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要积极链接生活素材,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信心的同时,感悟“生活数学”的巨大魅力,以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生活素材;主动建构;数学魅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其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要积极链接生活素材,努力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践”的教学流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信心的同时,感悟“生活数学”的巨大魅力,以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从生活经验中引入,唤起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举足轻重,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能否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入,在课始就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惊奇地发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身边.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我校的一位教师在上“圆的周长”一课时,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效果,形象地展示故事情境:阿凡提的小毛驴被可恶的巴依老爷逮着后干苦力——磨磨.小毛驴想:我这样一圈一圈地走,究竟走了多长的路呢?当学生讨论得出必须先知道小毛驴走一圈有多长时,多媒体演示从一圈的轨迹抽象出圆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圆的周长.当学生明白只要知道怎样求圆的周长,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时,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导入,教师可出示一则招领启事:三年级一班同学拾到人民币a元,请丢失者来教导处认领.学生通过分析可以理解,启事中人民币的数目不能写出来,所以要用一个符号表示,启事中的字母表示的是钱数,使学生初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是来自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除法”时,可这样引入:今天妈妈买了8个苹果,要平均分给爷爷奶奶,该怎样分?在教学“加减混合计算试题”时,可通过“公共汽车上上车、下车的乘客”现象来导入.在教学“比例尺”时,可让学生画窗户或介绍照相机照相的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最不喜欢知识教育以赤裸裸的方式进行”,而从生活经验中引入,以有趣的情境导入则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的绝佳方式.
二、在生活场景中体验,经历主动建构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必须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因为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和直观表象,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经历具体的操作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现实情境中,感受问题缘起、经历过程变化、收获独特体验,这是实现学生在“做中学”的有效载体,是促进他们在操作中感悟、在参与中建构、在活动中深化的好办法.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创设了“设计罐头包装”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先分组让学生拿不同大小的圆柱形罐头,把外面贴的商标纸剪开,看看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并进行讨论,有的学生沿着直线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按斜线剪开,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等等.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后认识到: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长(或底)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宽(或高)与圆柱的高相等,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探索所得,设计出不同的包装方案.这样学生就学得主动、活泼,在操作实践过程中经历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不仅理解了圆柱体侧面积的概念,掌握了计算圆柱体侧面积的公式,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在这种有教师指导下的操作实践中,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手脑并用,发现并解决了数学问题,在生活场景中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令课堂焕发出“手指尖上出智慧”的迷人魅力.
總之,在数学教学中,要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融入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链接生活素材,以生活为大课堂、大教材,积极挖掘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因,让学生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因浓烈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生活素材,使得课堂因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建构而显得生动活泼、异彩纷呈、魅力无穷.我们应该致力于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才能使传统的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关键词】生活素材;主动建构;数学魅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其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要积极链接生活素材,努力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实践”的教学流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信心的同时,感悟“生活数学”的巨大魅力,以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从生活经验中引入,唤起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举足轻重,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能否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入,在课始就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惊奇地发现,数学原来就在我们身边.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我校的一位教师在上“圆的周长”一课时,借助多媒体的动态效果,形象地展示故事情境:阿凡提的小毛驴被可恶的巴依老爷逮着后干苦力——磨磨.小毛驴想:我这样一圈一圈地走,究竟走了多长的路呢?当学生讨论得出必须先知道小毛驴走一圈有多长时,多媒体演示从一圈的轨迹抽象出圆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圆的周长.当学生明白只要知道怎样求圆的周长,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时,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转移到新知的学习上来.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时导入,教师可出示一则招领启事:三年级一班同学拾到人民币a元,请丢失者来教导处认领.学生通过分析可以理解,启事中人民币的数目不能写出来,所以要用一个符号表示,启事中的字母表示的是钱数,使学生初步体会用字母表示数,是来自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除法”时,可这样引入:今天妈妈买了8个苹果,要平均分给爷爷奶奶,该怎样分?在教学“加减混合计算试题”时,可通过“公共汽车上上车、下车的乘客”现象来导入.在教学“比例尺”时,可让学生画窗户或介绍照相机照相的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最不喜欢知识教育以赤裸裸的方式进行”,而从生活经验中引入,以有趣的情境导入则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的绝佳方式.
二、在生活场景中体验,经历主动建构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必须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因为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和直观表象,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因此,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经历具体的操作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现实情境中,感受问题缘起、经历过程变化、收获独特体验,这是实现学生在“做中学”的有效载体,是促进他们在操作中感悟、在参与中建构、在活动中深化的好办法.如在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时,创设了“设计罐头包装”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先分组让学生拿不同大小的圆柱形罐头,把外面贴的商标纸剪开,看看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并进行讨论,有的学生沿着直线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按斜线剪开,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等等.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后认识到: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长(或底)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宽(或高)与圆柱的高相等,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探索所得,设计出不同的包装方案.这样学生就学得主动、活泼,在操作实践过程中经历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不仅理解了圆柱体侧面积的概念,掌握了计算圆柱体侧面积的公式,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在这种有教师指导下的操作实践中,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手脑并用,发现并解决了数学问题,在生活场景中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尝到了探求知识的乐趣,令课堂焕发出“手指尖上出智慧”的迷人魅力.
總之,在数学教学中,要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融入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链接生活素材,以生活为大课堂、大教材,积极挖掘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因,让学生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因浓烈的生活气息和丰富的生活素材,使得课堂因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建构而显得生动活泼、异彩纷呈、魅力无穷.我们应该致力于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才能使传统的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