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6月初,中国汽车厂商吉利宣布恢复在乌克兰组装生产轿车,第一批产量为240台。至此,宣布在乌克兰组装生产汽车的厂商除吉利外,还包括中国的江淮和力帆,以及欧宝和雪弗莱。
汽车产业投资新浪潮背后,是4月中旬乌克兰提高了对海外汽车征收的关税税率,变相推动海外车企实现当地化生产。这一以投资替代贸易的增长模式,正在成为乌克兰等欧洲国家新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期待中国与乌克兰以互利的模式增加投资。”乌克兰副外长迈科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两国贸易规模令人满意,但投资仍徘徊在较低水平。乌克兰应当与中国企业合作,引进投资,直接在当地生产,创造新的盈利与出口机会。
在此表态背后,是乌克兰与中国的贸易失衡。多年来对华贸易逆差,促使乌克兰改变传统贸易方式。而这一动向与中国企业正在加速的对外直接投资不谋而合。但“乌克兰式”招商引资能否奏效,仍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其中一大挑战即是中国企业对乌克兰政经局势的信心。
推动本地化生产
《财经》:2012年乌克兰对中国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达到61.23亿美元,随着欧债危机深化,经济摩擦有可能因经济衰退而被放大,乌克兰准备如何实现两国的贸易再平衡?
迈科:贸易逆差是乌克兰面临最大的经济问题之一。2012年乌克兰与所有伙伴的贸易逆差达到158.48亿美元,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水平。我们要最大程度地削减贸易赤字,唤醒出口,纠正失衡。然而这对于中国与乌克兰双方都并非易事,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从中国的角度看,必然更加关注出口,乌克兰也希望增加对中国的出口额,但这并不矛盾。我们不是要限制从中国进口,而是多元化出口结构。对乌克兰而言,要找到更多新产品、新服务,契合中国市场的需要,以此来提升出口额。
乌克兰可以与中国企业合作,在乌克兰投资设厂,直接在当地生产。这一方面可以缩小两国的贸易不平衡,另一方面可以分享双方的市场,创造新的盈利与出口机会。
这一本地化生产的方式,对中国和乌克兰都非常有益。中国可以利用乌克兰的区位与成本优势进行生产,再利用当地销售渠道将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而乌克兰则扩大了出口,获得了产品附加值。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合作方式。
《财经》:乌克兰在实现贸易再平衡过程中,是否会考虑放松科技与军事技术出口管制?
迈科:乌克兰必然将进一步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事实上这正是乌克兰的优势与出口潜力所在。乌克兰具有高水平的工业技术与创新能力,同时也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我们所欠缺的是资金,在这一点上中国企业恰恰可以给乌克兰提供大量支持。
乌克兰具有大量的技术资源,但一些具体项目由于缺乏资金无法顺利开展,如果中国企业可以参与这些项目,带动投资,乌克兰政府将非常欢迎。
关于军事技术出口,乌克兰正在制定审慎的计划。5月中旬,中国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刚刚访问乌克兰,军事技术合作正是双方讨论的主要问题。我相信不久有关计划将付诸实施。
《财经》:从4月13日起乌克兰提高了外国汽车进口关税,这是否考虑过对中国等海外车企的负面影响?
迈科:乌克兰的确提高了对进口车的关税征收比例,但这并不是针对中国进行的。中国与乌克兰都是世贸组织成员,必然不会违反世贸组织成员应当承担的义务。中国与乌克兰是战略合作伙伴,我们可以在这一平台上商讨经贸问题,相信可以找到解决办法与互利合作模式。
《财经》:“互利合作模式”是指双向投资?2012年中国成为乌克兰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应当如何定位未来中乌经贸成长?
迈科:乌克兰与中国的贸易发展令人满意,2012年中乌贸易额已接近100亿美元,今年将达到120亿美元,我们计划三四年内使中乌贸易额翻番。
然而,中乌双向投资仍然徘徊在较低水平。2011年乌克兰和中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高度,我们应当努力提升两国经贸关系。
目前政府通过牵头重点项目,为两国企业牵线搭桥,已经带动了上百亿美元的投资,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更为关键的是下一步,减少政府干预,由企业自主签订投资项目。这一点非常重要,我相信这并不会花太长时间。
《财经》:你提到一些具体项目希望与中国企业实现金融合作,这是指能源领域吗?
迈科:乌克兰与中国都不是能源独立的国家,在能源使用结构上很大比例依赖于天然气。两国希望能够发现新能源、提高新能源的使用比例。乌克兰具有丰富的煤炭储备,目前正希望以煤炭相关新能源替代天然气,这对中国公司开发乌克兰煤炭资源是很好的契机。
据我了解,相关投资已经启动,一期投资达到36亿美元,年均能源产量可替代780亿立方米天然气。除此以外,乌克兰期待在更广泛领域与中方合作。
联通欧亚的枢纽
《财经》:近年来,乌克兰致力于通过缔结欧盟-乌克兰联系国协定深化与欧盟关系。谈判进展如何,这将为区域经济带来何种影响?
迈科:乌克兰将于11月的欧盟与东部伙伴关系国峰会上,签署欧盟-乌克兰联系国协定。协定的核心,是双方签署“深度广泛的自由贸易区”协定。根据这项协定,欧盟将允许乌克兰加入以欧盟为主体,包括挪威等非欧盟成员国在内的自由贸易区。 乌克兰与欧盟建立“深度广泛的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益还难以精确估算。目前乌克兰与欧盟贸易额约为350亿美元至400亿美元,有分析认为,自贸区建立后,贸易额在五年内会翻番。
乌克兰加入自贸区后,短期内乌克兰的产业会受到冲击,一些企业必须想办法才能生存下来。但中长期,这将有助于提升乌克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有利于乌克兰经济发展与产业独立。
《财经》:一些分析认为,乌克兰在向欧盟靠拢时必须平衡与独联体的关系,乌克兰如何定位与俄罗斯的经贸关系?
迈科:俄罗斯是乌克兰最大的贸易伙伴,事实上乌克兰已签署了独联体自由贸易区协议。2011年10月,乌克兰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八个独联体成员国签署了新的独联体自由贸易区协议,以取代1994年的独联体自由贸易区协议。该协议进一步取消了各成员之间的贸易壁垒。
相比独联体自由贸易区协议,乌克兰更为关注在关税同盟框架内与俄罗斯建立更为紧密的经贸关系。由于乌克兰不是关税同盟成员,乌克兰产品进入关税同盟市场要困难得多。对于是否加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成立的关税同盟,乌克兰国内存在各种声音,这一过程需要乌克兰和俄罗斯两国政府、关税同盟国家间委员会等共同努力。
寻找中国新机会
《财经》:乌克兰在欧亚大陆两端所做的政治努力,对吸引更多中国投资有何价值?
迈科:乌克兰与欧盟及独联体成员之间紧密的经贸联系,使得乌克兰事实上能够充当欧亚地区与外界“投资渠道”的角色。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在乌克兰投资生产的商品能够更容易地卖到欧洲其他地区。
《财经》:传统上乌克兰在亚洲并没有太多的政治投入,现在这一政策思路似乎有所转变,乌克兰如何定位中国在其经贸政策中的地位?
迈科:受债务危机影响,欧洲经济需求不足,复苏缓慢,乌克兰不可能独善其身。世界经济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促使乌克兰加快开拓新市场,例如非洲市场与拉美市场。中国对乌克兰算是传统市场,乌克兰对中国的关注并非始于欧债危机,双方经贸合作不会受外界因素影响。
2011年是两国关系的一个转折点,双方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并开展一系列经贸合作。2012年,中乌贸易总额升至近100亿美元,相信今年还会有所突破。
在亚洲地区,以贸易和投资额衡量,中国已经成为乌克兰最大的合作伙伴。中国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市场潜力。
我们希望能够与更多中国企业开展合作。4月底访问中国时,我会见了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等政府官员,也到访了中钢、北京建工集团等公司,希望能够促成两国企业更多的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