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苏区文化建设的早期实践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k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东固革命根据地十分重视文化建设,通过创办贫民学校,开办识字班、夜校、半日学校,举办干部训练班,建立教导队、红军学校、无线电训班等多种形式,在苏区军民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的文化教育活动,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得到有效发展。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活动,是江西苏区文化建设的早期实践,在中央苏区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关键词] 东固革命根据地 苏区 文化建设 教育 实践
  东固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早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之一,它以吉安市青原区东固镇为中心,形成当时五县交界的工农武装割据。全盛时期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从1927年9月到1935年3月,东固革命根据地前后历时7年多,是存在时间最长、经济社会形态相对完整、斗争形式非常鲜明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东固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发展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奠基石和中央苏区的主要源头之一,毛泽东曾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称其为与“朱德毛泽东式”“贺龙式”“方志敏式”并列的“李文林式”的革命根据地。[1]东固山被毛泽东称赞为“第二个井冈山”,被陈毅誉之为“东井冈”。[2]东固苏区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文化教育事业得到有效发展,为苏区革命文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创办平民学校,对苏区儿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随着东固苏区各级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各地废止乡村私塾,停办国民党时期的初、高级小学,着手开办自己的教育,建立各级平民小学,即区设完全小学,乡村设初级小学,大村单独设校,小村联合办学,同时允许拥护苏维埃政权的私人小学存在。
  1928年9月,中共东固区委在东固街创办了东固革命根据地第一所平民学校,由宋振育任校长,招收工农群众学生约100人。学校开办识字班,除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外,还组织学生进行政治学习,并积极开展有益的文体活动。随后各乡也相继办起了平民学校。1928年,东固区苏维埃政府在安乐、大源坑、江口、黄沙、上黄沙、敖上、六渡、螺坑、三彩、南源、长坑、殷富等地共办平民小学14所,招收学生670人。1929年9月,东固区委决定将原来的东固平民小学改为东固列宁小学。1930年3月,纯化区在陂头开办了1所列宁小学,有学生二三百人。1931年,公略县辖区内的东固、富田、新圩、文陂、值夏、富滩等地分别在区、乡、村开设中心列宁小学、高级列宁小学和初级列宁小学,对7岁至14岁儿童实施免费的强制性义务教育。1932年5月,江西省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文化教育工作决议》提出:要“以十二万分的努力,发展群众和儿童的文化教育,扫除文盲,使文化教育与目前革命斗争联系起来,使文化教育与工农群众实际生活联系起来”[3],“努力恢复列宁小学和创办列宁小学”。与此同时,公略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通过《关于文化教育工作的决议》,提出做好文化教育工作的相关规定。此后,公略县苏维埃政府在全县每村举办1所列宁小学。据不完全统计,1932年全县有学校245所、教员258人。 二、开办识字班、夜校、半日学校,对苏区群众进行基础文化教育
  “群众教育不独与儿童教育并重,以目前革命需要发展斗争的形势而论,应视为首务。”[4]随着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以识字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的工农群众文化教育运动在苏区发展起来。为了提高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适应革命战争和苏维埃各项建设的需要,苏区把“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努力扫除文盲”[5]工作作为苏维埃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区、乡苏维埃政府设立“识字运动委员会”作为组织领导工农群众开展识字运动的机关,采取开办农民识字班、列宁室、读报组、工农夜校、半日学校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工农群众进行政治文化教育。
  识字班是各地普遍采用的教育形式。1929年9月,东固地区开设了识字班7个。1930年后,识字班在苏区各乡村得到普及。1932年,中央提出“6个月消灭文盲”的口号,各村都建立夜校识字班。1933年6月,苏区政府颁布的《识字班工作》规定,每个识字班设班主任1名,除了进行识字教学外,还要经常组织学员开展识字竞赛活动。识字教育以就近就便为原则,从生活需要和工具名称教起,先易后难,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些地方在村内空地或村道路上制作识字牌或设立识字站,由列宁小学程度较好的学生充任“识字小先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过往行人进行教学。
  1930年后,以扫盲为中心的工农业余教育兴起,夜校、半日学校和业余补习学校逐渐普及。为方便工农群众入学,这些学校大都设在人口较集中、交通较便利的地方,一般每村1所。夜校、半日学校的学员以白天无暇上学的妇女居多;业余补习学校则以合作社、工厂企业、政府机关识字不多的工作人员为主。1929年9月,东固苏区开办了农民夜校9所,有学生300多名。1933年8月,中央教育部颁发《夜校办法大纲》,要求各级教育部、乡教育委员会以屋场为单位,设立1所夜校,吸收广大工农群众参加。半日学校有比较固定的上课地点、时间和师生,便于按一定计划进行教学。教员大都由乡村苏维埃政府或识字运动委员会聘请,借用日校教室或用祠堂、厅堂作教室。
  东固革命根据地群众文化教育形式多样、蓬勃发展,除了自编《农民讲话》《战士讲话》《妇女讲话》等各类课本,组织工农群众学习文化外,还通过政治学习,唱红色歌谣,演革命戏剧等文体娱乐活动让广大群众了解政治、科学常识。根据地的生产、支前等工作随之更加有声有色。朱德军长称这种学习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学习运动”。
  三、举办干部训练班,对苏区干部开展政治思想教育
  1928年10月,东固区委在东固村冻坑礼堂开办了“活动分子学习班”,即“干部训练班”,用以培养政治军事干部。
  为了提高广大干部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更好地组织、开展根据地革命斗争,苏区开创之初,各地举办了不同形式的干部培训班。这些培训班主要有分系统举办的土地训练班、裁判训练班;有分省、县、区级举办的工人干部短训班、妇女干部短训班等;基层党支部则举办流动训练班,利用业余时间围绕中心工作进行教学。   干部培训班课程主要有政治常识、党的建设、苏维埃建设等。除了进行理论学习外,它还组织学员参加实际斗争,开展实习活动。
  四、建立教导队、红军学校、无线电训班,对红军干部实行政治军事培训
  为了加强红军正规军事训练,壮大革命武装力量,东固革命根据地相继创立了红军教导队、红军学校、无线电训班,为赣西南地区输送了大批具有领导才能的红军骨干分子。
  1929年苏区初创时,在吸收战斗骨干为学员的基础上创办了赣西南红军第三教导队,随军行动,学制短而灵活。1929年3月,东固会师后,在毛泽覃、谢唯俊、陈东日等干部的帮助下,按照红四军在宁冈龙江书院举办红军教导队的方式方法,在东固螺坑创办了红二团教导队,又称东固教导队,陈东日任队长,有学员100多人,每天三操两课,学军事、学文化、学政治。6月,按照赣西特委的指示,教导队扩大为红二、四团教导队,李介思任队长,肖龙章任党支部书记,陈东日任政治部主任。1929年9月,红二、四团教导队由东固螺坑迁至富田陂下的竹影堂、敦仁堂和乐善堂等大型宗祠,并开始称红军学校。1930年2月,根据二七会议精神,红军学校正式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毛泽东,教育长陈东日。学校设置了政治课和军事课,成立了步枪、迫击炮、特种兵3个军事大队,直接受赣西南特委领导,主要培养红军基层军官,分配到部队或苏维埃政府任职。毛泽东曾多次到设在富田陂下敦仁堂的红军学校给学员授课。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的诞生,使红军军事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正轨。1930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学校从富田陂下迁到陂头的永慕堂,改称赣西南红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前期朱德任校长,毛泽东任政委,陈奇涵任教育长,陈东日任学生总队长,学员增加到600多人,设有5个军事大队,1个政治大队,开设了军事、政治、医学3个专业。6月后,学校随红军总部相继迁青原山阳明书院、吉安城以及永阳等地。[6]
  1930年12月,在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红军俘虏了张辉瓒师1万余人,缴获了敌军的无线电台。1931年1月,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以这些器材和参加我军的国民党部队无线电技术人员为基础,建立了我军第一个无线电队。[7]1931年2月,在朱德总司令、毛泽东总政委的领导关怀下,中央红军总部无线电队开办的第一期无线电训班在宁都小布开学。[8]1931年4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宁都、广昌、石城地区向龙冈、上固、石头坑、回龙地区集中,不久又西移至东固附近地区隐蔽。红军小布无线电训练班转移至总部驻地——敖上继续办班。培训形式分为速成班、普通班和干部班,贯彻教学相长、学以致用的原则,以报务和机务为主要学习内容。
  办班期间,无线电训练班负责人王诤还用缴获的收报机侦收到了国民党军驻富田王金钰部所属第二十八师公秉藩电台发给该师驻吉安留守处的一份重要情报。王诤及时将获取的重要情报上报毛泽东、朱德,为红军赢得第二次反“围剿”第一仗——白云山战斗的胜利,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从1931年2月至1934年10月长征开始止,中央红军总部共举办无线电训练班11期,先后培训报务、机务、电话、司号等通信人员2100余人,培养了中央红军第一批无线电通信人员。
  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文化教育活动,是江西苏区文化建设的有益实践,创造了很多经验和第一,在中央苏区建设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参考文献:
  [1]石仲泉.从“走走党史”到“发掘党史”[C].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2]东固根据地与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3]李玲玲.试论中央苏区时期的儿童义务教育[J].党史文苑,2008(16).
  [4]张美琴.论中央苏区扫盲教育的历史经验[J].成人教育,2009(12).
  [5]刘庆华.青原志——第十八篇东固革命根据地.
  [6]丁仁祥.第一所正规红军学校在这里诞生[C].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7]曾三.我党无线电通讯事业的创建,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第一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7月.
  [8]红军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王诤传[C].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责任编辑 潘 瑀
其他文献
张源健,1903年9月19日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下埠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4年夏,他从萍乡中学毕业时,正值黄埔军校在长沙招生,从小就追求光明的张源健不负众望,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黄埔第二期工科班,开始了他短暂而光辉的革命生涯。  军校从戎 追求真理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张源健一进入这个学校,就犹如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理论,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丰富
期刊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方志敏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方志敏同志是我们党的骄傲,人民的骄傲。在他身上体现的崇高品格和浩然正气,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为学习和纪念方志敏同志,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革命前辈的崇高精神,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和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编辑了《方志敏全集》(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全集》)一
期刊
[摘 要]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用“生命线”来形象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及理论体系的形成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同时进一步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为先。为了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作
期刊
作为一名老军人,我与八一建军节有着很深的情结,我对我所经历的60多个建军节,每一个都特别珍惜,特别怀念,而其中的1949、1950和1951年3个建军节,则更是让我难以释怀,永生不忘。  1949年建军节适逢南下进军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序幕。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
期刊
[摘 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趋加速,文化软实力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如何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以构建我们民族内在的强大精神之魂,必然的、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是构建中国软实力国际国内认同的思想基础和内在要求;是改善当前我国文化软实力
期刊
[摘 要] 中医类高等院校和其他综合型高等院校一样,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选用时,整齐划一地选择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这种通用型教材在统一认识、传播真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的受教育者都具有独特的气质和人格特点,如何将教材与学生气质统一起来,为不同领域的从业者提供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成了需要重点解决的实际问题。
期刊
近日,我在整理旧物时,偶然看到一本旧时的笔记本,里面记载着我1970年4月7日写的一首打油诗(附后),读着读着,一下子打开了我对42年前一件往事回忆的闸门。眼前清晰地浮现出一位质朴如普通农民、慈祥如亲属长者的老革命家形象。  他就是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创造“南泥湾奇迹”的赫赫有名的八路军第三五九旅旅长,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铁道兵团司令、农垦部长等职,率兵屯垦新疆、北大荒,修筑鹰厦铁路
期刊
刘冰,原名姚发光,1921年12月生,河南省伊川县人。1938年6月入党。同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在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随营学校、抗大六分校、太岳抗日根据地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在豫西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历任中共河南省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青年团河南省书记,团中央青农部部长、办公厅负责人;1956年至1966年任清华大学党委第一副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倒。1970年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革委会
期刊
[摘 要] 苏区红歌是中国老革命根据地尤其是中央苏区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特有的革命歌谣。以《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为视角,透视苏区红歌鲜明的样式特征、独特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着的巨大的现代美学价值。  [关键词] 苏区红歌 样式特征 语言艺术 现代美学价值  苏区红歌是中国老革命根据地尤其是中央苏区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特有的革命歌谣。1927年至1937年,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既是党领导工农红军
期刊
黄志勇(1914—),原名黄念卓,江西崇义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地方工作团宣传队分队长,团俱乐部主任,团党总支书记,师俱乐部主任,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政治教员兼教育干事、第四大队政治处主任、第三大队政治委员,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作战科代理科长、作战室主任,军事学院政治部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组织部副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