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野令”真能管住国人的嘴吗?

来源 :人生与伴侣·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hua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万众期待中,最严“禁野令”来得很快。
   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
   被贴上“禁令”标签的野生动物,不仅包括大众普遍认知中被捕猎的陆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饲养的亦未能逃脱。
   急于与“野味”划清界限的省市,也迅速响应。最先被顶上热搜的是疫情中心湖北。自3月5日起,湖北全面禁止食用所有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并将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
   更早些时候,3月2日,《广州市禁止滥食野生动物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征求意见。2月25日,《深圳经济特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列出详尽禁食“黑名单”,人工繁育、饲养的龟、甲鱼等野生动物亦被排除在可食用动物范围之外,引发诸多争议。
   广东人经常被调侃“站在食物链顶端”,并素来以爱好野味闻名。两座广东一线城市快速出击,似乎折射出这个野生动物食用大省的艰难处境。
   令人记忆犹新的是,17年前,作为SARS爆发源头,广东就曾不得不面对如何对待野味的课题。尽管迅速出台的《广东省爱国卫生工作条例》特别提及“摒弃吃野生动物的习俗”;但在各大酒楼餐馆,它们继续成为广东人饭桌上的美食……
   戒掉野味为什么这么难?广东可以说是最典型的“观察样本”。而现在,我们不得不再次推倒重来。
   广东人爱吃野味,是大多数人对岭南地区及其文化的固有印象。
   历朝历代典籍和民间记录中,对广东食野的传统多有所记载。汉代《淮南子》记载,“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广东人对蛇的喜爱溢于言表;唐代《岭表录异》指出,“南中昼夜飞鸣,与鸟鹊无异,岭南人罗取生吃之”,将广东食客的食谱扩充至鹦鹉、猫头鹰等鸟类。
   韩愈流放潮州时,曾写下《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他在诗中列举了蒲鱼、蛤、蚝、鳖等多种野味,令其“莫不可叹惊”。作为外地人,他难以适应野味的“腥臊”,只得“开笼听其去”。
   南宋周去非编写的《岭外代答》中,广东人俨然是对任何美味都来者不拒的老饕。“深广及溪峒人,不问鸟兽虫蛇,无不食之。”大千世界,只要是能吃的,无不被用来满足广东人的口腹之欲。
   有人找到1980年代公开出版的粤菜菜谱与广东美食指南,其中的食材不仅有蛇、鹤,还有水獭、松鼠、猴子与猫。光怪陆离不必多说,广东对野味的追求似乎还有向“没有最怪、只有更怪”的方向发展,比如,典型的广东名菜“龙虎斗”,在19世纪数十年间就从黄鳝煲田鸡变成蛇煲猫或蛇煲果子狸。
   爱吃野味的当然不止广东人。与广东一省之隔的云南,各类花草菌蕈没少摆上餐桌。两地相似之处在于,均为古代边远地区。在耕种畜牧业尚不发达时,人们不得不寻找野味来填补物质需求。各类野生动物还能够成为家畜不足地区的蛋白质替代来源,供人们劳作所需。
   但曾经的无奈之举,却逐渐变成争相追捧的风潮。有报道指出,20世纪90年代,在食蛇之风盛行的广州,每天能吃20吨以上的蛇,“吃蛇一条街上,没有吃不到的毒蛇”。这股风潮甚至影响了后来的湖南、上海和江浙,到2000年前后,上海2万家餐厅,80%都供应着包括蛇在内的野味。
   有人发现,随着广东近代经济不断发展,野味开始被赋予区分阶层、彰显品位的作用。
   比如,当地流传一种说法,咸竹蜂煲瘦肉或雪梨可治咽喉痛,但咸竹蜂并不见于《本草纲目》等传统医术,其疗效在清代才被“发明”出来。而后,穿山甲、娃娃鱼等野生动物被证实既难以料理,又难以食用,比起美食的享受,他们带来的更多是“身份的象征”。
   廣东省林业局曾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广州半数以上居民吃过野生动物。究其原因,45.4%的人认为可以补充“营养”,37%是出于好奇,12%则是为了显富。
   对野味的喜爱,成为后来广东乃至全国的“梦魇”。
   2003年,SARS从广东爆发并蔓延至全国,在全国感染超过5000名患者,并导致349例死亡。公开报道显示,SARS首例病例是2002年11月发病的一名佛山村干部,“发病前吃过蛇”。而更广为人知的首例报告病例,则是同年12月出现症状的深圳一家餐馆的野味厨师。
   此前,多方研究表明,果子狸是SARS病毒中间宿主。2003年末2004年初,SARS再次在广东出现,一场果子狸“清剿”行动,对结束疫情起了关键作用。
   之前,野生动物贩卖为广东提供了大量经济收入。据报道,在SARS之前,深圳经营的野生动物餐饮场所有800余家,每年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深圳销售的野生动物有近800吨,其中仅蛇类最高日消耗量就达到10吨以上。
   而在广州,新源、东宝、南金、槎头四个野味市场使白云区周边成为最大的野味集散地,仅新源市场每天交易额就达190万元,年营业额7亿~8亿元。从野味供应方面看,广东市场在十年内增加“至少五至六倍”。其背后,是遍布广东全省的1300多家野生动物养殖场。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关停野味市场同时,当地并没有完全放弃野味销售。
   2003年,当时的国家林业局等12部委发布《关于适应形势需要做好严禁违法猎捕和经营陆生野生动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上报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陆生野生动物物种,准许其从事经营利用性驯养繁殖。一个月后,广东上报40种陆生野生动物物种,对比此后林业局公布的54种陆生野生动物名单,占比颇大。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人人喊打”的果子狸,也包含在内。
   这为新一轮野生动物养殖埋下伏笔。2011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雷光英等人,对当时上报的鳖(注: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甲鱼)养殖进行统计梳理发现,广东鳖产量从2001年近2.2万吨提升到2009年3.6万吨,销售对象从珠三角地区延伸到全国各地。    SARS“警示效应”不过两年。据雷光英等人调查,在2004、2005两年市场低迷后,2006年初鳖的行情开始恢复。2007年底到2008年初,鳖养殖户“获得了量价双丰收”。
   野味餐厅和交易市场也开始“死灰复燃”。有媒体调查发现,尽管曾风光一时的槎头野生动物市场已不复存在,但在其周围形成一个地下交易市场。凌晨变成野生动物卖家的活动时间,趁着夜幕,大量野生动物从这里流入各个餐厅。
   2007年,当地媒体写道:“只用三四年的时间,这些人就忘了SARS肆虐时期的满街萧瑟,忘了‘全民口罩’的恐慌,忘了‘全面禁口’的谨慎,更忘了人类SARS冠状病毒动物源性的主凶就是果子狸,只剩下‘吃了保证没事,不吃反而有事’的大无畏。”
   而原本未进入“白名單”的蛇,最终也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得到养殖许可。2012年,广东对此前《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进行修编,在“经营利用管理”部分中,再无“白名单”一说,仅“禁止非法加工、食用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
   广东也曾对禁止野生动物食用出台过相关文件。2003年,《广东省爱国卫生工作条例》要求“摒弃吃野生动物的习俗,不吃受法律法规保护、容易传播疾病或者未经检疫的野生动物”。同年,深圳发布的《深圳经济特区禁止食用野生动物若干规定》,明确禁止食用包括蛇在内的野生动物。
   2012年,《广东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迎来修订。但与其他省份类似,“保护”变相成为“利用”,禁令反而为野生动物销售和食用提供了可乘之机。
   对于养殖野生动物,坊间一直存在两种声音——
   支持者自然为广大食客以及背后的整条利益链撑腰;
   反对者则认为,在“许可证”背后,食用的野生动物难以追溯源头,其中很有可能包含大量猎捕的野生动物。
   野生动植物保护专家蔡宪文此前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技术含量要求高,但从野外直接获得野生动物却比较简单,这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今年1月底开始,一场配合疫情的清剿活动在广东展开。
   广东森林公安机关通报结果显示,整治市场、酒楼饭店等经营17523个次,立案74起(刑事案件14起、行政案件60起),仅收缴的野生动物就达到4390头/只。
   来源不明问题还带来一条延伸至国外的产业链。据广东自然资源厅官方平台报道,近几年,广东打击多起野生动物走私案,大量穿山甲冻体、鳞片从东南亚运往广东。
   但反过来,禁令也让大量以养殖野生动物为生的农户面临难题。有数据显示,广东目前有龟鳖类养殖场点9万个,从业人员34万人,现行总产值近千亿元。仅中华鳖一个物种,广东一省2019年产量就达6.3万吨,带动从业人员超过1.1万人,年产值超过36亿元。
   有农户烦恼,新投入的鳖苗要等几个月后才有产出,鳖的养殖环境并不适合鱼虾,禁令之后,投入的鳖苗、厂房、硬件全部都付之东流,其造成的大量损失恐怕难以承担。
   对于“一刀切”的担忧,3月4日,农业农村部已发出紧急通知,乌龟、中华鳖、牛蛙不在禁食范围。
   但在那之前,食客已经率先感受到禁令带来的“冰冷”。早在2月4日,在大众点评上,以“蛇”为关键字搜索,荔城、榕记这些老店名店已经杳无踪迹。
   这几天,一篇名为《野味帝国》的文章热传,其中全方位展现了中国“野味”产业链,从广西云开大山里的“猎人”、在广州迷上吃野味的女白领,到用1500平方米巨型网捕鸟、用高毒农药呋喃丹毒杀野鸡……堪称“触目惊心”。
   文章末尾,一位网友留言:“执法束手束脚,盗猎猖獗嚣张,食客络绎不绝,太难了。希望这次禁食野生动物,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其他文献
父母跟着我搬家到城市已久,我总有时间过得太快的错觉。匆匆忙忙,我去了很多地方,给很多大学做讲座,出很多书,见很多人,怎么匆匆忙忙又要过年了?好几年懒得折腾,年夜饭都是自助餐或在酒楼解决的。我问爸妈,今年想吃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意兴阑珊,现在丰衣足食,不缺吃,吃什么都没胃口。鸡鸭鱼肉、海鲜、进口水果和零食,平时吃得太多,腻味。   我母亲说:“今年我们吃自己种的小白菜。”我难以置信,在哪里种
人们都说钢铁战士是那种英勇无畏,所向无敌,临危不惧的勇士。可我要说的是一位平凡的母亲——我的妈妈,她在我心中也是一位真正的勇士。她有着中国老一辈人所具有的勤劳、俭朴、坚强不屈的性格。也有着东方女性所具有的寬容慈善、含蓄淳朴的美德。我把我妈说成一位勇士一点也不为过,她有着超乎寻常的坚韧毅力和持久耐力。有着现在许多年轻人不具有的吃苦耐劳、不怕苦,不怕累的顽强品格。   早几天天气温度骤降,寒气逼人。
七夕节是近年来复活的传统节日,因为它被赋予了“中国情人节”的全新含义。其实,七夕节的真正含义是“女儿节”,七夕夜的“乞巧”“拜织女”仪式是拒绝男性参与的,当然也就谈不上情侣约会了。而且,七夕节成为中国情人节,是2月14日西方情人节在国内流行后,是很近的事。   有趣的是,七夕节作为中国情人节“不正宗”被广泛传播后,更接近情人节含义的两个传统节日也逐渐以“中国情人节”的“身份”活跃起来。一个是农历
若不是因为最近搬家,无论如何我也想不起来这些来自20世纪的家信。其实那是大约20年前我在大学读书时,家里写给我的信件。感觉它远得已有一个世纪那么长,长得让人有些恍惚,近乎不真实;可当我重新读起这些书信,从前的一切又逐渐清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我出生成长在哈尔滨,这是一个美好的城市,至今我也这样认为。这里的人们喜欢谈论生活,尤其喜欢谈论自己遥不可及的事情,甚至是高于生活的形而上的问题。尽管这
睡眠之于人,犹如食物之于人同等重要。但是对于具体的个人,睡眠既有一定的共性,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就睡眠的共性而言,科学研究再次证明,缺觉肯定不行,但是睡多了也不行,过犹不及。   美国多所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针对睡眠的大型研究,通过对近五十万人的最新睡眠调查显示,即使不吸烟,经常锻炼,也没有心血管疾病的遗传易感性,睡眠不足或睡眠过多也会增加一个人患心脏病的风险。这一结果发表在2019年9月2日
长期以来,美国华裔都面临着“竹子天花板”(注:指亚裔在美国职场中存在的一种无形的升职障碍)的桎梏,并受困于缺乏政治参与热情的刻板印象,而当下,或许改变正在发生。越来越多的华裔,特别是年轻一代认识到,公民参与既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必要。   在11月3日大选投票日后,记者采访了三位美籍华裔,他们职业不同,所处的人生阶段也不同,他们有的支持拜登,有的连续两届都把选票投给了特朗普,他们身上有特殊性,也
1.面包的挑选   挑选面包一定要选择手感较硬的、味道较淡的、口较粗的,这类面包油脂含量一般较低,含有大量膳食纤维,有利于肠道蠕动和消化吸收,食物纤维也会抑制身体中糖分及脂肪的吸收,防止肥胖。相反,夹馅面包软甜可口,但热量、油脂量都偏高,而一个硬面包圈的热量与一份同等重量排骨的热量是相同的,如果想减肥的朋友还是少尝试的好。   因此,面包中还是主推全麦面包,因为它其中含有铁、维生素B、维生素E
01   說到端午节的传说,人们最为熟悉的大概一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二是白娘子端午节饮了雄黄酒现出原形。   蛇精传说最早是《博异志》中《李黄》所述唐代传奇故事,后来收录在宋代人编纂的《太平广记》里:   富家子李黄,乘暇于长安东市遇一孀居之白衣女郎,绰约有绝代之色。李相随入宅,由白衣女郎之姨——青衣老女郎撮合,极尽欢爱,一住三日。李归家,即觉身重头旋,不得不卧床养息,而身子
2018年9月18日下午,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建七局杯砌筑工决赛在河南郑州举行。  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蔡振华、河南省副省长霍金花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这是蔡振华首次以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的身份公开亮相。  早在9月4日,《扬子晚报》刊载“蔡振华离开体育总局,刘国梁会重归乒坛吗”一文,称蔡振华的新职务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8月已前往新单位报到。蔡振华并未回应
这或许是李湘少有的尴尬时刻。  最近,她在淘宝直播间开始了新一轮带货,面对162萬观众口吐莲花、卖力宣传,结果“战绩”不佳:某品牌奶粉,最后只卖出去77罐;某品牌貂毛外套,直播前销量为26,直播结束后销量依然是26。  作为湖南台前主持“一姐”、娱乐圈著名贵妇,李湘没经历过这样的“滑铁卢”——在线卖貂,百万观看,竟然一件都没卖出去。  这场面想想都让人“窒息”。  最心塞的人莫过于花钱请她带货的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