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阅读史铁生《我与地坛》后,领悟和分析了母爱、人生和苦难,对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母爱;苦难;史铁生
初读《我与地坛》,是在初中的时候,但那时候正像史铁生说的,是活在“最狂妄的年龄”,关于母爱、人生、苦难、超越并没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勉强地谈论这些也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但今天,在我即将面临高考——人生最大的转折点的时候,再仔细拜读《我与地坛》,我忽然有了新的领悟。
面对高考,我曾经有过恐惧,甚至有时候让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抓住了我,我不知道这所谓的考试将给我带来什么,我又将要面对什么。然而,在一个烦躁和闷热的午后,我从书架上取下了这本书,当我走进作者曾经无数次去过的地坛的时候,当我细细品味作者的心境、智慧的时候,我終于平静下来了,安静地接受了即将要面对的现实。
1 关于母爱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关于母爱,一定想的很少,很多人都会认为母亲为自己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只是索取者,很少想过回报。年轻时候的史铁生也正处于这样的状态,而他更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经历,生命在最恣意的时候,突然双腿残废了。当痛苦袭来的时候,人也许只需要发泄,很少能注意到周遭人的感受,尤其是自己的至爱亲朋。还是一个孩子似的史铁生也不例外,所以,他每天都独自跑到地坛去,不管自己是不是给独自担惊受怕的母亲出了一个难题。
那时候,母亲的痛苦是史铁生所不能体会的,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痛苦里面,然而,当他终于走出自己的痛苦,并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母亲却不在了,这是人间最悲痛的事情!当一个人刚刚懂得珍惜感情,想要回报的时候,对象却不在了,只给你留下终生都不能弥补的遗憾,这也许比当初所经历的苦难更加残酷。“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从这哀婉的、令人叹息的调子中,我们看到了人生的遗憾。
在回忆中,史铁生体味着母爱的伟大。母爱的伟大就在于它既无处不在,但又是无声的,只要你需要的时候它永远都在那里。他用一种怅然的笔调道出了失去人间至爱的苦痛。“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的姿势”,这是母亲既怕打扰他又担心他的一个写照。我们能体会到,母亲当时复杂的心理,他不声不响地摇着轮椅走向古园的行动,在母亲心里引起了怎样不详的预感。但母亲是理解儿子的,她知道“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多年以后,当他再回首当年的事情时,他明白了母亲良苦的用心和当时那矛盾的心情,而那时,他只顾自己痛苦,完全没有注意到他的一举一动给母亲带来了怎样的伤害与痛苦。
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天都在母爱的萦绕中成长,但当我们蹦跳着出门还对母亲的唠叨不屑一顾时,母亲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当我们顽皮时母亲的责备中又包含了什么,而我们的任性会给母亲带来多么大的困扰,我们似乎都没有仔细地思考过。史铁生给成长中的我上了深刻的一课,让我知道一切都要尽早,不要给自己的生活带来遗憾。
2 关于苦难
罗曼•罗兰曾说过,生命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整个生活贯穿着痛苦。在史铁生最初光顾地坛的日子里,这也许正是他苦苦思考的问题。
最初,他甚至用一种哀怨的声音在倾述,他抱怨命运的不公,对眼前的苦难措手不及。“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那时候的他,生活没有目标,地坛是他唯一的寄托,“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可以想象,那时候的他绝望到了极点,他一连几小时都在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这,也许是大多数遭遇厄运的人们刚开始的反应。然而,当史铁生将目光投向这个似乎等待了他四百年的园子和园子里来来往往的人们的时候,他开始了深刻的反思。那唱歌的小伙子、长跑家、爱饮酒的老者、捕鸟的汉子、中年夫妇、中年女工程师,都在看似庸常的生活中寻找着自己的快乐。他们的人生也许并不是那么精彩,然而,每个人表现出的,却都是对生活的向往、热爱和坚忍。长跑家在历经了命运多次的捉弄的时候,他对这些报以的也只是苦笑一下和平静的叙述,我们并没有看到他歇斯底里地抱怨,生活还在继续,长跑的意义并不在于得到多好的名次,而在于他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史铁生的视线里,还有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这是一个让人惋惜的姑娘,漂亮但却弱智,也许我们应该责怪命运的不公,但是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公平,上帝不会把漂亮和智慧同时给一个人,而幸运的是那个小姑娘有一个爱他和呵护她的哥哥。
正是这些普通人的苦难,让史铁生对人类苦难进行了哲理性的思考: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这看似辩证法的思考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苦难也只是世间的平常。史铁生在这园子中终于悟出了人生的道理,“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这并不是史铁生向命运低头,而恰恰是他领悟了苦难的全部要义,人类必须要战胜它,而不是在它面前畏手畏脚。
3 关于生命
史铁生毕竟不同于常人,他是一个歌者,他在苦难中吟咏前进,触摸生命的意义。经历了人间大苦难的他最终理解了苦难,也超越了苦难,他把自己置于天地宇宙之间,然而并不觉得自己是渺茫的,却在感受生命的伟大与深邃。他由最初的对命运的不公和生命的哀叹转而勇敢地认同和直面惨淡的人生。
静静地坐在地坛一角的史铁生,从那祭坛里传来的唢呐声中,“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在这融汇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刻,作者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他写出了生命的三种不同的状态:人们刚出生的时候是个哭闹的孩子,而一来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在岁月的流逝中他又变成一个老人,任劳任怨地走向自己的安息地。这也许是人的宿命,但这也是生命的本真,人来到这个世界就要承受很多苦难,就要面对很多责任,就要任劳任怨,这样当生命结束的时候才会少很多遗憾。“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这正是史铁生对生命的顿悟,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轮回,我们每个人都在完成自己的使命,然后退出,但这并不值得我们去惋惜,因为一定会有一个孩子在旭日中向你跑来,来完成接力。
参考文献
[1]史铁生.我与地坛[M].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
[2]史铁生.史铁生作品精选[M].华夏出版社,2008.
[3]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上海三联书店,2001.
关键词:母爱;苦难;史铁生
初读《我与地坛》,是在初中的时候,但那时候正像史铁生说的,是活在“最狂妄的年龄”,关于母爱、人生、苦难、超越并没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勉强地谈论这些也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但今天,在我即将面临高考——人生最大的转折点的时候,再仔细拜读《我与地坛》,我忽然有了新的领悟。
面对高考,我曾经有过恐惧,甚至有时候让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抓住了我,我不知道这所谓的考试将给我带来什么,我又将要面对什么。然而,在一个烦躁和闷热的午后,我从书架上取下了这本书,当我走进作者曾经无数次去过的地坛的时候,当我细细品味作者的心境、智慧的时候,我終于平静下来了,安静地接受了即将要面对的现实。
1 关于母爱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关于母爱,一定想的很少,很多人都会认为母亲为自己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只是索取者,很少想过回报。年轻时候的史铁生也正处于这样的状态,而他更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经历,生命在最恣意的时候,突然双腿残废了。当痛苦袭来的时候,人也许只需要发泄,很少能注意到周遭人的感受,尤其是自己的至爱亲朋。还是一个孩子似的史铁生也不例外,所以,他每天都独自跑到地坛去,不管自己是不是给独自担惊受怕的母亲出了一个难题。
那时候,母亲的痛苦是史铁生所不能体会的,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痛苦里面,然而,当他终于走出自己的痛苦,并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母亲却不在了,这是人间最悲痛的事情!当一个人刚刚懂得珍惜感情,想要回报的时候,对象却不在了,只给你留下终生都不能弥补的遗憾,这也许比当初所经历的苦难更加残酷。“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从这哀婉的、令人叹息的调子中,我们看到了人生的遗憾。
在回忆中,史铁生体味着母爱的伟大。母爱的伟大就在于它既无处不在,但又是无声的,只要你需要的时候它永远都在那里。他用一种怅然的笔调道出了失去人间至爱的苦痛。“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的姿势”,这是母亲既怕打扰他又担心他的一个写照。我们能体会到,母亲当时复杂的心理,他不声不响地摇着轮椅走向古园的行动,在母亲心里引起了怎样不详的预感。但母亲是理解儿子的,她知道“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多年以后,当他再回首当年的事情时,他明白了母亲良苦的用心和当时那矛盾的心情,而那时,他只顾自己痛苦,完全没有注意到他的一举一动给母亲带来了怎样的伤害与痛苦。
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天都在母爱的萦绕中成长,但当我们蹦跳着出门还对母亲的唠叨不屑一顾时,母亲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当我们顽皮时母亲的责备中又包含了什么,而我们的任性会给母亲带来多么大的困扰,我们似乎都没有仔细地思考过。史铁生给成长中的我上了深刻的一课,让我知道一切都要尽早,不要给自己的生活带来遗憾。
2 关于苦难
罗曼•罗兰曾说过,生命是建立在痛苦之上的,整个生活贯穿着痛苦。在史铁生最初光顾地坛的日子里,这也许正是他苦苦思考的问题。
最初,他甚至用一种哀怨的声音在倾述,他抱怨命运的不公,对眼前的苦难措手不及。“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那时候的他,生活没有目标,地坛是他唯一的寄托,“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可以想象,那时候的他绝望到了极点,他一连几小时都在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
这,也许是大多数遭遇厄运的人们刚开始的反应。然而,当史铁生将目光投向这个似乎等待了他四百年的园子和园子里来来往往的人们的时候,他开始了深刻的反思。那唱歌的小伙子、长跑家、爱饮酒的老者、捕鸟的汉子、中年夫妇、中年女工程师,都在看似庸常的生活中寻找着自己的快乐。他们的人生也许并不是那么精彩,然而,每个人表现出的,却都是对生活的向往、热爱和坚忍。长跑家在历经了命运多次的捉弄的时候,他对这些报以的也只是苦笑一下和平静的叙述,我们并没有看到他歇斯底里地抱怨,生活还在继续,长跑的意义并不在于得到多好的名次,而在于他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史铁生的视线里,还有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这是一个让人惋惜的姑娘,漂亮但却弱智,也许我们应该责怪命运的不公,但是也许这才是真正的公平,上帝不会把漂亮和智慧同时给一个人,而幸运的是那个小姑娘有一个爱他和呵护她的哥哥。
正是这些普通人的苦难,让史铁生对人类苦难进行了哲理性的思考: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这看似辩证法的思考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苦难也只是世间的平常。史铁生在这园子中终于悟出了人生的道理,“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这并不是史铁生向命运低头,而恰恰是他领悟了苦难的全部要义,人类必须要战胜它,而不是在它面前畏手畏脚。
3 关于生命
史铁生毕竟不同于常人,他是一个歌者,他在苦难中吟咏前进,触摸生命的意义。经历了人间大苦难的他最终理解了苦难,也超越了苦难,他把自己置于天地宇宙之间,然而并不觉得自己是渺茫的,却在感受生命的伟大与深邃。他由最初的对命运的不公和生命的哀叹转而勇敢地认同和直面惨淡的人生。
静静地坐在地坛一角的史铁生,从那祭坛里传来的唢呐声中,“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在这融汇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刻,作者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他写出了生命的三种不同的状态:人们刚出生的时候是个哭闹的孩子,而一来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在岁月的流逝中他又变成一个老人,任劳任怨地走向自己的安息地。这也许是人的宿命,但这也是生命的本真,人来到这个世界就要承受很多苦难,就要面对很多责任,就要任劳任怨,这样当生命结束的时候才会少很多遗憾。“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这正是史铁生对生命的顿悟,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轮回,我们每个人都在完成自己的使命,然后退出,但这并不值得我们去惋惜,因为一定会有一个孩子在旭日中向你跑来,来完成接力。
参考文献
[1]史铁生.我与地坛[M].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
[2]史铁生.史铁生作品精选[M].华夏出版社,2008.
[3]刘小枫.拯救与逍遥[M].上海三联书店,2001.