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历史,大多数创业者最重要的成就都产生于青年时代,年轻人始终是引领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力军。因此应该搁置争议、登高望远,站在更高的战略层面审视、思考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创业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眼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创业周,议论又多起来了。有人认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太低,总体上看得不偿失;有人认为大学生能力尚有欠缺,鼓励大学生创业是对大学生个人的不负责任;还有人认为推动大学生创业是政府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
但有个情况大家很少提及: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21世纪全世界将有50%的大学毕业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目前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已高达30%,富有活力的年轻创业者成了这些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成了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工作岗位的提供者和产业创新的主导者。而当今上海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还不到3%。面对差距,笔者认为,看待大学生创业应突破常规思维的窠臼。纵观历史,大多数创业者最重要的成就都产生于青年时代,年轻人始终是引领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力军。因此应该搁置争议、登高望远,站在更高的战略层面审视、思考大学生创业。
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上海的战略要求,实现“四个率先”,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已成时不我待的紧迫任务。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正是上海完成这一紧迫任务的重要战略选择,此举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树立、创新企业的孵化、创新资源的整合、创新机制的建设、创新环境的优化等,都具有长远意义。
首先,培育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生创业的根本价值所在。创新型人才是构成创新型企业的重要主体,也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首要条件。尽管创业路途往往艰辛坎坷,但大学生创业者们在风雨中磨炼,在竞争中成长,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丰富和发展自己。有志兼有“智”的当代大学生选择创业,是锻炼综合能力、提升自我价值、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好途径。
其次,大学生创业可以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据统计,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工业技术创新的50%出自新兴科技型中小企业,重大技术革新中的95%由中小企业完成。处于创业期的科技型企业虽然规模不大,却往往能成为技术进步的先行者、行业发展的助推器。大学生创业者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方面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积极鼓励大学生从事科技创业,既有利于他们自身的事业顺利起步,也有助于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引导面向应用的科研方向。
再次,大学生创业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广泛弘扬。我们看待大学生创业,不但要有面向经济发展的针对性,而且要有面向社会进步的前瞻性。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决定着未来社会主流的精神面貌,大学生创业者们不但是引导产业发展创新的关键力量,也是带动全民进取精神、树立社会创新标杆的优秀榜样。今天积极鼓励、引导大学生创业绝不仅仅是为了短期内的收益,更重要的意义是让一批有才华、有勇气的年轻人站出来,在全社会范围内引领不畏险阻、大胆开拓的先进的时代文化。
大学生创业的健康、持久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合力推动年轻的大学生创业者总难免要面对不小的困难和风险。创业者的一腔热情值得积极鼓励、创业者的实践行动更需理性支持。笔者认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待大学生创业,首先应杜绝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应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为有前途的创业项目提供完善有利的发展条件和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大学生创业要健康、持久地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离不开专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创业平台,离不开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
——以有力的财政支持为大学生创业者插上腾飞的翅膀。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大学生创业成功和新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地方政府划拨专项资金,建立相关基金项目对大学生创业者进行有选择的资助,并通过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进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创业者对于资本的渴求,为优秀创业计划提供孵化、成长的机会。
——完备的平台服务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驰骋的空间。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良好的创业服务机制可以减少创业阻力、降低创业成本,催生更多的创业机会,提升创业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地方政府应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利用行政资源构建完备、高效的大学生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从政策支持、环境保障、资源调配、管理咨询、能力培训、信息传播等各个方面提供全面有力的创业支撑。
——积极的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创业者点燃激情的火种。面对社会上对大学生创业仍然存有的种种争议,教育支持和舆论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方面,学校应改变老观念,主动适应时代要求,注重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在舆论方面,应广泛利用传媒对大学生创业行为进行正面宣传和积极引导,为他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来源:《文汇报》)
大学生创业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眼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大学生创业周,议论又多起来了。有人认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太低,总体上看得不偿失;有人认为大学生能力尚有欠缺,鼓励大学生创业是对大学生个人的不负责任;还有人认为推动大学生创业是政府为了解决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
但有个情况大家很少提及: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估计,21世纪全世界将有50%的大学毕业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目前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率已高达30%,富有活力的年轻创业者成了这些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成了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工作岗位的提供者和产业创新的主导者。而当今上海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还不到3%。面对差距,笔者认为,看待大学生创业应突破常规思维的窠臼。纵观历史,大多数创业者最重要的成就都产生于青年时代,年轻人始终是引领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力军。因此应该搁置争议、登高望远,站在更高的战略层面审视、思考大学生创业。
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上海的战略要求,实现“四个率先”,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建设创新型城市,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已成时不我待的紧迫任务。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正是上海完成这一紧迫任务的重要战略选择,此举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树立、创新企业的孵化、创新资源的整合、创新机制的建设、创新环境的优化等,都具有长远意义。
首先,培育创新型人才是大学生创业的根本价值所在。创新型人才是构成创新型企业的重要主体,也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首要条件。尽管创业路途往往艰辛坎坷,但大学生创业者们在风雨中磨炼,在竞争中成长,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丰富和发展自己。有志兼有“智”的当代大学生选择创业,是锻炼综合能力、提升自我价值、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好途径。
其次,大学生创业可以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据统计,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工业技术创新的50%出自新兴科技型中小企业,重大技术革新中的95%由中小企业完成。处于创业期的科技型企业虽然规模不大,却往往能成为技术进步的先行者、行业发展的助推器。大学生创业者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方面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积极鼓励大学生从事科技创业,既有利于他们自身的事业顺利起步,也有助于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引导面向应用的科研方向。
再次,大学生创业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广泛弘扬。我们看待大学生创业,不但要有面向经济发展的针对性,而且要有面向社会进步的前瞻性。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决定着未来社会主流的精神面貌,大学生创业者们不但是引导产业发展创新的关键力量,也是带动全民进取精神、树立社会创新标杆的优秀榜样。今天积极鼓励、引导大学生创业绝不仅仅是为了短期内的收益,更重要的意义是让一批有才华、有勇气的年轻人站出来,在全社会范围内引领不畏险阻、大胆开拓的先进的时代文化。
大学生创业的健康、持久发展,需要政府和社会合力推动年轻的大学生创业者总难免要面对不小的困难和风险。创业者的一腔热情值得积极鼓励、创业者的实践行动更需理性支持。笔者认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待大学生创业,首先应杜绝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应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为有前途的创业项目提供完善有利的发展条件和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大学生创业要健康、持久地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离不开专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的创业平台,离不开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
——以有力的财政支持为大学生创业者插上腾飞的翅膀。良好的金融环境是大学生创业成功和新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地方政府划拨专项资金,建立相关基金项目对大学生创业者进行有选择的资助,并通过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进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创业者对于资本的渴求,为优秀创业计划提供孵化、成长的机会。
——完备的平台服务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驰骋的空间。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良好的创业服务机制可以减少创业阻力、降低创业成本,催生更多的创业机会,提升创业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地方政府应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利用行政资源构建完备、高效的大学生创业公共服务平台,从政策支持、环境保障、资源调配、管理咨询、能力培训、信息传播等各个方面提供全面有力的创业支撑。
——积极的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创业者点燃激情的火种。面对社会上对大学生创业仍然存有的种种争议,教育支持和舆论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在教育方面,学校应改变老观念,主动适应时代要求,注重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在舆论方面,应广泛利用传媒对大学生创业行为进行正面宣传和积极引导,为他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