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数据+”渗透到社会发展、百姓生活的每个角落,智能设备、APP、大数据应用等增加了群众的获得感,也成为企业提升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但在冰冷技术植入火热人际社会的背后,一些人被“超时”恐惧跟随,一些人被“网购”挤压出局,还有一些人仿佛被隔离在了“圈外”。
今天,你点外卖了吗?
“超时不被允许,一旦发生,就是差评、收入降低,甚至被淘汰。”曾做过三年美团配送站站长的李友政说,骑手们无法对抗系统分配的时间。
在外卖骑手聚集的百度贴吧中有这样一句:送外卖就是与死神赛跑,同交警较劲,和红灯做朋友。
“我经历的最疯狂一单是1公里20分钟。距离不远,但要在20分钟内完成等餐、取餐、送餐,我的车速快到屁股几次从座位上弹起来。”一位外卖骑手说,“摔车太常见了,只要不要把餐洒了,人摔成什么样都不是大事儿”。
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上海平均每2.5天就有1名外卖骑手伤亡。同年,深圳3个月内外卖骑手伤亡12人。2018年,成都交警7个月间查处骑手违法近万次,事故196件,伤亡155人次,平均每天有1名骑手因违法伤亡。2018年9月,广州交警查处外卖骑手交通违法近2000宗,其中美团的骑手占一半,饿了么排第二。
美团《2020年上半年骑手就业报告》显示,目前美团的骑手总数达到295.2万人。饿了么蜂鸟即配官网显示的骑手数量为300万人。面对近600万骑手的“系统化生存”,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者郑广怀提出“下载劳动”的概念。
“骑手通过下载APP工作。表面上,APP是辅助他们的生产工具,但实际上,这里面有一套精密的劳动控制模式。”郑广怀说,在这套模式下,劳动者的主体性被全面塑造乃至取代。“骑手们看似以相对自由的方式在工作,却遭受着更深的控制。”
被系统控制的不仅是外卖员。
2019年3月初,一名在江苏省南京市河西区域工作的环卫工人反映,单位发放了一批可在工作时为他们“加油鼓劲”的手表。这手表具备定位功能,只要环卫工人在上班时间原地停留超过20分钟,就会自动发出“加油”的语音,提示工人继续工作。
在南京市雨花西路,一名环卫工人工作服胸前口袋被抠出了两个小孔。“这是专门留给手机摄像头监控用的。”该名环卫工人说,“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休息超时,后台管理人员就会拨通手机,通知我们继续工作。”
社区团购是购物天堂吗?
近段时间,社区团购借互联网东风逆流而上,在全国多地各大小区内悄然兴起。团购商品从蔬菜水果到日用百货,应有尽有,给老百姓生活带来实惠和便利。
社区菜贩、小卖部、菜市场摊主的生存空间如何?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金桥开发区保全庄农贸市场,“相比往年客流量少了近一半。”名叫李二毛的摊主说,之前也有互联网平台联系让他加入社区团购供货,但他因利润太低回绝。
打开橙心优选APP看到各种生鲜食品光鲜亮丽、价格便宜,新用户还有惊人的优惠,比如一分钱可以买4枚鸡蛋或90克百香果。多多买菜平台也是如此,13.49元30枚鸡蛋,3.99元460克豆角。在美团优选,400克猪肉大葱水饺限时秒杀价仅2.59元,一斤带泥胡萝卜1.29元……
“顾客在平台上看到的是补贴后的价格,比如西红柿一斤只卖1.99元,我们这一斤得卖4.5元,但毛利润也就1元钱。”李二毛说。
在美通食品批发市场的田春霞蔬菜批发店,老板桂和说,社区团购大打价格战,挤占了二级批发商利润。“周边地区的小商贩,凌晨1点就来我店里排队进货,加上运输时间和蔬果损耗,成本低不了,相比团购没有一点优势可言。”
然而,社區团购真是老百姓的购物天堂吗?
“一分钱一分货。”有摊主介绍说,一些社区团购平台来店里谈合作,拍照时选取品质最好的蔬果,上传网络用于展示,实际拿的却是最次的货品。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认为,通过社区团购,消费者确实买到了价格更便宜的商品,但一旦产生用户黏性,也可能遭遇“大数据杀熟”。
不仅是社区团购平台,购物、送餐、旅游等诸多平台都被发现存在针对老用户设定更高价格的杀熟行为。浏览某智能配送软件的用户留言,发现不少人抱怨开通会员后同款商品价格更高,同一份餐饮购买两三次后就遭遇涨价。
互联网平台大幅挤压小商贩生存空间,也可能产生一些社会问题。“一些人会因为流通环节提高效率而失业,一些个体摊贩则可能在补贴战下面临倒闭。”聂辉华说,应当思考设计合理的市场规则,让大企业与小商贩共生。
“系统”之外的老年人
天津老人刘建英今年77岁,所在社区换上新的智能水表后,她一周没睡好觉。“就是因为水费到账问题。”老人的女儿说,此前刘建英只要到社区门口超市就可缴纳水费,但安装智能水表后,需要使用手机在线支付,不然就得前往3公里外的营业厅缴费。“手机支付我学不会,也不放心。”刘建英说。
据调查发现,不少老人面临着付不了款、乘不上车、挂不上号、扫不出“健康码”等尴尬境地。面对智能设备,不少老年人要么“没人教、学不会”,要么“不敢用、不想用”。“数字鸿沟”一再挤压老年人的生活空间。
还有一些技术手段也让老年人感到难于操作。比如,短信验证码,出于安全考虑有效时间很短,但对于手眼皆慢的老人并不友好。“越来越多商家自主开发APP,以减少传统用工人数,去餐馆吃饭点餐要扫码下单,安装智能家居需先下载APP。”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说,“但针对老年人的个性化智能服务存在缺失”。
浙江省温州市政协委员王长明认为,智能时代,对老年人的公共服务不能缺位。比如,社区可以举办培训班,帮助老年人更好使用智能手机;部分服务在发展线上业务时,也应保留线下渠道,满足老年人、困难群众等没有智能手机人群的需求。
今天,你点外卖了吗?
“超时不被允许,一旦发生,就是差评、收入降低,甚至被淘汰。”曾做过三年美团配送站站长的李友政说,骑手们无法对抗系统分配的时间。
在外卖骑手聚集的百度贴吧中有这样一句:送外卖就是与死神赛跑,同交警较劲,和红灯做朋友。
“我经历的最疯狂一单是1公里20分钟。距离不远,但要在20分钟内完成等餐、取餐、送餐,我的车速快到屁股几次从座位上弹起来。”一位外卖骑手说,“摔车太常见了,只要不要把餐洒了,人摔成什么样都不是大事儿”。
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上海平均每2.5天就有1名外卖骑手伤亡。同年,深圳3个月内外卖骑手伤亡12人。2018年,成都交警7个月间查处骑手违法近万次,事故196件,伤亡155人次,平均每天有1名骑手因违法伤亡。2018年9月,广州交警查处外卖骑手交通违法近2000宗,其中美团的骑手占一半,饿了么排第二。
美团《2020年上半年骑手就业报告》显示,目前美团的骑手总数达到295.2万人。饿了么蜂鸟即配官网显示的骑手数量为300万人。面对近600万骑手的“系统化生存”,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者郑广怀提出“下载劳动”的概念。
“骑手通过下载APP工作。表面上,APP是辅助他们的生产工具,但实际上,这里面有一套精密的劳动控制模式。”郑广怀说,在这套模式下,劳动者的主体性被全面塑造乃至取代。“骑手们看似以相对自由的方式在工作,却遭受着更深的控制。”
被系统控制的不仅是外卖员。
2019年3月初,一名在江苏省南京市河西区域工作的环卫工人反映,单位发放了一批可在工作时为他们“加油鼓劲”的手表。这手表具备定位功能,只要环卫工人在上班时间原地停留超过20分钟,就会自动发出“加油”的语音,提示工人继续工作。
在南京市雨花西路,一名环卫工人工作服胸前口袋被抠出了两个小孔。“这是专门留给手机摄像头监控用的。”该名环卫工人说,“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休息超时,后台管理人员就会拨通手机,通知我们继续工作。”
社区团购是购物天堂吗?
近段时间,社区团购借互联网东风逆流而上,在全国多地各大小区内悄然兴起。团购商品从蔬菜水果到日用百货,应有尽有,给老百姓生活带来实惠和便利。
社区菜贩、小卖部、菜市场摊主的生存空间如何?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金桥开发区保全庄农贸市场,“相比往年客流量少了近一半。”名叫李二毛的摊主说,之前也有互联网平台联系让他加入社区团购供货,但他因利润太低回绝。
打开橙心优选APP看到各种生鲜食品光鲜亮丽、价格便宜,新用户还有惊人的优惠,比如一分钱可以买4枚鸡蛋或90克百香果。多多买菜平台也是如此,13.49元30枚鸡蛋,3.99元460克豆角。在美团优选,400克猪肉大葱水饺限时秒杀价仅2.59元,一斤带泥胡萝卜1.29元……
“顾客在平台上看到的是补贴后的价格,比如西红柿一斤只卖1.99元,我们这一斤得卖4.5元,但毛利润也就1元钱。”李二毛说。
在美通食品批发市场的田春霞蔬菜批发店,老板桂和说,社区团购大打价格战,挤占了二级批发商利润。“周边地区的小商贩,凌晨1点就来我店里排队进货,加上运输时间和蔬果损耗,成本低不了,相比团购没有一点优势可言。”
然而,社區团购真是老百姓的购物天堂吗?
“一分钱一分货。”有摊主介绍说,一些社区团购平台来店里谈合作,拍照时选取品质最好的蔬果,上传网络用于展示,实际拿的却是最次的货品。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聂辉华认为,通过社区团购,消费者确实买到了价格更便宜的商品,但一旦产生用户黏性,也可能遭遇“大数据杀熟”。
不仅是社区团购平台,购物、送餐、旅游等诸多平台都被发现存在针对老用户设定更高价格的杀熟行为。浏览某智能配送软件的用户留言,发现不少人抱怨开通会员后同款商品价格更高,同一份餐饮购买两三次后就遭遇涨价。
互联网平台大幅挤压小商贩生存空间,也可能产生一些社会问题。“一些人会因为流通环节提高效率而失业,一些个体摊贩则可能在补贴战下面临倒闭。”聂辉华说,应当思考设计合理的市场规则,让大企业与小商贩共生。
“系统”之外的老年人
天津老人刘建英今年77岁,所在社区换上新的智能水表后,她一周没睡好觉。“就是因为水费到账问题。”老人的女儿说,此前刘建英只要到社区门口超市就可缴纳水费,但安装智能水表后,需要使用手机在线支付,不然就得前往3公里外的营业厅缴费。“手机支付我学不会,也不放心。”刘建英说。
据调查发现,不少老人面临着付不了款、乘不上车、挂不上号、扫不出“健康码”等尴尬境地。面对智能设备,不少老年人要么“没人教、学不会”,要么“不敢用、不想用”。“数字鸿沟”一再挤压老年人的生活空间。
还有一些技术手段也让老年人感到难于操作。比如,短信验证码,出于安全考虑有效时间很短,但对于手眼皆慢的老人并不友好。“越来越多商家自主开发APP,以减少传统用工人数,去餐馆吃饭点餐要扫码下单,安装智能家居需先下载APP。”中南大学社会学教授李斌说,“但针对老年人的个性化智能服务存在缺失”。
浙江省温州市政协委员王长明认为,智能时代,对老年人的公共服务不能缺位。比如,社区可以举办培训班,帮助老年人更好使用智能手机;部分服务在发展线上业务时,也应保留线下渠道,满足老年人、困难群众等没有智能手机人群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