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教学法中教师角色的探讨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jitianya198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务教学法是翻译教学中较为流行的方法,但目前学界研究的焦点都集中在教学过程与学生身上,而对教师角色的探讨则显得相对滞后。一般论者都将教师定位为任务的设计者与课堂的组织者,笔者认为,这不过是课堂上的表面现象,实际上教师不仅要在课后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还要在课堂上发挥启发者、评点者的职责。启发的方式有追问式、可视化等多种形式,而评点的主要形式则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因事说理”。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翻译;任务;启发;因事说理
  一、前言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approach),也称为任务型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强调教育的中心应该是学生,而不应是教师和教科书,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习。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的目的明确、内容实在,以期达到最佳效果。任务教学法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国内,受到众多外语教学实践者的青睐,也为教育部所认可,并纳入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任务教学法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非常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这与翻译具有很高的关联性,所以很快被应用于翻译教学,并发展出项目教学法、翻译工作坊等多种新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将任务教学法的实施步骤大致分为前期任务、讨论过程、后期任务三部分。前期任务指教师选定材料、分配任务,学生独立完成翻译工作,这些都可以在课外完成。讨论过程则需要在课堂上完成,学生按照既定顺序发表自己的译文,并就疑难部分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点评与总结。后期任务也可以在课外完成,主要是指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修改前期译文,提交定稿,结束任务。
  国内学者关注、研究任务教学法已经30多年了,由于任务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授课模式,所以迄今为止相关研究的重点都集中在如何组织学生执行任务等方面,而对教师角色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知网大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专门探讨这个问题的文章仅有陈静的《任务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一篇,而从翻译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则付之阙如。故此笔者不揣浅陋,以自己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提一些简单的看法,以便求教于大家。
  二、功夫做在课后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教师是任务的设计者以及课堂的组织者,这种观点当然没有错。但翻译教学的任务教学法有不同于其他任务教学法的独特之处,执行过程中,尽管课堂仍然是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则需要在课后做大量的工作,其作用远远不止是设计者与组织者。
  1.材料的选择
  马拯认为:“首先要对学习者进行需求分析,把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未来工作中会进行的活动确定为目标任务。”[1]如果能够做到当然好,但在笔者看来这很难,因为我们不知道学习者将来会遇到什么样的任务。既然没有特定目标,当然也就无法制定针对性方案,所以我们只能从现实出发来设计任务。
  笔者认为,作为任务的材料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广泛性。教师在选择材料的时候要考虑到内容的广泛性,如果内容过于单一的话,既不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也不能拓宽学习者的眼界。虽然我们无法预测学习者将来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但立足于当今的社会现实,加大经贸、科技等实用性内容的比重,对学习者应该会有帮助。(2)难度合适。难度系数应该比学习者现有水平稍高,保证他们在思考之后,能够正确理解并顺利完成符号转换任务。这样每次任務完成后,都能使学习者觉得自己有进步,这是激发学习热情的一个好办法。同时,任务的难度系数需要呈台阶式递进,帮助学习者稳步提高。(3)任务能体现理论的指导作用。关键点的处理上一定要能体现出翻译技巧与理论的实际应用。这既是教师点评时“因事说理”的基础,也是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感悟理论,做到知行合一的关键。
  2.课前的翻译与准备
  任务材料确定以后,教师也应该翻译材料。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面把握材料,从容控制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的准备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动笔翻译之前反复阅读任务材料,确信自己对原文的语言风格、行文习惯、文章主旨等内容都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之后再开始翻译。(2)反复比对原文与译文,找出自己的译文中的亮点与疑问点,分析其好坏的原因。估计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思考如何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3)反思翻译过程中,运用翻译理论与技巧的具体情形,在体现理论与技巧的译文边做出标记。再次回顾并整理相关理论,为课堂上“因事说理”式的点评做准备。
  所以笔者认为,在任务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远非组织者那么简单,要做的工作都在课外,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园丁精神,也就是于歆杰先生所说的“为人好师”的境界[2]。
  三、多样化的启发方式
  正如前文之所述,任务教学法的基本理念源于杜威的“从做中学”,是功能主义交际教学法的延伸,与传统的授课方式相比较,其教学方式更接近于相对自由的研讨模式。学生在初步完成翻译任务以后,按照教师的安排发表自己的译文,并就其中的亮点与难点与其他同学展开讨论。笔者认为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参与这种讨论,而是作为旁观者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注意发掘学生意见中的合理成分,在点评的时候给予肯定。在学生遇到困难,不能顺利完成任务达到预期目标的时候,教师就应该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通过设疑、对比、暗喻、追问等方式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启发的方式很多,笔者以自己在翻译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略举两例,加以说明。
  1.对增减的追问
  “增译”与“减译”都是翻译的常用方式,也是实现创造性翻译的主要途径之一。但不管是“增”或者“减”都必须是有根据的,而不是随意的,随意的增减很可能导致误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学生在遇到难题时,要么放弃,等待老师给出答案;要么牵强附会,任意增加或者减少原文的内容,其结果有时甚至遗漏了其中的关键词,最终形成逻辑混乱、难以理解的译文。这个时候教师则应该通过追问的方式,促使他们重新阅读原文,删去添加的词语,添加省略的内容,在目标语中按照可以理解的逻辑再现原作者的意图。   例1:「インターネットでは得られない情報が、伝える人と届ける人の誠意の集大成として新聞になる」。そう書いてくれたのは、東京都文京区の岩間優(ゆう)さん(14)だ。足の悪いお年寄りが新聞を心待ちにしていると知り、単なる「記事の集まり」を超えたぬくもりを感じたという。[3]/“在网络上无法获得的信息,以及将其传播、配送的人的诚意,这种种的集大成之物,便是报纸。”住在东京都文京区的岩间优(14岁)这样写道。在她得知有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盼望着送上门的报纸后,对她而言,报纸就不仅仅是新闻的集合体,而是一种能感受到的温暖。(学生译)
  译文的下划线部分明显存在逻辑的问题,其原因就在于译者随意增减。“送上门”三个字是添加,虽然不影响意思表达,却使译文变得冗长,与原文简洁的风格不一致,同时也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文中三个关键词,即“知り”、“ 感じた”与“という”,译者译出了前两个,而遗漏了最后一个。笔者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就反复追问与“という”相对应的译文在哪里,要求学生再次比对原文,重新翻译。最终促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理清了原文的逻辑关系,改译为:“他说他认识一位腿脚不方便的老人,老人天天都在等待报纸的到来,对他而言报纸可不是新闻报道的‘大拼盘’,上面有诚意,有温暖。”
  当然在连续的追问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用词与语气,不能咄咄逼人,而要有长者风范,循循善诱,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王步高先生强调教师要有“亲和力”[4],也是这个意思。
  2.可视化的启示
  导致译者误读的原因很多,除了语言因素以外,还有历史文化、情景语境等。笔者认为文化与语境的问题都可以采用可视化的方式来启发,具体见拙作《启发方法的可视化研究》[5]。为便于说明,这里再举两例。
  例2:阿修羅像は博物館の暗がりに浮かんでいた。[6]/阿修罗像渐渐从黑暗处浮现出来了。(学生译)
  例3:節電に沈む街を漂いながら、ヒトは寂しがり屋の動物だと思った。[7]/漂泊在因节电而消沉的大街上,我想人真是容易感到孤独的动物。(学生译)
  凡是去过博物馆的人都知道,展厅光线很暗,但展品上方都有灯光,以便观众参观。例2说明的就是这种情况,灯光的照射下,展品仿佛浮现在人们面前。张祜《题金陵渡》中“两三星火是瓜州”所呈现的也是这种情形。例3要说明的场景正好相反,原本明亮的街道,因为节能的需要,中间有部分路灯关了。这样一来,看得见的街道看不见了,似乎沉没到了黑暗中。这种情况晚归的行人最为熟悉。
  如果学生没有见过这种场面,教师在稍加说明以后,将看得见的图片展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自己看,这就是可视化的启示方法。可能的话,播放视频效果会更好。
  四、因事说理
  理论与实践是人类认识论中一对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理论来自实践,反过来又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这是我们对这对范畴的基本理解。但现阶段受某些学校政策与杂志导向的影响,人们往往将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形成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很多教师都走向了为理论而理论的极端,真懂假懂不是问题,关键的是一定要说理论,用理论,教理论。正如陈钢所指出的那样:“发表论文没有高深的理论作为包装,若仅是‘白描’,很可能被‘斥’为没有理论深度、没有思想高度、没有知识广度的‘幼稚’之作。”[8]科研如此,教学方面的情况当然也差不多,没有理论的点缀,很可能会被视为没有“干货”,而遭人白眼。
  理論应该与实践相结合这似乎不必讨论,但如何结合却值得思考。笔者认为在非翻译专业的翻译课上,理论的讲解没有必要过度展开。课堂上教师点评时,采用因事说理的方式,以简明扼要的语言介绍相关理论的主要观点即可。
  1.经验补充
  弗洛伊德在《歇斯底里研究》中提出冰山理论,海明威把它引入小说写作。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部分则应该让读者去想象、去补充。这就是“冰山原则”的基本含义,其最大特点就是经验省略。《永别了武器》的结尾部分被视为经验省略的典范,经常被引用。
  创作为了简洁或者其他的目的可以省略,但是翻译恰恰相反。翻译的前提是深度读解原文。伽达默尔阐释学认为,读解就是要进入原文本视阈,因此不仅不能省略,还需要将自己的经验(前理解)补充进去,形成视域融合,才能完成读解。因此笔者在将冰山理论引进翻译时,强调翻译应该是在译者自身经验的驱使下,发掘冰山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对原文进行补充式读解,从而完成翻译任务。这种方式可以称之为“经验补充”[10]。
  例4:紫煙への依存は、ストレス解消とかの前にニコチン中毒という病である。だから値上げは体に良い、という理屈になる。[11]/对香烟烟雾的依赖,使在消除疲劳之前将先导致被称为尼古丁中毒的疾病。“香烟价格上涨对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这一点便成了香烟增税的合理理由之一。(学生译)
  例4的翻译就需要译者的经验补充,单是语法分析很难解决问题。学生的译文之所以难以理解,就是因为他们自己本来就没有读懂原文,只是一一对应地置换了单词,而不是真翻译。对于这种现象,劳陇先生称之为“死译”,王宗炎先生也提出过批评:“时下的译文,有很多是看不懂的。这是因为译者没有透彻的了解,只好逐字移译。有人以为忠实,其实这是偷懒和取巧。这样的译文用不着熔铸和洗练的功夫。只把原文硬搬过来就是了。”[12]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不管是在中国还是日本,涨价之前,政府都会召开听证会,这段话描述的正是听证会上正反双方辩论的情形。反对者认为:不能涨价,因为吸烟有缓解压力的作用。赞同者反驳:所谓的解压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因为尼古丁中毒,所以应该涨价。涨价能减少吸烟,这样对老百姓的身体有好处。
  如果译者能够将这些来自实际生活的社会经验与原文联系起来,那么读解就不会出问题。正确读解也只能保证不会出现误译,要想译好,还得“熔铸”。熔铸的方式之一就是理清原文的逻辑关系,然后按照译入语的语言习惯进行重构。笔者认为尼古丁中毒与吸烟解压既是前后关系,也是因果关系,所以“前”的翻译要体现出前因后果的顺序,“理屈”也可以相应地理解为“逻辑”。因此原译似可改译为:吸烟解压只不过是表象,根本原因在于尼古丁中毒,所以涨价对国民身体有好处。这就是政府的逻辑。   “经验补充”也可以视为海明威“经验省略”的反动,翻译过程中译者只有根据自身的经验,把作者省略的内容重新补充回去,才可能深刻理解原文,翻译出好的作品。这与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有异曲同工之妙。
  2.直指其意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的核心观点,他们认为决定翻译目的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是受众。受众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文本。功能对等是美国翻译家奈达的观点,基本含义是指在翻译中用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才是文体。尽管两者产生的理论基础不同,但若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文本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传递作者意图,译者的目的就是要让读者理解、思考和接受原作者的观点,最终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死译”做不到,“直指其意”才是有效途径之一。
  例5:大阪では全車の1割近い約2千台が初乗り500円で走る。花より実を重んじる利用者が業者の努力を促すのだろう。初乗り710円の地からは、商都の無秩序、いや知恵比べがまぶしくも映るのだが。[13]/在大阪占全部(出租)车辆近1成的大约2000俩的出租车都以500日元为起步价。这或许是注重实效的用车者促使业者做出的努力。从位于起步价710日元的地区来看,尽管一定程度地反映出了商业都市的无秩序(竞争),或许更准确地说是智慧比拼的多样化,(但最终应该是用车者得益)。(学生译)
  上文的翻译基本上是自下而上(bottom-up)的一一对应式的翻译,晦涩难懂,乏善可陈。尤其是将“知恵比べがまぶしくも映る”译为“智慧比拼的多样化”更是难以理解。早在100年前,王国维先生就曾指出:“今之译者(指译日本书籍这言),其有解日文之能力者,十无一二焉。……故其所作,皆粗漏庞杂,诘屈而不可读……”[14]这种现象今天依然存在,真是令人遗憾。
  就句子结构而言,笔者认为日语与英语比较相似,偏重“形合”,而汉语则偏重“意合”。“形合”是“从一到多”的思维模式,主要特点是以主语与谓语为核心,以先行词为引导,把修饰语以及分句附着于中心词上,看似复杂,但其实结构分明,就像大枝生小枝的树杈。“意合”是“从多到一”的思维方式,主要特征是以主题为核心,以时间、逻辑、过程为序,纵向展开,很少使用关系词,整个句子呈流水型特征[15]。就行文風格而言,《天声人语》栏的文章大都由资深记者执笔,文章夹叙夹议,虽然短小但内容丰富,既有很高的艺术性,又含蓄隽永,意味深长。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丰富的背景知识,更需要单刀直入、拨云见月的功夫。也有译者认为划线部分可以直译为“商都大阪的混乱,不,智慧大比拼,东京人看得眼花缭乱”,这样的翻译也不错,但还是不够明确。笔者认为不如译为“大阪人的智慧,东京人看不懂”,这样更加直截了当。
  “直指其意”是打破文本表层结构,揭示作者意图的最直接的方式,也只有这种译法才能体现出目的论与功能对等的理论价值。
  3.正反连贯
  语篇翻译是功能语言学在翻译领域的应用,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突破了传统的以词句为中心的做法,转而以整个语篇作为研究对象。语篇是指超出句子之上的意义单位,它可以是一段对话,一篇论文,或者一本书。凡是语篇,都必须具有构成语篇的7个条件,即衔接性、连贯性、目的性、可接受性、信息性、情境性、互文性等。
  语篇是一个独立且完整的意义单位,它要求文本中所有的语言结构都必须围绕这个意义而存在,为呈现这个意义而展开。换句话说,意义拥有最高权威,对语言结构具有统摄作用与规定作用,多余的枝丫将会被裁剪删除。这就是连贯性的作用。连贯性对作者的写作有制约,同样对译者的翻译也有限制。所以,与传统的自下而上(bottom-up)的翻译过程不同,语篇语言学方法则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自上而下(top-down)的过程,即先决定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属性及其交际功能,再通过一个个的语言结构来体现预定的语篇。
  历来学者大都将连贯性视为保证词义一致的限制性原则,笔者认为这仅仅是连贯性原则的一个方面,单就词汇翻译而言,反义词的翻译也要接受连贯性原则的制约。
  例6:「インターネットでは得られない情報が、伝える人と届ける人の誠意の集大成として新聞になる」。そう書いてくれたのは、東京都文京区の岩間優(ゆう)さん(14)だ。足の悪いお年寄りが新聞を心待ちにしていると知り、単なる「記事の集まり」を超えたぬくもりを感じたという。[16]/“在网络上无法获得的信息,以及将其传播、配送的人的诚意,这种种的集大成之物,便是报纸。”住在东京都文京区的岩间优(14岁)这样写道。在她得知有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盼望着送上门的报纸后,对她而言,报纸就不仅仅是新闻的集合体,而是一种能感受到的温暖。(学生译)
  文中下划线部分的“集大成”与“集まり”本来不是反义词,但因为老人对报纸抱有很深的感情,在他心目中报纸就由普通的“新闻报道的集合体”升华为“诚意的集大成”,这就给原本不相干的两个词添加了不同的感情色彩,使之有了正反对应的关系。所以笔者认为中性的“集合体”不能体现作者的意图,稍带贬义的“大杂烩”或者“大拼盘”可能更加符合文本的情景语境。从学生的译文来看,他们没有体会到文中贬褒的差异。就这两个词的翻译,我们至少可以说明语篇翻译中连贯性的作用与应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因事说理”确实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习者能够在“译”与“评”的反复交替过程中,构建并充实自己的理论框架,形成自己的翻译风格,将理论的应用变成无意识的行为,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五、结语
  目前,很多高校非翻译专业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都采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翻译工作坊等新型授课方式,但由于对教师作用的研究不充分,致使教师的指导功能发挥得不是很好。笔者认为任务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除了要精通一种乃至数种相关理论之外,还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答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对任务的内容了然于心,才能从容地掌控课堂,发挥好启发者、指导者的职责。   近年来,随着教学设备的进步,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形势下教师角色如何界定,这是一个新课题,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发现、去研究。但有一点笔者坚信不疑:教师作为教学三要素之一,绝不可能退场。
  参考文献:
  [1]马拯.任务教学法研究30年:回顾与启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3):67-71.
  [2]于歆杰.为师四境[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36-37.
  [3]朝日新闻论说委员室.天声人语·新聞配達の少女[N] .朝日新闻,2009-10-18(1).
  [4]王步高.我在清华园里教国文[J].中国大学教学,2017(9):8-15.
  [5]潘洵,张向荣.启发方法的可视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66-69.
  [6]朝日新聞论说委员室.天声人语·阿修羅展[N].朝日新闻,2009-04-03(1).
  [7]朝日新闻论说委员室.天声人语·結婚熱[N].朝日新闻,2011-05-20(1).
  [8]陈刚.翻译观与翻译实践影视统一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50-60.
  [9]潘洵.冰山理论怒与《城ヶ島の雨》的翻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10):64-69.
  [10]朝日新闻论说委员室.天声人语·タバコ増税[N].朝日新闻,2009-11-05(1).
  [11]劳陇.翻译教学的出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J].中国翻译,1990(6):36-39.
  [12]朝日新闻论说委员室.天声人语·初乗りワンコイン[N].朝日新闻,2009-11-26(1)。
  [13]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C]//静庵文集(新世纪万有文库).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18-119.
  [14]潘洵,阿莉塔.语篇内的“信达切”翻译观[J].皖西学院学报,2017(6):99-103.
  [15]朝日新闻论说委员室.天声人语·新聞配達の少女[N].朝日新闻,2009-10-18(1).
  [本文受浙江大学文科教师教学科研发展专项基金资助]
  [责任编辑:陈立民]
其他文献
摘 要:立德树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其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文章分别从学生、教师、大学三者的使命出发,论述严字当头、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并以浙江财经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实践为例,具体阐述介绍了如何“严字当头、立德树人”的改革情况。  关键词:严字当头;立德树人;本科教育;改革实践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是国之大计、党之
期刊
摘 要:目前国内大学语文课程教材都选录了不少节选篇章。在节选篇章教学方面如何能够真正体现出大学语文课程的“大学”特性,需要教师在知识传授方面自觉引入“整体文本阅读法”。文章以《礼记·大学》(节选)篇章为例,论述“整体文本阅读法”在大学语文节选篇章中的重要价值,主要有准确解读原本语意、补充深化具体内容和彰显突出特色地位。  关键词:“整体文本阅读法”;大学语文;《礼记·大学》  “大学语文”是一门重
期刊
摘 要: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是每个仪器类专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为例,分析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内涵特征和地方高校仪器类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问题,探索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仪器类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并以实际案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工科;仪器类专业;产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新工科视域下的人才培养改革不仅需要创新一批新专业,而且需要通过工科专业
期刊
摘 要:概述了国内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背景和建设历程,结合国际发展趋势,以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发展走向为切入点,深入解析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地球科学自身的学科特点,阐明地球科学在线开放课程群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课程基础和目标成果等,为实质性推动我国地球科学在线开放课程群建设、扩大和深化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地球科学;在线开放课程;课程群建设  随着
期刊
摘 要:当前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技术不断成熟,从基础设施、计算模式、信息资源、信息应用等多个维度的技术进步来看,信息社会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对中国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新的思考、评估与重构。本文旨在以上海交通大学软件工程專业为具体案例,讨论并探索当前中国计算机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知识体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期刊
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可视化辅助教学技术手段,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中逐渐得到广泛应用。结合“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多年教学实践,将思维导图模式应用到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本科教学中,优化了课程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批判性创新思维能力、归纳总结及总体规划能力。  关键词:环境工程;思维导图;教学方法;能力素质提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发散性思维具体化的方
期刊
摘 要:本科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居于核心地位。为全面推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改革,需要设计并开展全程、全面、全员参与的教学影响力评估。本文基于近年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新建实验课程中的实践并结合国外相关报道的经验,围绕评估全程、全面和全员参与的三个原则展开讨论。在总结国内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强调了在教学影响力评估中容易被忽视的若干方面,希望能为营造全方位的融合育人氛围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学
期刊
摘 要:复杂软件能力培养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项核心任务,特别是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更加凸显了其重要性。软件能力内涵丰富,涉及需求、设计、实现、测试和维护等多维度能力。依托作者团队所负责的本科生“面向对象设计与构造”课程,对复杂软件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一种大小周期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其中大周期强调实践作业间的迭代,小周期强调一次作业中的过程控制。最后,通过实际教学所
期刊
摘 要:采用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探讨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两种教学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的教学效果。发现相对于体育课程班,学生中心教学法的实验班能显著提升学生心理素养,教师中心的心理讲授班使学生心理资本下降,需要做出必要的调整。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教师中心;学生中心  一、前言  从教学法发展的角度来说,当下大学教育有两种教学取向:“教师中心”和“学习者中心”[1,2]。“教师中
期刊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客教育理念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应用型人才创客的十大特质,为对接区域产业需求,确立了“创客型人才”的分类标准及内涵。通过聚焦“创客式教育”的五大内涵,探索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客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形势变化。全国现有普通本科高校1 000余所,其中90%是地方高校,成为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