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围绕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进行了探究,解释了课堂教学中拓展的含义,指出了拓展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了课堂拓展应遵循的原则,并结合教学实例对如何有效拓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 拓展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的含义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让学生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里说的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要进行必要的拓展。所谓拓展就是围绕文本,给予相应的补充材料,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拓展中的误区
如何合理而有效地利用文本资源进行拓展,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但从实际的教学来看,我们课堂中的拓展还存在误区,具体表现有:
1.曲解拓展的意思,盲目地进行拓展。《新课程标准》中虽然明确规定在语文应用中要开阔视野,注重跨领域的学习,但是不等同于毫无边际的天马行空式的联系,忘记了自己是在上语文课。
2.滥用多媒体的手段,无节制地进行拓展。多媒体进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过度使用,即使课堂热闹非凡,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上所起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
3.不顾学生的学情,随意地进行拓展。拓展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考虑到他们的实际的阅读能力,可利用分配的时间,而不能凭着自己的喜好,随意拓展,增加学生的负担。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应遵循的原则和有效做法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同样地不能脱离语文味,也不能脱离为语文本体服务的宗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进行拓展,我认为可以遵循以下的一些原则:
1.语文课堂上的拓展教学,应该坚持立足文本这一原则。文本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由于特殊语言组合方式形成的相互作用,它们总是在向读者显示某种语义、寓意或意味,即意义内涵。蒋成瑀在《读解学引论》中说:“读,是文本理解的起点,侧重于文字、结构以及作者写作背景等的研究,尽量读出文本原意;解,是以文本释义为起点,侧重于文本意义的辨析、评判以及潜在意义的发掘,要求读者有创造性发挥。”在这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在“读”和“解”上进行适度的拓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解决文本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1)拓展要围绕教学目标,为解决教学重难点而进行。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教学重点是指为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着重体现的方面,如引导学生理解意义,感受艺术形象,分析情感等;而教学难点,一般是指在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的方面。课堂上适当的拓展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我在上《荷花淀》一课时,确定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孙犁小说独特的清新明丽、富有诗情画意的风格。考虑到学生对作家的创作风格接触比较少,较难理解。于是就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拓展:用多媒体播放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的战争的场面和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猫鼠大战的情节,再让学生将他们与《荷花淀》中的战争场面进行对比,同是表现战争,但有的残酷,有的令人发笑,而有的则充满了诗情画意。通过拓展,学生在对比之中很快就理解了本文的写作风格,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2)拓展要围绕教材内容展开,做好信息的选择。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因此语文教学课堂的拓展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尺度,在信息的选择上一定要与文本紧密联系。以一位教师上的《声声慢》公开课为例,她对词中出现的“雁”这个意象,给出了四个拓展含义:一是雁声哀怨凄惨,二是大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迁徙,来去自由,产生了人不如雁的伤感,三是雁随气候变化而南北迁移,飞行时常成群结队排列成“一”或“人”字型,以此反衬孤单之情;四是雁代指书信、音信。这首词中的“雁”虽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意象,但将它拓展得太多了,其中第三个拓展无中生有,“雁过也”,是雁群还是孤雁,词中没有明确,我们不能妄自揣摩。我认为在讲解雁这个意象时,应紧紧抓住教材中的“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应把这两句词作为意象解读的出发点,正象著名学者吴小如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中说:“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看到的”,他还引用了《唐宋词选释》中说的:“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2.语文课堂上的拓展教学,应该坚持立足学生这一原则。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拓展。
(1)拓展要围绕课堂的生成,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学生也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不能完全根据教师事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在这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预料不到的问题,因此非常必要进行适当的拓展来解决这些问题。一次,我到外校借班上《醉花阴》的公开课,其中的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情感。按照课前的预设,学生应该能顺利地找出词中的意象,重点引导他们解决第二问:意象所表达的情感。突然,一个学生冒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什么是意象?面对这个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我首先拿起了身边的粉笔,对学生说:这是物象,当这个物象写进了诗词里,就成了意象,多个意象的组合而构成的那个境界就是意境,而后又从鉴赏术语的角度解释了物象、意象、意境这三个概念,通过这个课堂拓展,及时解决了学生的问题,也使得课堂得以顺利进行。
(2)拓展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以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积累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前提,没有积累就没有一切。教师上课时要在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注意拓展的有效性,来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如著名的特级教师余映潮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一次中学语文研讨会上给初二的学生上《行路难》(其一)一诗时,因为初二的学生较少鉴赏诗歌,对很多的鉴赏术语和鉴赏手法不了解。因此他上课时用了两个的课中微型讲座:“警句,让诗文生辉”和“用典,以传情达意”,对警句及典故的含义,表达效果做了简单的介绍,这种结合学生实际的拓展既使得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又做到了知识的积累。
(3)语文课堂上的拓展教学,应该坚持立足促进知识迁移这一原则。在学习这个连续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学生获得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技能、学习策略、和方法等与新知识、新技能之间所产生的影响。”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对语文知识的获得,而在于学生语文素养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拓展延伸起了重要的作用。
3.拓展延伸能在知识迁移中,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利用拓展来引导、促进学生迁移和运用从课文学习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这种拓展对学生语文知识的运用和巩固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在一次《涉江采芙蓉》的展示课上,教师在解读了“对写法”這个表现手法后,因为这种表现手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设计了两个拓展延伸,一是课内拓展:解读唐·高适《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凉?
,霜鬓明朝又一年。
设计的题目是:请试着在横线处运用“对写法”填上诗句,并加以赏析。
二是课外延伸:解读唐·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设计的题目是:杜甫是如何运用“对写法”来表现对亲人的思念?结合诗句赏析。
通过这两个的拓展,加深了学生对“对写法”认识,巩固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
拓展延伸能在知识迁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课堂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而拓展延伸则让他们将这种方法加以应用,得法于课内,得宜于课外,课内外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相互增益。在一节《故都的秋》的展示课上,教师在课外拓展上,设计的题目是:以春、夏、秋、冬的景,任选其一作为描写的内容,借景物描写来抒发自己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字数要在200~300字之间。这样的拓展就很好地体现了从读到写的迁移,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走出拓展的误区,注重拓展的有效性,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成效。
(福建武夷山一中;354300)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 拓展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的含义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让学生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这里说的就是语文课堂教学要进行必要的拓展。所谓拓展就是围绕文本,给予相应的补充材料,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拓展中的误区
如何合理而有效地利用文本资源进行拓展,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但从实际的教学来看,我们课堂中的拓展还存在误区,具体表现有:
1.曲解拓展的意思,盲目地进行拓展。《新课程标准》中虽然明确规定在语文应用中要开阔视野,注重跨领域的学习,但是不等同于毫无边际的天马行空式的联系,忘记了自己是在上语文课。
2.滥用多媒体的手段,无节制地进行拓展。多媒体进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过度使用,即使课堂热闹非凡,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上所起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
3.不顾学生的学情,随意地进行拓展。拓展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考虑到他们的实际的阅读能力,可利用分配的时间,而不能凭着自己的喜好,随意拓展,增加学生的负担。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应遵循的原则和有效做法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同样地不能脱离语文味,也不能脱离为语文本体服务的宗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如何进行拓展,我认为可以遵循以下的一些原则:
1.语文课堂上的拓展教学,应该坚持立足文本这一原则。文本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由于特殊语言组合方式形成的相互作用,它们总是在向读者显示某种语义、寓意或意味,即意义内涵。蒋成瑀在《读解学引论》中说:“读,是文本理解的起点,侧重于文字、结构以及作者写作背景等的研究,尽量读出文本原意;解,是以文本释义为起点,侧重于文本意义的辨析、评判以及潜在意义的发掘,要求读者有创造性发挥。”在这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在“读”和“解”上进行适度的拓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解决文本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1)拓展要围绕教学目标,为解决教学重难点而进行。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教学重点是指为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应着重体现的方面,如引导学生理解意义,感受艺术形象,分析情感等;而教学难点,一般是指在教学中学生较难理解的方面。课堂上适当的拓展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我在上《荷花淀》一课时,确定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孙犁小说独特的清新明丽、富有诗情画意的风格。考虑到学生对作家的创作风格接触比较少,较难理解。于是就设计了这样的课堂拓展:用多媒体播放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的战争的场面和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猫鼠大战的情节,再让学生将他们与《荷花淀》中的战争场面进行对比,同是表现战争,但有的残酷,有的令人发笑,而有的则充满了诗情画意。通过拓展,学生在对比之中很快就理解了本文的写作风格,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2)拓展要围绕教材内容展开,做好信息的选择。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依据,因此语文教学课堂的拓展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尺度,在信息的选择上一定要与文本紧密联系。以一位教师上的《声声慢》公开课为例,她对词中出现的“雁”这个意象,给出了四个拓展含义:一是雁声哀怨凄惨,二是大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迁徙,来去自由,产生了人不如雁的伤感,三是雁随气候变化而南北迁移,飞行时常成群结队排列成“一”或“人”字型,以此反衬孤单之情;四是雁代指书信、音信。这首词中的“雁”虽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意象,但将它拓展得太多了,其中第三个拓展无中生有,“雁过也”,是雁群还是孤雁,词中没有明确,我们不能妄自揣摩。我认为在讲解雁这个意象时,应紧紧抓住教材中的“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应把这两句词作为意象解读的出发点,正象著名学者吴小如在《唐宋词鉴赏辞典》中说:“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看到的”,他还引用了《唐宋词选释》中说的:“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2.语文课堂上的拓展教学,应该坚持立足学生这一原则。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到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拓展。
(1)拓展要围绕课堂的生成,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学生也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参与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不能完全根据教师事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在这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预料不到的问题,因此非常必要进行适当的拓展来解决这些问题。一次,我到外校借班上《醉花阴》的公开课,其中的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找出词中的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情感。按照课前的预设,学生应该能顺利地找出词中的意象,重点引导他们解决第二问:意象所表达的情感。突然,一个学生冒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什么是意象?面对这个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我首先拿起了身边的粉笔,对学生说:这是物象,当这个物象写进了诗词里,就成了意象,多个意象的组合而构成的那个境界就是意境,而后又从鉴赏术语的角度解释了物象、意象、意境这三个概念,通过这个课堂拓展,及时解决了学生的问题,也使得课堂得以顺利进行。
(2)拓展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以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积累是语文素养提高的前提,没有积累就没有一切。教师上课时要在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注意拓展的有效性,来达到积累知识的目的。如著名的特级教师余映潮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一次中学语文研讨会上给初二的学生上《行路难》(其一)一诗时,因为初二的学生较少鉴赏诗歌,对很多的鉴赏术语和鉴赏手法不了解。因此他上课时用了两个的课中微型讲座:“警句,让诗文生辉”和“用典,以传情达意”,对警句及典故的含义,表达效果做了简单的介绍,这种结合学生实际的拓展既使得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又做到了知识的积累。
(3)语文课堂上的拓展教学,应该坚持立足促进知识迁移这一原则。在学习这个连续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学生获得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技能、学习策略、和方法等与新知识、新技能之间所产生的影响。”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对语文知识的获得,而在于学生语文素养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拓展延伸起了重要的作用。
3.拓展延伸能在知识迁移中,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利用拓展来引导、促进学生迁移和运用从课文学习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这种拓展对学生语文知识的运用和巩固的作用是立竿见影的。在一次《涉江采芙蓉》的展示课上,教师在解读了“对写法”這个表现手法后,因为这种表现手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设计了两个拓展延伸,一是课内拓展:解读唐·高适《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凉?
,霜鬓明朝又一年。
设计的题目是:请试着在横线处运用“对写法”填上诗句,并加以赏析。
二是课外延伸:解读唐·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设计的题目是:杜甫是如何运用“对写法”来表现对亲人的思念?结合诗句赏析。
通过这两个的拓展,加深了学生对“对写法”认识,巩固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
拓展延伸能在知识迁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主要包括听说读写四方面,课堂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而拓展延伸则让他们将这种方法加以应用,得法于课内,得宜于课外,课内外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相互增益。在一节《故都的秋》的展示课上,教师在课外拓展上,设计的题目是:以春、夏、秋、冬的景,任选其一作为描写的内容,借景物描写来抒发自己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字数要在200~300字之间。这样的拓展就很好地体现了从读到写的迁移,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走出拓展的误区,注重拓展的有效性,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成效。
(福建武夷山一中;35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