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但学生的科学探究又不同于科学家的探究,学生还不具备探究经验和手段,学生需要不断鼓励和矫正探究的方向和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教师的有效指导。
关键词:科学课; 有效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73-001
下面以《机械摆钟》这一课的教学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引导猜测,注重学生思维培养
《科学课程标准》建议我们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在实际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在实验前的猜测,这是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延续,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机械摆钟》这一课时,我在学生观察测量了老师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后,让学生自己也做了一个摆,接下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测量自己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此时我引导学生猜测:“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摆都做好了,那你们的摆每分钟会摆多少次呢?是不是也和沈老师的摆一样每分钟摆60次呢?谁来估计一下你们的摆每分钟会摆多少次?”这样的实验前的猜测,既能避免学生主观的认为自己的摆也会和老师的摆一样每分钟会摆60次,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可能和老师的摆是不同的,那为什么会不同呢?可能和什么原因有关呢?”引发的一系列的思维的冲突,都将有利于学生后续的研究。
在学生测量完了自己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在测量的时候,你仔细观察你们小组的摆了吗?你有什么发现?”将学生的发现再串联成下一个实验前猜测的引入:“摆的幅度变小了,摆的速度变慢了,那么这个摆前一段时间与后一段时间,比如前10秒钟与后10秒钟,它的摆动次数会发生变化吗?”学生又将经历一次思维的冲突,在乐中求索。
二、讲究方法,铺设学生探究梯度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教学时教师也要为学生搭个台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去探究实验。有时就需要教师按照有梯度、循序渐进地原则对教材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认知需求。
在《机械摆钟》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安排了一个书上没有的环节,也就是在课始让全班同学一起测量老师的摆每分钟摆动多少次后,再安排学生“测量自己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这一实验的安排,学生不管是在起摆、数摆还是控制摆上,都有了一个很好的熟悉与锻炼的机会,为下一个实验降低了操作上的难度,同时在实验中也很好的得出了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接着再让他们完成教科书上安排的实验“测量摆每隔10秒钟摆动的次数”,虽然这个实验在操作上有很大的难度,但由于有了前一个实验的铺垫,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实验,显得井然有序,愉快而有效率。并且得出了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次数也是相同的,从而揭示了摆具有等时性的原理。
三、关注细节,给予学生到位指导
在科学探究中有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的探究实验乱成一团,小组不知如何分工,探究毫无进展,这主要原因还是归结在教师在实验前没有给予学生到位的指导,没有抓住一些细节去“做文章”。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米饭时,对每一包米都进行精确控制,包括米的种类、米的总粒数和每一种米的数量等,他都了然于胸,这种关注细节的精神让我们感动。可见我们科学教师在让学生动手实验前,一定要关注细节,给予学生到位的指导,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地去探究,更大限度地去发展自己的能力。
在《机械摆钟》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测量摆每隔10秒摆动的次数是最难操作、学生也最难搞清楚、最容易出问题的。因此在实验前我先让学生理解那是“每隔10秒测量一次,并且中间是不停的,需要连续数数,起摆也只要一次就行了。”在此基础上还让学生讨论“四个人怎样分工合作才比较好?”最后经过讨论一致得出这样的分工是最好的:“一个同学看时钟计时,两个同学数数(轮流数),一个同学记录。”然后我又大屏幕出示了实验操作的提示。这些问题的提示和讨论,大大降低了操作上的难度,使得学生的实验更具有目的性及可操作性,实验也更有效了。
四、充分交流,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科学课学生实验探究后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科学课程标准》把“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作为科学探究的一条课程分目标,可见在科学实验探究后的交流是多么的重要。然而纵观目前的科学教育,浮躁的东西仍很多,往往教师有时为了追求教学的所谓“效率”,让学生充分探究后,又碍于时间关系,交流却草草收场;有的老师虽然组织了学生进行交流,然而只是追求所谓的结果,却忽视了交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師在教学中做好调控,有效指导学生在实验探究后进行充分的交流,让交流成为师生、生生间交往的纽带,成为学生深入学习科学的桥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机械摆钟》的教学,两次实验后的交流,我都安排了充足的时间,包括对每组学生实验所测得的数据都让他们进行汇报,并及时汇总在总表中,然后让学生充分交流你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对于数据出入比较大的小组,我及时抓住生成,让他们说说实验中出现的情况,可能造成的原因,甚至我还当场让他们到前面来再测一次,在全班同学的共同监测下,在事实面前,这组同学终于圆满的完成了他们的实验。这是对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的一次再教育,这是学生科学能力的一次发展。充分的实验探究后的交流研讨,是我们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必将引起我们广大科学教师的重视,这也是发展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
小学科学探究实验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本片段的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讲究指导的方法,重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发展了自身的探究能力,也提升了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课; 有效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73-001
下面以《机械摆钟》这一课的教学来谈谈我的做法。
一、引导猜测,注重学生思维培养
《科学课程标准》建议我们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在实际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生在实验前的猜测,这是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延续,能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在教学《机械摆钟》这一课时,我在学生观察测量了老师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后,让学生自己也做了一个摆,接下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测量自己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此时我引导学生猜测:“老师发现同学们的摆都做好了,那你们的摆每分钟会摆多少次呢?是不是也和沈老师的摆一样每分钟摆60次呢?谁来估计一下你们的摆每分钟会摆多少次?”这样的实验前的猜测,既能避免学生主观的认为自己的摆也会和老师的摆一样每分钟会摆60次,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可能和老师的摆是不同的,那为什么会不同呢?可能和什么原因有关呢?”引发的一系列的思维的冲突,都将有利于学生后续的研究。
在学生测量完了自己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后,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在测量的时候,你仔细观察你们小组的摆了吗?你有什么发现?”将学生的发现再串联成下一个实验前猜测的引入:“摆的幅度变小了,摆的速度变慢了,那么这个摆前一段时间与后一段时间,比如前10秒钟与后10秒钟,它的摆动次数会发生变化吗?”学生又将经历一次思维的冲突,在乐中求索。
二、讲究方法,铺设学生探究梯度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要给学生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教学时教师也要为学生搭个台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去探究实验。有时就需要教师按照有梯度、循序渐进地原则对教材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认知需求。
在《机械摆钟》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先安排了一个书上没有的环节,也就是在课始让全班同学一起测量老师的摆每分钟摆动多少次后,再安排学生“测量自己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这一实验的安排,学生不管是在起摆、数摆还是控制摆上,都有了一个很好的熟悉与锻炼的机会,为下一个实验降低了操作上的难度,同时在实验中也很好的得出了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接着再让他们完成教科书上安排的实验“测量摆每隔10秒钟摆动的次数”,虽然这个实验在操作上有很大的难度,但由于有了前一个实验的铺垫,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实验,显得井然有序,愉快而有效率。并且得出了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次数也是相同的,从而揭示了摆具有等时性的原理。
三、关注细节,给予学生到位指导
在科学探究中有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的探究实验乱成一团,小组不知如何分工,探究毫无进展,这主要原因还是归结在教师在实验前没有给予学生到位的指导,没有抓住一些细节去“做文章”。著名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引导学生观察米饭时,对每一包米都进行精确控制,包括米的种类、米的总粒数和每一种米的数量等,他都了然于胸,这种关注细节的精神让我们感动。可见我们科学教师在让学生动手实验前,一定要关注细节,给予学生到位的指导,才能让学生更有效地去探究,更大限度地去发展自己的能力。
在《机械摆钟》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测量摆每隔10秒摆动的次数是最难操作、学生也最难搞清楚、最容易出问题的。因此在实验前我先让学生理解那是“每隔10秒测量一次,并且中间是不停的,需要连续数数,起摆也只要一次就行了。”在此基础上还让学生讨论“四个人怎样分工合作才比较好?”最后经过讨论一致得出这样的分工是最好的:“一个同学看时钟计时,两个同学数数(轮流数),一个同学记录。”然后我又大屏幕出示了实验操作的提示。这些问题的提示和讨论,大大降低了操作上的难度,使得学生的实验更具有目的性及可操作性,实验也更有效了。
四、充分交流,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科学课学生实验探究后的交流是十分重要的,《科学课程标准》把“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作为科学探究的一条课程分目标,可见在科学实验探究后的交流是多么的重要。然而纵观目前的科学教育,浮躁的东西仍很多,往往教师有时为了追求教学的所谓“效率”,让学生充分探究后,又碍于时间关系,交流却草草收场;有的老师虽然组织了学生进行交流,然而只是追求所谓的结果,却忽视了交流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師在教学中做好调控,有效指导学生在实验探究后进行充分的交流,让交流成为师生、生生间交往的纽带,成为学生深入学习科学的桥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机械摆钟》的教学,两次实验后的交流,我都安排了充足的时间,包括对每组学生实验所测得的数据都让他们进行汇报,并及时汇总在总表中,然后让学生充分交流你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对于数据出入比较大的小组,我及时抓住生成,让他们说说实验中出现的情况,可能造成的原因,甚至我还当场让他们到前面来再测一次,在全班同学的共同监测下,在事实面前,这组同学终于圆满的完成了他们的实验。这是对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的一次再教育,这是学生科学能力的一次发展。充分的实验探究后的交流研讨,是我们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必将引起我们广大科学教师的重视,这也是发展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
小学科学探究实验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本片段的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讲究指导的方法,重视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发展了自身的探究能力,也提升了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