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写字教学到书法教育,小学生书法已经从语文学科的附属成为独立的课程,小学生练习毛笔书写必将由机械重复的临摹变为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教育的书写实践,指导小学生练习毛笔书写必将走向专职老师引领下观察、思考、实践的活动。本着这样的认识,我们不断地雕琢、打磨陶金华老师执教的《全包围的字》。
随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建设,中小学书法教育不再满足于“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教材体系与教材内容不断丰富。为达成“提高汉字书写能力”这一基本目标,从教与学的普适性出发,考虑参赛执教班级的教学进度,陶金华老师选用经教育部审定、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书法练习与指导》五年级下册教材,执教第11课《全包围的字》。
本册教材均为“合体字”,按照结构规律编排成四个单元,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教学内容中的“四、 目、日”三个字以笔画为直接单位构成,按语文教学的归类属于“独体字”。明代书家莫云卿在论述包围结构的字时,将“四、 目”与“圖、國、園”合并,指出结体规律为“满不要虚、为外称内、为内称外”,还有书家指出“圖、國、園”等包裹类的字包裹之势要以端方而得流利为贵。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为“信”,还是“信”教材、“信”书论?这一矛盾影响着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定。几次反复商讨后,我们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课堂教学是要以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练习书写“囗”字部的字,领悟其结体规律。于是,我们确定以“因”和“團”为本节课书写练习的内容。
接下来的几次试教中,都有孩子就这两点质疑。“四、 目、日”的归类问题,老师简要回答:“在书法结体中,这三个字都有“囗”,这样编排是为了让我们理解“囗”因字变形,并不是认定它们属于合体字。”有学生发现,“團”少了中间的提画和点画,立即有学生回答:“横画那么多,书法家写这个字的时候,为了让它更漂亮,不那么拥挤,所以这样少写两笔。”这样的见解深合书家书法变体的“增减”之论。
学生的课堂反应给了我们启发。在最后一次试教前,陶金华老师决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读帖中,让孩子去观察、发现;回帖时,让孩子互相交流、评价。同是初学者,却有机会“教他人”,让学生在读、临、回的过程中,不断观察、思考,不断探究、调整、实践,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不但能运用所学的要诀练习书写指定的字,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地学,书写能力得到主动的提高。
基于以上思考,陶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设置为“引导—发展—欣赏—拓展”四大阶段。在发展阶段,我们关注了孩子初始的学习状态,调整了教材顺序,先进行“團”字的练写,期望在突破难点的同时让学生“得法”。这个字的书写要领,教材中已阐明,孩子迅速学习教材都能復述。陶老师当即“换位”:老师书写,学生指导、提醒。成了“小老师”的孩子们没有满足于书本上的要诀,在老师示范书写的过程中指出:“横画之间的距离要差不多。”“还要注意,‘專’上部的竖画要平分里面的空白。”老师书写结束后,有孩子谈自己的发现:“囗字的两个竖画不是直通通的,肚子好像鼓起来了。”“写囗字的竖折,最后收笔是向左上钩出了。”“对了,好像和下一笔横画连起来啦!”孩子童稚的语言准确地阐述了什么叫“端方而流利”,由观察、读帖进入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尝试书写“因”字,孩子们不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而且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致认为:“里面“大”,不要写得太大,也不要写得过小。”“‘大’的捺画变成了点画。”“撇要向左上飘起来,飞起来。”教师指点,这就是笔断意连、相称和谐。在两个字的练写和后来的回帖、评价中,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运用自己的发现。
在师生平等、人人都是学习伙伴的课堂中,孩子们质疑解惑,各抒己见,达己达人,动脑动手,应当是更快乐、更有趣、更有成就感,从而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对书法练习产生兴趣。
小学生书法课堂,要“成方圆”,必重“规矩”。正如台湾学者蒋勋说的“汉字书写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陶老师在课堂上对孩子的坐姿有明确要求:“头正,肩平,臂开,腰立,足安。”对孩子书写的过程以口令提示:“执笔,蘸墨,掭笔,调整呼吸……开始书写。”对孩子的行为不断提示:“讲究卫生,尊重他人的发言,用心体会,学会倾听……”作为初学者,拿起毛笔,在米字格、九宫格中开始书写,便意味着“规矩”的践行。
书法课堂是人与人的共同成长,书法教育是情与情的古今共鸣。书法教育,是一片无比广阔的天地,期待着我们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研究探讨中不断思索、探幽
取胜。
(作者单位:泰州市口岸中心小学)
随着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建设,中小学书法教育不再满足于“以语文课程中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教材体系与教材内容不断丰富。为达成“提高汉字书写能力”这一基本目标,从教与学的普适性出发,考虑参赛执教班级的教学进度,陶金华老师选用经教育部审定、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书法练习与指导》五年级下册教材,执教第11课《全包围的字》。
本册教材均为“合体字”,按照结构规律编排成四个单元,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教学内容中的“四、 目、日”三个字以笔画为直接单位构成,按语文教学的归类属于“独体字”。明代书家莫云卿在论述包围结构的字时,将“四、 目”与“圖、國、園”合并,指出结体规律为“满不要虚、为外称内、为内称外”,还有书家指出“圖、國、園”等包裹类的字包裹之势要以端方而得流利为贵。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为“信”,还是“信”教材、“信”书论?这一矛盾影响着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定。几次反复商讨后,我们认为“尽信书不如无书”,课堂教学是要以教材这个例子引导学生练习书写“囗”字部的字,领悟其结体规律。于是,我们确定以“因”和“團”为本节课书写练习的内容。
接下来的几次试教中,都有孩子就这两点质疑。“四、 目、日”的归类问题,老师简要回答:“在书法结体中,这三个字都有“囗”,这样编排是为了让我们理解“囗”因字变形,并不是认定它们属于合体字。”有学生发现,“團”少了中间的提画和点画,立即有学生回答:“横画那么多,书法家写这个字的时候,为了让它更漂亮,不那么拥挤,所以这样少写两笔。”这样的见解深合书家书法变体的“增减”之论。
学生的课堂反应给了我们启发。在最后一次试教前,陶金华老师决定,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读帖中,让孩子去观察、发现;回帖时,让孩子互相交流、评价。同是初学者,却有机会“教他人”,让学生在读、临、回的过程中,不断观察、思考,不断探究、调整、实践,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不但能运用所学的要诀练习书写指定的字,而且能够举一反三地学,书写能力得到主动的提高。
基于以上思考,陶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设置为“引导—发展—欣赏—拓展”四大阶段。在发展阶段,我们关注了孩子初始的学习状态,调整了教材顺序,先进行“團”字的练写,期望在突破难点的同时让学生“得法”。这个字的书写要领,教材中已阐明,孩子迅速学习教材都能復述。陶老师当即“换位”:老师书写,学生指导、提醒。成了“小老师”的孩子们没有满足于书本上的要诀,在老师示范书写的过程中指出:“横画之间的距离要差不多。”“还要注意,‘專’上部的竖画要平分里面的空白。”老师书写结束后,有孩子谈自己的发现:“囗字的两个竖画不是直通通的,肚子好像鼓起来了。”“写囗字的竖折,最后收笔是向左上钩出了。”“对了,好像和下一笔横画连起来啦!”孩子童稚的语言准确地阐述了什么叫“端方而流利”,由观察、读帖进入审美体验。自主探究、尝试书写“因”字,孩子们不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而且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致认为:“里面“大”,不要写得太大,也不要写得过小。”“‘大’的捺画变成了点画。”“撇要向左上飘起来,飞起来。”教师指点,这就是笔断意连、相称和谐。在两个字的练写和后来的回帖、评价中,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运用自己的发现。
在师生平等、人人都是学习伙伴的课堂中,孩子们质疑解惑,各抒己见,达己达人,动脑动手,应当是更快乐、更有趣、更有成就感,从而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对书法练习产生兴趣。
小学生书法课堂,要“成方圆”,必重“规矩”。正如台湾学者蒋勋说的“汉字书写之美,不仅在指腕之间,而且是呼吸,是养生,是性情的表达,是做人处事的学习。”陶老师在课堂上对孩子的坐姿有明确要求:“头正,肩平,臂开,腰立,足安。”对孩子书写的过程以口令提示:“执笔,蘸墨,掭笔,调整呼吸……开始书写。”对孩子的行为不断提示:“讲究卫生,尊重他人的发言,用心体会,学会倾听……”作为初学者,拿起毛笔,在米字格、九宫格中开始书写,便意味着“规矩”的践行。
书法课堂是人与人的共同成长,书法教育是情与情的古今共鸣。书法教育,是一片无比广阔的天地,期待着我们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研究探讨中不断思索、探幽
取胜。
(作者单位:泰州市口岸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