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芝 “我一定要把她健康地抱回去”

来源 :福建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c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岁末,我们见到了卓美辉,她现在是一名中专学生,一个安静害羞的女孩。美辉和其他同龄的女孩没什么两样,每天正常上下学、和朋友聊天谈心,利用周末时间做兼职补贴生活费。
  殊不知,对于美辉来说,这样的平凡日子已非常难得,曾经的她甚至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权利。这些阳光日子的背后有太多充满艰辛而又感人的故事,其中除了美辉自己,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主角,她就是王道芝。
  爱心接力
  美辉的命途多舛,出生才3天的她就被父母遗弃在村口,幸而被路过的单身汉卓礼达看见,将她抱回家收养。但卓礼达家境贫寒,且本身患有精神病,并没有抚养能力,在卓礼达姐姐的帮助下,小美辉才得以生存。卓礼达在姐姐去世后,又给小美辉找来了一名患精神病的养母,小美辉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长大。
  情况未见好转,不幸却接踵而至:2006年7月,卓礼达过世,美辉和没有生活能力的养母在乡亲们的接济下勉强度日。8月5日,来给小美辉送菜的邻居王道芝发现了额头滚烫、昏迷不醒的美辉,忙将她送往村卫生所,后又转到平溪乡卫生院。这过程中小美辉病情不见好转,情况十分危急,几经辗转后,王道芝借了几千元钱,将美辉抱到了宁德市医院。
  那时候的王道芝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这一抱,却引出了让死神也为之却步的爱。
  2006年8月7日,小美辉被确诊为病毒性脑炎。
  在王道芝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热心邻居们开始为小美辉的治疗费用四处奔波、多方筹借,在他们的努力下,第一阶段的医疗费用解决了,美辉的病情初步稳定下来。但第二阶段的5000多元的治疗费用,显然是小美辉无力负担的。自己也是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普通农民,拿什么来拯救小美辉,王道芝一夜间白了好多头发。
  病床上的小美辉忍受着病痛,能否筹到钱治好病?能否再重返校园读书?懂事的她也开始担忧自己的命运。
  “第一天去看她的时候她眼神还可以,向她介绍在场的人,她还会知道,还会讲话。第二天早上我们再去看她,她就转到理疗那里了。这时候已经很严重了,也不会讲话了,医生建议立刻转到南京军区福州总院儿科治疗。”照顾过小美辉的周树妹告诉记者,“我自己也是苦孩子出来的,从小也是非常苦,也是没有父亲的。小美辉需要帮助,我们就应该伸手去帮助,至少让孩子能够活下来。”
  2006年8月25日,王道芝在家人的帮助下将小美辉转到南京军区福州总院儿科治疗。但是高额的医疗费用一直是笼罩在王道芝心头的乌云。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小美辉的病情得到了媒体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宁德市鸿爱会会长杨烽组织会员紧急捐款5300元;宁德市红十字会捐款3000元;宁德市鸿辉房地产公司捐款2000元;寿宁乡亲两次为美辉共募得4600元捐款;福鼎沙埕一位自家受灾的女士竟也借了500元捐给美辉。社会各界的力量汇集成了5万多元爱心款。福州热心人士杨松喜、林艳芬、曾云等8人组成“义工团”,轮流照顾美辉。蕉城64岁高龄的患重病的蔡先生深知美辉的处境,惺惺相惜,硬是从自己的营养费中挤出2000元给美辉。
  这场爱的接力终于帮美辉和王道芝拨开一片晴朗的天,王道芝说:“每一天都十分繁忙,熬药、喂药、换裤子、洗衣服,有时熬一帖药就需要3个多小时,多亏义工们的帮助,才让我挺过来。”
  她的执着让所有人不忍放弃
  接受了两个阶段治疗的美辉病情曾一度好转,但仍然极不稳定。李石勇是帮助王道芝的同乡之一,他告诉本刊记者:“当时小美辉吃药嘴巴都张不开,都是用铁调羹插进去撬开,再把药灌进去,牙齿都撬坏了好几颗。”
  53天的治疗后,美辉的治疗费用再次成为一个难题。医生告诉王道芝:“救活的概率不大,即使有生的希望,也可能落个痴呆,还是出院善待吧。”王道芝惊在当场,这几乎是给小美辉下了死亡通知书。
  2006年10月14日,王道芝只好暂时为小美辉办理了出院手续。“大人们在病房外面商量出院的事,卓美辉以为是要把她丢掉,求生意志非常强烈。从病床上下来,冲出来把她嫂子的大腿抱住,冲出来的时候脚都是歪的。”李石勇告诉记者,王道芝抱着小美辉下定决心:“老卓家就这么一个孩子,哪怕有一丝希望,也不能放弃。”
  “她生病是我抱出去的,我一定要把她健健康康地抱回来。”这个她费尽了心血的孩子,让她感受到一种和血缘无关的责任。她的坚持让志愿者们选择留下,为那一线希望继续努力。
  在众多照顾小美辉的志愿者中,有一位姓陈的中医精通针灸,他曾告诉王道芝,如果医院放弃治疗了,可以给他打电话。怀着忐忑的心情,王道芝给陈医生打了个电话,请他治疗小美辉,陈医生答应了。
  第一次针灸后,陈医生告诉王道芝,如果第二天傍晚小美辉会流眼泪,那就有治,否则只能放弃了。王道芝和丈夫卓阿松在小美辉的床头守了一天一夜,但是美辉却没有一滴泪水。那时候正是夏天,小美辉又是大小便失禁,刚换好的衣服转眼间又裹了黄汤,卓阿松一气之下,打了小美辉屁股一下,没想到这一打之下,小美辉却流出了眼泪。王道芝呆了半天,意识过来后马上冲出去给陈医生打电话。
  抱着一线希望,王道芝在福州找了一个寺庙,在寺庙里面做义工,住持给了她一个小房间,不收她住宿费,让卓美辉在里面治疗。经过200多天中药与针灸的配合治疗,小美辉终于康复,大家的努力终于将那一线希望化为奇迹。
  爱的生命故事
  2007年2月28日,小美辉从福州回到老家,重返她魂牵梦萦的校园。
  小美辉的故事引起了东南电视台的关注,他们特别为美辉录制了一期节目。作为现场嘉宾的台湾歌星潘美辰提出为小美辉捐助2年牛奶钱,作为病后的营养补给,她叮嘱卓美辉一定要与她保持联系。这之后,小美辉在给潘美辰的信中写道:“因为家里没有电视,我跑了很远的路,才看到电视台录制的节目,重温那幸福时刻。我得到那么多人的帮助,我的生活更加充满希望。”这期节目的主题是“我想有个家”,这个愿望已然实现,在经历了这场与死神的拉锯战后,本是孤儿的小美辉拥有了很多家人。
  看着健康快乐的小美辉,王道芝终于松了一口气,这口气在她心中已经绷了足足七个多月。回想起在家人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与小美辉共同走过的漫漫求医路,王道芝有说不尽的感慨和道不尽的感激,她忘了自己也应是被感谢的对象,这个被她千辛万苦从死神手里夺回的女孩,仿佛已成了自己的孩子。
  即将告辞的时候,平时寡言的美辉突然告诉本刊记者:“我要用一辈子来感谢嫂子,还有社会上所有好心人。”
其他文献
我今年91岁了,和在座的大多数同学一样,也是“90”后。我只是一位普通的外科医生,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建立肝脏外科,与肝癌作斗争。我的经历很简单,就是在三个学校里转:首先是马来西亚的光华中学,在那里念小学和初中;回国后考入同济大学附中和医学院;大学毕业以后,我就一直在第二军医大学工作。  回顾自己的经历,我最大的感受是,做人要诚实,做事情要踏实,做学问要扎实,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
期刊
到了医院以后,有件事让患者陈珂很诧异。  2012年10月23日,她因急性阑尾炎住进了福州市一家公立医院,在办理住院手续时,她发现比以前住院多了一个要让她签字的“协议”,内容是医患双方没有红包的承诺,医院介绍说该协议还要纳入病案管理。签完字,陈珂开始心里忐忑,不给医生送个红包,医生会好好治疗自己吗?万一康复不彻底留下后遗症怎么办?  签协议不能收红包,源于2012年8月6日卫生部下发的《加强公立医
期刊
40多年前,郑守樽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发明的新工艺可以使我国ADC发泡剂从依靠进口,变成全球最大的ADC发泡剂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然而,40年之后,这种新技术却给我国带来了全球最严重的氨氮污染。  尽管他发明了对ADC发泡剂生产中产生的“三废”进行资源化回收的治污办法,但是由于成本和治污观念滞后的原因,这项技术的推广并不理想,氨氮污染对中国大地的危害,多年来仍在继续。  “我没有料到的是,治污之路比发
期刊
天空不时有飞机呼啸而过,从长乐国际机场方向驶来的车辆络绎不绝,平均每天1000多车流量陆陆续续从这里经过。  “你好……请出示您的通行卡……请稍等……谢谢……”伸手,招呼,收账,一系列动作在常人眼中简单而轻松。  说起高速公路的收费员,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业务轻松,收入可观。其实,有多少人了解光鲜背后的辛酸,每天千遍一律说同样的话,做周而复始同样的动作,其中就有她们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新人”丹
期刊
“触目都是菌,开口都是菇”是福建古田这个“中国食用菌之都”的真实写照。隋朝大业年间,当地就有人生产香菇,从上世纪60年代的椴木栽培银耳开始,该县便走在了全国食用菌发展的前列。  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古田的食用菌产业像一面鏡子,折射出福建许多县市农业支柱产业发展的现状:不可避免地和电商时代下的市场经济交锋,在痛苦和挣扎中不得不面对产业升级。该产业链的各级生态如何?产业发展现状如何?它的发展有何借鉴意
期刊
过年开始是什么时间?福州人说,祭灶了,放了鞭炮,吃了祭灶的东西,就开始过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这一天祭灶,用甘蔗、荸荠、灶糖灶饼等送灶公上天,正月初四则用大鱼大肉迎灶公回来,之后几天办春酒请客人,直到元宵结束。  闽南一带也有特别的过年习俗。除夕夜,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
期刊
她的事迹,缘于20年前闽北大山深处的一座爱心居所——余朋乡幸福敬老院。  余朋乡是清流县最僻远的行政乡,人口不到六千,这里盛产茶籽树。余朋乡的茶籽树常青长寿,树龄可达200年以上。“幸福敬老院”就坐落在这茶籽树环绕的余朋乡山上。  黄小清,在这偏远的深山老林之中,她和家人20年如一日,自费在深山之中办起了一所敬老院,先后义务赡养了18位和自己非亲非故的孤寡老人,她像亲女儿那般为老人们养老送终,让他
期刊
面前,这位在商场打拼6年的年轻人,27岁的他看起来个小、瘦削、英俊,但眼神里却透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和干练。回忆起自己的创业路,他颇多感慨,我们都是在得到一些、又失去一些中,慢慢长大的。  2004年,和所有热爱幻想的大学生一样,杨其龙在福州一所大学里过着无忧无虑的岁月。读市场营销学的他单纯而腼腆,对未来有着无尽的憧憬,却习惯于以内敛的方式去表达,在内心深处存在着厚积薄发的渴望。  杨其龙很快得到机
期刊
涂楠楠是福建江夏学院的一名大三学生,他正在筹划跟两名在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上学的老同学合伙,开一家桌游店。在他的预想中,这个店类似一个休闲吧,提供三国杀等当下风靡大学校园的桌面游戏,如果不玩游戏也可以点杯饮料,和朋友聊聊天。  如今,像涂楠楠一样准备在大学期间开店创业的大学生还真不少,已经走在创业路上的高校生更是多如过江之鲫,创业形式也层出不穷。有开芳香馆、美容院、小饭店、数码店的,有出租电动车
期刊
人物简介:  张天福,1910年出生,福州人,中国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被茶业界尊称为“茶界泰斗”,1935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茶叶科研一所福建省立福安农业职业学校,1941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揉茶机,是《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所列20世纪十大茶叶专家唯一健在者,被授予“中国茶业界终身成就奖”,对福建省茶叶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晚年致力于传授审评技术和倡导茶文化,著有《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龙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