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琵琶与乡琵琶是朝鲜半岛自古以来的两种琵琶乐器,唐琵琶是在新罗时期由唐朝传入,而乡琵琶的来源却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一句“始于新罗不知何人所造”便给乡琵琶添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是乡琵琶的形制与我国的五弦直项琵琶非常相似,笔者认为乡琵琶很有可能就是由我国唐朝时期的五弦直项琵琶演变的。因此对乡琵琶的形制与日本正仓院唐代五弦直项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并对其来源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朝鮮半岛;乡琵琶来源
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韩国与当今的朝鲜始终是一个整体被称为朝鲜半岛。从朝鲜半岛的三国时期(公元2世纪)起,朝鲜半岛就与我国在文化、经济,政治上陆续有了往来。因此两国的音乐发展也是彼此传播彼此影响的。这种影响也体现在了琵琶这件乐器上。
朝鲜半岛的琵琶分为两类,一种是由中国传入的唐琵琶,另一种是被朝鲜半岛视为本土乐器的乡琵琶。“唐”与“乡”是朝鲜半岛古代音乐中的两个体系,非别代表从中国传来的音乐,和朝鲜半岛本土的音乐。在琵琶前面分别加上“唐”和“乡”两个字也就将这两种琵琶的音乐风格区别开来了。
关于唐琵琶的来源问题相对明确,无论从形制上来看还是从朝鲜半岛的古代书籍上的记载来看,唐琵琶就是我国的四弦曲项琵琶。
但是对于乡琵琶的来源问题就相对模糊了一点,朝鲜半岛的《三国史记》是其现存的最古老的史书,在其乐志32卷中就有对乡琵琶与唐琵琶最早的描述:
“乡琵琶与唐制度大同而小异。亦始于新罗,但不知何人所造”①说的是乡琵琶的形制与唐琵琶非常相似,都是在新罗时期出现的,但是不知道是什么人创造的,这显然给予了乡琵琶一种神秘的色彩。同样《三国史记》中也记载了新罗乐有三竹、三弦、拍板,大鼓等乐器,而这其中的三弦指的就是玄琴、伽倻琴和乡琵琶。②所表现的音乐也多数都是朝鲜半岛本土的乡乐。
虽然乡琵琶被归为了本土乡乐体系中的乐器,但是它有没有可能最初也是与唐琵琶一样都是由中国唐朝时期传入的?
首先我们可以来看一下乡琵琶的形制,在朝鲜半岛李氏王朝时编撰的《乐学轨范》③中将乡琵琶的形制明确的画了出来,其为五弦、直项,共十品的琵琶 。
那么朝鲜半岛的乡琵琶与我国的五弦直项琵琶是否有关系,单从目前古代书籍上面的记载上并没有可靠的依据,日本正仓院里保存了一件世界上唯一的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直项琵琶,我们可以将其与朝鲜半岛的乡琵琶作一下简单的比较。
单从外形上来看,琴轴的分配都是琴头右侧为三个,琴头左侧为两个。唐代五弦直项琵琶共有四筑,无品。而朝鲜半岛的乡琵琶则有十品。这种差距可以理解为两种乐器并不是在同一时代产生出的乐器,所以对于琵琶的筑与品的问题不一致也是正常的。另外唐代五弦直项琵琶制作工艺精细,腹面杆拨处还贴以玳瑁薄片。在这一点上,乡琵琶在琴身的面板上也贴有玳瑁膜。
唐代五弦琵琶全长108.5厘米,腹宽31厘米,按照韩国学者朴兴秀推测的“营造尺”1尺等于30.37cm的结论计算④,乡琵琶全长为101.12厘米,腹板宽度29.43。也就是说两种琵琶从大小体型上来讲基本相同。
假设乡琵琶与唐琵琶一样都是从我国传入的,那么按照《三国史记》上的记载,应是在我国的唐朝时期传入的。那么为什么到后来朝鲜半岛会视其为本土乐器?
笔者认为这与我国五弦琵琶到宋代就基本消亡有关,唐朝时期向朝鲜半岛传入音乐多数都与佛教有关,因此琵琶类乐器作为与当时佛教音乐相关乐器被一起传入朝鲜半岛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任何乐器到了陌生的国度都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进行磨合与推广,最终达到全民普及。乡琵琶的广泛运用就是从高丽时期开始的,也正是我国的宋代。宋代时期因为政治原因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向朝鲜半岛赠乐器事件。睿宗九年六月时,宋徽宗向当时的高丽赠送了上百件乐器,其中就有“金镀银铎子条结紫羅夹帊紫绢单帊全琵琶四面”⑤这里的琵琶显然是四弦曲项琵琶。因为此时的五弦直项琵琶已经被四弦曲项琵琶替代,而四弦曲项琵琶也从唐朝时期的没有品只有筑,发展成为了多品多筑,可指弹竖抱演奏的非常成熟的乐器。对于朝鲜半岛来说当五弦直项琵琶普及后发现邻国并没有此种乐器,又不知何人所造,再加之其经过了朝鲜半岛长时间的音乐熏染已经成为乡乐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乐器,最终形成了乡琵琶。因此被朝鲜半岛视为本土乐器也是合情合理的。
反之,如果乡琵琶不是由我国传入或者说不是由我国五弦直项琵琶演变的,而是朝鲜半岛人民自己创造的固有的乐器。那么笔者反而觉得可信服的依据少之又少,如果乡琵琶是其固有的乐器,为什么出现的时间既不是比这再早一个时代的三国时期,也不是再向后晚一个时代的高丽,而偏偏是新罗时期也就是我国五弦直项琵琶最鼎盛的唐朝时期,未免也太过于巧合。
笔者认为,即便没有可靠的依据可以证明朝鲜半岛的乡琵琶就是我国唐代时期的五弦直项琵琶,但二者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注释:
①《三国史记·乐志》卷32.
②《三国史记·乐志》卷32.
③《乐学轨范》乡部乐器图说 乡琵琶篇.
④郑花顺 徐海准《关于<乐学轨范>记载的唐琵琶制度研究》 韩国音乐史学报 第38集(2007年6月)第223-251页.
⑤《高丽史》卷70-28.
作者简介:宋旭彤(1990—),女,汉族,籍贯:黑龙江,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民族音乐与教育研究。
【关键词】朝鮮半岛;乡琵琶来源
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韩国与当今的朝鲜始终是一个整体被称为朝鲜半岛。从朝鲜半岛的三国时期(公元2世纪)起,朝鲜半岛就与我国在文化、经济,政治上陆续有了往来。因此两国的音乐发展也是彼此传播彼此影响的。这种影响也体现在了琵琶这件乐器上。
朝鲜半岛的琵琶分为两类,一种是由中国传入的唐琵琶,另一种是被朝鲜半岛视为本土乐器的乡琵琶。“唐”与“乡”是朝鲜半岛古代音乐中的两个体系,非别代表从中国传来的音乐,和朝鲜半岛本土的音乐。在琵琶前面分别加上“唐”和“乡”两个字也就将这两种琵琶的音乐风格区别开来了。
关于唐琵琶的来源问题相对明确,无论从形制上来看还是从朝鲜半岛的古代书籍上的记载来看,唐琵琶就是我国的四弦曲项琵琶。
但是对于乡琵琶的来源问题就相对模糊了一点,朝鲜半岛的《三国史记》是其现存的最古老的史书,在其乐志32卷中就有对乡琵琶与唐琵琶最早的描述:
“乡琵琶与唐制度大同而小异。亦始于新罗,但不知何人所造”①说的是乡琵琶的形制与唐琵琶非常相似,都是在新罗时期出现的,但是不知道是什么人创造的,这显然给予了乡琵琶一种神秘的色彩。同样《三国史记》中也记载了新罗乐有三竹、三弦、拍板,大鼓等乐器,而这其中的三弦指的就是玄琴、伽倻琴和乡琵琶。②所表现的音乐也多数都是朝鲜半岛本土的乡乐。
虽然乡琵琶被归为了本土乡乐体系中的乐器,但是它有没有可能最初也是与唐琵琶一样都是由中国唐朝时期传入的?
首先我们可以来看一下乡琵琶的形制,在朝鲜半岛李氏王朝时编撰的《乐学轨范》③中将乡琵琶的形制明确的画了出来,其为五弦、直项,共十品的琵琶 。
那么朝鲜半岛的乡琵琶与我国的五弦直项琵琶是否有关系,单从目前古代书籍上面的记载上并没有可靠的依据,日本正仓院里保存了一件世界上唯一的唐代螺钿紫檀五弦直项琵琶,我们可以将其与朝鲜半岛的乡琵琶作一下简单的比较。
单从外形上来看,琴轴的分配都是琴头右侧为三个,琴头左侧为两个。唐代五弦直项琵琶共有四筑,无品。而朝鲜半岛的乡琵琶则有十品。这种差距可以理解为两种乐器并不是在同一时代产生出的乐器,所以对于琵琶的筑与品的问题不一致也是正常的。另外唐代五弦直项琵琶制作工艺精细,腹面杆拨处还贴以玳瑁薄片。在这一点上,乡琵琶在琴身的面板上也贴有玳瑁膜。
唐代五弦琵琶全长108.5厘米,腹宽31厘米,按照韩国学者朴兴秀推测的“营造尺”1尺等于30.37cm的结论计算④,乡琵琶全长为101.12厘米,腹板宽度29.43。也就是说两种琵琶从大小体型上来讲基本相同。
假设乡琵琶与唐琵琶一样都是从我国传入的,那么按照《三国史记》上的记载,应是在我国的唐朝时期传入的。那么为什么到后来朝鲜半岛会视其为本土乐器?
笔者认为这与我国五弦琵琶到宋代就基本消亡有关,唐朝时期向朝鲜半岛传入音乐多数都与佛教有关,因此琵琶类乐器作为与当时佛教音乐相关乐器被一起传入朝鲜半岛是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任何乐器到了陌生的国度都要经过很长的时间进行磨合与推广,最终达到全民普及。乡琵琶的广泛运用就是从高丽时期开始的,也正是我国的宋代。宋代时期因为政治原因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向朝鲜半岛赠乐器事件。睿宗九年六月时,宋徽宗向当时的高丽赠送了上百件乐器,其中就有“金镀银铎子条结紫羅夹帊紫绢单帊全琵琶四面”⑤这里的琵琶显然是四弦曲项琵琶。因为此时的五弦直项琵琶已经被四弦曲项琵琶替代,而四弦曲项琵琶也从唐朝时期的没有品只有筑,发展成为了多品多筑,可指弹竖抱演奏的非常成熟的乐器。对于朝鲜半岛来说当五弦直项琵琶普及后发现邻国并没有此种乐器,又不知何人所造,再加之其经过了朝鲜半岛长时间的音乐熏染已经成为乡乐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乐器,最终形成了乡琵琶。因此被朝鲜半岛视为本土乐器也是合情合理的。
反之,如果乡琵琶不是由我国传入或者说不是由我国五弦直项琵琶演变的,而是朝鲜半岛人民自己创造的固有的乐器。那么笔者反而觉得可信服的依据少之又少,如果乡琵琶是其固有的乐器,为什么出现的时间既不是比这再早一个时代的三国时期,也不是再向后晚一个时代的高丽,而偏偏是新罗时期也就是我国五弦直项琵琶最鼎盛的唐朝时期,未免也太过于巧合。
笔者认为,即便没有可靠的依据可以证明朝鲜半岛的乡琵琶就是我国唐代时期的五弦直项琵琶,但二者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注释:
①《三国史记·乐志》卷32.
②《三国史记·乐志》卷32.
③《乐学轨范》乡部乐器图说 乡琵琶篇.
④郑花顺 徐海准《关于<乐学轨范>记载的唐琵琶制度研究》 韩国音乐史学报 第38集(2007年6月)第223-251页.
⑤《高丽史》卷70-28.
作者简介:宋旭彤(1990—),女,汉族,籍贯:黑龙江,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民族音乐与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