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愁·智慧女性》语汇新解——潮公益时代
如果你对公益活动比较留意,就会注意到近两年,公益圈里出现的两个热词。
一个热词是“草根公益”。公益事业正从传统的企业型公益、事业型公益向平民公益转移。公益成了普通人也能随时随地参与的事业。
另一个热词是“创新公益”。公益事业正从传统的捐赠帮扶,变为内容多样、形式活泼,拓展了人们的包容性、想象力——
“50公里挺长,如果我走下来,你就捐点鸡蛋吧!”名为“一个鸡蛋的暴走”的活动气势蔚为壮观。参加暴走的人,有的为挑战自我,有的为强身健体,有的为治愈失恋,但都有一个共同目标——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每天都能吃到一个鸡蛋。
借助微博平台,短短三天,便有25万网友为白血病女孩“鲁若晴”募款100万元;人们“随手送书下乡”为贫困地区孩子设立图书馆;“聚蕉行动”团购香蕉以解决蕉农的困境……
草根们的力量,虽然微小,却来势强劲、星火燎原,一点一滴改变着另一些人的世界。
这一切,让人感觉到新时代的公益更富“潮”味。不仅形式上有创意、有乐趣,不乏高科技;理念上也跨越了一大步——尊重,倾听,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内心力量,给予心灵支持。
正如一位资深公益人士所说:首先考虑的,是我们要改变什么。
公益不是单纯捐赠物资,不是灌输自以为是的价值观。公益是我们看见“人”, 和对方建立起温情的互动关系,给予对方适当的工具,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兴趣,用细微、独特却足够有深度、足够有渗透力的改变,推动他们的人生展开更多彩的画卷。
本文将用大大小小的故事,为读者呈现潮公益时代的美好——
公益,一张照片的分量
边走边拍,最美的照片给最需要的人
初次见到焦冬子,她刚从西部回来,晒伤的脸上难掩疲倦。这个80后女孩,目前身份是“我们在一起”项目创始人。2012年7月,这个项目获得了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创意项目奖金奖。
谈到发起这个项目的初衷,焦冬子说:“人老了,特别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些什么,就像我们年轻人总想为这个世界去创造些什么,所以,我有义务帮助他们。”
2009年春节前后,还在某校摄影专业上学的焦冬子来到西海固拍照。一路走一路就住在沿途的农家。每到一家,热情的宁夏人都会把最好的食物拿来招待客人,但每家都很清贫,一般都是这样的陈设:一口窑洞、一个炕、两口缸、一个小柜子。大部分农家都没有全家福,有的人一生甚至只是在办身份证时拍过一次照片。
于是,面对乡亲们的友好款待,焦冬子选择用照片作为回报。她边走边拍,希望能为更多人留下珍贵的纪念。
在宁夏彭阳,焦冬子曾给一户人家的孩子拍过一张残疾照,为的是办一张残疾证。等到焦冬子第二次来到彭阳,这户人家特意把她请回了家。傍晚,这家人悄悄把自家养的鸡宰了,焦冬子知道,在一个需要养活三个孩子的农村家庭,只有过年才有机会吃到鸡肉。焦冬子又感动又难过,无法下箸:“我只是给他们拍了几张照片,他们就这么款待我。”
她第一次感受到一张照片的价值,在广阔的西部地区,还有太多人渴望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照片啊。
2010年9月,焦冬子去青海泽库县草原摄影。一位妈妈看见手拿相机的她,兴奋地将儿子拽到小牦牛上合影。拍完以后,母子俩很期待地想要看到照片,但焦冬子用的是胶片相机,没办法直接看,她只好让母子俩留下地址,以方便寄照片给他们。但牧民说他们很快就要换草场了,没有固定地址。焦冬子非常遗憾,如果随身带着相纸和打印设备该多好。
几年的行走让焦冬子感受到:青海、宁夏边远地区的人极少拍照,有的老人甚至没有一张照片留作今后的遗像。焦冬子虽不断地给遇到的家庭和老人拍照,回到城市冲洗后寄回去,但有的老人等不到照片就已经去世。
这些经历让焦冬子产生了一个想法——带上全套设备走进乡村,为那些还没拍过照的人送去一张照片。2012年,她辞掉了工作,着手筹备这件事,她给这个项目取了一个温情的名字——“我们在一起”。
在影像垃圾遍地的时代,找回摄影的意义
焦冬子的计划,是在宁夏西海固的同心县、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海原县六地农村,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拍摄,给300个家庭送照片。西海固,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1972年被联合国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被焦冬子列为公益行动第一站。
焦冬子算了一下,购置设备的费用,加上路费等大概需要几万元。她把设想发布在众邦网、点名时间等网站上,为项目筹款。
2012年6月,焦冬子认识了一个热衷公益的杭州人。他在宁夏隆德资助的一个女孩刚考上了大学,他决定不再资助她,但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见过面,总是个遗憾,于是委托焦冬子替这个女孩拍张照。
焦冬子带着这位热心人士资助的1000元钱出发了。女孩叫妮妮,妮妮家住在一个类似盆地的山谷里。下午五点半,在联材镇,焦冬子见到了赶来接她的妮妮,因为天色已晚,回村的公共汽车已经收班,她们不得不在路边拦车。
夜色渐浓,她们好不容易拦下一辆车,对方要价40元。妮妮觉得太贵,建议步行回家。焦冬子拖着三十来公斤重的大箱子、各种外挂,在盘山路上走了二十分钟,终于到达山顶。妮妮告诉她,下山就到家了,30分钟就行。却没想到下山的路程全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走下山来,放眼望去,依然是茫茫的田地,忍住疲劳又负重前行了一段路程,这才到达妮妮家。
对妮妮来说,从山那边的联材镇走到家的距离很近,因为她习惯了,她也想为焦冬子省钱。但对初来乍到的焦冬子来说,很是不易。
妮妮的妈妈很高兴家里来客人,她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耕了8亩地,凌晨四点起床犁地,割麦子时不吃不睡,为了给妮妮凑学费通宵打蚕豆,喝着水就睡着了……她走路像阵风,总是开怀地笑,因为感激有人拉了他们一把。她说,等孩子找到工作就算熬出头了。 临走,焦冬子把别人捐的善款留了3000元给妮妮,资助她上大学。因为焦冬子知道,被资助过的孩子更懂回馈,更会把爱心传递。
妮妮家的探访并不是焦冬子第一次隆德之行,离开妮妮家,焦冬子再次走村串户为村民拍照。上次到一些乡村时,很多人并不信任这个陌生女子。这次在来之前,焦冬子就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她联系了一切可以联系的人,帮助她去说服当地人,接受免费拍照。
这一次来,焦冬子很受欢迎,村民们纷纷给她拿馍馍吃,围着她兴高采烈地说话。焦冬子把大家聚集在打麦场上,准备给大家伙儿拍照,瘦男人张大武(化名)正忙着筛胡麻,满脸大胡子,头发长长的,听说要照相马上躲到一边去。“海怪一样咋见人?”邻居居然变魔术一般,掏出理发的家伙什儿,就在场上开工,刮脸理发,还带整理服装培养情绪。一袋烟工夫,清清清爽的大男人就上镜了,打麦场上一片嬉笑声,比过节还热闹。
腰巴庄是西海固西吉的一个庄子,人称“老人村”,在这里,留守或孤寡老人占了大部分。这里贫瘠又与世隔绝,网络电话都不通。老人们穷困孤独,许多人逢人便问见到他儿子没,边说边老泪纵横。
好多村民家的被子已经看不出来原来的颜色,因为没水清洗,用的时间长,硬得像石头。焦冬子决定做点实事,就拉人一起去西吉买了二十床棉被,找了个小车拉进村。棉被送到了老人们的手上,崭新的棉被却与他们破败的家格格不入。再想想当地人顿顿吃的土豆加馍馍,焦冬子不由一阵心酸。
庄子上,还有一批八十多岁的裹脚老人,她们腿脚不便,整天跪坐在家门口,眺望着远方,好像在等待希望。凋敝的村落、无助的老人……焦冬子用相机将这些一一记录下来。
我们在一起,释放生命独有的暖意
从宁夏回来,焦冬子又去了青海泽库县草原,当地一位王老汉听说有城里来的年轻人为大家拍照,殷勤地将焦冬子迎到家里。那天是王老汉夫妇最开心的一天,他们穿着他们认为最得体的衣服,好像在举行什么仪式。老两口正坐在堂屋门口,表情略微拘束,这是他们此生第二张合影。
看着这么温馨幸福的时刻,焦冬子随即写了一句话,发到了微博上:“为赢得别人对你的好感、承认、报偿而去做的事,如果得不到别人的承认,便等于零。而为自己的良心、才能、生命去做的事,即使没有一个人承认,也丝毫无损。”
焦冬子说:“给他们照合影的时候欢乐多多,都是老夫老妻甚至要抱孙子的人了,要他们在镜头前站近一点都难为情,更别说牵手搂肩了。男人们还比较主动,老婆们可不干了,面对丈夫的亲密动作几乎要打起来,那样子像是回到了18岁。”
在姬文渊老人和他的老伴身上,焦冬子格外感受到了那份久违的羞涩与感动。
在孙阳村,姬文渊夫妇面带微笑地出现在了镜头里,常年生病的他们今天显得格外精神。他们还有一个残疾的儿子,几乎全家都没有劳动能力。尽管被贫穷、疾病和苦难困扰,但在面对焦冬子的镜头时,他们的眼睛里却看不到一丝退缩。
焦冬子拍下的只是一张张人像,却为外面世界的人们展示了一个他们不知道的西部。“有不少朋友也想到这边看看,我会把这里的生活状况告诉他们:这里的人一般不吃早饭,午饭晚饭是馍馍和面条;睡土炕可能会痒痒,因为缺水,每天洗脚都有困难,洗澡则需要到县城去。手机信号不好,联络不畅,上网要到镇上,至少要走一个小时山路。条件好的家庭会有摩托车或者三轮车可乘,条件不好只能步行。我一般去条件不好的家庭,所以多数要步行。”
快门一闪的善举,不仅给当地人带来精神慰藉,也为更多人提供了行善机会。好多人看到焦冬子的照片中,孩子们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就纷纷往那些地区寄衣服。这确实给那里的孩子带去了惊喜。
最后,焦冬子向笔者展示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他穿着一身整整齐齐的校服,笑容满面。焦冬子说,这是他最好的衣服。
随着照片素材不断增加,“我们在一起”项目又有了新计划。“我正在以上次西海固拍摄的片子作为主题,制做明信片、笔记本和画册,一部分是给好心朋友的回报,一部分是希望这些衍生产品的出售,可以帮助我筹到下次出行的资金,让项目可持续地运转下去。我的下一站是云南。”
末了,焦冬子说:“我还要感谢每一位帮助‘我们在一起’项目的人,每当我要绝望的时候,是你们拉我走向阳光的方向。通往梦想的路总是困难重重,有这么多同样有梦有爱的朋友支持,才能使脚步继续。刚开始,还有朋友劝我现实点,去做商业摄影,这让我难过。因为一个人拥有此生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公益,我们到底要改变什么?
购物方式微改变——网上“淘”公益宝贝
一边享受购物的乐趣,一边献爱心,这是人人在淘善网都可以做的事情。捐赠闲置物品、购买各类公益商品,资助指定的公益项目,鼠标轻轻一点便可完成。
除了出售实物“宝贝”,淘善网还为24个公益机构提供了富有特色的筹款帮助。其中,燕京打工子弟小学排练了一出名为《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英语剧,选择通过善淘网进行门票网络预售,每张票30元,最后收入1710元。虽然钱不多,但这是善淘网第一次尝试非实体货品的售卖。
如今,善淘网不仅有公益项目,还接受捐赠品销售分账的筹款,同时,另有7个项目的直接筹款捐赠渠道、10家公平贸易产品、3家环保设计产品在此销售。
休闲方式微改变——指尖上的善地图
除了指示方向,地图还有什么功能?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社工教师吴耀健说:“好地图让你找对方向,善地图(Good Map)给你正能量。”该院师生研发的善地图,是一个提供公益机构地理定位的手机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地图,查看周围有哪些公益机构;可以搜搜附近有什么活动,来一场与公益的美丽偶遇;还可以创建自己的活动圈,公益说做就做。
2012年刚到顺德工作,吴耀健人生地不熟,利用App软件搜索美食时,他灵光一闪:既然美食、游玩可以用手机软件查阅,为什么公益活动不能有一个软件去搜索?我们可以学习国外一些经验,让公益走进生活。 他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做公益的态度也该如此,保持平淡的心态,不急躁也不气馁。
旅行意义微改变——背上一公斤的乐观和想象
在风光秀美的云南元阳多依树村,一百多户人家的孩子,除了课本,没有其他儿童读物,不少学生连橡皮、卷笔刀都没有。网友“安猪”由此想到:能不能利用数量庞大的旅游者的力量,去帮助这些贫困落后地区的小朋友?
随后,他发起了“多背一公斤”活动,倡导旅游者准备少量书籍和文具,带给沿途的贫困学校和孩子。此外,还要“背”去信息和观念,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开拓视野,传播知识,激发孩子们的信心和想象力。最后,大家通过1KG网站分享活动信息、经验。
如今,“安猪”还设计了内含教学材料、使用指南、活动卡片的“一公斤盒子”。一只盒子就能为36个学生展开一节有趣的主题课。
“安猪”说:“多背一公斤”是旅途中的举手之劳,能做固然有收获,不做亦无伤大雅。与其想着怎样资助孩子,不如面对面、深入平等的交流更能积极影响孩子的成长。
信息鸿沟微改变——散播科学的快乐松鼠会
这是一群“科学松鼠”,他们要打开科学坚硬的外壳,剥出营养的果仁,要让科学像电影、音乐一样流行起来。这个叫科学松鼠会的科学传播公益团体,最初发起人是几位科普作家,如今,已有一百多名身为科学传播者的会员,分布在全球各地。
看片会、观赏植物、征文、在线问答、现场实验、户外观测……松鼠会丰富的活动形式,让科普成了一个有趣时髦的东西。
传统公益更多聚焦在扶贫、救灾、艾滋病等方面,对于缩小数字鸿沟、科学教育鸿沟等,他们觉得没那么重要。而松鼠会的目的就是补这个缺,把高高在上的科技知识带给普通百姓。
当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三个小时,松鼠会就赶写出一篇高水准文章《动物预报地震,靠谱吗?》,随后又策划了“地震专辑”,内容涵盖地震预报、心理救助、自救方法、救援技术、防疫等。客观、严谨的文章纠正了许多常识性错误。随后的奶粉事件,“松鼠们”更是全民出动,解答关于食品安全、三聚氰胺技术的所有问题。近日,松鼠会成员发表文章《警惕洋骗子对我国恶性肿瘤病人的欺诈》,更是将“美国抗衰老医学科学院中国代表处”推上风口浪尖。
(编辑 赵莹 [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对公益活动比较留意,就会注意到近两年,公益圈里出现的两个热词。
一个热词是“草根公益”。公益事业正从传统的企业型公益、事业型公益向平民公益转移。公益成了普通人也能随时随地参与的事业。
另一个热词是“创新公益”。公益事业正从传统的捐赠帮扶,变为内容多样、形式活泼,拓展了人们的包容性、想象力——
“50公里挺长,如果我走下来,你就捐点鸡蛋吧!”名为“一个鸡蛋的暴走”的活动气势蔚为壮观。参加暴走的人,有的为挑战自我,有的为强身健体,有的为治愈失恋,但都有一个共同目标——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每天都能吃到一个鸡蛋。
借助微博平台,短短三天,便有25万网友为白血病女孩“鲁若晴”募款100万元;人们“随手送书下乡”为贫困地区孩子设立图书馆;“聚蕉行动”团购香蕉以解决蕉农的困境……
草根们的力量,虽然微小,却来势强劲、星火燎原,一点一滴改变着另一些人的世界。
这一切,让人感觉到新时代的公益更富“潮”味。不仅形式上有创意、有乐趣,不乏高科技;理念上也跨越了一大步——尊重,倾听,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内心力量,给予心灵支持。
正如一位资深公益人士所说:首先考虑的,是我们要改变什么。
公益不是单纯捐赠物资,不是灌输自以为是的价值观。公益是我们看见“人”, 和对方建立起温情的互动关系,给予对方适当的工具,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兴趣,用细微、独特却足够有深度、足够有渗透力的改变,推动他们的人生展开更多彩的画卷。
本文将用大大小小的故事,为读者呈现潮公益时代的美好——
公益,一张照片的分量
边走边拍,最美的照片给最需要的人
初次见到焦冬子,她刚从西部回来,晒伤的脸上难掩疲倦。这个80后女孩,目前身份是“我们在一起”项目创始人。2012年7月,这个项目获得了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创意项目奖金奖。
谈到发起这个项目的初衷,焦冬子说:“人老了,特别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些什么,就像我们年轻人总想为这个世界去创造些什么,所以,我有义务帮助他们。”
2009年春节前后,还在某校摄影专业上学的焦冬子来到西海固拍照。一路走一路就住在沿途的农家。每到一家,热情的宁夏人都会把最好的食物拿来招待客人,但每家都很清贫,一般都是这样的陈设:一口窑洞、一个炕、两口缸、一个小柜子。大部分农家都没有全家福,有的人一生甚至只是在办身份证时拍过一次照片。
于是,面对乡亲们的友好款待,焦冬子选择用照片作为回报。她边走边拍,希望能为更多人留下珍贵的纪念。
在宁夏彭阳,焦冬子曾给一户人家的孩子拍过一张残疾照,为的是办一张残疾证。等到焦冬子第二次来到彭阳,这户人家特意把她请回了家。傍晚,这家人悄悄把自家养的鸡宰了,焦冬子知道,在一个需要养活三个孩子的农村家庭,只有过年才有机会吃到鸡肉。焦冬子又感动又难过,无法下箸:“我只是给他们拍了几张照片,他们就这么款待我。”
她第一次感受到一张照片的价值,在广阔的西部地区,还有太多人渴望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照片啊。
2010年9月,焦冬子去青海泽库县草原摄影。一位妈妈看见手拿相机的她,兴奋地将儿子拽到小牦牛上合影。拍完以后,母子俩很期待地想要看到照片,但焦冬子用的是胶片相机,没办法直接看,她只好让母子俩留下地址,以方便寄照片给他们。但牧民说他们很快就要换草场了,没有固定地址。焦冬子非常遗憾,如果随身带着相纸和打印设备该多好。
几年的行走让焦冬子感受到:青海、宁夏边远地区的人极少拍照,有的老人甚至没有一张照片留作今后的遗像。焦冬子虽不断地给遇到的家庭和老人拍照,回到城市冲洗后寄回去,但有的老人等不到照片就已经去世。
这些经历让焦冬子产生了一个想法——带上全套设备走进乡村,为那些还没拍过照的人送去一张照片。2012年,她辞掉了工作,着手筹备这件事,她给这个项目取了一个温情的名字——“我们在一起”。
在影像垃圾遍地的时代,找回摄影的意义
焦冬子的计划,是在宁夏西海固的同心县、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海原县六地农村,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拍摄,给300个家庭送照片。西海固,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1972年被联合国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被焦冬子列为公益行动第一站。
焦冬子算了一下,购置设备的费用,加上路费等大概需要几万元。她把设想发布在众邦网、点名时间等网站上,为项目筹款。
2012年6月,焦冬子认识了一个热衷公益的杭州人。他在宁夏隆德资助的一个女孩刚考上了大学,他决定不再资助她,但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见过面,总是个遗憾,于是委托焦冬子替这个女孩拍张照。
焦冬子带着这位热心人士资助的1000元钱出发了。女孩叫妮妮,妮妮家住在一个类似盆地的山谷里。下午五点半,在联材镇,焦冬子见到了赶来接她的妮妮,因为天色已晚,回村的公共汽车已经收班,她们不得不在路边拦车。
夜色渐浓,她们好不容易拦下一辆车,对方要价40元。妮妮觉得太贵,建议步行回家。焦冬子拖着三十来公斤重的大箱子、各种外挂,在盘山路上走了二十分钟,终于到达山顶。妮妮告诉她,下山就到家了,30分钟就行。却没想到下山的路程全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走下山来,放眼望去,依然是茫茫的田地,忍住疲劳又负重前行了一段路程,这才到达妮妮家。
对妮妮来说,从山那边的联材镇走到家的距离很近,因为她习惯了,她也想为焦冬子省钱。但对初来乍到的焦冬子来说,很是不易。
妮妮的妈妈很高兴家里来客人,她一个人拉扯三个孩子,耕了8亩地,凌晨四点起床犁地,割麦子时不吃不睡,为了给妮妮凑学费通宵打蚕豆,喝着水就睡着了……她走路像阵风,总是开怀地笑,因为感激有人拉了他们一把。她说,等孩子找到工作就算熬出头了。 临走,焦冬子把别人捐的善款留了3000元给妮妮,资助她上大学。因为焦冬子知道,被资助过的孩子更懂回馈,更会把爱心传递。
妮妮家的探访并不是焦冬子第一次隆德之行,离开妮妮家,焦冬子再次走村串户为村民拍照。上次到一些乡村时,很多人并不信任这个陌生女子。这次在来之前,焦冬子就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她联系了一切可以联系的人,帮助她去说服当地人,接受免费拍照。
这一次来,焦冬子很受欢迎,村民们纷纷给她拿馍馍吃,围着她兴高采烈地说话。焦冬子把大家聚集在打麦场上,准备给大家伙儿拍照,瘦男人张大武(化名)正忙着筛胡麻,满脸大胡子,头发长长的,听说要照相马上躲到一边去。“海怪一样咋见人?”邻居居然变魔术一般,掏出理发的家伙什儿,就在场上开工,刮脸理发,还带整理服装培养情绪。一袋烟工夫,清清清爽的大男人就上镜了,打麦场上一片嬉笑声,比过节还热闹。
腰巴庄是西海固西吉的一个庄子,人称“老人村”,在这里,留守或孤寡老人占了大部分。这里贫瘠又与世隔绝,网络电话都不通。老人们穷困孤独,许多人逢人便问见到他儿子没,边说边老泪纵横。
好多村民家的被子已经看不出来原来的颜色,因为没水清洗,用的时间长,硬得像石头。焦冬子决定做点实事,就拉人一起去西吉买了二十床棉被,找了个小车拉进村。棉被送到了老人们的手上,崭新的棉被却与他们破败的家格格不入。再想想当地人顿顿吃的土豆加馍馍,焦冬子不由一阵心酸。
庄子上,还有一批八十多岁的裹脚老人,她们腿脚不便,整天跪坐在家门口,眺望着远方,好像在等待希望。凋敝的村落、无助的老人……焦冬子用相机将这些一一记录下来。
我们在一起,释放生命独有的暖意
从宁夏回来,焦冬子又去了青海泽库县草原,当地一位王老汉听说有城里来的年轻人为大家拍照,殷勤地将焦冬子迎到家里。那天是王老汉夫妇最开心的一天,他们穿着他们认为最得体的衣服,好像在举行什么仪式。老两口正坐在堂屋门口,表情略微拘束,这是他们此生第二张合影。
看着这么温馨幸福的时刻,焦冬子随即写了一句话,发到了微博上:“为赢得别人对你的好感、承认、报偿而去做的事,如果得不到别人的承认,便等于零。而为自己的良心、才能、生命去做的事,即使没有一个人承认,也丝毫无损。”
焦冬子说:“给他们照合影的时候欢乐多多,都是老夫老妻甚至要抱孙子的人了,要他们在镜头前站近一点都难为情,更别说牵手搂肩了。男人们还比较主动,老婆们可不干了,面对丈夫的亲密动作几乎要打起来,那样子像是回到了18岁。”
在姬文渊老人和他的老伴身上,焦冬子格外感受到了那份久违的羞涩与感动。
在孙阳村,姬文渊夫妇面带微笑地出现在了镜头里,常年生病的他们今天显得格外精神。他们还有一个残疾的儿子,几乎全家都没有劳动能力。尽管被贫穷、疾病和苦难困扰,但在面对焦冬子的镜头时,他们的眼睛里却看不到一丝退缩。
焦冬子拍下的只是一张张人像,却为外面世界的人们展示了一个他们不知道的西部。“有不少朋友也想到这边看看,我会把这里的生活状况告诉他们:这里的人一般不吃早饭,午饭晚饭是馍馍和面条;睡土炕可能会痒痒,因为缺水,每天洗脚都有困难,洗澡则需要到县城去。手机信号不好,联络不畅,上网要到镇上,至少要走一个小时山路。条件好的家庭会有摩托车或者三轮车可乘,条件不好只能步行。我一般去条件不好的家庭,所以多数要步行。”
快门一闪的善举,不仅给当地人带来精神慰藉,也为更多人提供了行善机会。好多人看到焦冬子的照片中,孩子们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就纷纷往那些地区寄衣服。这确实给那里的孩子带去了惊喜。
最后,焦冬子向笔者展示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他穿着一身整整齐齐的校服,笑容满面。焦冬子说,这是他最好的衣服。
随着照片素材不断增加,“我们在一起”项目又有了新计划。“我正在以上次西海固拍摄的片子作为主题,制做明信片、笔记本和画册,一部分是给好心朋友的回报,一部分是希望这些衍生产品的出售,可以帮助我筹到下次出行的资金,让项目可持续地运转下去。我的下一站是云南。”
末了,焦冬子说:“我还要感谢每一位帮助‘我们在一起’项目的人,每当我要绝望的时候,是你们拉我走向阳光的方向。通往梦想的路总是困难重重,有这么多同样有梦有爱的朋友支持,才能使脚步继续。刚开始,还有朋友劝我现实点,去做商业摄影,这让我难过。因为一个人拥有此生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公益,我们到底要改变什么?
购物方式微改变——网上“淘”公益宝贝
一边享受购物的乐趣,一边献爱心,这是人人在淘善网都可以做的事情。捐赠闲置物品、购买各类公益商品,资助指定的公益项目,鼠标轻轻一点便可完成。
除了出售实物“宝贝”,淘善网还为24个公益机构提供了富有特色的筹款帮助。其中,燕京打工子弟小学排练了一出名为《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英语剧,选择通过善淘网进行门票网络预售,每张票30元,最后收入1710元。虽然钱不多,但这是善淘网第一次尝试非实体货品的售卖。
如今,善淘网不仅有公益项目,还接受捐赠品销售分账的筹款,同时,另有7个项目的直接筹款捐赠渠道、10家公平贸易产品、3家环保设计产品在此销售。
休闲方式微改变——指尖上的善地图
除了指示方向,地图还有什么功能?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社工教师吴耀健说:“好地图让你找对方向,善地图(Good Map)给你正能量。”该院师生研发的善地图,是一个提供公益机构地理定位的手机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地图,查看周围有哪些公益机构;可以搜搜附近有什么活动,来一场与公益的美丽偶遇;还可以创建自己的活动圈,公益说做就做。
2012年刚到顺德工作,吴耀健人生地不熟,利用App软件搜索美食时,他灵光一闪:既然美食、游玩可以用手机软件查阅,为什么公益活动不能有一个软件去搜索?我们可以学习国外一些经验,让公益走进生活。 他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做公益的态度也该如此,保持平淡的心态,不急躁也不气馁。
旅行意义微改变——背上一公斤的乐观和想象
在风光秀美的云南元阳多依树村,一百多户人家的孩子,除了课本,没有其他儿童读物,不少学生连橡皮、卷笔刀都没有。网友“安猪”由此想到:能不能利用数量庞大的旅游者的力量,去帮助这些贫困落后地区的小朋友?
随后,他发起了“多背一公斤”活动,倡导旅游者准备少量书籍和文具,带给沿途的贫困学校和孩子。此外,还要“背”去信息和观念,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开拓视野,传播知识,激发孩子们的信心和想象力。最后,大家通过1KG网站分享活动信息、经验。
如今,“安猪”还设计了内含教学材料、使用指南、活动卡片的“一公斤盒子”。一只盒子就能为36个学生展开一节有趣的主题课。
“安猪”说:“多背一公斤”是旅途中的举手之劳,能做固然有收获,不做亦无伤大雅。与其想着怎样资助孩子,不如面对面、深入平等的交流更能积极影响孩子的成长。
信息鸿沟微改变——散播科学的快乐松鼠会
这是一群“科学松鼠”,他们要打开科学坚硬的外壳,剥出营养的果仁,要让科学像电影、音乐一样流行起来。这个叫科学松鼠会的科学传播公益团体,最初发起人是几位科普作家,如今,已有一百多名身为科学传播者的会员,分布在全球各地。
看片会、观赏植物、征文、在线问答、现场实验、户外观测……松鼠会丰富的活动形式,让科普成了一个有趣时髦的东西。
传统公益更多聚焦在扶贫、救灾、艾滋病等方面,对于缩小数字鸿沟、科学教育鸿沟等,他们觉得没那么重要。而松鼠会的目的就是补这个缺,把高高在上的科技知识带给普通百姓。
当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三个小时,松鼠会就赶写出一篇高水准文章《动物预报地震,靠谱吗?》,随后又策划了“地震专辑”,内容涵盖地震预报、心理救助、自救方法、救援技术、防疫等。客观、严谨的文章纠正了许多常识性错误。随后的奶粉事件,“松鼠们”更是全民出动,解答关于食品安全、三聚氰胺技术的所有问题。近日,松鼠会成员发表文章《警惕洋骗子对我国恶性肿瘤病人的欺诈》,更是将“美国抗衰老医学科学院中国代表处”推上风口浪尖。
(编辑 赵莹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