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问答让英语学习更深入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cao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通过提问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启发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学生学而有疑也是其思维发展、收获新知的必经之路。课堂问答把教师、学生、教材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英语教学、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然而,目前,初中英语课堂问答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提问随意,没有针对性;问题难度把握不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提问方式和问题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问时机不对;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反馈和评价不到位等。因此,学会如何更好地进行课堂问答是十分重要的。
  有效的课堂问答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积极情绪,促进学生思考的问答。
  那么,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问答?
  首先,精心设计问题,巧妙创设情境。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智慧。课堂上,问题贵精不贵多,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精心设计的,是有目的、有层次、与学生关联的问题。如通过提问进行“展开”这一环节时,有些教师可能会将绝大部分时间用于教授新知,忽略了课堂应用和反馈,教师在课堂上应合理安排各环节的时间,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把握问题的难度和层次性,既要设计记忆、理解这样低认知水平的问题,也要有评价、分析这样能唤起学生深度思考的高认知水平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都有收获、有进步。在设计问题时应重视趣味性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巧妙创设情境,从而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动机。
  其次,营造融洽氛围,形成教学合力。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尊重和相信学生,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大胆质疑,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常常处于轻松愉快又兴奋的情绪之中。乐学的环境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形成教学合力。
  第三,把握提问时机,留足等待时间。课堂提问不是越多越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提问时机,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而且,在提问或回答后,要给学生留足倾听、思考和反馈的时间。有的时候教师不是做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多了。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師可以静静地等待,等待更多的学生在充分思考后给出更成熟的回答,而教师也将在等待中慢慢学会精炼问题,并进行更有效的评价。
  编辑 于萍
其他文献
目前,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基础设施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加以解决。下一步,应当从加大设施投入、加强人员培养、增强安全保密性等方面做好
【摘要】贵州精美绝伦的少数民族文化给美术家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也展示了其独特的最为宝贵的人文价值和最为迷人的艺术魅力。此文特以“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现状与成果——贵州少数民族题材在美术创作中的动因及呈现——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人文价值及艺术魅力”为主线论述了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人文价值和艺术魅力,旨在如何做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
标志是传达信息的视觉传播符号,标志的设计不仅是实用物的设计,也是一种图形艺术的设计。其对于简练、概括、创意的能力要求十分苛刻,而对物创作的训练能够很好地培养和锻炼
【摘要】现代艺术设计在多年追求国际主义风格后开始转向向传统艺术寻找创作的灵感和创作思路,民间美术色彩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土壤,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宝贵的艺术元素。本文在对民间美术色彩和现代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简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二者间的结合与创新,并提出具体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民间美术;色彩;现代艺术设计  民间美术是我国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精神
赵溅球出生于湖南益阳洞庭湖边的兰溪农家,自幼爱好绘画,他早年创作的《洞庭湖上绘新图》《干舟竞发》等作品便带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1984年他考入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的油画
郁达夫是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产生过重要影响。他是以反叛性著称的,然而正是其大胆的暴露与鲜明的反叛性使得大多数研究者往往忽略了传统文化对他产生
国子监刻书是从五代时期开始,宋代兴盛.作为中央政府最高教育管理机构,宋代开封国子监在官方刻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对北宋开封国子监刻书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历程
建筑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所,从古至今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不断变化进步,而颜色设计一直是建筑设计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许多著名的建筑作品都体现了设计师炉火纯青的色彩运用技巧,构
吴彧弓(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吴):苏老师,您好.您出身于广州花地的书香之家,首先请谈一谈您幼时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经历.rn苏百钧(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