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与事(组诗)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szlf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牙雪山
  1
  天已经开始暗了
  很快,你就会看见
  满脸苍白背着一大块冰
  慢慢翻过马牙雪山的
  今夜的月亮
  2
  藏族画家奥登说,那是一个月黑之夜
  一头上千公斤的牦牛被狼咬掉了半边睾丸
  一头牦牛的疼,瞬时间让马牙雪山失去了平衡
  趔趔趄趄的马牙雪山,使我的诗意有点残忍
  奥登一边喝酥油茶一边和我们聊着家常
  帐篷外,积雪的缓坡上高山杜鹃开成一片
  沙枣花已经开过
  沙枣花已经开过
  如同一群失踪的少女
  我怀疑她们因为腋下香气的诱惑
  最终迷失了自己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失踪的人
  每天都有蜜蜂一样寻找黄金秘密的人
  一群少女离黄金有多远
  这其中的黑暗无人看见
  车过黑风寺
  黑风掠过,青草黄了
  黑风寺,像位和尚蹲在路边
  头顶戒疤,阿弥陀佛
  他的前生他的来世
  车窗外一闪而过
  黑风寺
  宁夏盐池与甘肃环县接壤处的一座小庙
  这块土地多盐多碱少雨
  大旱之年,时有干渴的麻雀
  撞死在救人活命的送水车上
  雅布赖盐场
  简单形容,这儿生产白银
  复杂形容,这儿出品哲学
  哲学是盐
  生活中少不了盐
  虽然不能多——
  这句话在雅布赖盐场千万别说
  今天休息日
  挖盐机熄火
  如同一位诗人面对白纸无话可说
  二十斤重挖盐的大勺子倚墙立着
  亮晃晃英雄无用武之地
  盐工三三两两玩牌看电视
  窗台上晒着一双绣花鞋垫
  与白银无关
  与哲学无关
  食堂姑娘面对几口大锅一摞硕大的蒸屉
  趴在油渍斑斑的桌子上昏昏欲睡
  天上的白云与一个人的睡眠无关
  一条高出地面盐铺的路
  仿佛洗了又洗的手,伸出去
  抓一把是盐
  再抓一把还是盐
  子午岭学校
  风声树声,学校安静
  学生哗哗翻书
  书上江山
  八千里三万里移来挪去
  秦始皇散步于子午岭秦直道
  像是体育老师散步于学校空旷的操场
  书上江山
  散步者体内狮虎
  躲在某个文言虚词后面低声咆哮
  几乎让人相信
  习性已改嗜纸喜墨
  狼
  上千公里的青藏公路线
  没见一只狼
  真想见一只旷野中的狼啊
  远远的,最好跛一条腿
  更有英雄气概
  晚云猩红
  这只狼沿着山脊缓缓走去
  一跛一跛地驮负着过于沉重的天空
  额上有刀伤的落日
  用一个王朝的历史删改了自己
  一种被奉为神鹰的飞翔动物
  用比黑夜更黑的翅膀删改着死亡
  一只跛腿的狼
  行走在西藏的天空下
  仿佛替人类驮负着
  某种光荣与罪过
  礼县桃花山
  据说,刑天葬首于此
  刑天舞干戚,先把脑袋安顿好
  然后继续提着盾牌举着大斧挥舞
  刑天累了,且打盹儿千年再说
  桃花开了败了,桃花山下
  一座早已废弃的刑场
  一桩多年前的冤假命案
  一个阴魂不散的女子
  有人看见她披头散发,口红比血还红
  此一时间,夕阳若
  当年县政府门口死刑公告上的大红印章
  悬挂在桃花山顶,迟迟不肯落下
  平泉村:有一位清代武探花
  一条西汉水流过来流过去
  崇黑尚武的祖先,青山磨剑
  八十斤重的大刀舞动如绣花针
  或断水或生锈,武探花心如落日
  后来人隔着落日,看见斑斓猛虎鼾声依旧
  看见有家族顽童把黄绫圣旨绑在树枝上当旗耍
  我等迟来,隔水听音,雾里看花
  把自己看傻
  闻鸡起舞
  鸡叫三遍,从来没听过鸡叫四遍五遍
  村子里叫错点的鸡都被杀了,他老是惦记着
  家里这只红冠子大公鸡如果叫错了多好啊
  可以不摸黑起床了,暖暖和和跟太阳一起醒来
  锅里炖着香喷喷的鸡肉,多好啊
  鸡叫三遍,爷爷喊他起床上学
  十里之外的学校,一个乡村孩子一边走路一边瞌睡
  月亮陪着瞌睡的孩子,一边走路一边瞌睡
  多年之后,他写下一首诗的标题:闻鸡起舞
  爷爷呢?那只追着啄陌生人的大公鸡呢
  家门口那条细弱的河水
  流远了
  一位内心锦绣的诗人
  ——陇南采风赠包苞
  当然可以,沿着一枚千年菩提树叶的筋脉散步
  或者,盘膝打坐
  午夜时分,公鸡叫鸣
  当然可以,因为这里是《诗经》的故乡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摊开内心的麻纸
  记下鸡鸣,记下无眠和呓语
  记下一只扛着大刀的螳螂
  逡巡在这个秋夜的边缘
  替一位内心锦绣的诗人
  守夜
  記康县花桥村男嫁女娶婚俗
  男嫁女娶
  无疑,属于母系社会遗存
  如同村中那棵一千多年的菩提树
  与母系无关,与父系无关,只与时间有关
  菩提树上密密匝匝的红绸带,只关乎个人的祈祷和祝愿
  和一个正一木榔头一木榔头卖力打洋芋搅团的男人闲聊
  他说,一辈子不坐一次花轿就不是男人
  男嫁女娶,只是千万别提离婚
  那样会净身出户的
  管他斗转星移,敲锣打鼓
  老祖宗的规矩不能变
  男嫁女娶,无非就是
  掀开一块红盖头
  露出一张胡子拉碴的脸
  黄河第一曲
  玛曲,黄河拐弯的地方
  草,和羊,和一匹陷入冥想中的馬
  黄河远远绕开它们
  可这一切
  都像被一双潮湿的大手刚刚抚摸过
其他文献
在鬼金2017年出版的小说集《用眼泪,作成狮子的纵发》封面上,有这样几个引人注目的词汇:“中国卡佛”“吊车司机”“性爱与死亡的奏鸣曲”“黑色故事集”。前两个词说的主要是作家本人的身份。与美国小说家卡佛一度是工人一样,鬼金一边在轧钢厂开着吊车,一边却坚持写着小说,写着那种能够发表在《花城》《十月》等纯文学期刊上的严肃文学。在当下严肃小说、诗歌的创作主体中,像鬼金这样拥有“双重身份”的作者并不算少,但
期刊
众所周知,汪国真先生是一位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作品畅销国内图书市场、影响了成千上万名诗歌爱好者的优秀诗人。他创作的《我微笑着走向生活》《热爱生命》《山高路远》《如果生活不够慷慨》《只要彼此爱过一次》《感谢》等一批抒情励志、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曾经风靡上世纪90年代中国诗坛,并在全国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一波强过一波的“汪国真诗歌热”,影响了整整一代读者。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汪国真先生写诗成名之前,在
期刊
作家的文化自觉  按照这届高研班的课程安排,我今天和大家讲一讲。我看了学员名单,发现咱们在座的青年作家创作成绩很大,有的已是名满天下,为山东文学界赢得了荣耀,所以我来讲课很有压力。好在许多学员都是我的老朋友,还有一些刚结識的新朋友,咱们文友相见,谈文论艺,可以随便一些,轻松一些。我今天跟大家聊的题目是:作家的文化自觉。  各位文友,我读过你们的许多作品,深为你们的才华而惊叹。但是,艺无止境,天外有
期刊
鲁宾·斯塔夫洛维奇犯案后,听说的人大感意外,纽约那些小报把他称为复印者,《哈泼斯》杂志又强调了这一称谓,但我与此案关联太小:不过是十五分钟的对话,不幸的是,我连这对话的内容也记不大清了。  最先听说他的名字,是在福科希复印社,这家复印社不大,旁边是一座战前的老建筑,我在曼哈顿的大好时光,有一部分就是在那幢建筑里度过的。复印社老板默瑞斯,五十几岁,为人大方,遇到客人光顾,他总是以礼相待,从不装腔作势
期刊
1  弗吉尼亚·伍尔夫谈到我们应该怎样读书时,她说:“我们给予别人怎样去读书的指点,就是不要听从什么指点。”①  她以这话开始,建议撇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批评家等中间人/因素,可是如托尔斯泰批评评论家却自己也写评论一般,悖论也出现在伍尔夫身上,她写了一本《普通读者》之外还觉得不够,继续写《普通读者∏》。这些作家式的评论难道不是中间因素吗?冒充普通读者真的可以以假乱真吗?她批评各种中间因素,但自己却成
期刊
温暖的黑暗,湿透了我的双眼。我不知道罪恶,这是令人升华的疾病。我以死相许的生的需求——被爱。  ——萨拉·凯恩  大哥立在我的面前,嘴里横叼着雪茄,冷漠地盯着我。  大哥说:“你去死吧。”  “去死吧!”大哥的声音如滚滚长江之水,混浊而汹涌,“啥子?好凶?”现在我又梦见了大哥,他披了一件黑色的斗篷,带着一副宽边的黑墨镜冷冷地盯着我。每次死的时候,我都要朝四周张望,看看大哥在哪儿。我总能看到大哥。有
期刊
几天前,我拜读了牛津大学诗歌艺术教授麦凯尔[1]先生的一本演讲稿。麦凯尔先生一开始便讲到自己是个诗人;他与一位著名的诗意画家爱德华·伯恩琼斯爵士[2]的女儿结为伉俪;他创作了《威廉·莫里斯传》(Life of William Morris),这部作品我认为在语言上、结构上、严肃性及生动性方面都算是最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之一了;实际上,他的所有作品都有着诗意的特质。我倒希望,他甚至可以尝试着把这种特质
期刊
法国导演加斯帕·诺在二十四岁就拍出了三十八分二十六秒的《马肉》(Carne)(以下简称“马”),生猛无畏,与青涩无关,倒是从某些社会的异化现象上插了一刀。故事讲一个马肉贩子对痴呆女儿疯狂的“固恋”,后因保护女儿,误伤他人而入狱……对应精神分析学上对固恋的解释,我可以清晰地想起电影里的湖面:“心理停滞在成熟过程中(也就是痴呆女儿的儿童时期,电影中三次出现的木马镜头)较早的某一点上,并表现出与我们看到
期刊
1  玉希布早村美术馆新馆即将开馆,得到消息后,李桦提前订了返程的机票。他原本想取道莫斯科,再回国。作为京城知名画家的李桦,去欧洲举办个人画展后,又游历了北欧几个国家,前后有两个月了。  李桦是在去年夏天,筹备新建玉希布早村美术馆的。李桦第一次来这里写生时,觉得这个村名字的寓意很有趣,“三个牛娃子”,有意思不说,更鲜为人知的是,李桦的乳名叫牛娃子。当然母亲去世后,再没有人这么叫过他了。  先前的玉
期刊
一  1932年12月,上海老牌报纸《申报》的副刊“自由谈”实行改组,由原来的旧文人主编,改为新文人主编,鲁迅、茅盾、郁达夫、老舍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陆续出现在“自由谈”上。这是新文学作品走出象牙塔走向市民社会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由此,一个刚刚从法国留学回来、年仅二十八岁的青年走入人们的视界,他就是《申报·自由谈》的主编黎烈文。  当时有人把鲁迅、茅盾称作《申报·自由谈》的两大“台柱子”,黎烈文顶住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