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尤为迅速。目前,心理辅导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明确提出要在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使学校德育工作多了一份生机与活力,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然而,目前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在推广普及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心理辅导教师匮乏、心理辅导的形式单一、心理辅导缺乏学生的理解和支持等,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积极作用,解决心理辅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校在以学生为主的心理辅导模式上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一、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兴奋点逐渐由长辈转向同龄人,这时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时比长辈的教育效果更好。出于这种目的,我们发动一些热心该项活动的学生组成了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是一个由学生自主管理的组织,包括宣传组、网络组、课题研究组和常务组四个分支部门。宣传组针对学生所关心的话题搜集资料,负责“心灵绿洲”简报的编辑和出版;网络组负责“心理家园”网页的制作和维护;课题研究组选择同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常务组负责建立会员档案以及完成其他一些琐碎的工作。协会的成员还积极协助心理教师进行各方面的工作,比如,参与对入校新生的心理辅导、心理图书阅览室图书的购置、心理测量结果的计算机录入和心理档案的建立等,个别优秀学生甚至还参与了心理咨询的工作。协会的工作不但弥补了心理辅导教师不足的困难,而且使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容易。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包括各年级、各班级的学生,能够很快地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反映上来,提高了心理辅导的及时性和针对性。目前,经过相关的培训,他们已经成为学校心理辅导的主力之一。
二、开展学生课题研究
近年来,探究性学习方法逐渐受到重视。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我们也采用了这种方法,辅导学生就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比如,在老师的辅导下,我校高一和初一的几位学生联合,进行了中学生异性交往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他们通过阅读大量有关书籍,自己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在同学中成功实施了调查研究。通过对性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性无知、性朦胧、性思慕)的研究,他们发现初一至高一的学生处于性朦胧阶段,他们大都有一种接近异性的愿望,但多数只会把这种想法留在心里;高二和高三的学生进入了性思慕阶段,在这个时期,男女生们开始爱慕专一的异性,并会注意收拾打扮,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他们的调查还发现,各个阶段都有提前的趋势,性思慕已经在初三学生中有所表现,而本该性无知的小学生,却已开始进入了性朦胧阶段。由于害怕老师和家长的干涉,多数中学生不愿与老师、家长交流这方面的问题。另外,90%以上的学生表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与异性交往的技能,常常感到困惑。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他们还向老师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希望老师不要过分关注学生的早恋问题,因为这样只会使事情复杂化;第二,希望老师能以更平和的心态引导学生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当然,他们也强烈呼吁同学们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注重个人修养,自觉抵制一些不良思想。
三、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实施的步骤为:学期初制定心理辅导的工作计划——实施有针对性的调查——开展团体辅导。比如,我们往往要把针对初一、高一新生入学适应的辅导,以及针对毕业班考试焦虑的心理辅导纳入学期计划。我们会选用一些心理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挑选出存在相关问题的学生,随后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告知他们这些学生需要特别的关注。并且,我们还会对这些学生进行专门的团体辅导,在融洽的团体活动中提高他们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
四、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还有一些新的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了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教学过程安排紧凑,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里,能够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多数的学生。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在给初一学生上“ 建立真挚的友情”一课时,我们很好地利用了“心理家园”这个网络平台(“心理家园”是由前面提到的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成员建立的)。我们事先在网页中分门别类、精心地放入了很多关于友谊的名言警句、小故事和专题文章等,以供学生们在课堂上集中浏览。课堂上学生们还能就某一具体问题在网页的讨论区内进行自由的探讨交流。由于以友谊为主题的网页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加上基于网络的讨论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通过以学生为主的心理辅导模式的新尝试,我们也得到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首先,心理辅导需要与学校其他工作,特别是德育工作协调起来。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正处于一个改革的时期,学校心理辅导以其对学生心理的深刻把握和丰富的理论、技术支持,为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也需要凭借这一大好形势来发展自己,我们的这些新尝试就是在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背景下进行的。
其次,心理辅导要尊重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 我能行”,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能力,只有教育者相信并鼓励学生,学生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
再次,心理辅导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中学生毕竟在许多方面都还没有完全成熟,在组建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这项工作有的是由心理教师来做的,有的则由协会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大家共同学习来完成。他们在不断自我提高的同时,又去帮助别的同学,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另外,协会在管理上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我们的协会在组建后的一年时间里,主要进行的就是协会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些规章制度由学生自己制定,自己去监督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心理辅导中的积极作用,解决心理辅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校在以学生为主的心理辅导模式上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一、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协会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兴奋点逐渐由长辈转向同龄人,这时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有时比长辈的教育效果更好。出于这种目的,我们发动一些热心该项活动的学生组成了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是一个由学生自主管理的组织,包括宣传组、网络组、课题研究组和常务组四个分支部门。宣传组针对学生所关心的话题搜集资料,负责“心灵绿洲”简报的编辑和出版;网络组负责“心理家园”网页的制作和维护;课题研究组选择同学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常务组负责建立会员档案以及完成其他一些琐碎的工作。协会的成员还积极协助心理教师进行各方面的工作,比如,参与对入校新生的心理辅导、心理图书阅览室图书的购置、心理测量结果的计算机录入和心理档案的建立等,个别优秀学生甚至还参与了心理咨询的工作。协会的工作不但弥补了心理辅导教师不足的困难,而且使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容易。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包括各年级、各班级的学生,能够很快地将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反映上来,提高了心理辅导的及时性和针对性。目前,经过相关的培训,他们已经成为学校心理辅导的主力之一。
二、开展学生课题研究
近年来,探究性学习方法逐渐受到重视。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我们也采用了这种方法,辅导学生就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比如,在老师的辅导下,我校高一和初一的几位学生联合,进行了中学生异性交往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他们通过阅读大量有关书籍,自己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在同学中成功实施了调查研究。通过对性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性无知、性朦胧、性思慕)的研究,他们发现初一至高一的学生处于性朦胧阶段,他们大都有一种接近异性的愿望,但多数只会把这种想法留在心里;高二和高三的学生进入了性思慕阶段,在这个时期,男女生们开始爱慕专一的异性,并会注意收拾打扮,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他们的调查还发现,各个阶段都有提前的趋势,性思慕已经在初三学生中有所表现,而本该性无知的小学生,却已开始进入了性朦胧阶段。由于害怕老师和家长的干涉,多数中学生不愿与老师、家长交流这方面的问题。另外,90%以上的学生表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与异性交往的技能,常常感到困惑。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他们还向老师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希望老师不要过分关注学生的早恋问题,因为这样只会使事情复杂化;第二,希望老师能以更平和的心态引导学生进行正常的异性交往。当然,他们也强烈呼吁同学们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注重个人修养,自觉抵制一些不良思想。
三、发挥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
团体心理辅导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实施的步骤为:学期初制定心理辅导的工作计划——实施有针对性的调查——开展团体辅导。比如,我们往往要把针对初一、高一新生入学适应的辅导,以及针对毕业班考试焦虑的心理辅导纳入学期计划。我们会选用一些心理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挑选出存在相关问题的学生,随后与班主任老师联系,告知他们这些学生需要特别的关注。并且,我们还会对这些学生进行专门的团体辅导,在融洽的团体活动中提高他们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
四、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还有一些新的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了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教学过程安排紧凑,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里,能够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多数的学生。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基于网络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在给初一学生上“ 建立真挚的友情”一课时,我们很好地利用了“心理家园”这个网络平台(“心理家园”是由前面提到的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成员建立的)。我们事先在网页中分门别类、精心地放入了很多关于友谊的名言警句、小故事和专题文章等,以供学生们在课堂上集中浏览。课堂上学生们还能就某一具体问题在网页的讨论区内进行自由的探讨交流。由于以友谊为主题的网页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加上基于网络的讨论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通过以学生为主的心理辅导模式的新尝试,我们也得到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首先,心理辅导需要与学校其他工作,特别是德育工作协调起来。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正处于一个改革的时期,学校心理辅导以其对学生心理的深刻把握和丰富的理论、技术支持,为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也需要凭借这一大好形势来发展自己,我们的这些新尝试就是在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背景下进行的。
其次,心理辅导要尊重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 我能行”,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能力,只有教育者相信并鼓励学生,学生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
再次,心理辅导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中学生毕竟在许多方面都还没有完全成熟,在组建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这项工作有的是由心理教师来做的,有的则由协会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大家共同学习来完成。他们在不断自我提高的同时,又去帮助别的同学,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另外,协会在管理上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我们的协会在组建后的一年时间里,主要进行的就是协会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些规章制度由学生自己制定,自己去监督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