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学科的教学是学生认识自然和科学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更应该加强对于物理的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主要内容是在核心素养之下如何提升物理探究性学习,希望能实现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物理学科、探究性学习
前言
传统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再满足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探究式教学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习的顺利开展。而在物理领域中,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能力全面提升。
1.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物理学习中想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教师也应该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良好学习环境的刺激之下,才能促进学生对于物理探究性学习的动机。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导入情境和探究学习情境。其中导入情境可以通过生动的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态度,激起对于物理的深度探究兴趣。
比如:在学习于声音相关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聆听自然的声音进行课程导入,能进一步加大学生的探究心理,从而向着更深入的研究方向发展。
在进行物理探究性学习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物理学习现状,为探究学习提供便利,实现物理探究活动向着场景化和情景化方向发展,使得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富有逻辑性。还是在声音的内容学习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让学生通过视频认识到声音傳播需要介质,并且还可以进行实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提升。
2.课程与生活结合
课本上的知识难免枯燥乏味,所以要改变课程仅限于课堂的局面,实现课程与生活的结合。因为物理来源于生活,想要实现物理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进步,就应该更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之源,让学生能利用物理知识讲解在生活中产生的现象。
为促进物理探究性学习的发展,除了学生自身努力以外教师还应该搭建起生活与物理之间的桥梁,通过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多方面分析,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的热情,从而也能改变对于物理的学习现状。
现在很多学生都认为物理作为一项理科,更注重逻辑思维,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但是实现课程与生活结合以后,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认识到物理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到物理“神奇”、有趣的一面,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不断在生活现象中找寻物理的特性,不仅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思维,实现探究性物理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能清楚的了解到物理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物理课程与生活的密切结合,从而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依托载体进行物理学习
如果物理知识的学习仅仅是依靠课本知识来获取是远远不够的,想要促进物理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就应该依托载体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而物理学习中的有效载体包括:物理实验、问题障碍和探究活动。
在诸多的载体中物理实验是利用较多的一种。很多学校在物理学习中还在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缺乏实践性,但是将实验运用其中,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而且丰富多样的实验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除了简单的实验以外还可以开展综合性的实验,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实验过程中,进行实验假设、猜想和实验操作,并且能一步一步的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促进学生对于物理的深入探究。
问题障碍也是运用较多的研究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常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设置障碍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不断的发现问题并进行问题的解决,层层深入,实现学生解决能力的提升,探究能力也得到更好的发展。
4.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内化能力
想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就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要将物理的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而是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在提升学生的内化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想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然后进行实践,从而能进行吸收和创造,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质的提升。
结语
想要促进学生核心素质的提升就应该改变传统物理的教学方式向着探究式方向发展,在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推动之下,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进一步引发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能更好的开拓创新,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发展,对于学校物理教学工作开展而言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更应该在对其研究中秉承科学的态度,从而实现其长远发展。
立项编号:zkjy20075009
参考文献
[1]邱苏平.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思路初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34(01):27-29+44.
[2]朱鹏飞.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启示[J].化学教学,2017(01):8-15.
[3]夏广平.深入理解核心素养 真正实现科学探究[J].物理教师,2016,37(12):23-25.
作者单位:河南省淮阳第一高级中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物理学科、探究性学习
前言
传统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再满足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探究式教学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习的顺利开展。而在物理领域中,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能力全面提升。
1.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物理学习中想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教师也应该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只有在良好学习环境的刺激之下,才能促进学生对于物理探究性学习的动机。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导入情境和探究学习情境。其中导入情境可以通过生动的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态度,激起对于物理的深度探究兴趣。
比如:在学习于声音相关的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聆听自然的声音进行课程导入,能进一步加大学生的探究心理,从而向着更深入的研究方向发展。
在进行物理探究性学习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物理学习现状,为探究学习提供便利,实现物理探究活动向着场景化和情景化方向发展,使得学生的思维变得更活跃,富有逻辑性。还是在声音的内容学习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让学生通过视频认识到声音傳播需要介质,并且还可以进行实验,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的提升。
2.课程与生活结合
课本上的知识难免枯燥乏味,所以要改变课程仅限于课堂的局面,实现课程与生活的结合。因为物理来源于生活,想要实现物理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进步,就应该更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之源,让学生能利用物理知识讲解在生活中产生的现象。
为促进物理探究性学习的发展,除了学生自身努力以外教师还应该搭建起生活与物理之间的桥梁,通过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多方面分析,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的热情,从而也能改变对于物理的学习现状。
现在很多学生都认为物理作为一项理科,更注重逻辑思维,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但是实现课程与生活结合以后,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认识到物理的重要性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到物理“神奇”、有趣的一面,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不断在生活现象中找寻物理的特性,不仅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思维,实现探究性物理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能清楚的了解到物理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实现物理课程与生活的密切结合,从而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依托载体进行物理学习
如果物理知识的学习仅仅是依靠课本知识来获取是远远不够的,想要促进物理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就应该依托载体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而物理学习中的有效载体包括:物理实验、问题障碍和探究活动。
在诸多的载体中物理实验是利用较多的一种。很多学校在物理学习中还在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缺乏实践性,但是将实验运用其中,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而且丰富多样的实验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除了简单的实验以外还可以开展综合性的实验,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实验过程中,进行实验假设、猜想和实验操作,并且能一步一步的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促进学生对于物理的深入探究。
问题障碍也是运用较多的研究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常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通过设置障碍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不断的发现问题并进行问题的解决,层层深入,实现学生解决能力的提升,探究能力也得到更好的发展。
4.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内化能力
想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就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要将物理的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而是要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在提升学生的内化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想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首先要引导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有深入的了解,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然后进行实践,从而能进行吸收和创造,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质的提升。
结语
想要促进学生核心素质的提升就应该改变传统物理的教学方式向着探究式方向发展,在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推动之下,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进一步引发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能更好的开拓创新,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发展,对于学校物理教学工作开展而言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更应该在对其研究中秉承科学的态度,从而实现其长远发展。
立项编号:zkjy20075009
参考文献
[1]邱苏平.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的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思路初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9,34(01):27-29+44.
[2]朱鹏飞.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启示[J].化学教学,2017(01):8-15.
[3]夏广平.深入理解核心素养 真正实现科学探究[J].物理教师,2016,37(12):23-25.
作者单位:河南省淮阳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