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正常的语言总是会有规律可循的,但是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超乎现代语法规范、现代思维逻辑的现象。如果我们不去很好地研究一下,就可能给教学带来一些不便,此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初中语文教材涉及的这种超逻辑现象大概有六个方面,了解并掌握了这六个方面,就会对学生们的学习大有帮助。
关键词:学习;中学语文教材;超逻辑现象
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语言现象有别于今天的语言现象,如《水浒传》中鲁达道:“……却恁地教什么人在间壁吱吱的哭,搅俺弟兄们吃酒?”不去认真研究的话,有时会影响对作品的把握。
那么,中学语文教学中涉及的超逻辑现象都有哪些呢?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做了一些大致的归纳:
第一,为了避讳或者委婉表达的需要,一些作品往往采用言此意彼的表现手法。我称之为表意的超逻辑。唐朝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兵车行》里发出了“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呼喊:规劝唐朝的最高统治者,要关心民情,体恤民意,少发动战争。同样的,睢景臣在《般渉调·哨遍·高祖还乡》中:“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按田契强秤了麻三秆,还酒债偷量了斗几斛,有甚糊突处——”睢景臣通过艺术加工,假借愚陋的村民口吻, 将散曲泼辣、诙谐的艺术特性发挥到了极致,鲜明地表现出元代带叛逆倾向的时代精神。
第二,为了形成一种强烈的抒情效果,一些诗词文常常采用违反常理的表现手法。或以哀景衬托乐情;或用梦幻影射现实;或执不可能表达理想、抒发真情。我称之为创设的超逻辑。《诗经·小雅·采薇》里有这样一句话:“昔我往兮,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乐景衬悲情,哀景衬乐情,升华了诗文的主题。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有很多的描写:“……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意境的创设,体现了李白蔑视权贵,对现实的不满,渴望济苍生、安社稷。而关汉卿的《窦娥冤》,为了达到揭露元代吏治的腐败、反映社会的黑暗、歌颂窦娥的善良创设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亢旱三年三个超现实的情节。
第三,为了再现一种强烈的内心感受,一些诗词文多半会运用一些跨越抽象性与具体性界限的创作方法。我叫它意象的超逻辑。南宋著名的爱国女词人李清照的美词《武陵春》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种摸不着看不见的愁即使可以用船来装,也是装不完的!此人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情,还有比用这种超逻辑的具体意象来表现更形象,更具体,更耐人寻味的吗?此类的超逻辑现象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1)李白的《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把愁写得有了长度;(2)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把愁写得有了形状;(3)刘禹锡的《春词》中“新妆宜面下竹楼,深锁春光一院愁”,把愁写得有了体积;(4)秦观的《江城子》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把愁写得有了数量;(5)张惠言的《木兰花慢》中“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姜夔的《踏莎行》中“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它们把愁写得有了色彩;(6)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愁写得有了重量;(7)李清照的《醉花阴》中“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把愁写得有了味道……文学语言的感性色彩比起其他艺术媒介有所欠缺,但它描述事物和表达思想上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却是无与伦比的。文学语言的特点使文学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了某种独特的优势。
第四,古诗词中有跨越古往今来、天南地北的时空的超逻辑现象。作者把那些根本不可能出现在眼前的超越时空的东西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力求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这种现象,我称它为时空性的超逻辑。如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一生一死,一个在密州,一个坟地在千里之外的眉山,亡妻王弗已逝十年,怎么可能相逢呢?采用这种跨越时空的表现手法,设想了亡妻对自己的苦苦思念,更加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是历久弥深的。
第五,古诗词中有跨越不可能性与可能性界限的超逻辑现象。作者把那些永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那些现象当做必然性、可能性来写,表达一种坚决、坚贞的人生态度。这种现象,我称它为现实性的超逻辑。如汉乐府民歌《上邪》中写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敦煌词《菩萨蛮》中“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第六,古诗词中有跨越现代语法规范的超逻辑现象。如不及物动词的及物化。这要首推著名的诗人王安石了。《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倾倒了多少人,一个不及物动词绿的超逻辑运用,创造了一个多么优美的意境!
总之,如果我们不去很好地研究一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超逻辑现象,我们的学习就会受到束缚,我们的理解难免就会肤浅,甚至是支离破碎。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研究文学的超逻辑现象中走向纯熟!
参考文献:
[1]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5).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7).
(徐州市睢宁县龙集中学)
关键词:学习;中学语文教材;超逻辑现象
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语言现象有别于今天的语言现象,如《水浒传》中鲁达道:“……却恁地教什么人在间壁吱吱的哭,搅俺弟兄们吃酒?”不去认真研究的话,有时会影响对作品的把握。
那么,中学语文教学中涉及的超逻辑现象都有哪些呢?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做了一些大致的归纳:
第一,为了避讳或者委婉表达的需要,一些作品往往采用言此意彼的表现手法。我称之为表意的超逻辑。唐朝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在他的《兵车行》里发出了“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呼喊:规劝唐朝的最高统治者,要关心民情,体恤民意,少发动战争。同样的,睢景臣在《般渉调·哨遍·高祖还乡》中:“春采了桑,冬借了俺粟,零支了米麦无重数,按田契强秤了麻三秆,还酒债偷量了斗几斛,有甚糊突处——”睢景臣通过艺术加工,假借愚陋的村民口吻, 将散曲泼辣、诙谐的艺术特性发挥到了极致,鲜明地表现出元代带叛逆倾向的时代精神。
第二,为了形成一种强烈的抒情效果,一些诗词文常常采用违反常理的表现手法。或以哀景衬托乐情;或用梦幻影射现实;或执不可能表达理想、抒发真情。我称之为创设的超逻辑。《诗经·小雅·采薇》里有这样一句话:“昔我往兮,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乐景衬悲情,哀景衬乐情,升华了诗文的主题。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有很多的描写:“……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意境的创设,体现了李白蔑视权贵,对现实的不满,渴望济苍生、安社稷。而关汉卿的《窦娥冤》,为了达到揭露元代吏治的腐败、反映社会的黑暗、歌颂窦娥的善良创设了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亢旱三年三个超现实的情节。
第三,为了再现一种强烈的内心感受,一些诗词文多半会运用一些跨越抽象性与具体性界限的创作方法。我叫它意象的超逻辑。南宋著名的爱国女词人李清照的美词《武陵春》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种摸不着看不见的愁即使可以用船来装,也是装不完的!此人的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情,还有比用这种超逻辑的具体意象来表现更形象,更具体,更耐人寻味的吗?此类的超逻辑现象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1)李白的《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把愁写得有了长度;(2)李清照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把愁写得有了形状;(3)刘禹锡的《春词》中“新妆宜面下竹楼,深锁春光一院愁”,把愁写得有了体积;(4)秦观的《江城子》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把愁写得有了数量;(5)张惠言的《木兰花慢》中“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姜夔的《踏莎行》中“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它们把愁写得有了色彩;(6)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愁写得有了重量;(7)李清照的《醉花阴》中“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把愁写得有了味道……文学语言的感性色彩比起其他艺术媒介有所欠缺,但它描述事物和表达思想上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却是无与伦比的。文学语言的特点使文学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了某种独特的优势。
第四,古诗词中有跨越古往今来、天南地北的时空的超逻辑现象。作者把那些根本不可能出现在眼前的超越时空的东西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力求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体验。这种现象,我称它为时空性的超逻辑。如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一生一死,一个在密州,一个坟地在千里之外的眉山,亡妻王弗已逝十年,怎么可能相逢呢?采用这种跨越时空的表现手法,设想了亡妻对自己的苦苦思念,更加深刻地表达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是历久弥深的。
第五,古诗词中有跨越不可能性与可能性界限的超逻辑现象。作者把那些永不可能实现的事情、那些现象当做必然性、可能性来写,表达一种坚决、坚贞的人生态度。这种现象,我称它为现实性的超逻辑。如汉乐府民歌《上邪》中写道“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敦煌词《菩萨蛮》中“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第六,古诗词中有跨越现代语法规范的超逻辑现象。如不及物动词的及物化。这要首推著名的诗人王安石了。《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倾倒了多少人,一个不及物动词绿的超逻辑运用,创造了一个多么优美的意境!
总之,如果我们不去很好地研究一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这些超逻辑现象,我们的学习就会受到束缚,我们的理解难免就会肤浅,甚至是支离破碎。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研究文学的超逻辑现象中走向纯熟!
参考文献:
[1]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5).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7).
(徐州市睢宁县龙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