评,该片打着“中国第一部犯罪大片”的旗号,使用了内地电影中较为罕见的以“犯罪”、“悬疑”、“惊悚”等元素吸引观众,可以说是对好莱坞类型电影中“犯罪片”的一种模仿和尝试。影片上映之后获得了成功,不得不说影片的这一特殊题材功不可没。犯罪片所包含的悬疑、惊悚、恐怖、血腥、暴力等元素,在中国大陆往往是无法成为电影院中上映的内容的,因而这部通过审核公开上映的《守望者:罪恶迷途》,对于见惯了爱情、武侠、搞笑等常见影片类型的中国观众而言,无疑充满了吸引力。然而电影的成功并非仅仅因为其题材的特殊性,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所使用的技巧,以及影片在中国大陆的电影环境下所作出的种种改变,都是这部电影值得一看的地方。
中国内地的电影审查制度,历年来一直都是影迷和电影制作者诟病的对象,电影分级制度的迟迟不来,内地审查标准的过分严苛,导致了许多国外著名影片都无法在中国上映,而国内的电影制作者也必须在制度之内进行创作,影片中的暴力、血腥、犯罪、情色等内容受到严格限制,稍越雷池一步,影片即有被枪毙的危险。即便有些影片成功通过审核,也往往遭到被剪辑得面目全非的命运。内地影片审查制度,已经成为了影响中国电影制作者的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守望者:罪恶迷途》作为一部题材本身就较为敏感的“犯罪片”,如何在这样一个束手束脚的枷锁中,跳动出优美的舞步,这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难题。
如果把眼光放诸海外,可以发现,犯罪片,尤其是以恐怖、惊悚、悬念为卖点的犯罪片,在欧美已经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沉默的羔羊》、《电锯惊魂》、《七宗罪》等电影已经为国内观众所熟知,这类影片的共同特点不难总结:对于犯罪手法的和犯罪时血腥场面的详细描述、对于犯罪者变态心理的细致刻画,都成为刺激观众眼球的重要手段。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守望者:罪恶迷途》由欧美电影人拍摄,那么这部电影这部影片的卖点应当在杀人方法上——如何用小锤以及铁钉杀死别人。但是很明显,即便导演非行是想将犯罪场面描绘得详细一点血腥一点,让早已熟识欧美电影的观众们受到更强烈的感官刺激,产生看“大片”的感受,但也不可能通过大陆严格的审查制度,影片中不能出现血腥场面、不能死太多人、不能极力刻画变态的心理、不能影射社会问题——那么,这样一部先天就已经受到如此多限制的“中国第一部犯罪大片”,如何跳出这个桎梏,展现出其中的惊悚、悬疑成分,成为一部吸引观众优秀的电影呢?
一、经典恐怖元素的借用
不得不承认,经过数十年发展,电影,尤其是类型电影,往往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模式,诸多经典的桥段在反复上演。尽管是一部犯罪片,但《守望者:罪恶迷途》在渲染恐怖气氛的时候,也采用了不少恐怖电影中屡试不爽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封闭空间:影片开始凶案所发生的地点——荒山野岭中一座幽深的古宅,将主人公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古宅之中(女大学生脚受伤),而观众的视角也被局限于主人公的视角之中,与外界的联系则因为地处偏远而断绝,这种强烈的局限就造成了一种恐怖感。2、睡梦:黄圣依所饰演的女大学生走近古宅中的大缸,听见里面的响声,正凑近想要仔细观察时,一只枯瘦的手伸出——此时观众应该被这样突如其来的镜头吓住,然后镜头一闪,原来是一场噩梦,这也是恐怖片常用的经典桥段。3、黑暗:黑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恐惧,片中古宅中常常停电,灯光明明灭灭,忽而明亮,忽而黑暗,这就在无意中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心理压力:什么时候会灭灯?什么时候又会亮灯?尤其在最后女大学生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面对杀人犯的时候,对于片中角色命运的关注必然加快了观众的心跳,营造出了不错的恐怖气氛。另外,神秘的黑猫,古老的头冠,森寒的铁钉都是恐怖片中常常出现的元素。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尽管这部电影属于犯罪片,并没有厉鬼冤魂等灵异元素,但同样借助了《咒怨》、《午夜凶铃》等恐怖片的一些经典元素,从而在并不违背内地审查制度的情况下,利用这些技巧渲染出了不错的恐怖氛围。
二、温情与关怀的巧用
欧美犯罪片充斥了暴力血腥残酷的元素,这也是这类影片在中国始终无法上映的原因之一,而《守望者:罪恶迷途》一片自然要避免这一问题。导演在这里利用了不少温情元素去冲淡影片本身的暴力与血腥: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影片中玄之又玄的“中医”概念,影片中有这样一个伏笔:陈志辉提到自己学过中医,而在影片中陈志辉拿起铁钉和铁锤的时候,导演有意无意地都避开了他将铁钉钉入人头的画面,一方面固然是避免血腥镜头的直接出现,另一方面也给观众带来一个疑问:究竟有没有钉下去?陈志辉还反复强调,那些人只是“沉睡”过去了,而非“死亡”,综合以上内容,我们终于明白,影片中自始至终死去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陈志辉自己,其他被害者只是因为被刺激了穴道而昏睡过去。原本犯罪类型的电影中一般都会有人死亡,而且数量可能不菲,但内地审查制度又要求人死得越少越好,尤其是无辜者的死亡,于是导演在这里采用了一种折衷的办法——用神秘的中医学说,让被害者免于死亡的命运,最终死去的只是犯罪者本人,这样看上去罪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且陈志辉的手下留情更给这个人物增添了许多人性的光辉,在影片最后旁白叙述死者只有一人的时候,观众突然发觉这个“犯罪者”并非变态杀人狂,反而更加同情这个人物。另外,影片还大力渲染了友情、亲情、爱情的美好:陈志辉将周栋从寿宴带回旅馆,还记得在周栋的床头放一杯水,从这里可以看出,陈志辉是关心朋友的;陈志辉从寿宴带回的鱼给猫吃,因为他觉得那只流浪猫和他一样都是孤单的,没有人关心的,那种惺惺相惜的怜悯也进一步阐释了陈志辉内心的善良。红姐对于死去丈夫的思念、周栋对于离婚妻子的宽容、黑衣人与妻子设计抢钱只是为了给女儿凑手术费,这些情节的安排,使得剧中的人物形象立刻丰满起来,而观众的注意力也逐渐从残酷暴力的凶杀案转移到了对人物命运的思考。
三、巧合与误会的妙用
巧合是什么,就是生活中几率很小的偶然,但正是这种偶然,造就了矛盾冲突。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在影视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没有巧合,电影中的矛盾往往无法完成,所以说,在电影戏剧中,巧合正如催化剂一般推动情节发展,使得矛盾冲突更加扣人心弦。《守望者:罪恶迷途》中的主人公陈志辉,辛苦打工供女友上学,结果最终遭到背叛,一时冲动,砍伤女友,身陷囹圄。从这个情节上来说,陈志辉的冲动尽管违法,但是情有可原,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出狱后的陈志辉想的也只是投靠亲戚去过平静生活——也就是说,从心理上来讲陈志辉并非一个心理变态者,这和欧美犯罪片中的罪犯往往心理不正常不同。那么,如何让主人公最终成为制造灭门惨案的“杀人犯”?出于对于审查制度的考虑,导演在这里尽管不能塑造一个彻头彻尾的变态者,但是却安排了诸多巧合让主人公的心里在微妙中逐渐变化,这些巧合正如“蝴蝶效应”一般,看似毫不相干,却在陈志辉心中激荡起越来越疯狂的波澜。首先出狱在茶社遇上“报复奸夫”的劫案,让陈志辉的心中埋藏多年的相似的往事浮起,于是他在去孟楼(平静生活)与潘家镇(复仇)的岔路口做出了选择——去潘家镇,至少去看看。潘家镇偶遇周栋的陈志辉,却在前者的热心开导下,渐渐产生起对于当年女友的憎恨。周栋与红姐看似轻佻的表演,勾起了陈志辉对于不忠贞者的憎恨,尤其是在周栋那句“如果是我就钉她一钉子”的诅咒中,复仇计划渐渐这才呈现在心中。男主人公在这两次看似不起眼的接触中重燃了复仇的火焰,但其根本的原因却是他无法割裂的人格,无法割裂的善良、浪漫和仇恨。“孟楼”与“潘家镇”是影片中的两个地名,其实代表了人性的善恶。导演在诠释人性的时候,并没有如欧美犯罪片那样将所有的罪一概诉诸于人性之恶,而是用一个个巧合让主人公自己完成了选择,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这样的转变,虽然看似不如心理变态的血腥杀手来得刺激,却更让观众回味无穷。
更让人拍案的是,陈志辉出狱后的这两次巧遇,却又都是因误会而起。所谓的劫案,是丈夫和妻子为了凑齐病危女儿医药费导演的苦肉计,而非丈夫向背叛的妻子寻仇;而周栋与寂寞的旅店服务员红姐看似轻佻的共舞与调情,其中意味却又非陈志辉所见:周栋并不如自己所言那么痛恨离婚的妻子,反而在电话中显示了对前妻的宽容,而红姐也非不忠之人,她深爱着自己死去的丈夫,她与周栋的接触,也仅仅因为对方长得像自己的亡夫。这一切又都缘起于热心的周栋出于劝解陈志辉的目的:他见这个在监狱待了多年的男人,却还保留着一份可贵的浪漫与纯真,怕陈志辉不知世事险恶,再度陷入爱情的泥潭,于是设了那些手段告诫陈志辉,女人不可靠,放弃爱情。本身这一出发点是好的,却让陈志辉坚定了报复的信念——这可以说是令人扼腕的悲剧,更让人赞叹导演编剧的精心设置。情节这样安排,让观众更加深入思考:人性终究是善还是恶?陈志辉的最终结局似乎隐隐给出了答案,但影片又对于生命的随机性进行了着力的描写,甚至不惜在旅社的墙上用一副蝴蝶的标本来表达对于“蝴蝶效应”的敬意。这种矛盾,使得关于人性的善恶是偶然还是必然的问题,更加扑朔迷离。
四、倒叙手法的善用
整部影片最悬疑的地方或许是令人迷惑的倒叙手法。之所以说令人迷惑,是因为将故事砍成三段然后逐一倒叙着实少见。顺叙的手法,尽管大多数时候可以将人物命运的悬念留到最后,但相比起倒叙和交叉叙事,在强调犯罪心理类的剧情片上尚显得略逊一筹,因为后者可以对犯罪动机本身作更加精巧的掩藏,而那深深植根于人性中的动机,才是犯罪类影片的精髓。本片使用的倒叙手法,尽管在一开始就交代了人物的命运结局,甚至连作案者的犯罪动机一并抖露,却并没有削减影片的悬疑效果——观众这时候将所有的好奇心都放在了一点上:这个受尽苦难的陈志辉,这个看似老实巴交的陈志辉,这个出狱时一心想着过着平静安宁生活的陈志辉,怎么会一步一步走向杀人凶手的地步?影片的悬念始终存在,直到影片最后,才慢慢揭晓,这不禁让观众大呼过瘾了。
综上所述,《守望者:罪恶迷途》这部影片,尽管打着“犯罪片”的旗号,但是和欧美犯罪类型电影却又迥然不同,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陆严格的审查制度限制,同时也是导演创新进取的结果。这部电影给内地犯罪片乃至于恐怖片等其他容易触犯审查底线的电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只要技巧得当,手法高明,就算带着沉重的枷锁,犯罪片仍旧能够在大陆市场迈开优美的舞步。
参考书目
1、谢柏梁、袁玉琴,《中国影视艺术简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蓝爱国,《后好莱坞时代的中国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作者简介
胥婷婷,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院研究生。
[关键词]《守望者:罪恶迷途》 犯罪片 审查制度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1.018
由非行导演的《守望者:罪恶迷途》近期在内地上映,票房成绩不俗,获得多方好评,该片打着“中国第一部犯罪大片”的旗号,使用了内地电影中较为罕见的以“犯罪”、“悬疑”、“惊悚”等元素吸引观众,可以说是对好莱坞类型电影中“犯罪片”的一种模仿和尝试。影片上映之后获得了成功,不得不说影片的这一特殊题材功不可没。犯罪片所包含的悬疑、惊悚、恐怖、血腥、暴力等元素,在中国大陆往往是无法成为电影院中上映的内容的,因而这部通过审核公开上映的《守望者:罪恶迷途》,对于见惯了爱情、武侠、搞笑等常见影片类型的中国观众而言,无疑充满了吸引力。然而电影的成功并非仅仅因为其题材的特殊性,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所使用的技巧,以及影片在中国大陆的电影环境下所作出的种种改变,都是这部电影值得一看的地方。
中国内地的电影审查制度,历年来一直都是影迷和电影制作者诟病的对象,电影分级制度的迟迟不来,内地审查标准的过分严苛,导致了许多国外著名影片都无法在中国上映,而国内的电影制作者也必须在制度之内进行创作,影片中的暴力、血腥、犯罪、情色等内容受到严格限制,稍越雷池一步,影片即有被枪毙的危险。即便有些影片成功通过审核,也往往遭到被剪辑得面目全非的命运。内地影片审查制度,已经成为了影响中国电影制作者的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守望者:罪恶迷途》作为一部题材本身就较为敏感的“犯罪片”,如何在这样一个束手束脚的枷锁中,跳动出优美的舞步,这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难题。
如果把眼光放诸海外,可以发现,犯罪片,尤其是以恐怖、惊悚、悬念为卖点的犯罪片,在欧美已经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沉默的羔羊》、《电锯惊魂》、《七宗罪》等电影已经为国内观众所熟知,这类影片的共同特点不难总结:对于犯罪手法的和犯罪时血腥场面的详细描述、对于犯罪者变态心理的细致刻画,都成为刺激观众眼球的重要手段。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守望者:罪恶迷途》由欧美电影人拍摄,那么这部电影这部影片的卖点应当在杀人方法上——如何用小锤以及铁钉杀死别人。但是很明显,即便导演非行是想将犯罪场面描绘得详细一点血腥一点,让早已熟识欧美电影的观众们受到更强烈的感官刺激,产生看“大片”的感受,但也不可能通过大陆严格的审查制度,影片中不能出现血腥场面、不能死太多人、不能极力刻画变态的心理、不能影射社会问题——那么,这样一部先天就已经受到如此多限制的“中国第一部犯罪大片”,如何跳出这个桎梏,展现出其中的惊悚、悬疑成分,成为一部吸引观众优秀的电影呢?
一、经典恐怖元素的借用
不得不承认,经过数十年发展,电影,尤其是类型电影,往往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模式,诸多经典的桥段在反复上演。尽管是一部犯罪片,但《守望者:罪恶迷途》在渲染恐怖气氛的时候,也采用了不少恐怖电影中屡试不爽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封闭空间:影片开始凶案所发生的地点——荒山野岭中一座幽深的古宅,将主人公的活动范围限制在古宅之中(女大学生脚受伤),而观众的视角也被局限于主人公的视角之中,与外界的联系则因为地处偏远而断绝,这种强烈的局限就造成了一种恐怖感。2、睡梦:黄圣依所饰演的女大学生走近古宅中的大缸,听见里面的响声,正凑近想要仔细观察时,一只枯瘦的手伸出——此时观众应该被这样突如其来的镜头吓住,然后镜头一闪,原来是一场噩梦,这也是恐怖片常用的经典桥段。3、黑暗:黑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恐惧,片中古宅中常常停电,灯光明明灭灭,忽而明亮,忽而黑暗,这就在无意中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心理压力:什么时候会灭灯?什么时候又会亮灯?尤其在最后女大学生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面对杀人犯的时候,对于片中角色命运的关注必然加快了观众的心跳,营造出了不错的恐怖气氛。另外,神秘的黑猫,古老的头冠,森寒的铁钉都是恐怖片中常常出现的元素。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尽管这部电影属于犯罪片,并没有厉鬼冤魂等灵异元素,但同样借助了《咒怨》、《午夜凶铃》等恐怖片的一些经典元素,从而在并不违背内地审查制度的情况下,利用这些技巧渲染出了不错的恐怖氛围。
二、温情与关怀的巧用
欧美犯罪片充斥了暴力血腥残酷的元素,这也是这类影片在中国始终无法上映的原因之一,而《守望者:罪恶迷途》一片自然要避免这一问题。导演在这里利用了不少温情元素去冲淡影片本身的暴力与血腥: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影片中玄之又玄的“中医”概念,影片中有这样一个伏笔:陈志辉提到自己学过中医,而在影片中陈志辉拿起铁钉和铁锤的时候,导演有意无意地都避开了他将铁钉钉入人头的画面,一方面固然是避免血腥镜头的直接出现,另一方面也给观众带来一个疑问:究竟有没有钉下去?陈志辉还反复强调,那些人只是“沉睡”过去了,而非“死亡”,综合以上内容,我们终于明白,影片中自始至终死去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陈志辉自己,其他被害者只是因为被刺激了穴道而昏睡过去。原本犯罪类型的电影中一般都会有人死亡,而且数量可能不菲,但内地审查制度又要求人死得越少越好,尤其是无辜者的死亡,于是导演在这里采用了一种折衷的办法——用神秘的中医学说,让被害者免于死亡的命运,最终死去的只是犯罪者本人,这样看上去罪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且陈志辉的手下留情更给这个人物增添了许多人性的光辉,在影片最后旁白叙述死者只有一人的时候,观众突然发觉这个“犯罪者”并非变态杀人狂,反而更加同情这个人物。另外,影片还大力渲染了友情、亲情、爱情的美好:陈志辉将周栋从寿宴带回旅馆,还记得在周栋的床头放一杯水,从这里可以看出,陈志辉是关心朋友的;陈志辉从寿宴带回的鱼给猫吃,因为他觉得那只流浪猫和他一样都是孤单的,没有人关心的,那种惺惺相惜的怜悯也进一步阐释了陈志辉内心的善良。红姐对于死去丈夫的思念、周栋对于离婚妻子的宽容、黑衣人与妻子设计抢钱只是为了给女儿凑手术费,这些情节的安排,使得剧中的人物形象立刻丰满起来,而观众的注意力也逐渐从残酷暴力的凶杀案转移到了对人物命运的思考。
三、巧合与误会的妙用
巧合是什么,就是生活中几率很小的偶然,但正是这种偶然,造就了矛盾冲突。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在影视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没有巧合,电影中的矛盾往往无法完成,所以说,在电影戏剧中,巧合正如催化剂一般推动情节发展,使得矛盾冲突更加扣人心弦。《守望者:罪恶迷途》中的主人公陈志辉,辛苦打工供女友上学,结果最终遭到背叛,一时冲动,砍伤女友,身陷囹圄。从这个情节上来说,陈志辉的冲动尽管违法,但是情有可原,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出狱后的陈志辉想的也只是投靠亲戚去过平静生活——也就是说,从心理上来讲陈志辉并非一个心理变态者,这和欧美犯罪片中的罪犯往往心理不正常不同。那么,如何让主人公最终成为制造灭门惨案的“杀人犯”?出于对于审查制度的考虑,导演在这里尽管不能塑造一个彻头彻尾的变态者,但是却安排了诸多巧合让主人公的心里在微妙中逐渐变化,这些巧合正如“蝴蝶效应”一般,看似毫不相干,却在陈志辉心中激荡起越来越疯狂的波澜。首先出狱在茶社遇上“报复奸夫”的劫案,让陈志辉的心中埋藏多年的相似的往事浮起,于是他在去孟楼(平静生活)与潘家镇(复仇)的岔路口做出了选择——去潘家镇,至少去看看。潘家镇偶遇周栋的陈志辉,却在前者的热心开导下,渐渐产生起对于当年女友的憎恨。周栋与红姐看似轻佻的表演,勾起了陈志辉对于不忠贞者的憎恨,尤其是在周栋那句“如果是我就钉她一钉子”的诅咒中,复仇计划渐渐这才呈现在心中。男主人公在这两次看似不起眼的接触中重燃了复仇的火焰,但其根本的原因却是他无法割裂的人格,无法割裂的善良、浪漫和仇恨。“孟楼”与“潘家镇”是影片中的两个地名,其实代表了人性的善恶。导演在诠释人性的时候,并没有如欧美犯罪片那样将所有的罪一概诉诸于人性之恶,而是用一个个巧合让主人公自己完成了选择,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这样的转变,虽然看似不如心理变态的血腥杀手来得刺激,却更让观众回味无穷。
更让人拍案的是,陈志辉出狱后的这两次巧遇,却又都是因误会而起。所谓的劫案,是丈夫和妻子为了凑齐病危女儿医药费导演的苦肉计,而非丈夫向背叛的妻子寻仇;而周栋与寂寞的旅店服务员红姐看似轻佻的共舞与调情,其中意味却又非陈志辉所见:周栋并不如自己所言那么痛恨离婚的妻子,反而在电话中显示了对前妻的宽容,而红姐也非不忠之人,她深爱着自己死去的丈夫,她与周栋的接触,也仅仅因为对方长得像自己的亡夫。这一切又都缘起于热心的周栋出于劝解陈志辉的目的:他见这个在监狱待了多年的男人,却还保留着一份可贵的浪漫与纯真,怕陈志辉不知世事险恶,再度陷入爱情的泥潭,于是设了那些手段告诫陈志辉,女人不可靠,放弃爱情。本身这一出发点是好的,却让陈志辉坚定了报复的信念——这可以说是令人扼腕的悲剧,更让人赞叹导演编剧的精心设置。情节这样安排,让观众更加深入思考:人性终究是善还是恶?陈志辉的最终结局似乎隐隐给出了答案,但影片又对于生命的随机性进行了着力的描写,甚至不惜在旅社的墙上用一副蝴蝶的标本来表达对于“蝴蝶效应”的敬意。这种矛盾,使得关于人性的善恶是偶然还是必然的问题,更加扑朔迷离。
四、倒叙手法的善用
整部影片最悬疑的地方或许是令人迷惑的倒叙手法。之所以说令人迷惑,是因为将故事砍成三段然后逐一倒叙着实少见。顺叙的手法,尽管大多数时候可以将人物命运的悬念留到最后,但相比起倒叙和交叉叙事,在强调犯罪心理类的剧情片上尚显得略逊一筹,因为后者可以对犯罪动机本身作更加精巧的掩藏,而那深深植根于人性中的动机,才是犯罪类影片的精髓。本片使用的倒叙手法,尽管在一开始就交代了人物的命运结局,甚至连作案者的犯罪动机一并抖露,却并没有削减影片的悬疑效果——观众这时候将所有的好奇心都放在了一点上:这个受尽苦难的陈志辉,这个看似老实巴交的陈志辉,这个出狱时一心想着过着平静安宁生活的陈志辉,怎么会一步一步走向杀人凶手的地步?影片的悬念始终存在,直到影片最后,才慢慢揭晓,这不禁让观众大呼过瘾了。
综上所述,《守望者:罪恶迷途》这部影片,尽管打着“犯罪片”的旗号,但是和欧美犯罪类型电影却又迥然不同,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大陆严格的审查制度限制,同时也是导演创新进取的结果。这部电影给内地犯罪片乃至于恐怖片等其他容易触犯审查底线的电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鉴:只要技巧得当,手法高明,就算带着沉重的枷锁,犯罪片仍旧能够在大陆市场迈开优美的舞步。
参考书目
1、谢柏梁、袁玉琴,《中国影视艺术简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蓝爱国,《后好莱坞时代的中国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作者简介
胥婷婷,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