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校育人要先从德育开始,教师是落实育人目标的关键。培养学生成人,思想道德素养尤为重要。“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心理不好是危险品,思想不好是危害品”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育人工作中都应铭记的治教指南。针对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谈四个方面:一、德育工作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效性;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三、小学各学科教育中对德育教育的渗透;四、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举措。
【关键词】小学;教师;学生;德育教育;小学;教育教学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德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形成高尚的品德;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加强德育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邓小平同志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寄予厚望,各级教育领导部门也都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则显得更加重要。因为随着商品的流通,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产生了变化。这种冲击与变化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因此,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热门话题。在我身边的许多教师常常感慨:当教师越来越难当了!大家心里都明白:当前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造成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他们中不少人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未来感到渺茫,常常沉浸于虚拟世界中,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泡在网吧、游戏机室、台球室等营业性场所,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有学生逃课、旷课现象,日常行为极不规范。面对这种种情况,学校德育教育面临许多的困难,但作为“教育发展的关键”的教师们,应该怎样做呢?
一、德育工作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效性
德育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使德育内容分层合理,从小到大,便于内化。在小学教育中,主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然而德育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比如:当一个人要摘到头顶上的苹果时,他举起手摘不到时,如果跳起来还有很大的距离,他就会跳起来摘下,如果跳起来还有很大的距离摘不到,那么他就会放弃,失去信心。因此,确定德育目标要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要求青少年从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开展近距离、小目标、经常化的德育教育,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角色,提出不同的层次要求。又如要求学生按时到校,要爱护公物,上课要专心听讲,作业要独立完成,衣着要大方得体等等,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然后推而广之,低起点,严要求,是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三个环境中接触到的每个社会人都能成为德育教育者,天天检查,人人关心,久而久之就会“润物细无声”,使社会要求、学校规范“内化”成为他们自己的道德行为标准,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①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阵,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奠定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三、小学各学科教育中对德育教育的渗透
1、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诊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应当是一种有意识地去达成“无痕”、 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效果的举措。
钻研教材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新课程理念下,这一项工作尤为重要。要上好一堂好的语文课,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寻找德育的渗透点,可以这么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渗透能力完全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因此,教师始终要把这个工作放在第一位,要研究教材的依凭性、前瞻性和德育渗透性。我们要钻研教材、寻找文本的德育渗透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说的”,甚至要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这正是文本的价值所在。
例如,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需让学生深切领悟作者赤诚的爱国之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线去理解作者——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志士,了解他当年的处境,体谅他的远行,体会他的心情。文中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但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第一次是一种“离别泪”,第二次是一种“爱乡情”,第三次则是“报国志”。这里的明理和导行必须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落实,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从而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行为,养成爱祖国、爱学习、有理想的新一代的优秀品质。
2、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是明确提出的,并不象语文文本内容那样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例如,在圆的教学中,可举一出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伟大成就,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伟大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为祖国建设事业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3、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大鹿》、《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4、品德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品德课》是在小学各年级都开设的一门德育基础性课程,从教材上课,课程内容上选取了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贴进儿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内容。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的主阵地,学生接受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因此用好教材中的有关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品德课》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四年级第一单元“生活中讲规则”,包含三个学习主题“我们的约定”、“做守则的小学生”、“我做小小普法员”,紧紧围绕“生活中守规则”这一中心主题展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为学生的探究搭建了一个广度、深度俱佳的平台。
5、科学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科学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励学生把学习科学知识对社会环境的改造与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是全面体现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践证明,走出教室,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教材,开展考察、参观、调查等,例如:在讲到水域污染和保护时,为了让学生获得河水为什么会污染的第一手资料,我带领学生到家乡香菇基地云集的地方,他们发现河水的颜色、水中的漂浮物等就从感性上懂得了什么叫河水的污染。接着又实地考察了污染的原因,研讨了河水污染的危害。这样活生生的事实极大地震动了学生,使学生懂得了环保和治理的重要、紧迫。这样不仅有利于认知的巩固和深化,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我们现在都在讲素质教育,我想这种素质教育就应该通过我们教师的言传身教,渗透到我们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样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才会是具有真正健全人格的人。
四、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举措
举措一:不言放弃
大家知道: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就是放弃。如果老师们不能深切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而只是今天看看这个孩子太调皮了,父母都不在乎,我何须在乎,放弃算了;明天看看那一个不顺眼,再管也无用,放弃算了。今天放弃一个,明天放弃一个,这个老师放弃一个,那个老师放弃一个。那么,学校教育又还有什么意义呢?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差生”,绝不言放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要我们教师用爱心、耐心感化学生,关注学生。加强对学生自信心培养,对学生道德心灵呵护。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同学习同生活,谈心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举措二:及时鼓励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还有这么一句话:“说你好,真的好,不好也好。说你不好,真的不好,好也不好。”作为教师,留心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举措三:真情奉献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应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轮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心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因此,对学困生的教育必须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精神。学困生犯错误是难免的,老师给予矫正是必需的。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任性解气的狠训一通,往往会事得其反,甚至会激起他们的逆反情绪。因此,我们在矫正时要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真心实意地选择角度和时机,耐心地诱导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实践证明,只有尊重学生,消除了他们的逆反情绪,学生才能口服心服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这就是“亲其师而信其道”。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些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只要我们用爱心、真心和耐心去关注他,帮助他,引导他,你的苦心就不会白费。
举措四:爱心感化
身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有一颗爱心,让爱心去感化学生幼小的心灵。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真的很纯洁。只要教师真心付出了,真心为他们着想了,他们会理解你、感激你的。和他们相处也会很开心、很快乐的,甚至会感觉自己年轻了很多,找回了自己的童年,从他们身上你还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只要教师用爱心去温暖他们、感化他们,他们的心灵会得到净化的。
总之,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是一项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工作。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所以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片岩石,无论其大小,所以高山雄壮无比;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无论其清浊,所以大海浩瀚无边;我们用真情收容每一个学生,无论其优劣,所以我们才桃李满园。”在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建设过程中虽然道路崎岖坎坷,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诸方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冲破障碍,耕耘出一片更为广袤、肥沃的田园春色。我们坚信:文明道德之花必将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处处绽开。
参考文献
[1]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教与学(下)<当代优秀教研成果总览>》曹露主编P104。
【关键词】小学;教师;学生;德育教育;小学;教育教学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指出:德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形成高尚的品德;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立场;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加强德育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邓小平同志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寄予厚望,各级教育领导部门也都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则显得更加重要。因为随着商品的流通,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产生了变化。这种冲击与变化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因此,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热门话题。在我身边的许多教师常常感慨:当教师越来越难当了!大家心里都明白:当前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父母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影响等,造成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他们中不少人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对学习失去信心,对未来感到渺茫,常常沉浸于虚拟世界中,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泡在网吧、游戏机室、台球室等营业性场所,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有学生逃课、旷课现象,日常行为极不规范。面对这种种情况,学校德育教育面临许多的困难,但作为“教育发展的关键”的教师们,应该怎样做呢?
一、德育工作在小学教育中的实效性
德育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使德育内容分层合理,从小到大,便于内化。在小学教育中,主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然而德育目标的确定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比如:当一个人要摘到头顶上的苹果时,他举起手摘不到时,如果跳起来还有很大的距离,他就会跳起来摘下,如果跳起来还有很大的距离摘不到,那么他就会放弃,失去信心。因此,确定德育目标要遵循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要求青少年从日常行为习惯入手开展近距离、小目标、经常化的德育教育,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角色,提出不同的层次要求。又如要求学生按时到校,要爱护公物,上课要专心听讲,作业要独立完成,衣着要大方得体等等,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然后推而广之,低起点,严要求,是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三个环境中接触到的每个社会人都能成为德育教育者,天天检查,人人关心,久而久之就会“润物细无声”,使社会要求、学校规范“内化”成为他们自己的道德行为标准,收到良好的德育实效。①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阵,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他们的道德观念,奠定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三、小学各学科教育中对德育教育的渗透
1、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诊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应当是一种有意识地去达成“无痕”、 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效果的举措。
钻研教材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新课程理念下,这一项工作尤为重要。要上好一堂好的语文课,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寻找德育的渗透点,可以这么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渗透能力完全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因此,教师始终要把这个工作放在第一位,要研究教材的依凭性、前瞻性和德育渗透性。我们要钻研教材、寻找文本的德育渗透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说的”,甚至要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这正是文本的价值所在。
例如,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需让学生深切领悟作者赤诚的爱国之情。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情感线去理解作者——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志士,了解他当年的处境,体谅他的远行,体会他的心情。文中三次出现“别了,我爱的中国、”但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第一次是一种“离别泪”,第二次是一种“爱乡情”,第三次则是“报国志”。这里的明理和导行必须建立在朗读的基础上才能落实,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从而内化为自己自觉的个人行为,养成爱祖国、爱学习、有理想的新一代的优秀品质。
2、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是明确提出的,并不象语文文本内容那样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例如,在圆的教学中,可举一出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伟大成就,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伟大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为祖国建设事业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3、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如:《大鹿》、《生日》等歌曲,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同时,也懂了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整个唱歌教学的过程,就是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操陶冶的过程;在进行乐理、视唱、练耳教学时,要注意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逐步了解音乐语言及表现情感的过程中,激发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音乐欣赏教学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4、品德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品德课》是在小学各年级都开设的一门德育基础性课程,从教材上课,课程内容上选取了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贴进儿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内容。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的主阵地,学生接受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因此用好教材中的有关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品德课》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四年级第一单元“生活中讲规则”,包含三个学习主题“我们的约定”、“做守则的小学生”、“我做小小普法员”,紧紧围绕“生活中守规则”这一中心主题展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为学生的探究搭建了一个广度、深度俱佳的平台。
5、科学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科学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励学生把学习科学知识对社会环境的改造与自己的责任联系起来,是全面体现教学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践证明,走出教室,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教材,开展考察、参观、调查等,例如:在讲到水域污染和保护时,为了让学生获得河水为什么会污染的第一手资料,我带领学生到家乡香菇基地云集的地方,他们发现河水的颜色、水中的漂浮物等就从感性上懂得了什么叫河水的污染。接着又实地考察了污染的原因,研讨了河水污染的危害。这样活生生的事实极大地震动了学生,使学生懂得了环保和治理的重要、紧迫。这样不仅有利于认知的巩固和深化,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树立主人翁的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我们现在都在讲素质教育,我想这种素质教育就应该通过我们教师的言传身教,渗透到我们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这样我们教育出来的孩子才会是具有真正健全人格的人。
四、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举措
举措一:不言放弃
大家知道: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就是放弃。如果老师们不能深切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而只是今天看看这个孩子太调皮了,父母都不在乎,我何须在乎,放弃算了;明天看看那一个不顺眼,再管也无用,放弃算了。今天放弃一个,明天放弃一个,这个老师放弃一个,那个老师放弃一个。那么,学校教育又还有什么意义呢?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差生”,绝不言放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要我们教师用爱心、耐心感化学生,关注学生。加强对学生自信心培养,对学生道德心灵呵护。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同学习同生活,谈心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举措二:及时鼓励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还有这么一句话:“说你好,真的好,不好也好。说你不好,真的不好,好也不好。”作为教师,留心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举措三:真情奉献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应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轮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心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因此,对学困生的教育必须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精神。学困生犯错误是难免的,老师给予矫正是必需的。但是,如果不注意方式,任性解气的狠训一通,往往会事得其反,甚至会激起他们的逆反情绪。因此,我们在矫正时要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真心实意地选择角度和时机,耐心地诱导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实践证明,只有尊重学生,消除了他们的逆反情绪,学生才能口服心服地接受批评、改正错误。这就是“亲其师而信其道”。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些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只要我们用爱心、真心和耐心去关注他,帮助他,引导他,你的苦心就不会白费。
举措四:爱心感化
身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有一颗爱心,让爱心去感化学生幼小的心灵。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真的很纯洁。只要教师真心付出了,真心为他们着想了,他们会理解你、感激你的。和他们相处也会很开心、很快乐的,甚至会感觉自己年轻了很多,找回了自己的童年,从他们身上你还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只要教师用爱心去温暖他们、感化他们,他们的心灵会得到净化的。
总之,德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是一项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工作。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所以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片岩石,无论其大小,所以高山雄壮无比;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无论其清浊,所以大海浩瀚无边;我们用真情收容每一个学生,无论其优劣,所以我们才桃李满园。”在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建设过程中虽然道路崎岖坎坷,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诸方的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冲破障碍,耕耘出一片更为广袤、肥沃的田园春色。我们坚信:文明道德之花必将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处处绽开。
参考文献
[1]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教与学(下)<当代优秀教研成果总览>》曹露主编P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