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改革路漫漫,有效课堂模式多。本文作者理论联系实际,从把握提问梯度、注重内化引导、注重开放提问和连续追问四个方面阐述了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关键词】梯度;内化;开放;追问
长江后浪推前浪,新课改革路宽广,课堂提问讲艺术,群策群力好风光。在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性原动力,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闸门钥匙,是构建师生互动氛围的桥梁。因此,科学的课堂上的提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笔者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并理论联系实际,在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捷径。
一、把握提问梯度,按部就班的让学生学有所获
高效的课堂提问是渗透在整个课堂的主线,指引着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新知识,感悟新技能。因此,教师首先要精心备课,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或需要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地方都要胸有成竹,一定要根据由浅入深、有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来设置相应的课堂提问。譬如,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对解“求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这一习题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但是不少“中下等”学生还是感到一筹莫展的。为此,我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引导:①同时展示三个二次函数,要求学生求出各自的图象与轴的交点坐标;②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和不存在交点的现象;③试问怎样的二次函数图象与轴有交点呢?在这如此的引导下,学生能由浅入深的去分析、探讨,大部分同学采取直观分析法,总结出“当Δ>0 时,与轴有两个相交点;当Δ=0 时,与轴有一个相交点;当Δ<0 时,与轴无交点”。此时,我再进行适度点拨,以确保更多的学生能真正理解解题方法。
二、强化内化引导,突显学生积极探究的主体地位
教师提出一个普通的问题容易,但要提出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则比较难,即:一定要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达到以疑促思、以思促学的宗旨。因此,教师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更深层次的内化和引导,适当提出一些创造性问题,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譬如,我在执教“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设计了如下问题:①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几度?②假如两个三角形能拼成四边形,那么能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吗?③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否都可以“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来求值呢?④X边形的内角和是否也适应上述的解题途径?⑤你是否还有其他更佳的解题方法?学生通过以上问题分析,一般能抓住求证的关键,寻找到解证的方法。类似循序渐进的提问、引导,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考,而且也进一步明确了“内化”的思维方法,夯实了学生的数学求证基础。
再如,在利用函数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时,学生一般能对方程x2=x+3内化为x2-x-3=0,并画出函数y= x2-x-3的图象,最后观察它与x轴的交点得出方程的解。我针对此现象,就设问:“这样的画图象方法方便吗?是否可以将它看成y=x2和y=x+3两个函数图象交点的横坐标?是否还有其它的变化方法?”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我鼓励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当解决了上述问题后,我继续提问:“x =x2+3的方程到底有几个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解题的思路得到拓宽,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注重开放提问,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自主探究知识是学生内心感受的过程,针对一道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都要经历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为了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尽量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促使学生逐步形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彰显学生的个性特征,让他们切身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譬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时就设计如下问题:“一天上午,黄老师的女儿从幼儿园放学来到办公室,看到陈老师办公桌上有一张平行四边形小纸片,就开心的挥笔画画,画了片刻,不慎被撕去了一个角,巧合的刚好从A,C 两个顶点撕开,你能否帮她补全完整的平行四边形吗?并请你说说补图的理论依据。”各学习小组立即投入到积极的分析、讨论之中,许多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进行补图,但具体方法百花齐放,这样的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的放矢的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审视问题,营造了开放的问题空间,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瞄准最佳时机,在连续追问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始终渗透在其中,有时候教师只有通过连续追问,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的实质,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步提升。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一般应该紧随着再问学生“为什么?”如此的追问,有利于学生扭转盲目猜题等不良习惯,尤其对概念的正误判别和解答选择题时更应如此。当学生要解决一个特殊形式的问题时,还可以通过变式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中得出解题的套路,总结出科学的结论。
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复习《相似三角形》时,先通过多媒体展示题目:如图,直角梯形ABCD,AD//BC,∠A=90°,∠B=90°,∠DEC=90°,试说明AD,AE,BE,BC之间的关系。由于学生对这个图形很熟悉,他们很快找到四条线段的关系。此时我设问:“若把这个图中的三个90度改成60度,这四条线段有和关系?”学生尝试着用第一步中找相等角的方法,证得△ADE与△BEC相似,于是得到四条线段成比例的关系。接着我又追问:“假如把60度改成130度,是否也有一样的结论呢?”学生思考片刻,立即得出肯定的回答。我再追问:“现在你有何新发现呢?”最终他们得出结论:当∠DAE=∠DEC=∠EBC时,AD、AE、BE、BC都是成比例的。通过类似变式追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求证方法,教学效果显著。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之路还很漫长,但愿有志于奉献党的教育事业的园丁们解放思想,着眼未来,为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苑中学)
【关键词】梯度;内化;开放;追问
长江后浪推前浪,新课改革路宽广,课堂提问讲艺术,群策群力好风光。在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性原动力,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闸门钥匙,是构建师生互动氛围的桥梁。因此,科学的课堂上的提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笔者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并理论联系实际,在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中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捷径。
一、把握提问梯度,按部就班的让学生学有所获
高效的课堂提问是渗透在整个课堂的主线,指引着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新知识,感悟新技能。因此,教师首先要精心备课,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或需要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地方都要胸有成竹,一定要根据由浅入深、有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来设置相应的课堂提问。譬如,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对解“求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这一习题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但是不少“中下等”学生还是感到一筹莫展的。为此,我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引导:①同时展示三个二次函数,要求学生求出各自的图象与轴的交点坐标;②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和不存在交点的现象;③试问怎样的二次函数图象与轴有交点呢?在这如此的引导下,学生能由浅入深的去分析、探讨,大部分同学采取直观分析法,总结出“当Δ>0 时,与轴有两个相交点;当Δ=0 时,与轴有一个相交点;当Δ<0 时,与轴无交点”。此时,我再进行适度点拨,以确保更多的学生能真正理解解题方法。
二、强化内化引导,突显学生积极探究的主体地位
教师提出一个普通的问题容易,但要提出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则比较难,即:一定要针对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达到以疑促思、以思促学的宗旨。因此,教师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更深层次的内化和引导,适当提出一些创造性问题,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譬如,我在执教“多边形的内角和”时,设计了如下问题:①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几度?②假如两个三角形能拼成四边形,那么能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吗?③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否都可以“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来求值呢?④X边形的内角和是否也适应上述的解题途径?⑤你是否还有其他更佳的解题方法?学生通过以上问题分析,一般能抓住求证的关键,寻找到解证的方法。类似循序渐进的提问、引导,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思考,而且也进一步明确了“内化”的思维方法,夯实了学生的数学求证基础。
再如,在利用函数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时,学生一般能对方程x2=x+3内化为x2-x-3=0,并画出函数y= x2-x-3的图象,最后观察它与x轴的交点得出方程的解。我针对此现象,就设问:“这样的画图象方法方便吗?是否可以将它看成y=x2和y=x+3两个函数图象交点的横坐标?是否还有其它的变化方法?”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我鼓励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当解决了上述问题后,我继续提问:“x =x2+3的方程到底有几个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解题的思路得到拓宽,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注重开放提问,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自主探究知识是学生内心感受的过程,针对一道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都要经历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为了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应尽量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促使学生逐步形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彰显学生的个性特征,让他们切身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譬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时就设计如下问题:“一天上午,黄老师的女儿从幼儿园放学来到办公室,看到陈老师办公桌上有一张平行四边形小纸片,就开心的挥笔画画,画了片刻,不慎被撕去了一个角,巧合的刚好从A,C 两个顶点撕开,你能否帮她补全完整的平行四边形吗?并请你说说补图的理论依据。”各学习小组立即投入到积极的分析、讨论之中,许多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进行补图,但具体方法百花齐放,这样的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的放矢的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审视问题,营造了开放的问题空间,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瞄准最佳时机,在连续追问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始终渗透在其中,有时候教师只有通过连续追问,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的实质,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步提升。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一般应该紧随着再问学生“为什么?”如此的追问,有利于学生扭转盲目猜题等不良习惯,尤其对概念的正误判别和解答选择题时更应如此。当学生要解决一个特殊形式的问题时,还可以通过变式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中得出解题的套路,总结出科学的结论。
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复习《相似三角形》时,先通过多媒体展示题目:如图,直角梯形ABCD,AD//BC,∠A=90°,∠B=90°,∠DEC=90°,试说明AD,AE,BE,BC之间的关系。由于学生对这个图形很熟悉,他们很快找到四条线段的关系。此时我设问:“若把这个图中的三个90度改成60度,这四条线段有和关系?”学生尝试着用第一步中找相等角的方法,证得△ADE与△BEC相似,于是得到四条线段成比例的关系。接着我又追问:“假如把60度改成130度,是否也有一样的结论呢?”学生思考片刻,立即得出肯定的回答。我再追问:“现在你有何新发现呢?”最终他们得出结论:当∠DAE=∠DEC=∠EBC时,AD、AE、BE、BC都是成比例的。通过类似变式追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求证方法,教学效果显著。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之路还很漫长,但愿有志于奉献党的教育事业的园丁们解放思想,着眼未来,为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