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职业中学美术对口单招的色彩改革呼吁声日益高涨,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这一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因为我们的学生将来大多从事的是设计工作,而不是成为画家。如今是数字化、现代化时代,各种多媒体影像可以轻松对形象进行复制、拷贝,但设计不能复制,因为设计追求的是独创性。目前,我们的创新设计、原创设计在国际舞台上一直比较滞后,一些优秀的建筑师、服装设计师、动漫师都是外国人,我们的设计师在创造力上明显不足,这和基础训练中过分注重学生写实能力,忽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应试训练不无关系。这一形势下的职业中学色彩改革意义是深远的,但也给前沿的专业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与传统的色彩教学相比,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被放在了首要地位。下面我从审美观的改变、欣赏水平的提高及教学模式的改变谈谈对色彩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改变审美观念,提高欣赏水平
如同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只有从思维上改变审美观,提高欣赏水平,学生才能表现出更优秀、更富于个性的作品。
1.抽象画的欣赏学习。受传统的审美观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色彩画的评判通常是以像不像为标准,对于一些抽象的现代绘画总是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但对一些现代抽象绘画的了解和欣赏对于改变学生单一的审美观、解放他们的思维、提高欣赏水平、增强设计色彩的表现力有着重要意义。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用块面的结构关系分析物体,表现体面重叠、交错的美感;康定斯基用点线面的组合、构成,参照音乐的表现语言,以绘画来传达观念和情绪;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作品风格狂野,艺术语言夸张,变形而颇有表现力。学生通过选择学习欣赏大师的抽象绘画,分析大师的风格,不仅开阔了视野,开启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能在前辈大师的作品中寻求色彩灵感,在丰富的艺术形式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色彩表达方式。
2.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对于不同画种特点和技法的了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涵养,还能从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吸取营养来增加画面的艺术效果。如中国画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构图意境,在八大的残山剩水及阔笔大写意花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也从中感受到了国画“计白当黑”的奇特构图效果,而水彩的水色交融和油画的厚重让学生感受到了有别于水粉的笔触效果和肌理特质。以色彩夸张、形态夸张为特点的装饰画相对于真实性绘画而言,强调非自然形态的主观造型,用发散性思维打破传统的局限思想,以创造性的想象为其思维方法的特征,创作出了富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品,这对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启发有着很大帮助。
3.教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色彩教学重视画面与实物的相似性,通过这一色彩基础的学习,学生的色彩表现力、理解力、审美力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这也为设计色彩的学习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但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色彩创造力与大胆的想象力。
(1)形体的再表现。如齐白石老人所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任何色彩的表现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形而单独存在,设计色彩同样要依附一定的形来表达涵义,但这种形已不同于传统绘画中要求“像”的形,而需要用新的思维对传统的形象加以改造。这对于习惯于传统画法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在练习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对所看到的形象进行主观处理,如夸张、变形、添加、减弱、打散组合等,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对抽象画的审美表现力。
(2)强化主观色彩。主观色彩是设计色彩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色彩训练阶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主观色彩,是培养学生艺术个性强化画面效果的重要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独特的色彩个性,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突破固有的色彩模式概念,寻求多样色彩表达,挖掘个人潜在的色彩创造力。如在改变物体固有色的练习中,把红苹果变成紫色、翠绿、牙黄等,把肤色变为纯白、天蓝、群青色,把桔子变成黑色、紫色等。这种看似“无理”的变化练习,是带有创造性特征的变化,其意义比写实性的摹仿色彩更为重要。当然,色彩的变换,其前提是建立在主观感受、画面审美等基础之上的。
(3)工具材料的综合运用。设计色彩的特征之一便是材料与表达技法的多样丰富性。在设计色彩表现过程对各种材质技法的拓展运用,会极大地加强画面的表现力度和语言内涵。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鼓励的态度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新材料、新工具, 在艺术创造中没有“对”与“错”的概念,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试验”新材料、工具的运用过程,就是一个手工劳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观察、不断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表现自信心,提倡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在工具和材料选择上,应该尽可能地放宽视野,寻求可能利用的工具材料,做尽可能的尝试利用。如常用的铅笔、炭笔、木炭条、炭精条、毛笔、油画笔等,还比如各种颜料、色粉笔、蜡笔、彩色铅笔、记号笔、油画棒、刮刀、木条、火柴、水墨、宣纸、皮纸、有色纸、卡纸等,甚至报纸、布料、木板、玻璃……一切均可能利用。运用各种物质材料,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强调学生训练中的主动意识和创造性意识,而不是具体事物的真实性。这种让学生动手创作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画的理解,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通常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教师片面性的评价可能会挫伤许多学生的积极性,而激励性、多元化的评价则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的学习气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是个人情感的表露和延伸。我们不能仅仅以单一的方法刻板地教育学生。这样就失去了艺术最初最本质的含义。在设计色彩教学中,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做好观察与沟通,把握好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教师要多用“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我觉得可以试试……”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绝对的和终极的,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自己的作品符合多数人的审美特点。在色彩表现中减少盲目冲动,养成主动学习和反思的好习惯。
总之,对于以培养设计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色彩教学绝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一些技法技巧来画好某一种“实物”,还要教会学生鉴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拓宽审美视野。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各种工具手段表现画面,并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为将来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责编 潘冰)
一、改变审美观念,提高欣赏水平
如同黑格尔所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只有从思维上改变审美观,提高欣赏水平,学生才能表现出更优秀、更富于个性的作品。
1.抽象画的欣赏学习。受传统的审美观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色彩画的评判通常是以像不像为标准,对于一些抽象的现代绘画总是感到难以理解和接受,但对一些现代抽象绘画的了解和欣赏对于改变学生单一的审美观、解放他们的思维、提高欣赏水平、增强设计色彩的表现力有着重要意义。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用块面的结构关系分析物体,表现体面重叠、交错的美感;康定斯基用点线面的组合、构成,参照音乐的表现语言,以绘画来传达观念和情绪;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作品风格狂野,艺术语言夸张,变形而颇有表现力。学生通过选择学习欣赏大师的抽象绘画,分析大师的风格,不仅开阔了视野,开启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能在前辈大师的作品中寻求色彩灵感,在丰富的艺术形式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色彩表达方式。
2.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对于不同画种特点和技法的了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涵养,还能从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吸取营养来增加画面的艺术效果。如中国画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构图意境,在八大的残山剩水及阔笔大写意花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也从中感受到了国画“计白当黑”的奇特构图效果,而水彩的水色交融和油画的厚重让学生感受到了有别于水粉的笔触效果和肌理特质。以色彩夸张、形态夸张为特点的装饰画相对于真实性绘画而言,强调非自然形态的主观造型,用发散性思维打破传统的局限思想,以创造性的想象为其思维方法的特征,创作出了富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品,这对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启发有着很大帮助。
3.教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色彩教学重视画面与实物的相似性,通过这一色彩基础的学习,学生的色彩表现力、理解力、审美力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这也为设计色彩的学习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但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色彩创造力与大胆的想象力。
(1)形体的再表现。如齐白石老人所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任何色彩的表现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形而单独存在,设计色彩同样要依附一定的形来表达涵义,但这种形已不同于传统绘画中要求“像”的形,而需要用新的思维对传统的形象加以改造。这对于习惯于传统画法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在练习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对所看到的形象进行主观处理,如夸张、变形、添加、减弱、打散组合等,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对抽象画的审美表现力。
(2)强化主观色彩。主观色彩是设计色彩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色彩训练阶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主观色彩,是培养学生艺术个性强化画面效果的重要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独特的色彩个性,并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突破固有的色彩模式概念,寻求多样色彩表达,挖掘个人潜在的色彩创造力。如在改变物体固有色的练习中,把红苹果变成紫色、翠绿、牙黄等,把肤色变为纯白、天蓝、群青色,把桔子变成黑色、紫色等。这种看似“无理”的变化练习,是带有创造性特征的变化,其意义比写实性的摹仿色彩更为重要。当然,色彩的变换,其前提是建立在主观感受、画面审美等基础之上的。
(3)工具材料的综合运用。设计色彩的特征之一便是材料与表达技法的多样丰富性。在设计色彩表现过程对各种材质技法的拓展运用,会极大地加强画面的表现力度和语言内涵。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鼓励的态度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新材料、新工具, 在艺术创造中没有“对”与“错”的概念,只有“适合”与“不适合”。 “试验”新材料、工具的运用过程,就是一个手工劳作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观察、不断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表现自信心,提倡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在工具和材料选择上,应该尽可能地放宽视野,寻求可能利用的工具材料,做尽可能的尝试利用。如常用的铅笔、炭笔、木炭条、炭精条、毛笔、油画笔等,还比如各种颜料、色粉笔、蜡笔、彩色铅笔、记号笔、油画棒、刮刀、木条、火柴、水墨、宣纸、皮纸、有色纸、卡纸等,甚至报纸、布料、木板、玻璃……一切均可能利用。运用各种物质材料,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强调学生训练中的主动意识和创造性意识,而不是具体事物的真实性。这种让学生动手创作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抽象画的理解,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通常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教师片面性的评价可能会挫伤许多学生的积极性,而激励性、多元化的评价则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的学习气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艺术是个人情感的表露和延伸。我们不能仅仅以单一的方法刻板地教育学生。这样就失去了艺术最初最本质的含义。在设计色彩教学中,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做好观察与沟通,把握好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在评价学生作品时,教师要多用“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我觉得可以试试……”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绝对的和终极的,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自己的作品符合多数人的审美特点。在色彩表现中减少盲目冲动,养成主动学习和反思的好习惯。
总之,对于以培养设计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色彩教学绝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一些技法技巧来画好某一种“实物”,还要教会学生鉴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拓宽审美视野。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各种工具手段表现画面,并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为将来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责编 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