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为了更好的完成对现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教学实践、调查、分析总结了一些90后中学生的特有的心理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认为应当注意、调整的教育理念和一部分需要深入学习的教学内容,希望本文的思考能引起同行在这方面的重视,并共同探讨进步。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
目前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的學生基本上都是90年后出生的,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这些孩子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价值理念上都具有这个时代鲜明的特征,因此在对他们进行导向教育及课堂教学上,如果沿用已往的方式,他们的接受程度比较低,有时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所以如何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形成原因,调整现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也是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因此我想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观察和分析在本文中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90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1.感恩观念淡薄
现在有些中学生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物质生活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觉得不够或不满足的。对于众多亲人给予的关爱,他们很少体会到幸福,不用说用行动去回报这些关爱,相反他们觉得是一种束缚,是无形的压力,但当他们有所需求时就会利用亲人的这种爱去索取去滥用。例如接触过的某初一男生,母亲做小时工的收入承担了家庭的全部开销,但他看不到父母的辛劳,看不到为了供给他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父母的省吃俭用,他只会冷漠地索取家庭承受不起的物质享受,最后还抱怨父母的无能。这样的孩子对于家庭、父母都是这样,可想见对于周围人的关心帮助会不会感激了。古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他们这里是“涌泉难融冰雪之心”呀!报纸媒体报道的类似案例很多,在教学实践中也会发现学生身上或多或少这样的思想意识。
2.自我中心意识强烈
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开始萌发独立意识,每个人都想展现独特的自我,90后的这些中学生更加强烈些,而且是无视集体的独立,展现出的是自己所崇尚的“美”,不去考虑任何人的看法。如某班成绩非常优秀的一名男生,当平时好友问他一个难题时,他明明已经做出来了,却说不会,不给同学解答。还有一些学生做事从不考虑对集体的影响,只凭自己一时好恶,在接受教育时还振振有词,认为自己很冤枉。自我中心意识不断蔓延,使得班级管理相当困难,同时也阻碍了学生自身的进步。
3.情感表达的内倾性
90后的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和老师、家长,甚至好朋友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了,有时他们会觉得没有知心朋友,谁都不可信,自己很孤独,只喜欢上网打游戏发泄情绪,喜欢网上聊天寻找知己,从而恶性循环,形成更多的行为问题。当然也有正确发泄情绪的孩子,可以写自己的博客,创作小说等。因此情绪的内倾性应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关注,给予正确的引导。
4.耐挫性差
网上媒体报道的许多个案显示,现在的中学生面对一点点挫折,如一次成绩不理想;老师父母的一点批评;他人的一些威胁或一点不如意的事情就选择离家出走、自杀、自闭等方式,还有很多学生形成不同形式的心理问题,相比十年前这些问题不知多出几倍了,可见90后的中学生在面对挫折上问题突出,亟需引导。
5.思维跳跃
通过教学实践及与学生的沟通我发现他们的思维相当活跃。课上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时,有时老师会觉得答非所问,写出的作文也会读起来很费解,不连贯。答几何证明题时最明显,没有逻辑的将已知条件罗列出来,直接写出结果。应用题就索性只写结果了。这样的跳跃思维使得学生做事凭一时冲动没有逻辑性和计划性,马马虎虎。当然也有优点,就是不会钻牛角尖,转移思维会很快。
6.创新意识强
很多成人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有许多看不惯的地方,如发型、衣着、化妆、饰物等,觉得他们另类,觉得他们不符合大众审美,凡事分两个方面说,从积极的角度讲,这也说明了他们不只是遵从于大众品味,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有创新的意识,勇于大胆地去尝试新颖的事物,追随所谓的非主流。非主流也就是或超前或滞后于现实现状的,而社会的发展往往也就是由超前的非主流所推动的。因此,现在中学生展现出来的“另类”表现,包括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另类”,教育者应认真分析,加强引导,培养发展其创新意识。
二、心理特点形成原因分析
这些鲜明的心理特点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通过调查分析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讨论:
1.社会多元化发展
现代社会多元化发展,强调自主意识,倡导个性发展。电视媒体宣传的都是独特、新颖、自我的展示,从而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导致自我意识的强烈发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给家长更多的创业机会,但还不完善的社会经济制度也使其家长尝到了更多的尔虞我诈、投机取巧,这也就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感恩意识培养。多元化对孩子刺激的信息量大大增加,随意性更强,这也使孩子的思维更活跃,但严谨性和连贯性都差一些。
2.家庭关系复杂化
有调查显示从95年开始,中国的离婚率上升的100万对,而且再婚比例也相对上涨,这个比例还不包括未婚同居的数量,因此家庭关系较十年前复杂得多,对孩子的影响也就存在很多消极因素,如孩子性格形成孤僻、倔强、软弱、自卑等,情绪发泄得不到正确引导,为了得到在家里得不到的认可,盲目追随同龄人或“偶像”的非主流文化。家庭的不稳定将孩子过早地推向了社会,这点无疑是孩子心理问题形成的一个因素。
3.家庭教育不科学
目前中学生的家长基本上都是70年后出生的人,这代人小时候受过苦的锻炼,但成年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迅速发展起来,同时也体验到了没有文凭的弊端。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容易走入几个误区:首先是溺爱,生怕自己的苦累让孩子再尝到,把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无私的给予孩子,这样就剥夺了孩子的原始欲望发展,也阻碍了学习动力的发展,而孩子却觉得拥有这些是理所应当的,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 不懂爱惜,不用回报。家长还包办代替所有孩子应当承担的责任,剥夺了孩子接受挫折的成长权利。其次是唯学习论,深受知识文化贫乏之苦的家长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只关注学习成绩,对身心健康各方面关注都不够。再者是身教不利,经济大潮中家长沾染的恶习及不良思维方式势必会让孩子耳濡目染。
4.学校教育的片面性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大旗下,还是会有些学校为了让家长满意倾向于对主科科目的重视,从而也是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在学习上弱势的孩子在学校里得不到尊重,失去自信,在学校中的失势同样也使孩子更愿意贴近社会不良青年,意图通过另类展示赢得自尊,从而也就形成了其行为模式及思维特点。而且现在大部分学校还是更多的强调约束孩子的个性行为,统一行动,形式化表达传统美德,总是要确认什么,树立什么,划定什么,保持什么,这点也是让孩不愿接受其教育的原因。
5.网络信息化
网络的迅猛发展,信息量及传播速度极度提高,孩子接触到的各方面刺激增多,但对于辨别能力尚待提高、是非观念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很难从大量的信息冲击中取其精华、抵住诱惑,甚至往往相反是取其糟粕、探寻诱惑。初中正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如果受到这样的引导后果可想而知了。
三、教学理念、方式及教学内容初探
通过分析现代中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成因,我觉得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体现出来,教学内容也因更贴合现代中学生的需要。
1.教学理念
首先教育理念要跳出两个误区,一个是心理健康课是思想品德的附属或是德育工作的另种体现,这样的话学生体验不到中学生心理健康课的特点及魅力,另一个是心理健康完全是为学生心情愉快服务,无论其行为是否危害其发展,危害集体利益,这样也违背了学校的教育培养健康人才的目的。其次心理健康课要与学校打的教育方向相一致,为学生更好的完成现阶段主要任务服务。再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给学生充分的尊重和自信,给他们展示自己各方面才艺的舞台。另外教师要跳出作为“教”的身份,教师只是将知识提供给学生,再提供给学生方法,激發学生求知的热情,使学生与知识联系在一起就更好。
2.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现有的心理特点及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目标,我觉得主要应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并深入着重讲授。1)感恩教育:通过与家长通信、共同做游戏、采访父母一日生活等使学生充分了解父母的辛苦及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饲养、对贫困孩子的了解及爱心捐助等培养他们的爱心及对生命的珍爱;通过同学间的真情互动,互帮互助,与人相处的礼仪常识来规范学生的感谢行为,培养感恩意识。2)网络利用方法教育:讲解网络带给社会的巨大利益,对我们将来生活的重大作用,讨论因为利用网络不当而导致的危害,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并建议给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的方法及辨别是非的基本原则,使学生在网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让网络为其服务。3)集体意识及合作教育:可通过设计心理活动如同舟共济、巴格达飞毯等让学生体会合作的重要及合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个人在合作中起到的作用,从而建立集体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4)情感管理教育:通过讲解情绪产生的理论,从三个主要方面管理、调试自己的情绪,需要教师认真把握教学目标及学生具体情况去设计教学过程,从而给学生又针对性的指导。
3.教学手段和方法
将上面的教学理念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就是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发言的机会,思考的机会,体验的机会。这样也能充分体现出心理健康课的优势,多给学生做些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悟;多给学生开放型题目供其讨论并适当引导,激发其思维活跃性同时也调整期思考方式;多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满足其成就感自尊感;多运用媒体、剧情、实事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些只是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及调查得出的一些教学思考,在新课改形势的指导下中学生心理健康课走向何方,如何更好的服务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需要不断地思考总结调整,从而与时俱进地发展创新这一新兴的学科。
作者简介:胡艳(1980—),女 ,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发展心理与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
目前在学校里接受教育的學生基本上都是90年后出生的,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这些孩子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价值理念上都具有这个时代鲜明的特征,因此在对他们进行导向教育及课堂教学上,如果沿用已往的方式,他们的接受程度比较低,有时甚至起到相反的效果。所以如何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及形成原因,调整现有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也是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需要。因此我想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观察和分析在本文中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90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1.感恩观念淡薄
现在有些中学生对于自己所拥有的物质生活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觉得不够或不满足的。对于众多亲人给予的关爱,他们很少体会到幸福,不用说用行动去回报这些关爱,相反他们觉得是一种束缚,是无形的压力,但当他们有所需求时就会利用亲人的这种爱去索取去滥用。例如接触过的某初一男生,母亲做小时工的收入承担了家庭的全部开销,但他看不到父母的辛劳,看不到为了供给他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父母的省吃俭用,他只会冷漠地索取家庭承受不起的物质享受,最后还抱怨父母的无能。这样的孩子对于家庭、父母都是这样,可想见对于周围人的关心帮助会不会感激了。古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他们这里是“涌泉难融冰雪之心”呀!报纸媒体报道的类似案例很多,在教学实践中也会发现学生身上或多或少这样的思想意识。
2.自我中心意识强烈
进入青春期后,中学生开始萌发独立意识,每个人都想展现独特的自我,90后的这些中学生更加强烈些,而且是无视集体的独立,展现出的是自己所崇尚的“美”,不去考虑任何人的看法。如某班成绩非常优秀的一名男生,当平时好友问他一个难题时,他明明已经做出来了,却说不会,不给同学解答。还有一些学生做事从不考虑对集体的影响,只凭自己一时好恶,在接受教育时还振振有词,认为自己很冤枉。自我中心意识不断蔓延,使得班级管理相当困难,同时也阻碍了学生自身的进步。
3.情感表达的内倾性
90后的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和老师、家长,甚至好朋友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了,有时他们会觉得没有知心朋友,谁都不可信,自己很孤独,只喜欢上网打游戏发泄情绪,喜欢网上聊天寻找知己,从而恶性循环,形成更多的行为问题。当然也有正确发泄情绪的孩子,可以写自己的博客,创作小说等。因此情绪的内倾性应引起老师和家长的关注,给予正确的引导。
4.耐挫性差
网上媒体报道的许多个案显示,现在的中学生面对一点点挫折,如一次成绩不理想;老师父母的一点批评;他人的一些威胁或一点不如意的事情就选择离家出走、自杀、自闭等方式,还有很多学生形成不同形式的心理问题,相比十年前这些问题不知多出几倍了,可见90后的中学生在面对挫折上问题突出,亟需引导。
5.思维跳跃
通过教学实践及与学生的沟通我发现他们的思维相当活跃。课上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时,有时老师会觉得答非所问,写出的作文也会读起来很费解,不连贯。答几何证明题时最明显,没有逻辑的将已知条件罗列出来,直接写出结果。应用题就索性只写结果了。这样的跳跃思维使得学生做事凭一时冲动没有逻辑性和计划性,马马虎虎。当然也有优点,就是不会钻牛角尖,转移思维会很快。
6.创新意识强
很多成人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有许多看不惯的地方,如发型、衣着、化妆、饰物等,觉得他们另类,觉得他们不符合大众审美,凡事分两个方面说,从积极的角度讲,这也说明了他们不只是遵从于大众品味,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有创新的意识,勇于大胆地去尝试新颖的事物,追随所谓的非主流。非主流也就是或超前或滞后于现实现状的,而社会的发展往往也就是由超前的非主流所推动的。因此,现在中学生展现出来的“另类”表现,包括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另类”,教育者应认真分析,加强引导,培养发展其创新意识。
二、心理特点形成原因分析
这些鲜明的心理特点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通过调查分析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讨论:
1.社会多元化发展
现代社会多元化发展,强调自主意识,倡导个性发展。电视媒体宣传的都是独特、新颖、自我的展示,从而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导致自我意识的强烈发展。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给家长更多的创业机会,但还不完善的社会经济制度也使其家长尝到了更多的尔虞我诈、投机取巧,这也就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的感恩意识培养。多元化对孩子刺激的信息量大大增加,随意性更强,这也使孩子的思维更活跃,但严谨性和连贯性都差一些。
2.家庭关系复杂化
有调查显示从95年开始,中国的离婚率上升的100万对,而且再婚比例也相对上涨,这个比例还不包括未婚同居的数量,因此家庭关系较十年前复杂得多,对孩子的影响也就存在很多消极因素,如孩子性格形成孤僻、倔强、软弱、自卑等,情绪发泄得不到正确引导,为了得到在家里得不到的认可,盲目追随同龄人或“偶像”的非主流文化。家庭的不稳定将孩子过早地推向了社会,这点无疑是孩子心理问题形成的一个因素。
3.家庭教育不科学
目前中学生的家长基本上都是70年后出生的人,这代人小时候受过苦的锻炼,但成年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迅速发展起来,同时也体验到了没有文凭的弊端。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容易走入几个误区:首先是溺爱,生怕自己的苦累让孩子再尝到,把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无私的给予孩子,这样就剥夺了孩子的原始欲望发展,也阻碍了学习动力的发展,而孩子却觉得拥有这些是理所应当的,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 不懂爱惜,不用回报。家长还包办代替所有孩子应当承担的责任,剥夺了孩子接受挫折的成长权利。其次是唯学习论,深受知识文化贫乏之苦的家长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只关注学习成绩,对身心健康各方面关注都不够。再者是身教不利,经济大潮中家长沾染的恶习及不良思维方式势必会让孩子耳濡目染。
4.学校教育的片面性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大旗下,还是会有些学校为了让家长满意倾向于对主科科目的重视,从而也是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尤其是在学习上弱势的孩子在学校里得不到尊重,失去自信,在学校中的失势同样也使孩子更愿意贴近社会不良青年,意图通过另类展示赢得自尊,从而也就形成了其行为模式及思维特点。而且现在大部分学校还是更多的强调约束孩子的个性行为,统一行动,形式化表达传统美德,总是要确认什么,树立什么,划定什么,保持什么,这点也是让孩不愿接受其教育的原因。
5.网络信息化
网络的迅猛发展,信息量及传播速度极度提高,孩子接触到的各方面刺激增多,但对于辨别能力尚待提高、是非观念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很难从大量的信息冲击中取其精华、抵住诱惑,甚至往往相反是取其糟粕、探寻诱惑。初中正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如果受到这样的引导后果可想而知了。
三、教学理念、方式及教学内容初探
通过分析现代中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成因,我觉得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并通过一定的教学模式体现出来,教学内容也因更贴合现代中学生的需要。
1.教学理念
首先教育理念要跳出两个误区,一个是心理健康课是思想品德的附属或是德育工作的另种体现,这样的话学生体验不到中学生心理健康课的特点及魅力,另一个是心理健康完全是为学生心情愉快服务,无论其行为是否危害其发展,危害集体利益,这样也违背了学校的教育培养健康人才的目的。其次心理健康课要与学校打的教育方向相一致,为学生更好的完成现阶段主要任务服务。再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给学生充分的尊重和自信,给他们展示自己各方面才艺的舞台。另外教师要跳出作为“教”的身份,教师只是将知识提供给学生,再提供给学生方法,激發学生求知的热情,使学生与知识联系在一起就更好。
2.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现有的心理特点及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目标,我觉得主要应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并深入着重讲授。1)感恩教育:通过与家长通信、共同做游戏、采访父母一日生活等使学生充分了解父母的辛苦及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通过对小动物的观察饲养、对贫困孩子的了解及爱心捐助等培养他们的爱心及对生命的珍爱;通过同学间的真情互动,互帮互助,与人相处的礼仪常识来规范学生的感谢行为,培养感恩意识。2)网络利用方法教育:讲解网络带给社会的巨大利益,对我们将来生活的重大作用,讨论因为利用网络不当而导致的危害,从而使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并建议给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的方法及辨别是非的基本原则,使学生在网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让网络为其服务。3)集体意识及合作教育:可通过设计心理活动如同舟共济、巴格达飞毯等让学生体会合作的重要及合作中应注意的问题,个人在合作中起到的作用,从而建立集体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4)情感管理教育:通过讲解情绪产生的理论,从三个主要方面管理、调试自己的情绪,需要教师认真把握教学目标及学生具体情况去设计教学过程,从而给学生又针对性的指导。
3.教学手段和方法
将上面的教学理念体现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就是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发言的机会,思考的机会,体验的机会。这样也能充分体现出心理健康课的优势,多给学生做些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悟;多给学生开放型题目供其讨论并适当引导,激发其思维活跃性同时也调整期思考方式;多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满足其成就感自尊感;多运用媒体、剧情、实事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些只是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及调查得出的一些教学思考,在新课改形势的指导下中学生心理健康课走向何方,如何更好的服务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需要不断地思考总结调整,从而与时俱进地发展创新这一新兴的学科。
作者简介:胡艳(1980—),女 ,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发展心理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