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资能否一劳永逸解决太保寿险偿付能力不足问题?
国内中资寿险公司普遍存在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已经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秘密。7月18日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05年上半年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分析会上,就保险业目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再次强调了这个不稳定因素。
而上半年的市场初步数据也显示,在这个问题上表现最为抢眼的,仍属已被保监会点名的“三兄弟”:中国人寿集团、太平洋寿险公司和新华人寿。这其中,又以太平洋寿险状况最为严重。
从2001年开始,太保寿险开始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偿付能力的缺口自2001—2004年间逐年递增,分别为4.9亿元、72.4亿元、80.15亿元和88亿元,其2004年底时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3%。太平洋寿险公司不仅被保监会列为重点监管的对象,并在去年一度被暂停批设分支机构。
对于近年来在国内寿险市场上迅速飙进前三甲的太平洋寿险落入如此窘境的原因,太平洋寿险公司宣传部叶文青给《商务周刊》的答案是:“从2002年开始,太平洋寿保的业务在快速增加,而注册资金却没有增加,因此才出现了偿付能力不足。而太保集团迟迟不追加资本金的原因,是合资的问题还没有谈妥;一旦合资问题敲定,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很快就可以解决。”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系主任教授王绪瑾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不同意“偿付能力不足”这样的简单定义。他说:“太保寿险业务扩展太快,注册资本金不够多,资本金的追加没有匹配保险业规模的增长,准确来说是成本能力有限。”
对于这家拥有5000个县级以上分支机构的寿险公司来说,目前遭遇的问题可以说是近年来疯狂扩张之后换来的痛苦代价。
1995年,太平洋保险和平安保险采取了完全相反的发展战略,平安大力发展寿险业务,太保则主攻产险。但由于寿险发展快速,平安在总体规模上很快超过了太保。太保的战略决策使其失去了寿险业高速膨胀时期的黄金发展时机。
2002年,太保为了弥补失去的良机,展开了为期三年的大举扩张,当年公司营销人员就达到21.87万人,中介代理网点超过2万个,设立分支机构达到40多个。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的评价是:“现在国内产险市场不断萎缩,而寿险市场则飞速发展,太保寿险的做法显然是要对以前进行追补,期望通过发展寿险业迅速扩大企业规模。”
“花钱砸市场”的战略在2003年初见成效。按寿险保费衡量,2002年时,中国最大的三家寿险公司占有91%的市场份额,而到了2003年,太保寿险已占11%的市场份额,与中国人寿、平安和新华人寿基本四分天下。
“扩大市场占有率,做大规模的手段就是提高佣金,提高手续费。”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评价太保寿险的发展之道,规模效应是柄双刃剑,而仅靠提高佣金和手续费的方法来简单竞争,最后肯定会亏损,而亏损无疑会影响到公司的偿付能力。显然,太保寿险陷入目前的困境与此有很大关系。
与其他寿险公司一样,狭窄的投资渠道给太保寿险带来了亏损的巨大风险。2004年证券基金投资收益率低于8%,而当期基金投资亏损为15%以上,两相比较,各基金持有者仅在这方面的投资亏损就高达47亿元以上,而太平洋保险是9只基金的第一大持有人。
如果按照保监会2003年3月24日颁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计算,太保人寿目前资本金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这还是在未计量将来可能出现的更多亏损的情况下。“我们现在就是督促他们追加资本金。”保监会相关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一位合资保险公司总精算师指出,按照国际惯例,这种情况下监管机构一般应该下令整改,通过限制保费规模,把公司业务规模降低,“首先要看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的额度有多大,然后根据额度大小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找公司的股东注资,增加新的资本金。此外,通过再保险的安排也是一个解决之道。”
今年年初,董事长王国良在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上就表示,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始终抓住几大要素,而首要就是资本金的持续补充。被国际资本市场誉为“总统俱乐部”的美国凯雷投资集团有意与太平洋寿险联姻早为保险业界熟知,然而逾年的谈判过程充满曲折,这种等待将给太保的命运带来更大的未知数。
国内中资寿险公司普遍存在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已经是“地球人都知道”的秘密。7月18日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2005年上半年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分析会上,就保险业目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再次强调了这个不稳定因素。
而上半年的市场初步数据也显示,在这个问题上表现最为抢眼的,仍属已被保监会点名的“三兄弟”:中国人寿集团、太平洋寿险公司和新华人寿。这其中,又以太平洋寿险状况最为严重。
从2001年开始,太保寿险开始出现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偿付能力的缺口自2001—2004年间逐年递增,分别为4.9亿元、72.4亿元、80.15亿元和88亿元,其2004年底时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3%。太平洋寿险公司不仅被保监会列为重点监管的对象,并在去年一度被暂停批设分支机构。
对于近年来在国内寿险市场上迅速飙进前三甲的太平洋寿险落入如此窘境的原因,太平洋寿险公司宣传部叶文青给《商务周刊》的答案是:“从2002年开始,太平洋寿保的业务在快速增加,而注册资金却没有增加,因此才出现了偿付能力不足。而太保集团迟迟不追加资本金的原因,是合资的问题还没有谈妥;一旦合资问题敲定,资本金不足的问题很快就可以解决。”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系主任教授王绪瑾在接受《商务周刊》采访时,不同意“偿付能力不足”这样的简单定义。他说:“太保寿险业务扩展太快,注册资本金不够多,资本金的追加没有匹配保险业规模的增长,准确来说是成本能力有限。”
对于这家拥有5000个县级以上分支机构的寿险公司来说,目前遭遇的问题可以说是近年来疯狂扩张之后换来的痛苦代价。
1995年,太平洋保险和平安保险采取了完全相反的发展战略,平安大力发展寿险业务,太保则主攻产险。但由于寿险发展快速,平安在总体规模上很快超过了太保。太保的战略决策使其失去了寿险业高速膨胀时期的黄金发展时机。
2002年,太保为了弥补失去的良机,展开了为期三年的大举扩张,当年公司营销人员就达到21.87万人,中介代理网点超过2万个,设立分支机构达到40多个。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的评价是:“现在国内产险市场不断萎缩,而寿险市场则飞速发展,太保寿险的做法显然是要对以前进行追补,期望通过发展寿险业迅速扩大企业规模。”
“花钱砸市场”的战略在2003年初见成效。按寿险保费衡量,2002年时,中国最大的三家寿险公司占有91%的市场份额,而到了2003年,太保寿险已占11%的市场份额,与中国人寿、平安和新华人寿基本四分天下。
“扩大市场占有率,做大规模的手段就是提高佣金,提高手续费。”一位业内人士这样评价太保寿险的发展之道,规模效应是柄双刃剑,而仅靠提高佣金和手续费的方法来简单竞争,最后肯定会亏损,而亏损无疑会影响到公司的偿付能力。显然,太保寿险陷入目前的困境与此有很大关系。
与其他寿险公司一样,狭窄的投资渠道给太保寿险带来了亏损的巨大风险。2004年证券基金投资收益率低于8%,而当期基金投资亏损为15%以上,两相比较,各基金持有者仅在这方面的投资亏损就高达47亿元以上,而太平洋保险是9只基金的第一大持有人。
如果按照保监会2003年3月24日颁布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计算,太保人寿目前资本金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这还是在未计量将来可能出现的更多亏损的情况下。“我们现在就是督促他们追加资本金。”保监会相关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一位合资保险公司总精算师指出,按照国际惯例,这种情况下监管机构一般应该下令整改,通过限制保费规模,把公司业务规模降低,“首先要看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的额度有多大,然后根据额度大小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找公司的股东注资,增加新的资本金。此外,通过再保险的安排也是一个解决之道。”
今年年初,董事长王国良在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度工作会议上就表示,要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始终抓住几大要素,而首要就是资本金的持续补充。被国际资本市场誉为“总统俱乐部”的美国凯雷投资集团有意与太平洋寿险联姻早为保险业界熟知,然而逾年的谈判过程充满曲折,这种等待将给太保的命运带来更大的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