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比较会阴侧切术后皮内缝合与传统皮外缝合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2010年9月~2011年9月的经阴道分娩并行会阴侧切术的136例产妇随机分组,65例经传统皮外缝合的产妇设为对照组,71 例经皮内缝合的产妇为观察组,观察切口疼痛程度、愈合情况、感染率及美观效果。 结果 皮内缝合疼痛率较低,术后感染少,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且切口及手术瘢痕不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会阴侧切经皮内缝合疼痛较轻、感染率低、愈合好,且较为美观,具有传统皮外缝合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会阴侧切术;皮内缝合;传统皮外缝合
[中图分类号] R719.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81-02
会阴侧切术是在产科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术。会阴侧切的主要目的为尽量缩短第二产程,防止因自然分娩引起的会阴裂伤及产程阻滞,亦保护软产道,使母婴得到较好的结果。临床会阴切开术应用率已达80%以上[1]。会阴侧切术后缝合方法有多种,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9月~2011年9月采用皮内缝合术,并随机与同期传统皮外缝合术比较,对两种处理方法的感染率、切口疼痛程度、愈合情况、外观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2011年9月,对笔者所在医院分娩的136例经阴道分娩并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采取随机分组。65例采用传统皮外缝合法,设为对照组;71例采用皮内缝合法,设为观察组。经统计学检验,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缝合方法
对照组:缝合阴道黏膜:以0号可吸收性手术合成缝线自伤口顶端0.5 cm处开始,连续或间断缝合阴道黏膜至处女膜缘,对齐创缘;缝合肌层:以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肌层、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针距1 cm;缝合皮肤:以丝线间断缝合皮肤,不宜过紧或过密,注意对合。5 d后拆线。
观察组:缝合阴道黏膜与肌层同对照组。缝合皮肤层:用自带三角针的4-0可吸收性手术合成缝线自侧切口顶端皮内开始缝合,第一针按间断法缝合对拢切口顶端后打结不剪线,将针线紧贴切口顶点皮下穿出,连续褥式缝合皮内组织至处女膜缘内侧打结,针距0.5 cm,每针都将缝线拉紧,使皮合平整。术后健侧卧位,无需拆线。
1.3 疗效判断标准
1.3.1 疼痛的观察 目前采用的是疼痛6级评分法[2]。Ⅰ级:有轻微疼痛感,但是时间延续不长;Ⅱ级:轻微疼痛,但是感觉有些不舒适;Ⅲ级:有无法忽视的疼痛感觉,但是不干扰日常的作息;Ⅳ级:有疼痛,昼夜干扰日常生活;Ⅴ级:所有日常生活都受到疼痛的影响;Ⅵ级:剧烈疼痛,不仅生活受到影响,而且性生活也有很大影响。
1.3.2 感染 切口处有脓性分泌物,做培养可找到病菌。
1.3.3 伤口愈合情况 甲级愈合:伤口恢复较好,較为平整,对于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乙级愈合:伤口虽然愈合可以,但是有周边的红肿现象,局部压痛;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切口疼痛程度、伤口感染、愈合情况及住院天数比较。皮内缝合疼痛率较低,术后感染率较少,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皮内缝合组住院天数少,周转快。见表1。
3 讨论
会阴侧切手术虽小,但愈合好坏将直接影响产妇产褥期的生活质量。传统皮外缝合因穿透皮肤,产妇感觉较为疼痛,外露的线头易于感染,且术后需拆线,增加产妇心理负担,影响乳汁分泌,其蜈蚣式瘢痕亦影响美观[3]。
而皮内缝合所应用的可吸收线,张力较强,平滑易通过组织,缝线质地柔软,手感较好,便于手术操作[4]。由于连续皮内缝合,缝合线不穿透皮肤,对切口血液循环和末梢神经干扰较少,
表1 两组患者切口疼痛程度、伤口感染、愈合情况、住院天数比较
组别 n 疼痛程度 伤口感染[n(%)] 伤口愈合[n(%)] 住院天数(d)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Ⅵ级 甲 乙
观察组 71 60 7 3 1 0 0 1(1.41) 69(97.18) 2(2.82) 2.5±0.5
对照组 65 23 15 23 4 0 0 4(6.15) 58(89.23) 7(10.77) 4.5±0.5
P <0. 05 <0. 05 <0. 05 <0. 05 <0.05
间断缝合轻微,且组织对合较好,线头不外露,术后感染少,瘢痕不明显, 保持了皮肤的完整性及美观性,亦可提高产后性生活等生活质量,同时皮内缝合无需拆线,缩短了住院时间, 从而减轻了产妇的经济负担, 增加了医院床位周转率,产妇无需拆线后心理负担减轻,疼痛轻微后心情舒畅,亦利于乳汁分泌,益于产后哺乳。
综上所述,会阴侧切皮内缝合法, 既可避免给产妇产时产后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感染少,愈合好,又能使会阴切口美观,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高媛.会阴侧切皮内缝合40例效果观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7(19):15-17.
[2] 漆洪波,蔡汉钟.会阴切开缝合术术式选择、缝合技巧及注意事项[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9,15(1):46.
[3] 洪丽华,邹芳铭.会阴侧切伤口缝合方式的技术探讨及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64.
[4] 程芳,罗杏英.会阴30°角侧切皮内缝合术190例临床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17.
(收稿日期:2012-01-09)
[关键词] 会阴侧切术;皮内缝合;传统皮外缝合
[中图分类号] R719.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81-02
会阴侧切术是在产科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术。会阴侧切的主要目的为尽量缩短第二产程,防止因自然分娩引起的会阴裂伤及产程阻滞,亦保护软产道,使母婴得到较好的结果。临床会阴切开术应用率已达80%以上[1]。会阴侧切术后缝合方法有多种,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9月~2011年9月采用皮内缝合术,并随机与同期传统皮外缝合术比较,对两种处理方法的感染率、切口疼痛程度、愈合情况、外观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2011年9月,对笔者所在医院分娩的136例经阴道分娩并行会阴侧切术的产妇采取随机分组。65例采用传统皮外缝合法,设为对照组;71例采用皮内缝合法,设为观察组。经统计学检验,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缝合方法
对照组:缝合阴道黏膜:以0号可吸收性手术合成缝线自伤口顶端0.5 cm处开始,连续或间断缝合阴道黏膜至处女膜缘,对齐创缘;缝合肌层:以可吸收线间断缝合肌层、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针距1 cm;缝合皮肤:以丝线间断缝合皮肤,不宜过紧或过密,注意对合。5 d后拆线。
观察组:缝合阴道黏膜与肌层同对照组。缝合皮肤层:用自带三角针的4-0可吸收性手术合成缝线自侧切口顶端皮内开始缝合,第一针按间断法缝合对拢切口顶端后打结不剪线,将针线紧贴切口顶点皮下穿出,连续褥式缝合皮内组织至处女膜缘内侧打结,针距0.5 cm,每针都将缝线拉紧,使皮合平整。术后健侧卧位,无需拆线。
1.3 疗效判断标准
1.3.1 疼痛的观察 目前采用的是疼痛6级评分法[2]。Ⅰ级:有轻微疼痛感,但是时间延续不长;Ⅱ级:轻微疼痛,但是感觉有些不舒适;Ⅲ级:有无法忽视的疼痛感觉,但是不干扰日常的作息;Ⅳ级:有疼痛,昼夜干扰日常生活;Ⅴ级:所有日常生活都受到疼痛的影响;Ⅵ级:剧烈疼痛,不仅生活受到影响,而且性生活也有很大影响。
1.3.2 感染 切口处有脓性分泌物,做培养可找到病菌。
1.3.3 伤口愈合情况 甲级愈合:伤口恢复较好,較为平整,对于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影响;乙级愈合:伤口虽然愈合可以,但是有周边的红肿现象,局部压痛;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切口疼痛程度、伤口感染、愈合情况及住院天数比较。皮内缝合疼痛率较低,术后感染率较少,切口甲级愈合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皮内缝合组住院天数少,周转快。见表1。
3 讨论
会阴侧切手术虽小,但愈合好坏将直接影响产妇产褥期的生活质量。传统皮外缝合因穿透皮肤,产妇感觉较为疼痛,外露的线头易于感染,且术后需拆线,增加产妇心理负担,影响乳汁分泌,其蜈蚣式瘢痕亦影响美观[3]。
而皮内缝合所应用的可吸收线,张力较强,平滑易通过组织,缝线质地柔软,手感较好,便于手术操作[4]。由于连续皮内缝合,缝合线不穿透皮肤,对切口血液循环和末梢神经干扰较少,
表1 两组患者切口疼痛程度、伤口感染、愈合情况、住院天数比较
组别 n 疼痛程度 伤口感染[n(%)] 伤口愈合[n(%)] 住院天数(d)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Ⅵ级 甲 乙
观察组 71 60 7 3 1 0 0 1(1.41) 69(97.18) 2(2.82) 2.5±0.5
对照组 65 23 15 23 4 0 0 4(6.15) 58(89.23) 7(10.77) 4.5±0.5
P <0. 05 <0. 05 <0. 05 <0. 05 <0.05
间断缝合轻微,且组织对合较好,线头不外露,术后感染少,瘢痕不明显, 保持了皮肤的完整性及美观性,亦可提高产后性生活等生活质量,同时皮内缝合无需拆线,缩短了住院时间, 从而减轻了产妇的经济负担, 增加了医院床位周转率,产妇无需拆线后心理负担减轻,疼痛轻微后心情舒畅,亦利于乳汁分泌,益于产后哺乳。
综上所述,会阴侧切皮内缝合法, 既可避免给产妇产时产后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感染少,愈合好,又能使会阴切口美观,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高媛.会阴侧切皮内缝合40例效果观察[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7(19):15-17.
[2] 漆洪波,蔡汉钟.会阴切开缝合术术式选择、缝合技巧及注意事项[J].实用妇产科杂志,1999,15(1):46.
[3] 洪丽华,邹芳铭.会阴侧切伤口缝合方式的技术探讨及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2):64.
[4] 程芳,罗杏英.会阴30°角侧切皮内缝合术190例临床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17.
(收稿日期:201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