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文化运动引发了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深刻的一次思想革命,新思潮的出现与传播为社会点亮了明灯,指引了方向,对职业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职业教育在新文化运动时期(1917-1927年)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而不断变革与发展。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社会意识形态;职业教育;影响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保守势力窃取后,文化教育界掀起了"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针对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和文化逆流,一场以反封建、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兴起。新文化运动猛烈地批判了封建思想,引入和倡导西方先进的文化教育思想与制度。在此基础上,中国教育界兴起了教育救国思潮、职业教育思潮、个性解放等思想,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新思潮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政治背景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 依然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利益的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20年代初,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日益加紧和军阀混战、政治动乱,也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得到空前的解放,大量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潮传入中国,于是"改造中国"的呼声充满了理论界。那些不满现状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纷纷提出改良中国的主张。政治思想理论界再次出现了十分活跃的局面。"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思想纷纷出现。
(二)思想背景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治向民主共和政治的转型期。这一时期,新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正经历着从迷信、封闭到科学、开放;从"以礼治国"到"中体西用"、"以体为主"、"体用结合"迈进和过渡。这种迈进和过渡,是一种大变动时代的由旧质向新质的迈进和过渡。虽然不免带有西方文化渗透的殖民势力侵略与压迫的痕迹,而且是在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受到极大损害的背景下进行的,充满了血与恨。但无论如何,这种变动却表现了中国近代社会不可阻挡的近代化和文明化程度不断发展的大趋势,它所反映的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进步的潮流。
二、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与传播
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和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对封建旧学、旧伦理、旧道德展开了猛烈的批判。把对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的批判,放在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他们以进化论和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为武器,向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发起了正面猛攻。
(一)"民主与科学"思想
"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德先生:指民主即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赛先生:指科学即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辛亥革命完成了赶走皇帝的任务,确立了资产阶级法统。但在思想上反封建的任务却远远没有完成。正是感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人们思想上反封建的任务,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義者,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掀起了一次新的启蒙运动,力图唤起下层民众的觉醒。这场民主主义启蒙运动,对下层社会群众思想观念的变迁是卓有成效的。
(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思想
"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学说,这是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新道德"是指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男女平等、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等资产阶级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同封建伦理纲常截然相反,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对封建旧学、旧伦理、旧道德展开了猛烈的批判。[2]激进民主主义者把对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的批判,放在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他们以进化论和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为武器,向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发起了正面猛攻,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三)"教育救国"思潮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徒具虚名,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保守势力仍然左右着国家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在教育领域,复古主义也甚嚣尘上,"尊孔读经"成为一时之风。面对这种状况,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复古主义运动,进而发展成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解决当时中国政治黑暗腐败、国家发展滞后问题最根本的措施在于开启民智,将民众的思想从专制中解脱出来,以摆脱愚昧的禁锢,由此兴起"教育救国"思潮。五四运动前夕的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促使新教育运动与旧教育影响的矛盾日益深化。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个空前广泛的深入批判封建教育的高潮,与这种批判高潮相适应,则形成了一个介绍和宣传西方教育理论、学说的热潮。人们出于对旧学校、旧教育的不满和对新人才缺乏的忧虑,广泛探讨中国教育的出路问题,于是资产阶级教育学说、教育观点和形形色色的西方教育思潮纷纷出台,各种教育社团也纷纷建立。
(四)职业教育思潮
职业教育思潮是新文化运动中高扬民主、张扬人性、倡导以人为本价值观念在教育改革中的体现。新文化运动时期职业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工读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相继出现。其中,平民教育思潮对职业教育思潮的渗透最为明显。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使得职业教育主要关注于弱势群体,把角色定位于平民大众,试图通过职业教育使平民大众享有受教育权利,获得文化知识,有一技之长而安身立命。以上种种均表明职业教育思潮的努力作用及重要的社会地位, 已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 而这又反过来推动了职业教育作为民国时期一股强劲教育思潮的持续发展势头。
三、社会意识形态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1917年到1927年是我国职业教育起步、变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职业教育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取代了实业教育,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3]更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学制系统中的地位。1922年到1927年,职业教育涵盖的范围更宽更广,最终黄炎培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职业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在前进的路上探索着曲折发展,其间成就与失败共存,经验与教训同在。
(一)职业教育思潮推进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
中华职业教育社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职业教育思潮的兴起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办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中华职业教育社于1917年5月6日,由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伊始既有蔡元培等学界泰斗参与,也有邹韬奋等业界才子加盟,还有陈嘉庚等华侨领袖的赞助和聂云台等新兴商界巨子的支持。[4]在这样一批社会贤达的支持下,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立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以及由此开展的职业教育实践,开创了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河。
该社以宣传、推动、改进职业教育为目的。其主要活动有两项:一是通过调查、讲演、出版、通讯等方式宣传和研究职业教育;二是进行办理和改进职业教育的试验,如1918年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社的推动下,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以职业学校、职业补习学校、在普通学校中兼施职业教育、农村改进及职业指导等几个环节相互衔接、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结构。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较快,并纳入了当时的学制改革内容,成为学校系统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主与科学"思想加速了"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演进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自由和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再加上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入中国,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被教育界广泛认同,于是,对学制进行改革的思想开始产生。1922年的"壬戌学制"用"职业教育"这一名称取代了原有的实业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壬戌学制"是中国教育制度划时代的进步,体现了五四科学与民主精神对教育的要求,渗透了要求职业教育紧密联系中国经济和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和生计的精神,是中国职业教育由近代进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实业教育是以发展国家的实业为目的;而职业教育则主要是以学生的谋生就业为目的。实业教育是以社会为本位,兼顾个体发展;职业教育则是以人为本;兼顾服务于社会。职业教育的提出是新文化运动中对民主、科学的呼唤,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是教育改革的产物,增强了人们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和对个性化教育的倡导。职业教育倡导教育为个人生计服务,而生计、生存权又是民主的最基本保障。
(三)"教育救国"思潮促进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教育救国"思潮的兴起,给中国职业教育提出了培养大量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新任务与新使命。职业教育体系从建立到逐渐完善。在层次上,借鉴了当时日本和欧美的许多做法,以初、中级为主;在类别上,分农、工、商、商船、家事、师范等,仍以农、工、商为主;在阶段上,职业启蒙、职业准备和职业继续教育齐全;在形式上,是学校教育制和学徒制;在分布上,地区之间的不平衡较之调整前有了很大改观。[5]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的连接方式为职业学校制、学徒制和综合中学制。
(四)"个性解放"思想反映了职业教育对人的个性发展的注重
职业教育注重个性的思想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崇尚"民主"与"个性解放"的主旋律有着内在的联系。它反映出教育作为社会文化建设与国民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必然受到现时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重要创始人黄炎培将"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结合在一起,认为职业教育可以使人获得一技之长、自求知识的能力、坚定的意志和优美的感情,从而成为"健全优良之分子"。
(五)道德观念的变迁推动了女子职业学校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民主与平等思想渐入人心,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不断扩大,以及职业教育思潮的推动和影响,兴办女子职业学校的呼声愈来愈强,女子职业教育得到较快发展。自1917年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随着其对女子职业教育的极力倡导,接受女子职业学校教育的学生数量较两年前有了一定的增加。据教育部第五次教育统计,1917年7月,全国女子学校学生数已达1866人,其中湖南1005人,云南260人,江苏207人,浙江136人,福建97人,山东91人,黑龙江70人。[6] 此后伴随着职业教育思潮的兴起和逐渐高涨,女子职业教育也受到政府、实业界特别是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女子职业学校日渐发展。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教育观念,通过接受女子职业学校的教育,她们获得了一技之长,成为职业女性;由职业生活,改变了受束缚的角色。在这些独立的新知识女性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深受传统思想束缚的女子冲破封建礼教的提防,步出闺阁,走向社会,不仅极大地改变了自身的社会地位,推动了女子的自立和独立,也极大地促进了妇女解放。
四、结语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近代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剧烈变动时期, 也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思想解放,思想文化空前开放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华民族无论是统治阶级、少数思想家、社会名流等上层人物言行中的思想和观念,还是广大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普通市民的思想意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方向变迁的趋势,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是不可阻挡的。新思潮的传播加速了中华民族对自由与平等,个性解放等的认识,在各种思潮的融合下,对中国的职业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2]史全生.中华民国文化史[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136-158.
[3]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6-97.
[4]职教社.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教育与职业(1期),1917-10.
[5]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98-201.
[6]谢长法.中国职业教育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162-163.
作者簡介:张曼,1989年5月,女,安徽,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研究生,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社会意识形态;职业教育;影响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保守势力窃取后,文化教育界掀起了"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针对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和文化逆流,一场以反封建、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兴起。新文化运动猛烈地批判了封建思想,引入和倡导西方先进的文化教育思想与制度。在此基础上,中国教育界兴起了教育救国思潮、职业教育思潮、个性解放等思想,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新思潮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政治背景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 依然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利益的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20年代初,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日益加紧和军阀混战、政治动乱,也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得到空前的解放,大量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潮传入中国,于是"改造中国"的呼声充满了理论界。那些不满现状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纷纷提出改良中国的主张。政治思想理论界再次出现了十分活跃的局面。"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思想纷纷出现。
(二)思想背景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治向民主共和政治的转型期。这一时期,新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时期,正经历着从迷信、封闭到科学、开放;从"以礼治国"到"中体西用"、"以体为主"、"体用结合"迈进和过渡。这种迈进和过渡,是一种大变动时代的由旧质向新质的迈进和过渡。虽然不免带有西方文化渗透的殖民势力侵略与压迫的痕迹,而且是在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受到极大损害的背景下进行的,充满了血与恨。但无论如何,这种变动却表现了中国近代社会不可阻挡的近代化和文明化程度不断发展的大趋势,它所反映的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进步的潮流。
二、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生与传播
陈独秀、李大钊等激进民主主义者,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和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对封建旧学、旧伦理、旧道德展开了猛烈的批判。把对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的批判,放在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他们以进化论和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为武器,向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发起了正面猛攻。
(一)"民主与科学"思想
"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德先生:指民主即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赛先生:指科学即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辛亥革命完成了赶走皇帝的任务,确立了资产阶级法统。但在思想上反封建的任务却远远没有完成。正是感于辛亥革命没有完成人们思想上反封建的任务,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義者,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掀起了一次新的启蒙运动,力图唤起下层民众的觉醒。这场民主主义启蒙运动,对下层社会群众思想观念的变迁是卓有成效的。
(二)"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思想
"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学说,这是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新道德"是指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相适应的男女平等、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等资产阶级的道德行为规范,它同封建伦理纲常截然相反,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对封建旧学、旧伦理、旧道德展开了猛烈的批判。[2]激进民主主义者把对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的批判,放在对封建专制的批判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他们以进化论和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为武器,向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发起了正面猛攻,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三)"教育救国"思潮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徒具虚名,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保守势力仍然左右着国家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在教育领域,复古主义也甚嚣尘上,"尊孔读经"成为一时之风。面对这种状况,大批具有先进思想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复古主义运动,进而发展成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解决当时中国政治黑暗腐败、国家发展滞后问题最根本的措施在于开启民智,将民众的思想从专制中解脱出来,以摆脱愚昧的禁锢,由此兴起"教育救国"思潮。五四运动前夕的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促使新教育运动与旧教育影响的矛盾日益深化。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个空前广泛的深入批判封建教育的高潮,与这种批判高潮相适应,则形成了一个介绍和宣传西方教育理论、学说的热潮。人们出于对旧学校、旧教育的不满和对新人才缺乏的忧虑,广泛探讨中国教育的出路问题,于是资产阶级教育学说、教育观点和形形色色的西方教育思潮纷纷出台,各种教育社团也纷纷建立。
(四)职业教育思潮
职业教育思潮是新文化运动中高扬民主、张扬人性、倡导以人为本价值观念在教育改革中的体现。新文化运动时期职业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工读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相继出现。其中,平民教育思潮对职业教育思潮的渗透最为明显。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使得职业教育主要关注于弱势群体,把角色定位于平民大众,试图通过职业教育使平民大众享有受教育权利,获得文化知识,有一技之长而安身立命。以上种种均表明职业教育思潮的努力作用及重要的社会地位, 已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 而这又反过来推动了职业教育作为民国时期一股强劲教育思潮的持续发展势头。
三、社会意识形态对职业教育的影响 1917年到1927年是我国职业教育起步、变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职业教育在中国生根发芽并取代了实业教育,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3]更确立了职业教育在学制系统中的地位。1922年到1927年,职业教育涵盖的范围更宽更广,最终黄炎培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职业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在前进的路上探索着曲折发展,其间成就与失败共存,经验与教训同在。
(一)职业教育思潮推进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
中华职业教育社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职业教育思潮的兴起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办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中华职业教育社于1917年5月6日,由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伊始既有蔡元培等学界泰斗参与,也有邹韬奋等业界才子加盟,还有陈嘉庚等华侨领袖的赞助和聂云台等新兴商界巨子的支持。[4]在这样一批社会贤达的支持下,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立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以及由此开展的职业教育实践,开创了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河。
该社以宣传、推动、改进职业教育为目的。其主要活动有两项:一是通过调查、讲演、出版、通讯等方式宣传和研究职业教育;二是进行办理和改进职业教育的试验,如1918年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社的推动下,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以职业学校、职业补习学校、在普通学校中兼施职业教育、农村改进及职业指导等几个环节相互衔接、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结构。这一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较快,并纳入了当时的学制改革内容,成为学校系统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主与科学"思想加速了"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演进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自由和民主的思想深入人心,再加上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传入中国,以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被教育界广泛认同,于是,对学制进行改革的思想开始产生。1922年的"壬戌学制"用"职业教育"这一名称取代了原有的实业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壬戌学制"是中国教育制度划时代的进步,体现了五四科学与民主精神对教育的要求,渗透了要求职业教育紧密联系中国经济和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和生计的精神,是中国职业教育由近代进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实业教育是以发展国家的实业为目的;而职业教育则主要是以学生的谋生就业为目的。实业教育是以社会为本位,兼顾个体发展;职业教育则是以人为本;兼顾服务于社会。职业教育的提出是新文化运动中对民主、科学的呼唤,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是教育改革的产物,增强了人们对个人价值的肯定和对个性化教育的倡导。职业教育倡导教育为个人生计服务,而生计、生存权又是民主的最基本保障。
(三)"教育救国"思潮促进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教育救国"思潮的兴起,给中国职业教育提出了培养大量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新任务与新使命。职业教育体系从建立到逐渐完善。在层次上,借鉴了当时日本和欧美的许多做法,以初、中级为主;在类别上,分农、工、商、商船、家事、师范等,仍以农、工、商为主;在阶段上,职业启蒙、职业准备和职业继续教育齐全;在形式上,是学校教育制和学徒制;在分布上,地区之间的不平衡较之调整前有了很大改观。[5]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的连接方式为职业学校制、学徒制和综合中学制。
(四)"个性解放"思想反映了职业教育对人的个性发展的注重
职业教育注重个性的思想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崇尚"民主"与"个性解放"的主旋律有着内在的联系。它反映出教育作为社会文化建设与国民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必然受到现时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中华职业教育社的重要创始人黄炎培将"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结合在一起,认为职业教育可以使人获得一技之长、自求知识的能力、坚定的意志和优美的感情,从而成为"健全优良之分子"。
(五)道德观念的变迁推动了女子职业学校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民主与平等思想渐入人心,女子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不断扩大,以及职业教育思潮的推动和影响,兴办女子职业学校的呼声愈来愈强,女子职业教育得到较快发展。自1917年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随着其对女子职业教育的极力倡导,接受女子职业学校教育的学生数量较两年前有了一定的增加。据教育部第五次教育统计,1917年7月,全国女子学校学生数已达1866人,其中湖南1005人,云南260人,江苏207人,浙江136人,福建97人,山东91人,黑龙江70人。[6] 此后伴随着职业教育思潮的兴起和逐渐高涨,女子职业教育也受到政府、实业界特别是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女子职业学校日渐发展。女子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教育观念,通过接受女子职业学校的教育,她们获得了一技之长,成为职业女性;由职业生活,改变了受束缚的角色。在这些独立的新知识女性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深受传统思想束缚的女子冲破封建礼教的提防,步出闺阁,走向社会,不仅极大地改变了自身的社会地位,推动了女子的自立和独立,也极大地促进了妇女解放。
四、结语
新文化运动时期,是近代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剧烈变动时期, 也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思想解放,思想文化空前开放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华民族无论是统治阶级、少数思想家、社会名流等上层人物言行中的思想和观念,还是广大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普通市民的思想意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意识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方向变迁的趋势,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是不可阻挡的。新思潮的传播加速了中华民族对自由与平等,个性解放等的认识,在各种思潮的融合下,对中国的职业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2]史全生.中华民国文化史[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136-158.
[3]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6-97.
[4]职教社.中华职业教育社章程,教育与职业(1期),1917-10.
[5]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98-201.
[6]谢长法.中国职业教育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162-163.
作者簡介:张曼,1989年5月,女,安徽,云南民族大学,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研究生,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